6月17日晚,我校面向大一学生开放的《经典影片赏析》课程迎来了本学期、也是大一学年最后一次课。在经历了十五部中外佳作的熏陶之后,《经典影片赏析》的老朋友导演系谢飞老师携前苏联电影《战舰波将金号》而来,为这门课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战舰波将金号》创作于有声电影诞生之前的1925年,其导演是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创作者之一爱森斯坦。影片以章节式的段落结构和富有表现力的电影视觉语言,先锋性地呈现了俄国革命中一桩真实历史事件。《战舰波将金号》不仅仅是前苏联蒙太奇学派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品,影响了后来电影语言的发展,也对全世界范围内众多电影创作者的思考与实践有着重要的启发价值。
课程伊始,谢飞老师先简要介绍了《战舰波将金号》在叙事与视觉方面的美学特点,特别是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敖德萨阶梯”段落的视觉形象与镜头组接方法。为了让同学们对爱森斯坦和那个遥远的年代加深了解,谢飞老师播放了一部他制作的DV作品,记录了他和电影学院师生参观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探访爱森斯坦创作、生活轨迹的历程。前苏联蒙太奇学派强调“冲突”、“碰撞”的语言风格与DV影像随意灵动的质感形成了有趣的比照,通过这部短片,大家不仅对爱森斯坦和俄罗斯电影的前世今生有了一个直观、亲近的印象,也感受到了谢飞老师对于电影的热爱和激情。
观片开始后,同学们惊异地发现,原来取材自真实历史的内容,通过富有创造力的镜头组接,能够变成一首有别于现实的激情诗篇。通过谢飞老师课上的提示,同学们领略了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结构与叙事上对于节奏的精巧把握。在“敖德萨阶梯”段落中,这段在现实情景中真实发生或许只有几十秒的事件,被导演重新组织成了一个175个镜头,历时3分43秒的视听段落。观众在时间与空间的延伸、动作的重复反复、全景与局部的交替中,置身于那个激情与悲愤的时空,深切感受到了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和爱森斯坦一起完成了一次蒙太奇组接。
影片结束后,慷慨激昂的旋律和富有冲击力的画面在同学们脑中久久萦绕不散,与此同时,大家也开始思考,要想在一部影片中贯彻“黄金分割率”,通过视觉传达情绪的高低起落,这需要导演怎样的殚精竭虑、反复实践啊!《战舰波将金号》和《经典电影赏析》课程的任何一部影片一样,都包含了创作者的智慧、辛勤,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电影发自肺腑的热爱,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要通过这门课学习的,这也正是我们来到电影学院的一颗初心。
撰稿:王秋实(文学系16策划方向)
摄影:李文昊(摄影学院16级图片摄影方向)
代桑子(摄影学院16级商业摄影方向)
教 务 处
2017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