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剧情简介
语言学家希金斯教授(雷克斯·哈里森饰演)信奉一个人的口音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因此他痴迷并精通各地口音,自夸能够根据口音精准判断出一个人的出身,误差不超过2英里甚至两条街。
卖花姑娘伊莉莎·杜利特尔(奥黛丽·赫本 饰演)与希金斯教授初次相遇时,她那粗俗土气的鸭公嗓刺激到希金斯教授并引发他吐槽。他不仅对伊莉莎无情地嘲笑羞辱,而且对印度方言专家皮克林(维尔弗雷德·海德-怀特 饰演)夸下海口:他有能力把一个粗俗的卖花姑娘,改造成一个优雅的窈窕淑女。
《窈窕淑女》剧照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希金斯的话如同给伊莉莎打开了一扇窗。伊莉莎希望通过希金斯改变自己的口音,好让自己争取到一份在花店的体面工作。
第二天,伊莉莎就主动到希金斯的家中求教。但是伊莉莎开出的一先令(约4毛钱)学费,在希金斯教授看来简直是侮辱。他奚落了伊莉莎一番后,就让管家将她赶出门外。
但是皮克林却愿意君子成人之美,为了帮助伊莉莎而提出与希金斯打赌——六个月内,如果希金斯能将伊莉莎打造成公爵夫人,让她参加上流宴会而不露马脚,他愿意支付全部费用,并且承认希金斯是全世界最伟大的语言学家。
希金斯欣然接受了挑战,然后给伊莉莎画大饼,说他会把伊莉莎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让无数男人为她争风吃醋为她如痴如狂。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希金斯长达三个月的魔鬼训练,伊莉莎终于掌握了上流社会流行的标准口音。
为了验证自己的训练成果,希金斯带着伊莉莎去参加赛马会。年轻绅士弗雷迪对改头换面的伊莉莎一见钟情,完全认不出她是曾经揪住自己索赔的卖花姑娘。但是言多必失,教养不足的伊莉莎逐渐露出了马脚。尤其是到了赛马高潮时刻,伊莉莎一激动更是得意忘形,尽显粗俗本色,令在场的绅士淑女瞠目结舌。
伊莉莎出尽洋相让希金斯意识到,要想让伊莉莎变成一位真正的淑女,仅仅改变口音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提高伊莉莎的内涵和气质。于是他再次对伊莉莎进行了三个月的魔鬼训练,终于使伊莉莎脱胎换骨化蛹成蝶。
《窈窕淑女》剧照
希金斯满怀信心地带着伊莉莎去参加希腊大使举办的招待会。当伊莉莎穿着白色晚礼服雍容华贵地出现在宴会的时候,那恰到好处的举止,优雅伶俐的谈吐,马上引起在场所有人的关注和赞美,连女王都赞叹伊莉莎风采迷人。王子殿下甚至主动邀请伊莉莎做自己的舞伴,使伊莉莎成为舞会的焦点。人人都想知道伊莉莎到底是何方神圣。
女王派出去摸底的匈牙利语言天才,声称自己精通32种语言,任何骗子都逃不过他的法眼。经过对伊莉莎贴身跟踪反复考察,他得出了惊人的结论:伊莉莎是皮克林养女这个身份是假的,她的真实身份是匈牙利公主,拥有最高贵纯净的血统。
这个荒唐的结论轰动全场,自然让山寨淑女的幕后导演希金斯既得意洋洋又哈哈大笑。
但是曲终人散回归现实,希金斯只顾着与皮克林自鸣得意地庆祝山寨淑女的成功,却把伊莉莎晾在一边,就像她是一件用完即弃的演戏道具。当他们肆意嘲笑上流人士有眼无珠不识货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无异于贬斥伊莉莎是一个冒牌货。他们抽向上流人士的耳光,其实抽在伊莉莎的脸上。
这令伊莉莎恍然大悟——希金斯虽然把她改造成淑女,但是内心并不承认她是淑女。尽管她已经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尽管她的言谈举止征服了整个上流社会,但是她仍然得不到希金斯平等相待,更不会被希金斯尊重爱惜。
《窈窕淑女》剧照
已经对希金斯暗生情愫的伊莉莎感到十分痛苦。但是已经觉醒的独立精神与平等意识,使她果断地下决心忍痛割爱。第二天一早,伊莉莎就不辞而别离开了希金斯家。
伊莉莎回到贫民窟,发现经常向她伸手要钱的无赖老爸虽然还是那副德行,却被道德重建协会中的美国富豪改造成绅士并继承了富豪的部分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英国最好的道德家”。无赖老爸一边大谈毎天要养活好多人的苦恼,一边要求陷入窘境的女儿别找他要钱。而伊莉莎自己拥有了艳压群芳的淑女形象,却因为没有世袭的财富与地位而不能拥有淑女身份。这种反差无疑让伊莉莎更加感到委屈。
自从伊莉莎离开之后,希金斯感到生活中事事都不再称心如意。他这才意识到伊莉莎已经成为他不可缺少的生活伴侣。他命令管家立刻报警把伊莉莎找回来。管家报警时甚至说不清伊莉莎的相貌,而希金斯却对伊莉莎身上的每一个特点都如数家珍。
找不到伊莉莎的希金斯闷闷不乐地去找母亲诉苦,却意外地发现伊莉莎也到了那儿。
希金思带着傲慢的口气想要劝说伊莉莎回家继续做他的生活助理,但是伊莉莎追求的是平等的爱情,需要的是精神上的伴侣。
由于希金思一时无法消除傲慢与偏见,两人最终话不投机不欢而散。
失去方知宝贵。希金斯一边痛骂伊莉莎忘恩负义,一边又对伊莉莎念念不忘。一想到伊莉莎表示要嫁给年轻绅士弗雷迪,希金斯就感到难以接受。他只能靠幻想来平衡自己的失落——他幻想伊莉莎离开他之后穷困潦倒,最后走投无路不得不可怜巴巴地哀求自己收留她。
《窈窕淑女》剧照
希金斯回到家门口却迟迟不愿进去,因为家里没有了伊莉莎。他情不自禁地打开留声机,重温伊莉莎之前为改变口音而录下的语音。那曾经令他鄙夷难受的口音,此刻犹如独具韵味的天籁,让希金斯不得不承认:伊莉莎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最终,伊莉莎也放不下希金斯,回到了希金斯家中。尴尬的希金斯犹抱琵琶半遮面——以帽遮脸加躺平姿态,暗示他愿意为伊莉莎低下高傲的头颅,不再居高临下地对待她。两人心照不宣地默认了难分难舍的关系。
二、影片主题
萧伯纳的原著是一部讽刺作品。他讽刺了上流社会的血统意识和等级观念,主张男女平等,主张女性主动争取权利,实现社会价值。
电影主题与原著主题基本一致,可以说是一部男权社会下女性意识觉醒的女性电影。《窈窕淑女》大量使用了对白、服装、光线、色彩等,渲染作为男权附庸的女性艰难抗争的过程。12
但是两者还是有一些差别。
电影与原著最大的差别表现在结局。
在原著的结尾,卖花姑娘并没有爱上教授,而是嫁给了弗莱迪,自己开了一家花店,过上了举案齐眉独立自主的生活。
然而,好莱坞制片人为了迎合市场热捧的“灰姑娘逆袭”心理,将这个故事包装成浪漫喜剧,使阶级对立通过婚姻得到调和,同时也削弱了女主角的独立精神与平等意识,最终没能逃脱依附于男性的宿命。
原著结尾以决绝分手强调社会阶层的冲突,电影结局则以浪漫复合迎合了大多数观众“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期待。
从伊莉莎女性意识觉醒的角度来看,萧伯纳的剧本结尾更令人信服。但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电影的结尾更符合实际——毕竟坚持特立独行的人很少,幻想攀龙附凤的人居多。
电影为强化原著主题而进行的改编。
为了突出原著的讽刺意味,片中还特意塑造了虚伪的匈牙利语言天才以增加人物冲突和悬念。山寨贵族竟然比真正贵族还像贵族,这实在是太讽刺了。
电影中观看赛马的场景也是原著中没有的情节。赛马场上,贵妇们一个个端着高傲的架子维持近乎“完美”的淑女形象7,而伊莉莎却发出刺耳的加油声,甚至喊出“扬起你的大屁股”这样的粗话,导致现场一位贵妇直接晕倒。这个场景以静态、特写镜头呈现,凸显伊莉莎与这种场景貌合神 离、格格不入的本性,以全景化视角彰显出上流社会的保守、虚伪以及人物间的阶层冲突。
三、创作改编
1912年,英国的剧作家、哲学家萧伯纳创作的剧本《卖花女》又名《皮格马利翁》,是英语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该剧创作完成后就被无数次排演成舞台剧,公演一百多场。
1938年,该剧首次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卖花女》(Pygmalion)上映,萧伯纳亲自参与编剧,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该片由英国导演安东尼·阿斯奎斯(Anthony Asquith)执导。
1956年,由该剧改编的音乐剧 《窈窕淑女》在百老汇上演取得空前成功,甚至坐票要提前个月才能订到,当年几乎包揽了美国话剧和音乐剧最高奖项托尼奖的所有奖项:最佳音乐剧、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唱词、最佳音乐、最佳布景设计、最佳服装设计、最佳编舞和最佳音乐指挥。该剧在纽约和伦敦上座率经久不衰,胜过同期上演的任何一出百老汇戏剧,被称之为“本世纪最优秀之音乐歌舞剧”。该剧在21个国家被译成 11种文字。从舞台剧制成500万部拷贝销售。
1964年,杰克·L·华纳花费550万美元买下了百老汇的音乐剧《窈窕淑女》的拍摄权并拍成了电影《窈窕淑女》。
《窈窕淑女》海报
关键人物:加百列·帕斯卡
萧伯纳曾断言:“加百列·帕斯卡是那种100年才出一个的非凡人物……我对他有一句话的评语:这是个天才。”
在帕斯卡之前,几乎所有大名鼎鼎、资金雄厚的制片人——包括米高梅的塞缪尔·高德温、华纳兄弟的哈利·华纳——都未能取得萧伯纳戏剧的电影拍摄权,到头来反而是寂寂无名的帕斯卡只花了两毛五就得到了萧伯纳的授权。而且这两毛五还是借来的。
表面上的原因,是萧伯纳在十年前曾经给帕斯卡许下诺言:“如果有一天你穷得走投无路——我相信你迟早会走到那一步的——可以来投奔我。也许我会让你把我的一部戏剧拍成电影。”
真正的原因,是独具慧眼的萧伯纳对帕斯卡一见倾心,才会在两人第一次于游泳中萍水相逢时,就慷慨地对帕斯卡作出承诺。
正是加百列·帕斯卡第一个把《卖花女》拍成了电影,也是加百列·帕斯卡第一个千方百计想把《卖花女》改编成音乐剧。改编音乐剧这个计划,加百列·帕斯卡几乎找不到人愿意合作。
又是加百列·帕斯卡出师未捷身先死,引起他生前寻找的合作伙伴歌词作家艾伦·勒纳的伤感,艾伦·勒纳因此重拾帕斯卡的遗志,这才克服困难把音乐剧《窈窕淑女》编写出来了。
而且,还是帕斯卡在死后充当了音乐剧《窈窕淑女》的助产婆。
因为,将《皮格马利翁》舞台剧改编成音乐剧,有两个致命的困难:
第一,这是个“客厅喜剧”,没有载歌载舞的空间。
第二,这是个没有爱情的爱情故事,男主角患有厌女症,很难演绎出让观众感动的爱情。
《音乐之声》的词作者哈默斯坦和搭档曾经尝试了一年也放弃了,因为根本就像狗咬乌龟无处下牙。
山重水复疑无路,蓦然回首,勒纳忽然发现,出路就藏在电影版的《卖花女》里——电影已经解决了上述两个难题。于是勒纳决定以电影版《卖花女》为脚本,终于谱写成音乐剧《窈窕淑女》。
另外,现在一些众所周知的情节也是帕斯卡在剧本中添加的:
比如伊莉莎被几个女仆七手八脚地更衣洗澡的爆笑镜头;又比如大使馆舞会众星捧月的场景,让这出戏华丽地转变成了灰姑娘的故事,并且通过伊莉莎被误认成匈牙利公主达到高潮——“只有匈牙利血统才能产生这种神圣的气质和坚定的眼神。”
甚至电影不同于原著的结局,也是帕斯卡率先在电影《卖花女》中开创的。本来萧伯纳是决不允许任何人改动结局的,但是帕斯卡先斩后奏了,偏爱帕斯卡的萧伯纳只好接受生米煮成熟饭。
可以说,从舞台剧《卖花女》发展到电影《窈窕淑女》,百列·帕斯卡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窈窕淑女》原著作者萧伯纳
萧伯纳坚决反对改写结局
萧伯纳坚决反对任何希金斯教授和伊莉莎在戏剧结尾时相爱并将结婚的说法。
因为他认为这会背叛伊莉莎的性格,就像皮格马利翁和加拉泰亚的神话一样,伊莉莎将“复活”,并将自己从希金斯及其父亲的男性统治中解放出来。
他甚至为此专门写了一篇长篇文章,与剧本副本一起出版,详细解释希金斯和伊莉莎永远不会结婚的原因,以及幕落后“实际发生了什么”——伊莉莎嫁给了弗雷迪·埃恩斯福德·希尔,并用休·皮克林上校的资金开了一家花店。
在制片人百列·帕斯卡的游说下,萧伯纳为电影《卖花女》(1938)写了一个妥协的结局——伊莉莎和希金斯和解,但伊莉莎仍然离开希金斯,嫁给了弗雷迪。不过百列·帕斯卡先斩后奏改写了结局,让伊莉莎回到希金斯身边。电影《窈窕淑女》也照搬了这个结局。
四围绕角色的趣闻
1.围绕伊莉莎这个角色的江湖恩怨。
影片几乎启用了音乐剧的原班人马,只有女主角朱莉·安德鲁斯因为知名度不高的缘故被替换为赫本。
朱莉·安德鲁斯自己承认,当她得知自己不会在这部电影中扮演伊莉莎时,她“发了几次脾气”。但是她并不对赫本怀恨在心,却对制片人杰克·L·华纳(Jack L.Warner)耿耿于怀,最终报了一箭之仇。
痛失伊莉莎角色之后,安德鲁斯改为出演华特·迪士尼的《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1964年),凭借该片获得了第37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并不比赫本逊色。她甚至在获奖感言中“感谢”了杰克·L·华纳。
这还没完。三年后,安德鲁斯拒绝了华纳兄弟公司邀请,拒绝在电影版《卡梅洛特》(Camelot)(1967年)中饰演吉妮薇尔(Guinnever),这是她在百老汇创作的一个角色。她的合作伙伴也拒绝加盟该片。这导致华纳兄弟公司惨遭败绩,甚至导致杰克·L·华纳被罢免总裁职位。
朱莉·安德鲁斯
这确实是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可能是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奇闻——安德鲁斯失去伊莉莎这个角色,却获得了第37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而赫本获得伊莉莎这个角色并演活了伊莉莎这个角色,甚至没有获得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
更有意思的是,音乐剧《窈窕淑女》中伊莉莎这个角色,艾伦·勒纳原计划从派拉蒙制片厂借用奥黛丽·赫本,但好莱坞当时谣传她怀孕了,只好作罢。这才启用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朱莉·安德鲁斯。
真的是塞翁得马又塞翁失马,得得失失天意弄人。
2.奥黛丽·赫本对音乐剧《窈窕淑女》十分感兴趣,终于在电影《窈窕淑女》中圆梦,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女主角“伊莉莎”。为了胜任影片中的大量歌曲配唱,赫本做了长期的准备工作,甚至苦学绕口令以弥补自己发音的不足。但赫本录出来的声音并不符合电影制片方的要求,制片方最终决定让专业女高音歌手玛尼·尼克松配唱。赫本一度因此愤而退出,因为制片方最初承诺将使用她的大部分人声。拍完这部电影后,赫本决定不再出演任何音乐剧,除非她能亲自演唱。
赫本最终因为不能亲自给角色配唱,而痛失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因为当时的金像奖投票者们认为:用别人的歌声来为自己配音是一种欺骗行为。
制片方曾试图将奥黛丽·赫本的配唱保密,但是引起配唱歌手玛尼·尼克松的丈夫的愤怒抗议。从而引发了公众对奥黛丽·赫本的抵制。
3.希金斯在练习演讲时吞下大理石的场景,源自电影《卖花女》拍摄过程中的一个脱离剧本的意外。扮演希金斯的温迪·希勒(Wendy Hiller)不小心吞下了一块大理石,莱斯利·霍华德(Leslie Howard)即兴创作了“我们还有很多”。这个场景中的动作和台词都被保留了下来,并被音乐剧和电影《窈窕淑女》(My Fair Lady)沿用。
4.制片人杰克·L·华纳(Jack L.Warner)原本不希望雷克斯·哈里森爵士(Sir Rex Harrison)在电影版中再次出演希金斯教授(Professor Higgins)一角,因为哈里森在主演《埃及艳后》(Cleopatra)(1963年)时看起来太老了。华纳担心观众无法相信年轻的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会爱上一个老头。彼得·奥图尔成为候选人,但他要求的薪水太高。哈里森写信向华纳兄弟解释,他只是角色需要扮相看起来比本相老,并提供自己的宣传照片为证,他最终被选为男主角。
雷克斯·哈里森饰亨利·希金斯教授
5.雷克斯·哈里森在接到亨利·希金斯教授的角色邀约后,尽管进行了大量的声乐训练,但还是唱不出一个音符。最后,导演乔治·库克放弃了,并告诉他要像在音乐剧中那样“唱诵”台词。由于不可能用麦克风吊杆跟随他,只好让他佩戴了第一批无线麦克风。
6.按照雷克斯·哈里森的传记作者亚历山大·沃克(Alexander Walker)的说法,《我已经习惯了她的脸》这首歌对哈里森有特殊的意义——在最初的百老汇演出中,他曾把这首歌献唱给他的第三任妻子凯·肯德尔(Kay Kendall)听,而肯德尔当时站在舞台上观看他的表演。哈里森后来透露,当他在这部电影中演唱这首歌时,他的脑海中一直浮现几年前因白血病去世的肯德尔。
7.雷克斯·哈里森对奥黛丽·赫本被选定出演伊莉莎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希望能继续与朱莉·安德鲁斯合作。他告诉一位采访者,“伊莉莎在欧洲舞厅里应该很不自在。该死的奥黛丽一生中从未有一天离开过欧洲舞厅。”有趣的是,哈里森后来被问到他最喜欢的女主角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窈窕淑女》中的奥黛丽·赫本。”不过,人们普遍认为: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想迎合赫本的粉丝。
8,雷克斯·哈里森拍这部电影的片酬是20万美元,也不算少了,但是他的心理很不平衡,因为奥黛丽·赫本的片酬是100万美元。尤其是哈里森最终获得了奥斯卡奖,而赫本甚至没有没有获得奥斯卡奖的提名。在戏里,哈里森可以鄙视赫本;但是在戏外,哈里森只能仰视赫本。有趣的是,哈里森在获颁奥斯卡奖时,当场表示要把这个奖献给他的两位合作伙伴——奥黛丽·赫本与朱莉·安德鲁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