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疆》一歌,首发于五月四日,乃李玉刚先生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作也。吾观之歌词,聆其韵律,余音绕梁,至今不绝。吟诵其歌词再三,斟品其间微言精义,如观古廊之瑗琮,蕴载千秋流光,又宛见初晨之红日,盛放千里朝晖。概言之,历史之沧桑厚重之感与面向未来之蓬勃朝气并存。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万疆 (cover: 李玉刚) 音乐: 小优优
其歌词如下:
红日升在东方 其大道满霞光
我何其幸 生于你怀
承一脉血流淌
难同当 福共享 挺立起了脊梁
吾国万疆 以仁爱
千年不灭的信仰
写苍天 只写一角 日与月悠长
画大地 只画一隅 山与河无恙
观万古 上下五千年天地共仰
唯炎黄 心坦荡 一身到四方
抚流光 一砖一瓦岁月浸红墙
叹枯荣 一花一木悲喜经沧桑
横八荒 九州一色心中的故乡
唯华夏 崭锋芒 道路在盛放
红日升在东方 其大道满霞光
我何其幸 生于你怀
承一脉血流淌
难同当 福共享 挺立起了脊梁
吾国万疆 以仁爱
千年不灭的信仰
抚流光一砖一瓦岁月浸红墙
叹枯荣一花一木悲喜经沧桑
横八荒九州一色心中的故乡
唯华夏 崭锋芒 道路在盛放
红日升在东方 其大道满霞光
我何其幸 生于你怀
承一脉血流淌
难同当 福共享 挺立起了脊梁
吾国万疆 以仁爱
千年不灭的信仰
红日升在东方 其大道满霞光
一、历史之沧桑厚重之感
1.”观万古 上下五千年 天地共仰”
所”共仰”者是什么?表层看,是历经了浩瀚五千年历史长空的中华;深层看,是唯一一个文明不曾断层的文明古国,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文明型国家”。亨廷顿先生在《文明与冲突》中提出:”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我个人对这一观点是基本认同的。
中华文明,因何而伟大?我试以以下八字概括:厚蕴、博纳、内韧、外融。
2.”抚流光 一砖一瓦 岁月浸红墙
叹枯荣 一花一木 悲喜经沧桑”
时间,会在空间上留下印迹,透过这些印迹,历史的厚重沧桑之感扑面而来。我曾思考过:”历史”与”时间”的关系是什么?沉思之后,我有了自己的答案:如果时间是一张画纸,历史就是画纸上的画。
二、面向未来之蓬勃朝气
“红日升在东方 其大道满霞光”
这句歌词化用自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蓬勃向上之朝气尽显于其中。我认为,它包含两个向度。纵向,红日初升,昂扬向上;横向,漫漫前路被昕光普照,尽在光明之中。
另外,我注意到这句歌词在结尾处”多”出现了一次。这似乎在提醒:今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之下,祖国走在一条”满霞光”的大道上,中华青年当心怀两个”自信”: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再结合《万疆》中的另一句歌词”唯华夏 崭锋芒 道路在盛放”看,词作者的这层用意十分明显。
三、核心概念贯穿时间坐标
“吾国万疆 以仁爱
千年不灭的信仰”
我个人认为这句歌词是全篇核心,而这句歌词中的核心,我认为在”仁爱”二字。从中,我看见了过去、现在、将来。
以当下为时间坐标的原点,不妨将”仁爱”往时间轴的负方向与正方向延伸,再予以探讨。
先往回看。”仁爱”二字,是一个由”仁”和”爱”合并而成的复合词,《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此即为”仁”的原始释义。其中,”仁”与”爱”的内在关系不言自明。自汉代始,儒学与中国的历史走向被深深捆绑在一起,在此后两千余年历史长河中,”仁爱”作为一种价值观,深植在华夏儿女的血液中,成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这是”千年不变的信仰”。
携着历史的那面镜子,再往前看。”仁爱”,在今日乃至未来之中华,不会过时。今日之中华,在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正在向《礼记》中的那个”大同之世”的理想奋进(社会主义”共产”与儒家”大同之世性质不同,前者是私有制社会的终点设想,后者是产生于私有制初步成熟期的对于私有制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的美化想象,但其理想形态有外在一致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此段”大同之世”构想未直见”仁爱”二字,却处处可见”仁爱”二字。由此观之,对于今日走在通向”天下大同”征途上的社会主义中国,”仁爱”这一价值观将永不过时,更有弘扬传承之需,它很可能将是全面小康时代下的和谐社会价值追求。
言至此,我深知一定会有读者引用《狂人日记》驳斥:”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的确,鲁迅先生批判”仁义道德”吃人,”仁义道德”四字,”仁”居首位。那么是不是”仁”本身吃人?我认为,不是。吃人的”仁义道德”这一整体指代的明清礼教,而明清礼教固化自两宋理学”天理”理论,”天理”理论则深化自两汉经学中的”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再进一步追根溯源,就是先秦儒学中”仁”、”礼”、”义”三者的结合与发展异化中潜在的人性禁锢因子。而原始意义上的”仁”、”仁爱”(见上文释义)不会”吃人”,它可以亘古不变地作为中国人的信仰。
行文至此,言将毕。感谢诸君耐心阅读。
今日,是六月十九日,党的百年诞辰纪念日将至,吾辈将和脚下的中华大地一同走向一个新纪元,我愿以鲁迅先生之语作为本文结尾: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