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以枫溪得名,浙江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

走进枫桥,犹在画中游。一袭枫桥江潺潺从枫源村流淌而过,水清岸绿。

漫步极具江南风情的枫桥古镇,隐隐约约间,有厚重古朴的气息从一角一落中透露出来。

古老与现代,在这里统一;文脉与创新,在这里交融。

10月份,用了一周的时间,法制网一行造访了诸暨市枫桥镇。

见微知著,记录下了几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55年前的“坏分子”小哥哥

穿过枫源桥,悠然见美丽新农村。

这里村道干净、孩童嬉戏,房舍簇新与古木相互掩映。

年过六旬的老人讲了一个五十多年前的西畴村故事:

20世纪六十年代,在西畴村最南面的小矮房里,曾住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哥哥(当时的老人家只有十岁左右),父母相继去世后留下他自己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经常食不果腹。贫穷让小哥哥有了偷鸡摸狗的坏习惯,于是慢慢地变成了村民眼中的“坏分子”(“四类分子”之一,其余是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

久而久之,谁家要少了东西,第一个怀疑的就是他。

一次,小哥哥在偷东西的时候被抓了现行,本来要送到派出所接受处罚,但村干部反复对他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此后“坏分子”小哥哥从此改过自新。

时至今日,那位小哥哥也已经到了古稀之年。老人家指着不远处的一栋三层小楼说,“那就是他现在的家,子孙满堂,生活比较富裕。我后来想,如果当年只是对他进行处罚,他能停止偷东西吗?可能不会,那么他的一辈子就毁了。”

谁人不识陈友堂

西畴大队的橡皮碉堡,被人性的岩浆融化。

当说服教育的大门徐徐打开,枫桥来了新的领航员,他叫陈友堂。

他虽已过世30年。但他生前的故事,现在还在一直传一直讲。

“走路低着头,开会坐角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句话在枫桥流传甚广,它生动地刻画了“四类分子”子女极度自卑的心理。

“目不识丁”的陈友堂,当时冒着坐牢的风险,一心要给村里已改造好的“四类分子”“摘帽”。他算了一笔账:一个“四类分子”生两个子女,两个又生四个子女……把他们都推到“四类分子”一边,“敌人”只会越来越多。

陈友堂勇于团结“四类分子”子女的事被别村当作了“新闻”。

他呼吸着新中国的空气,用温情洗涤村里的每一颗旧灵魂,为四类分子的后代开辟政治前程,给四类分子脱掉头上的旧帽子。

实践证明,他的做法是正确的。

“破缸而逃”

穿过迷蒙的岁月,去追溯温润的故乡。

又有一只被钟瑛村水缸罩着的迷途羔羊,被唤回了魂灵。

枫桥钟瑛村农民骆某,是闻名诸暨的“破缸而逃”的人物。他从小因母亲改嫁,缺少家庭管教和温暖,七八岁时就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恶习。学校因此开除了他。他父亲一气之下,用一只大水缸把他罩在里面。谁知顽劣的骆某挖了块石头,半夜敲破大水缸逃了出去。他流窜上海、杭州等地,走到哪里,就偷到哪里,被公安机关多次处理遣送回家。

被再次遣送回村后,村里干部群众通过教育,帮助他改掉了恶习,又帮他发家致富,度过各种难关,一家人也很快过上了宽裕的生活。

浇花要浇根,帮教要帮心。不是帮一时,而是帮一世。

一场保卫春天的行动

一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他向圈里注入了胆量与勇气。

中国的山河开始了新的沸腾,枫桥的工业骑上了时代骏马。

很快,在田间村口,在街市店铺,三条警戒线被拉起。

第一条叫小事不出村,干部们致力于消弥一切矛盾,精心保卫着祖传的禾香。

第二条叫大事不出镇,一群拆解矛盾的巧工匠,练就了春风化雨的神功。

第三条叫矛盾不上交,以道德为经线,以法律为纬线,精心编织好一张全域安全网。

这是一场保卫春天的行动,在新世纪迷人的门口,枫桥再次抬起文化自信的头颅。

它的致富梦在酒香衣香里穿过,它的平安梦在书香中绵延。

心头最温暖的呼应

当新世纪的大门徐徐打开,小镇的水墨山水在漫长的时光中迎来新的故事。

走在枫桥镇的街上,每个人都可以跟你说一大堆关于老杨的事,好像他就是兄长亲人和朋友。老杨是谁?

老杨名叫杨光照,从警的24年,退休后,成立了“老杨调解中心”,专门从事各类纠纷的调解工作。“有困难找老杨”,成了当地群众的一句口头禅。

一天,老冯家和老盛家因为狗吃了对方家的鸡,大打出手,甚至放话要以死相拼。后经老杨调解与劝说,事情最终和平解决。

对于金牌调解的秘密,老杨说,“其实,老百姓是很好的,但是老百姓都是要面子的,有道是“若要好,大做小”,平时我们多了解他们的需求,依靠群众解决群众之间的矛盾。”

所有人都相信,“有事找老杨”一直会很灵。

至于老杨是谁?“老杨”是一群人的名字,是更多人心头最温暖的呼应。

人间大爱酝酿已久

空心白砖砌成的高墙,鹅卵石铺设的路面,窄窄的街道两侧遍布商店,街头不时响起摊贩的叫卖声,这是老枫桥人最熟悉不过的老街记忆。

在诸暨市枫桥镇有一条枫桥老街,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枫桥老街上,有一个刚成立一年多的志愿者组织,他们在枫桥镇很有名——“红枫义警”。

红枫义警是一条富矿脉,这座金矿的名字叫人民力量!

这支队伍里全是一些热心人,每当有事情需要他们时,总会挺身而出。

在刚成立时,这支队伍就办了一件“大案子”。

在一次巡逻中,一名“红枫义警”队员从村民口中得知,有两辆外地牌照的车辆很可疑,车上有人杀黄鳝,还将黄鳝血倒入矿泉水瓶,并掺入眼药水。“红枫义警”立即将这一可疑情况报告给派出所,并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正是有了他们的及时报告,红枫派出所顺利打掉了一个‘碰瓷’团伙。

红枫义警的站长陈荣周是一个认真朴实的人,他和他的伙伴们迅速聚合成平安枫桥新警力,在恰到好处的节点上与人民警察汇合,演绎了点点滴滴热情似火的故事。

故事在枫溪江两岸百姓心中传颂,这股力量正从平安枫桥向平安中国蔓延。

脚步下的平安节律

爱,是稀有元素。它孤悬于寂寞的宇宙,也时常游走人间。

时间在案子里,分不清月落日出;牵挂在百姓中,道不尽匆匆忙碌。

你是谁,为了谁?金色的盾牌守卫着千家万户,头颅扬起警徽的高度。

要说所有故事里,与老百姓打交道最多的莫属于公安派出所队伍了。

一般情况,提起警察,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智勇双全、生擒犯罪分子的警察形象,但作为最基层、最一线的派出所民警,他们与老百姓打交道最多,和老百姓距离最近。

“真是没想到钱包还能找回来,真的太感谢你了,警官!”一位钱包失主跑到派出所找民警小张道谢。

能找到丢失钱包的失主,离不开小张的认真,百姓们亲切的称呼他为“小阿弟”。

用脚步踩响平安的节律,像小张这样的民警还有很多。

他们的脚步早已踏遍管段的角角落落,也许社区无非是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没有那么精彩,甚至有些乏味,但他们却总是念兹在兹,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这里。

未来,他们依然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又来到一个村子,村名叫枫桥村。

站在枫源村村口,如置身画卷中,青山环绕,绿水绵延,翠竹掩映……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在最近十几年却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哇!这里负氧离子有4万多个,小心醉氧哦!”“就是!赶紧深呼吸。”“装一点,打包带回去!”在枫源村文化礼堂前,大家纷纷赞叹,爽朗的笑声回荡在青山绿水间。

青山绿水好空气来之不易,村干部骆根土讲了一个故事:

村里早些年沾了当地自然优势的光——高岭土矿,每家每户都去开矿,家里都有钱,楼房也都造起来了。但问题也伴随来了,生态恶化,道路泥泞不堪,连衣服都不敢晾了。

村里人开始思考:虽然钱有了,可以后怎么办?

思考后村民们渐渐有了答案——从靠山吃山到保山护山!

他们精心研制村规民约,设计了一款新的播种机,品牌叫“三上三下三公开”,墙缝里长出了许多民主的坯芽。

泥土的尊严不低于宝石,山野的尊荣与庙堂比肩。

此后,曾经的矿山回归了青山,而青山又成了村民们的聚宝盆。

以小见大,这个村庄的社会治理创新,就是和谐浙江的缩影。

枫桥,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里的山川可以分行入诗,所有的韵脚都用温婉的越音,动人的句子写也写不完,

正是这些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干者、实践者,创造了平安和谐的枫桥“密码”。

五十五载,变与不变,借鉴“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精髓,“枫桥经验”穿过历史的惊涛骇浪,枫桥经验花开全国。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必将永放光芒!

如果你也想与它来一场美丽的邂逅,那么就来枫桥。

这里有太多太多的故事等待你来亲自寻觅。

文章来源 法制网(宋胜男)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