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吃过午饭,65岁的辽宁沈阳市民何贵福拖上简易购物车出了门,来到沈河区文萃路和南塔街交汇的冬储菜临时市场。
“冬天要不在家里存点白菜,这个冬天就像白过了。”老何边走边对记者说。
辽宁省沈阳市,菜贩在给顾客称量白菜。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中国东北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由于天气寒冷,蔬菜品种相对较少,长期以来,这里的居民有着入冬时存储冬菜的习惯。如今生活好了,冬天蔬菜品种很丰富,囤积冬储菜的人少了。不过也有不少人,还是会习惯性地采买冬储白菜、土豆等。
在他们心里,冬储菜,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从“必需品”到“冬日情结”
一辆辆小型货车停在路边,货车上载满了白绿相间的大白菜。人行道旁,一字排开的摊位上摆满了白菜、圆葱、土豆、大葱等各式蔬菜。菜贩们在车旁跳上跳下,忙着为顾客选菜称重。
“大白菜怎么卖?”老何向站在货车上的一个菜贩问道。
“一百斤以上9角一斤,零买1.5元一斤!”菜贩回答。
打量了一下车上的菜,老何小声嘟囔:“今年菜涨价了……”
“这是本地产的核桃纹白菜,开锅就烂,老香了……”菜贩对犹豫不决的老何开始了“广告攻势”。
老何和菜贩讨价还价半天,最后他又拉来两个顾客,三人合伙买了100斤白菜,按照9角钱一斤成交。
老何又买了一捆大葱、10斤土豆,望着满载的购物车,他长舒一口气。午后的阳光正好,老何把购物车放在路边,掏出一根烟点上,和记者聊了起来。
“我年轻的时候,到冬天就是白菜、土豆,加点豆腐、粉条炖着吃。”老何回忆说,那时冬季一家要买三四百斤白菜,用手推车推回家放在大缸里,用盐和水腌制成酸菜,可以吃四五个月。
79岁的沈阳市民李英敏囤了100斤白菜,用来腌制酸菜。在李英敏家中,一口一米多高的酸菜缸放在阳台上。缸中满满的白菜用一块大石头压住,用盐水泡好,散发出淡淡的酸味。每年冬天都要腌酸菜,这是李英敏心底的一份执着。
很多东北人有一个共识:酸菜和肉一起炖才好吃,酸爽的风味能很好地中和猪肉的油腻,菜的爽脆弹牙、肉的鲜嫩滑香,入口前再蘸上酱油与蒜泥,让一道酸菜白肉炖血肠成为东北民众的“下饭神器”。
“国民神菜”风光不再
安徽籍菜贩葛明飞今年38岁,他和妻子在沈阳工作生活了近10年。寒风中,葛明飞跺着脚、搓着手,对这几天的生意并不满意。为了增加收入,今年他的摊位前还增加了许多新花样:大连瓦房店的红薯,烟台的苹果,还有广西出产的荔浦芋头。
“今年我租了一个店铺,准备改行做水果店了,买冬储菜的人越来越少,赚不到什么钱。”
囤冬储菜、腌酸菜的习惯正在年轻人中消失。“95后”的林彤出生在辽宁,她自己很喜欢酸菜做成的各种菜肴,但却不会腌酸菜,“想吃了就去超市买袋装的,或者直接下馆子”。
曾经的“国民神菜”人见人爱,如今已风光不再。这背后,是老百姓从菜场到餐桌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
从1988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数据统计显示,目前中国蔬菜年播种面积超过3亿亩,总产量约8亿吨。以辽宁省为例,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2020年设施农业建成10万亩,蔬菜和食用菌产量达到1960万吨,水果产量851.3万吨。
新民市大民屯镇离省会沈阳约有50公里,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基地,这里的农民有着数十年种植白菜、大葱等冬储菜的传统。
57岁的刘洪印是一家农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提起冬储菜,他的脑海里还保留着年轻时和妻子赶着骡车到沈阳卖菜的记忆:“那时候路不好,一般要头一天晚上就把菜装上车,我俩赶着骡子就往城里去。”一车菜差不多有1000斤,一上午就被城里人抢购一空。
后来冬储菜越来越难卖,10年前,刘洪印决定转型。在政府扶持下,他在村里建起了大型冷库,帮助农民贮存新收获的蔬菜,抵御滞销风险;又通过物流从全国各地收购各种蔬菜,在当地进行深加工。
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目前,他每年向沈阳市各大菜场、商超等供应大葱超过2万吨,一些蔬菜还供应北京、河北等地市场。
在辽宁省新民市大民屯镇,一家酸菜加工厂的工人们正在腌制酸菜。新华社记者 崔师豪 摄
东北酸菜开启“全球之旅”
2001年,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火爆荧屏,片头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更是红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其中一句经典台词“翠花,上酸菜”成为东北酸菜的最佳代言广告。
大白菜在东北的销量有所下降,但大白菜制成的酸菜却逐渐从东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走进新民市大民屯镇翠花集团新民农产品有限公司,这家专业从事酸菜加工的企业里,到处弥漫着浓浓的乳酸菌味道。腌渍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把刚收获的白菜放进标准化窖池中。
“以前白菜经常滞销,现在有了深加工,白菜不愁卖。我们的产品卖到全国26个省份,还出口到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地。”企业总经理吴耀波说,目前,他的企业年生产酸菜约2.5万吨。
“互联网把东北美食推向了全国,我们接到越来越多的南方订单,一些火锅店和餐饮企业也向消费者推广东北的酸菜。”吴耀波说。目前,他们正在设计酸菜白肉、酸菜饺子等速食产品,让东北酸菜走得更远、卖得更好。
53岁的农民张铁民的童年记忆充满了饥饿和贫困。“那会儿连玉米面饼子都吃不上,饿了就吃土豆。”小学时,家境好的同学带点玉米面饼子和炒酸菜到学校当午餐,他家里穷,就只好饿着。
“那时能吃上一顿酸菜炖猪肉,简直像过年一样。现在想吃随时都能吃上,那个时代,永远过去了。”张铁民说。
总策划:赵丹平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刘恺
记者:孙仁斌、崔师豪
编辑:闵捷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辽宁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