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重新观赏了台湾知名导演陈正道执导的《催眠大师》,由徐峥与莫文蔚主演。第一次观看这部电影是在多年前,当时就觉得相当精彩。
之后,我参加了正规的美国NGH催眠师协会的催眠师训练,也取得了催眠师证书。因此想试着以专业的催眠知识,重新来解读这部精彩的电影作品。
电影毕竟是电影,常用很多夸张的手法来增加剧情张力。但我想从所了解的催眠知识中,分析哪些是催眠真的可以做到的?哪些其实是夸大的手法?
——
电影一开始,就以一种非常“诡异”的手法呈现!其实这是导演在描述一名个案处在催眠状态中的一种幻境。
关于这一幕,我认为有两点值得讨论。
第一点,这一段个案的关键词有两个:“原谅”,以及“放下”。
诚然,原谅与放下,确实是在很多催眠疗愈的个案中,为了疗愈个案心中的情绪创伤,经常运用的重要疗愈资源。
当我们心中产生负面情绪,可能是来自对别人、也可能是对自己的怨恨、自责(如同剧中第一个个案,中年的母亲在年轻时,不慎在倒车时压死自己才6岁的女儿,一直无法原谅自己;包括后面主要的剧情,也是在描述徐峥多年前因为酒驾,意外导致自己未婚妻以及最好的朋友死亡,一直活在愧疚中),催眠师就会引导个案进入催眠状态,然后在“潜意识”中原谅对方(或原谅自己),彻底放下过去的事,活在当下。
如同剧中,催眠师引导个案在催眠状态中,试着原谅“年轻时的自己”,并且彻底“放下”对死去女儿的不舍,达到对创伤的疗愈效果。
这在临床催眠疗愈中,确实是经常使用的方法。
——
第二个要讨论的是,个案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她在“梦中”会“不认识”催眠师?即使她已经与催眠师进行过多次的疗愈面谈了?
关于这点,个人认为是有点“戏剧化”了。
首先,真正的催眠,绝对不是让个案“睡着”。所以用“梦中”来表达,似乎不太恰当。
真正的临床催眠中,个案从头到尾不会失去意识(unconscious),甚至会更加专注(focused)。个案清清楚楚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
个案只不过是在催眠师的诱导下,进入了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是一种类似“介于清醒与睡眠”中间、“专注而又放松”的状态(concentrat effortlessly)。
在这个状态下,个案能够暂停批判性思维(critical),而能够让“潜意识”直接接受强烈的建议,快速达到疗愈的目的。
至于,个案为什么会不认识催眠师?
这多半是为了后面的剧情铺垫(莫文蔚与徐峥原本是心理系的老同学,为了帮助徐峥疗愈,莫文蔚用“催眠”的方式让徐峥暂时“不认识她”!),以便让后面“徐峥竟然不认得莫文蔚这个老朋友”的剧情“合理化”。
不过,催眠是否真的能够让个案“不认识”某个原本认识的人呢?
从催眠理论上来说,这是有可能做到的。但应该不是像电影中演的,仿佛“特异功能”一般的运作方式!
在催眠理论中,“被催眠”可说也是一种“能力”(”hypnotizability”, ability to be hypnotized )。
换句话说,如同“智力测验”一样,抽象的“智力”,可用某种测验来定义一个人的智商高低;同样的,每一个人的“被催眠能力”,也可透过一系列的“催眠深度测试”(Hypnosis Depth Test),来确认一个人能够进入什么样的催眠深度。
换言之,每个人的“被催眠能力”都不同,或深或浅!并非所有人都有“能力”进入最深度的催眠状态!
这也是“催眠舞台秀”的奥秘所在:
舞台上那些被催眠师“摆布”的观众,确实是“真的”被催眠了,但他们是事先被“筛选”过的。他们更容易进入深度催眠状态,达到舞台娱乐效果!
回到刚刚的问题:透过催眠,究竟是否有可能让人忘记原本认识的人?
当一个人进入中度到深度催眠状态时,我认为是有可能的。
因为这个时候,被催眠者已经开始出现“遗忘”(amnesia)的现象,比如遗忘数字、地址、甚至名字。
所以,“不认得某个人”,或许是办得到的!但先决条件是,被催眠的人,必须要有进入深度催眠的“能力”!
其次,催眠师诱导个案进入深度催眠时,也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太可能像电影中呈现的,单单是在被催眠对象相对疲劳的时段,“拨一下时钟”,就达到催眠的效果!
何况,徐峥在戏中所诠释的,是一名聪明绝顶的催眠心理学家,如此的多疑、逻辑缜密、批判性强,绝对都不是一个容易被催眠、甚至进入深度催眠的对象!
但不得不说,从戏剧的角度来看,这一段确实很精彩,富有想象力!
(虽然催眠理论中确实也有所谓的“瞬间催眠”,但是“拨时钟”这一招,老师没教过…)
——
接着我想探讨两个影片中呈现的误区。这应该也是这类商业电影中,容易造成一般人对催眠产生一种“恐惧”与争议的原因吧!
进入正式剧情之前,导演又做了一个铺垫。在徐峥的催眠演讲课堂上,一个女学生挑战他:
催眠疗法一直很受争议,因为个案往往是在“非自愿”的情况下被催眠的?
徐峥回答的也很妙:
“我是一名医生,为了治疗病患,采用什么手段我不在乎!”
现实情况恰恰相反。
催眠师为了顺利进行催眠,成功达到疗愈的效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事先向个案说明催眠的运作原理,解答一般人对催眠的错误认知,消除个案对于催眠的恐惧与不安心理。
如果个案心中非常“抗拒”,再厉害的催眠师也没办法催眠他!总觉得催眠师会“防不胜防”、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你催眠了!
不是这样子的。
——
另一个可能会造成误区的场景,就是徐峥扮演的“催眠师”,与“个案”莫文蔚的互动方式。
当然,也是为了达到剧情的冲突性效果,催眠师徐峥从一开始,就与个案莫文蔚处于一种高度“紧张”、“敌对”的关系。
感觉起来,徐峥更像是在“审问犯人”,并且发挥他的天才“侦探头脑”,不断调查个案的“底细”,逼她说出实话!
真正的催眠师,当然不可能是这样干的。
催眠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在第一次面谈,尽快赢得个案的信任,与个案建立和谐的关系(rapport)。
这也为个案随后所将接受催眠疗愈的成功打下基础。
催眠师必须是很温柔、很富有爱心与同理心、很愿意帮助你、了解你、疗愈你的!
我的催眠导师教导我们:
“催眠,只需要一汤勺的技术,却要拥有海洋一般的爱!”
(当然,真实的催眠疗愈场景,若拍起电影来,可能就非常boring了!)
——
关于剧情前半段的“阴阳眼”之说,我认为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虽然这是剧情上故意设定的,莫文蔚其实并没有阴阳眼)。
虽然“阴阳眼”与催眠技术没有直接关联,但这是一个典型属于“灵性层面”的现象。
从事催眠工作,是帮助个案在“身、心、灵”三个层面得到安顿。
除了帮助个案改变“行为”方面的问题,更多机会可能会接触到“情绪”或“心灵”层面的问题,而这往往需要从“灵性”层面来着手处理。
所谓“阴阳眼”的现象,就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个案类型。(很有意思的是,我在国内的第一个个案,就是一位自称有“阴阳眼”的女子。)
这段剧情,我想分成两个层面探讨。
首先,真的有“阴阳眼”吗?
眼前的个案究竟是否“真的”有阴阳眼,我想是另一回事。
以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有人跟我说他有“阴阳眼”,我认为一点也不奇怪,或许这不过是大千世界的自然现象之一吧!
人真的太渺小了,有限的五官所感知的世界,是非常局限的。我们看不见的,绝对不代表不存在。
我认为,作为一名催眠咨询师,应该要有更开放的心灵,不要很武断地去抗拒、否定一些现象。
或许只是你目前的理性层面,还没有能力理解罢了。而很多灵性层面的问题,恰恰是无法用理性来分析的!
——
这就带到第二个层面的问题:催眠师是否应该直接“否定”个案所表达的“症状”?(例如,莫文蔚说她看得到鬼)
我想,徐峥在剧中饰演的催眠师所展现的姿态,在实际的催眠疗愈场景中,绝对是不恰当的。
他直接了当表示个案在“说谎”,也表示完全不相信个案,并且要治疗她的“病”。
催眠师面对个案,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对方(“共情”)、不带个人的批判想法、愿意接受你的个案。
虽然因为剧情需要,莫文蔚确实没有“阴阳眼”、也凸显了徐峥的精明,但我认为,这种“精明”的特质,倒不是一名催眠疗愈师最需要展现的(律师或检察官可能需要)。
如果你今天遇到一个个案真的有“阴阳眼”,你也要强行否定、并“治好”他吗?
或许莫文蔚在影片中,反复问的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我看见什么并不重要,问题是我“为什么”会看到他们?
阴阳眼虽然是一种特殊的神秘现象,但或许“背后的原因”(为什么看到某个现象?)才是更关键的问题所在。
或许,专注在“问题本身”去探索,同样也能解决个案的问题。只不过这个问题,可能牵涉到累世更复杂的因果关系,因此以一种极为特殊的超自然现象呈现出来而已。
(更深入的灵性探讨,不在催眠技术的专业范围内,便不在此深究了。)
——
影片的后半段,对于催眠的想象,已经“天马行空”到一个极致:
徐峥和莫文蔚不断趁虚而入神奇地催眠对方、大学教授还能够事先设定“暗号”,并出现在莫文蔚的催眠场景中,及时阻止她说出真相…,这些奇幻的场景,对于真正的催眠而言,几乎纯属虚构了, 纯粹娱乐效果!
当然,不论中间展现的催眠技术如何夸张,最终剧情设定真正疗愈徐峥心中创伤的关键,终究还是没有脱离催眠疗愈的精神——
原谅,然后放下。
莫文蔚引导徐峥在催眠状态中,要彻底地原谅他自己,让自己从愧疚中走出来。让他彻底“相信”自己已死去的未婚妻(以及莫文蔚死去的未婚夫)都已彻底原谅他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莫文蔚“假装”自己有阴阳眼,就非常具有疗愈上的意义:
让徐峥彻底“相信”她看得到自己死去的未婚妻,才能真正接受死去亲人的原谅,然后原谅自己。
在催眠疗愈中,“相信”绝对是一个重要因素。
有些时候,面对某种超自然现象,我们的态度是“存而不论”(例如“前世回溯”所看到的情境)。
如果某个特殊现象,真的有助于个案内在创伤的疗愈,那么,这个现象究竟是真是假,真的很重要吗?
个案相信,或许更为重要。
——
最后一幕,徐峥和莫文蔚在阳台短短几分钟的对话场景,也包含了两个重要的疗愈意涵。
首先,徐峥说:“我不愿意被治疗,因为我觉得我不应该被原谅!”
对一名催眠师而言,个案本身有改变的意愿,非常重要。
如果个案对于做出改变非常抗拒,通常很难将对方催眠成功,达到疗愈的目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催眠师“三不”里面,有所谓的“不主动”—— 不主动去帮别人催眠。
催眠师应该花更多时间,帮助那些已“觉察”自己问题所在,却不知“如何”做出改变的个案。
我只能说“佛度有缘人”,就算是佛,也没有办法度所有人啊。
而最终,莫文蔚也说了一句发人深省、充满智慧的台词,作为回应:
“没有人可以原谅你。除了你自己。”
说得相当令人动容,且富含了无限的爱与疗愈能量!
——
这部影片确实充满剧情张力、兼具娱乐性、同时具备满满的疗愈资源,令我非常感动。
人类内在意识的潜能,是无限且不可思议的。
通过催眠的帮助,我们将有机会彻底放下过去的痛苦,超越生命的困境,重新活在当下,平静安详地继续前行。
20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