炜彤朗诵 书的魅力
一滴微明的露珠
如泪若雨
迎着初绽的晨曦
带上朝阳的色彩
融入生命与灵魂
满溢人生诗和梦的魅惑
该视频已被发布者删除
书的魅力
作者:洪池 朗诵:炜彤
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卡夫卡
王国维在他的经典著作《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此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一境界是一个寻觅的过程。无论治学还是做事我们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也就是我们要研究什么学问?要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都离不开正确的选择。选择永远大于努力,要么怎么说“选择不对,努力白费”呢?这就是南辕北辙的道理,也就是说,梯子不能搭错了墙。
第二境界出自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一境界是一个施爱的过程。不管做学问还是开创事业,一定要真心地付出和全身心地投入。世上有劳而无获者,却很少有不劳而获者。人生最难得的是专注和持久,是感恩和知足。真正快乐幸福的人是懂得施爱又不图回报的付出和不计得失的心甘情愿、一如既往。但是,被爱的一方必须懂得感恩和知足。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必须对你好,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好视为理所当然,学会感恩幸福才会源远流长。知足者常乐,感恩者多福。
第三境界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境界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就是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业所在,并经历了一定的追求过程,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直到这时,我们才会惊喜地发现——我这一生值了。因为有你陪伴,今生不再觉得孤单。说一声想你,感受人性的优美;道一句喜欢,回味岁月的绵长。
仔细想来,人生有两件最应该做好的事:学习与做人。其实,也就是读书与做人。还有两件经常被人忽视的事:一是不修心,忽视思想的形成,远离灵魂的丰满和高贵;一是不运动,忽视身体的健康,不去亲近泥土和大地。
培根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雨果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在人生的两件事中,首要的当是读书,因为书是源头活水,是成才的伴侣,是人生的挚友。一般说来,书读得越多,人格就越高尚,灵魂就越纯洁,精神就越丰满,眼界就越开阔。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智慧带给我们的幸福,永远都是我们无法估量的,假如错失了这些珍贵的财富,实在是愧对宝贵的人生。
契诃夫曾经说过,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应当具有“三个脑袋”,即“天生的一个脑袋、书中得来的一个脑袋、生活中得来的一个脑袋。”本来这“三个脑袋”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如同人一生的三大财富:生命的健康、头脑的智慧、灵魂的高贵,失去了哪一样我们都会感觉到生命的残缺和人生的不幸。那种不读书的人只长了一个生理脑袋,这样的人就只能活在物质的世界里,只能用感官去体验生活,是一种更接近动物的生存,这样的人活得累;另一种人只长了一个知识的脑袋,万事离不开书本,做事教条、僵化、守旧,生活枯燥、乏味,活不出人的真性情,品尝不到真正的生活,只重视书本知识,缺少生活经验,这样的人活得苦;还有一种人只长了一个经验的头脑,盲目自大、自以为是,从来不相信人类遗传下来的知识和智慧,只凭自己有限的经历和短浅的目光看待世界,时时处处摆出一副井底之蛙的可笑嘴脸,这样的人活得惨。
只凭一个生理脑袋混日子的人,疲于奔命或是不学无术,最感兴趣的是物质和感官上的享乐,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一辈子庸碌无为,一事无成;而只凭书中的脑袋思考问题,实在是一种教条主义,一头扎进书堆里走不出书斋的人,就走不进火热的生活,只能走向本本主义的泥潭;只靠盲目的生活经验实践的人,自以为聪明绝顶,万事不求书本,却绝不可能将丰富的经验升华到理论高度,只能是见识低劣的事务主义者,缺少精神世界的高度和深度;而凡是优秀的人都是“三个脑袋”同时兼备者,既有现实的富足又有精神的丰富,还有灵魂的饱满。
所以,苏格拉底说,我宁可做一个痛苦的人而不做一个幸福却没有智慧的猪。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不管多么幸福的猪和多么不幸的人,都活在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里,至于做猪还是做人都是你的选择,主动权一直都在你的手里。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
因为我实在当不上国王,我也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却住在豪华宫殿里的国王什么的——这也是我的想法。
书本原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也是启发人类思想的母土。文字和书本是我们行走在人生路上寻找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资料和影像,还是我们探索生命从自然属性抵达价值标准的根源,这是人不仅只注重物质条件更要进行精神关照,摆脱动物性的虚无状态。世界上的大思想家和大发明家,大多都从书堆中进去,再从书堆中出来。
因书本与人类的进步关联亲密,所以,自古至今的学者多把书本当做人类的朋友看待。史曼尔说得好:“一个人常常靠着他所读的书而出名,正像他靠着所交的朋友而出名一样;因为书本和人们一样,也有友谊。一个人应该生活在很好的友伴中间,无论是书或是人。”诗人高法莱却把人生当做书本来看,他说:“一个人好像一本书,人诞生,即为书的封面;其洗礼即为题赠,其啼哭即为序言;其童年即为卷首之论见;其生活即为内容;其罪恶即为印误;其忏悔即为书背之勘误表;有大本的书,有小册的书,有用牛皮纸印的,有用薄纸印的,其内容有值得一读的,有不值卒读者。可是最后的一页上,总有一个‘全书完’的字样。”
如果非要我狗尾续貂的话,我会说:人生就是一本永新的书,里面装订着缺边少页的我和你。
安妮在她的日记里这样写着:“犹太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是这么多年来,他们依然顽强地活着,哪怕是被成批地屠杀,哪怕是囚禁、奴役,哪怕是远离家乡、流离失所、穷困潦倒,可是他们始终不肯丢掉心中的诗、手中的书。多少个世纪的磨难和艰辛没有把他们打垮,反而使他们更加坚强,更加智慧。”
读罢此文,禁不住热泪盈眶,久久沉思……
相关阅读《如花绽放的今生》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