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告别父亲,走出韶山冲,奔赴县立东山高等学堂读书,临行前,他给父亲留下了一首诗,全文如下: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是目前可以找到实物的关于毛泽东诗篇的最早的文字。有专家认为,这是毛主席借用日本江户时代的明僧月性的诗作衍化而来,因为当时清末留日的学生回国很多,影响广泛。但有人反驳说,这首诗是青年毛泽东借用中国古人的诗句,这样说更为恰当。

图 | 青年毛泽东

宋代诗人陆游在《醉中出西门偶书》中就有这样两句:“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意思和毛泽东写诗之意很相近。另外,在汉代曾辅佐刘秀打天下的重臣马援也曾说过类似的话。

公元44年秋,马援率领军队凯旋而归,好友孟冀向他祝贺,劝他征战归来一路辛苦,在家好好休养。马援说:“男人应当死于边野,让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于儿女手中耶?”意思就是,现在匈奴还在骚扰边疆,男子汉大丈夫,要死也应该死在沙场上,用马革裹着尸体埋在沙场才像个样,怎么能待着家里和妻儿过安生日子。

所以,我们不难猜测,毛泽东自小就博览群书,已经成年的毛泽东也一定知道陆游的名句和马援的故事,所以这首诗正是毛主席以诗明志的代表之一。但不曾想,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再次引用了这句诗,是在儿子毛岸英牺牲后。

图 | 毛泽东和毛岸英

1950年,毛岸英在入朝作战一个月后壮烈牺牲。抗美援朝结束阶段,黄继光等烈士遗体陆续运回国内,按理说,将烈士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无可厚非,但周总理在询问毛岸英遗体迁回国一事时,毛主席却用一句诗,说出了一位领袖最高尚的情怀。

刘思齐回忆:我和岸英的婚姻整整一年时间

资料记载,毛岸英入朝前曾和毛主席进行过一次深入地谈话。1950年毛岸英受父亲嘱托,回到韶山看望老乡。毛岸英回到老家还没有停留多久,就收到了李克农的电报,让毛岸英陪他去趟苏联。

这次苏联之行,毛岸英以翻译员的身份工作,但毛岸英感触很深,回到北京后,便来到了中南海,和父亲进行了一次谈话。毛岸英问父亲,朝鲜是不是要打仗了。毛主席叹着气说,我们只能重磅出击了。

“爸爸,我想去朝鲜作战,你放心,我不怕牺牲。”毛岸英对父亲说。

毛主席说:“我们毛家人不怕牺牲,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毛主席又嘱咐道:“你到了朝鲜,是一个普通的志愿军,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到处张扬,更不要打我的牌子搞特殊。”

毛岸英笑着说:“爸爸,你放心吧。”

“岸英,你会好几种外语,跟外国人打仗,能用得上。”

和父亲谈完话,毛岸英在丰泽园正好遇到了来向毛主席汇报工作的彭德怀,毛岸英鼓起勇气问道:“彭叔叔,你是不是要去朝鲜?”彭德怀看着毛岸英点点头没有说话。“我求你办件事,我想去报名参加志愿军。”毛岸英说。

图 | 彭德怀和毛泽东

彭德怀皱着眉头细细打量了一下毛岸英,心中充满了疑惑。“你?”彭德怀不解地问:“你在哪里工作?”毛岸英回答说:“我在北京机器总厂任副书记。”彭德怀摇摇头说:“现在经济工作很重要,你是德才兼备的专家人才,去打什么仗。”

不料,毛岸英说:“不,彭叔叔,现在美国人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朝鲜亡国,我们挨打!我是个共产党员,在这种情况下,我怎么能眼看兄弟国家亡国而不救?放心,我一定会听指挥,做一个合格的战士!”

毛岸英的话让彭德怀震惊不已,拒绝了毛岸英便来到了毛主席办公室。很显然,彭德怀对毛岸英入朝参战是不允许的,不料毛主席也提出了这件事,彭德怀这才知道,原来毛岸英已经和毛主席商量好了,就等自己的决定了。

彭德怀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按理说确实需要彭德怀的批准才可以,但毛岸英身份太特殊,彭德怀不敢冒险。毛主席为了毛岸英的想法,主动请彭德怀吃了一顿家宴,彭德怀无奈之下答应了岸英的想法。

图 | 毛岸英和刘思齐

刘思齐晚年回忆,和毛岸英结婚的日子是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入朝的日子是1950年10月15日,他们的婚姻整整一年,一天不多,一天不少。去朝鲜之前,毛岸英曾特地来到刘思齐的病床前来告别,对于刘思齐来说,这个消息十分突然。

毛岸英临走的对刘思齐鞠了一躬,刘思齐刚刚20岁,年龄不算大,对毛岸英的举动感到十分不解,她也猜到了毛岸英可能要出国,但是没有多问,毕竟这是军事秘密。

毛岸英去朝鲜后,关于毛岸英的电报传回来的很及时,入朝后不久,我军俘虏了一个美国战俘,叫莱尔斯,古师长抓获的,但是得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便送到了总部。彭德怀不懂英文,这个老外说了什么彭德怀根本不懂,便叫来了毛岸英。

图 | 彭德怀在朝鲜

毛岸英在朝鲜的身份是刘秘书,彭德怀说:“刘秘书,这个外国佬就交给你来审。”彭德怀不知道毛岸英和这个老外说了什么,但看到毛岸英不像审犯人的样子,不仅给这个老外倒水,还给他递烟,听着毛岸英说着流利的英文他也十分敬佩。

莱尔斯韩国第六师美军少校顾问,和毛岸英交流中,他对毛岸英的游击战术十分感兴趣,而且觉得十分先进。他问:“请问刘秘书,你们志愿军把我们打得摸不着头脑,这是谁的理论?”毛岸英说:“毛泽东。”

不久,彭德怀收到从审讯室传来的消息:“我们把他的嘴撬开了。”彭德怀对毛岸英的审讯方法十分敬佩,对方交代的情况十分有参考价值,毛岸英便写了一封通报,登在了《志司通报》上,这封报纸很快传回了国内。

图 | 毛泽东和周恩来

毛泽东看到这封报纸后,高兴地说:“好啊,干得漂亮。”周恩来点头说:“主席,您想不到吧,撬开这个外国佬嘴的,就是咱们岸英啊。”毛主席笑得更开心了:“好小子,还有这本事。”

时间来到11月25日,早上7点左右,大榆洞总部一直有警报声,警卫员报告说是美军飞机一直在骚扰,无奈之下,彭德怀被安排到了防空洞暂避。11点左右,敌机又来骚扰,但是毛岸英和另一个秘书高瑞欣本来已经撤离,但是好像又忘记拿什么东西,返回到办公室时,敌人投下了百八十个凝固汽油弹,顿时司令部一片火海,毛岸英和高瑞欣在近一千多度的高温中壮烈牺牲。

杨凤安急忙跑回去向彭德怀报告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彭德怀听后站立不稳、一言不发,许久才喃喃说:“岸英和瑞欣同志牺牲了,牺牲了……”说着,他走出防空洞来到出事现场,心情十分沉重,午饭也没吃,一心想着怎么和国内的毛主席汇报。

下午,彭德怀伏于案前,写下了一封114个字的电报,尽管很短,但他却写了一个多小时,其中详细写了毛岸英的牺牲过程。彭德怀写道:11时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时跑出被烧死。

图 | 毛岸英牺牲的电报

毛泽东对周世钊说:我喜欢岸英这个孩子

毛泽东是什么时候知道毛岸英牺牲的消息的呢?毛主席生前的秘书叶子龙是这样回忆的:

1950年11月25日,志愿军司令员发回一封电报,除了报告战报以外,重点提到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电报很短,我把电报交给周恩来,周恩来看电报后表情十分难受,他左手伏在前额上,半晌才站起身来,他低着头说:“让我考虑考虑,先不要告诉主席。”周总理查阅后,在电报上批示“刘(少奇)、朱(德):因主席这两天身体不好,故未给他看。”

这封电报被周恩来压了很久,直到一个月后的1月2号,周恩来叫来叶子龙,特地叮嘱叶子龙:“不要瞒了,一直瞒着也不是办法,报告给主席吧。”叶子龙便拿着两封电报轻轻走进毛主席的办公室,当时毛主席正在沙发上看报纸,叶子龙轻声叫了一声“主席”,然后把电报递给了毛主席。

这封电报明明不足200字,但毛主席足足看了三四分钟。叶子龙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主席把头埋的很深,当他抬起头来,我看到他没有流泪,没有任何表情,但他的脸色非常难看,他摆摆手说:‘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什么!’”

图 | 毛主席

至于当时的情景到底是什么样的,时任毛主席卫士的李家骥目睹了毛主席得知儿子牺牲后的反应:主席听到后很突然,又拿烟,又把烟丢那儿。回过头,他又点烟。本来那个火柴盒就在他前面,他不知道,还在口袋里找。泪汪汪的,但是不明显地让你看出来他在哭,但是我们心里明镜得很,他的泪水比我们还要多,还要疼,那是他最亲爱的儿子。

和这封电报一起送来的还有周恩来写给毛主席的一封信,周恩来在信中说:“毛岸英同志的牺牲是光荣的,当时我因你在感冒中,未将此电送阅,但已经让少奇同志阅过。”

《毛泽东年谱》记载:有人告诉毛泽东,毛岸英和高瑞欣都是很好的参谋,胜利之后,当在大榆洞以及其他战场立些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烈士墓碑。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牺牲的成千上万,无法顾及此一人,事情已经过去了,不必说了。”

图 | 毛主席

1951年2月21日,毛主席在北京玉泉山听取了彭德怀汇报朝鲜战况,毛主席再一次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

“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岸英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了一件大事。现在美国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的飞机有一千多架,你们千万不能疏忽大意,要采取一切措施保证司令部的安全。”

可以看出,自从得知毛岸英牺牲,毛主席一直表现的非常平静,那么他心里到底是什么样的情绪,毛泽东的同学周世钊曾回忆了毛主席对他说过岸英的事情。

周世钊来看望毛主席的时候,曾小心翼翼的地问:“主席,如果不派岸英去朝鲜,我看他是不会牺牲的,你说是不是彭德怀没有尽到责任?”毛主席摇摇头说:“不能这样说,岸英的牺牲责任在美帝国主义身上,岸英是为了保卫中国人民、朝鲜人民的利益,为了保卫我们祖国安全而作战的,彭总是没有责任的,不能怪罪他,当时我得知岸英牺牲的消息,我的内心的确很难过,因为我喜欢岸英这个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已经是1954年的事情了。而当时,毛主席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去安慰刘思齐。

图 | 毛岸英

1953年,侯波曾交给了刘思齐一张照片,那是毛岸英穿着军装的照片,刘思齐尽管对丈夫入朝作战感到诧异,但也有心理准备。从1950年毛岸英走后,刘思齐每个星期天都去看望父亲毛泽东,毛泽东的“平静”让刘思齐没有感到任何异常。

直到刘思齐有所察觉,才感到大事不妙,直奔中南海菊香书屋。毛主席从抽屉拿出来一个烧焦的手表遗骸递给刘思齐,刘思齐见状瞬间明白,大脑瞬间一片空白,摊在地上嚎啕大哭。毛主席缠着刘思齐,顿时也流出泪来,毛主席沉痛地说:“思齐,岸英走了,以后你就当我女儿好不好。”

多年后,刘思齐再一次回忆这一幕,她越想越想不明白,毛岸英是父亲的儿子,在瞒着她的几年以来,每周她都去中南海看望父亲,毛主席居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反常,他对儿子的爱,对儿媳的爱,似乎很难用语言去表达,她感觉毛主席的父爱强大到了极致。

图 | 刘思齐(左一)

毛主席:死哪埋哪

关于毛岸英的遗体,在1950年底,解放军总干部致电志愿军总部,提出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一直到1953年3月,黄继光等烈士的遗体运回了国内,安葬在了沈阳市志愿军烈士陵园,之后,很多志愿军师级以上干部遗体均运回了国内。

黄继光是志愿军第15军第135团2营6连通讯员,在上甘岭攻击597.9高地的战斗中,黄继光负伤后跃起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地堡机枪眼壮烈牺牲。按理说,把烈士运回国内是情理之中,这样并无特殊。

图 | 黄继光用身体堵抢眼

时任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得知要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的方案后,觉得可行,但又觉得安葬在朝鲜更好,这样有利于教育本国人民,又有利于中朝友谊。对于彭德怀的建议,周恩来和刘少奇专门请示了毛泽东。

毛泽东是毛岸英的父亲,也是中国人民的领袖,把自己孩子的遗体运回国内,甚至运回家乡落叶归根也无可厚非,但毛主席同意了彭德怀的建议,同意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他用两句诗答复: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句话的意思是,毛岸英是为了革命而牺牲的,死得其所,大好河山哪里都可以埋葬,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试想,毛泽东年轻的时候就发过类似的感叹,人到中年,当自己的儿子洒血战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时候,毛泽东再一次发出这样的感叹。

年轻的时候抒发的是走出韶山冲,去闯天下,不干出一番事业绝不回头,现在却是抒发对儿子的怀念,寄托的是对儿子的无限之爱。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来了燕太子送别荆轲的时候,荆轲吟唱的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异曲同工。

图 | 毛泽东

1958年7月22日,毛泽东会见苏联大使尤金,和他交谈的时候,也提到了毛岸英的牺牲。毛主席当时是这样说的:“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我的儿子毛岸英牺牲在了朝鲜,有人说把他的尸体运回来,我说,不必,死哪埋哪吧。毛岸英和数十万志愿军烈士都安葬在了朝鲜,他们和青山同在!”

这句铿锵有力的话,毛主席在感叹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并牺牲在中国的时候,也沉吟了这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另外,据毛岸青回忆,1959年的时候,毛岸英和邵华再一次向父亲提出“接岸英回家”,毛主席严肃地说拒绝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是还有很多志愿军烈士埋在朝鲜吗?”

尽管毛主席没有答应,但是他对儿子的爱是深沉而沉重的。1976年毛主席逝世,在他去世14年后,也就是1990年,工作人员在整理毛泽东遗物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小柜子,里面装着的竟然是毛泽东亲手珍藏的毛岸英的衣服。

有衬衫,有袜子,还有一个军帽。毛泽东平日里对个人的物品基本不会这样珍藏,但他却瞒着所有人,把毛岸英的衣服悄悄珍藏了20多年。刘思齐得知后曾感叹:我的父亲毛泽东,究竟是度过多少个睹物思人的不眠之夜!

图 | 毛主席

可事实就是这样,毛泽东的爱就是这样,一个领袖的伤和悲,一个父亲的爱和痛,一个细节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对儿子的爱究竟如何?我们不妨再回头看看毛主席说的那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毛岸英和数十万志愿军烈士都安葬在了朝鲜,他们和青山同在!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是何等的壮美,何等的父爱。(文/小艺)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