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日,缅甸军方在大选后近3个月的时候,终于决定扣押一度被认为是缅甸民主希望的国务资政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结束了短暂的民主共和体制,缅甸再次回到军政府统治之下。
一时间,缅甸的Z变和倒退的民主进程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却不知在民主问题的背后,缅甸存在更为深刻的民族问题,无论是统治多年的军政府,还是昂山素季,都没能给出有效的答案。
缅甸的民族问题不仅仅局限于2018年引发世界轰动的罗兴亚难民事件——事实上,在缅甸罗兴亚人是并不被官方认可的独立民族。缅甸更严重的民族问题,在于得到官方承认的135个的少数民族。
地理环境决定民族命运和前途。缅甸复杂的少数民族问题,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
壹
三面环山的民族熔炉
缅甸地形图,辽阔而狭长
缅甸这片67.6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央至南部沿海是广阔平原,西、北和东部的高原和山地,有明显的分区。北部与横断山脉相接,东部为掸邦高原,中部则为伊洛瓦底低地,南面是孟加拉湾,形成三面环山、中部平坦的“马蹄铁”状的地势特征,各区相对独立。
被“马蹄铁”环山围绕着的是占人口68%的缅族人,他们生活在东部若开山脉和西部掸邦高原之间的平原地带,是缅甸诸多民族中最晚迁徙至缅甸的民族,但很快在18世纪中叶建立了盛极一时的贡榜王朝,可谓是后来者居上。
北部与横断山脉相接的山岭之间,克钦族、怒族、和果敢汉族等族人聚居于此。1948年缅甸从英国殖民者手中取得独立后,这里形成了自治度较高、且有独立武装的的克钦邦。东部的掸邦高原上,则生活着被称为掸族的泰老民族,其边境地带也有果敢、佤邦两个高度自治且拥有地方武装的特区。复杂的高山丘陵地貌加上独特的民族文化,使这里成为中央政权难以染指的领地。
而在掸邦高原南部,更有地方武装长期与政府军进行游击战、甚至各邦武装之间互斗的克耶和克伦和孟邦。西南部的若开邦、钦邦,同样是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地方高度自治的地区。在2018年引发轰动的罗兴亚人,便是若开邦的居民。
历史上的缅甸各民族,一般认为是从青藏高原、缅北地区(云南等地)迁徙下来的,原本土著的各族或迫于当地统治者的压迫,或为了寻找更宜居的土地,不少经历多次迁徙,在一波又一波的迁徙浪潮中,不断南下或分散到缅甸山区的各个区域。
缅甸北掸邦军女兵耍酷玩枪。
于是,先一步到来的孟族人、钦族人、阿拉干人、掸族人以及克伦族人渐渐分散到高山、平原定居下来。而各族人栖居地相对孤立的地理位置、环境以及独立的语言体系更是让民族之间的融合变得异常困难。
包括克伦族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至今仍进行烧荒耕作等原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自给自足、自成一体,并进一步要求民族自治。此外,极具代表性的就有一群最初从云南来到东北掸邦高原栖居、说中文的果敢人。
贰
掸邦果敢族
明朝末年失势的永历皇帝逃跑到缅甸定居,因该地远离两国中央政府,加上该地地势险要,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相比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的中国格外湿热,在后来清缅战争时期,更是让清军因水土不服而兵力锐减,最终不得不归还边境一带的部分土地于缅甸。
事实上,自古代起至后殖民时期,这块土地的主权所有者在不同朝代兵戎相争下经历数次变换,但因云贵高原与掸邦高原山水相连,两地居民向来往来频繁。到了上世纪80年代,构成如今果敢人口主体的华人来到缅甸,与中国的联系更是紧密。那么,在当代他们与中央平原上生活的缅族人关系如何呢?
木姐市
从果敢族聚居地到中部由缅族管理的省份之间,仅有一条连接木姐市(Muse,一个与中国接壤的边境城市)与缅甸中南部内陆第二大城市曼德勒(Mandalay)的山地高速公路,这段只有不到500公里的路段是缅甸与中国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但年久失修、蜿蜒曲折,在交通顺畅时车程也要10个小时,一旦出现事故或周边武装团体冲突,狭窄路面上的交通就会直接瘫痪。
此外,就只能依赖一条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百年老铁路:曼德勒-腊戎快线,这条当年由美国建筑公司建造的铁路线,穿过山峦叠嶂的掸邦高原,留下了近700米长、当时世界最大的铁路桥梁——谷特高架桥(Gokteik-Viadukt),穿过密布的丛林,在谷文溪溪谷上空蜿蜒而过。
谷特高架桥
但兴建新的线路并不容易。缅甸地处印度次大陆板块和欧亚板块交界处,而掸邦所处的高原则是一个名为“实皆断层”的右旋走滑断层,板块运动、断层自身活动及暴雨、洪灾等自然灾害都容易引发严重的山体滑坡,这给需要建造大量隧道的铁路计划带来不小的技术难度,造价也自然高昂:2019年由中方提出、原先预计在今年开工的新铁路方案估价90亿美元,引来一片争议。
地理上的隔绝造成掸邦果敢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与缅族人鲜有往来。反倒是东北方向,与掸邦高原相接的云贵高原上,果敢人与云南人在现实中并不分明的国界线之间,同居一座山,同饮一江水。为方便两地贸易,缅甸与中国正合作建设中缅经济走廊,连接掸邦边境及曼德勒市的铁路是其中一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的研究员王士录曾在论文中指出:“果敢地区与我国毗邻的边境地区有着特殊的密切的互动关系,在这里,缅甸主流社会的影响远不及中国的影响。”
果敢
叁
玉石和毒品支撑的武装组织
面对交通基建落后的问题不只是掸邦,根据亚洲发展银行2014年的报告,缅甸全国60%的货运公路需要紧急地维护和复原,而火车则因为糟糕的铁轨状态,只能以最高可行驶速度的一半行驶。
由于天然的地理屏障,本就带着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迁徙至此的各个民族难以融合,反而在内部形成强烈的族群认同、自成一体。
而缅甸丰富的玉石资源、利于罂粟生长的土壤则在山川之外,又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利益屏障”。
德昂民族解放军看着都比较忧郁
在缅甸最北的克钦邦,坐落着拥有世界最大的玉石矿场的翡翠重镇帕甘(Hpakant),得益于在乌尤河(Uyu River)两岸的河漫滩沉积翡翠砂矿,这里的玉石相比长期深埋于地表之下的坚硬的原生翡翠矿床容易开采得多,出产的翡翠质量也较高,被当地人称为“水石”。由于该地山区特殊的岩体条件,缅甸绝大多数的翡翠矿场都集中在克钦邦。而根据调查统计,仅2014年缅甸就出产了价值310亿美元的翡翠。
矿产
加上与中国云南接壤,克钦邦出产的大量翡翠直接被走私出境,其利益之庞大可想而知。
从克钦邦再往南,又到了罂粟种植园遍布的地界。缅甸长日照、湿热的气候加上肥沃的土壤给罂粟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近年来缅甸军方的压制下,种植面积已有大幅下降,但仍达到10万亩左右。
而罂粟的主要种植地掸邦在西边与老挝和泰国接壤,横跨三国的罂粟种植园使这里形成世界盛极一时的毒品产地——金三角。
翡翠,鸦片等各类毒品,为来自掸邦的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克钦独立军等各邦的主要武装组织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武器来源。臭名昭著的毒枭魏学刚(Wei Hsueh Kang)便依靠毒品和翡翠交易,成为掸邦境内一个实力强劲的武装组织——佤邦联合军(United Wa State Army)的主要出资人。
肆
缅甸的管治困境
尽管英国殖民时期对各民族“分而治之”的政策也给如今的民族冲突埋下隐患,但在实现独立后,地理环境和资源问题则尤其给现代政府追求民族融合、构建国族身份带来严峻的挑战。
引发这些持久而复杂的矛盾的最根本原因是,缅甸是一个由缅族单一掌控、由佛教独占主导宗教地位的国家。政府的决策只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却不惜牺牲少数民族的权益。无论是军政府还是民主政府,都试图与少数族裔之间建立和平停火协议,但最终有名无实,更有少数民族武装组织至今在缴械和宗教等问题上无法与政府达成共识,未曾坐近谈判桌、协商停火。
佤邦联合军
但严重落后的交通设施、各民族与缅甸中央政府的长期武装冲突,给缅甸的长期发展带来相当大的阻碍。就连政府规划、推行新的公路和铁路建设,也因地方少数民族的反对而难以顺利实现。无论是军政府还是民主政府,少数民族问题都将是国家前行所不得不应对的棘手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