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5月4日,南国广东三水,汪精卫呱呱坠地,赤条条降临到一户普通的家庭里。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出身书香门第之家,汪精卫的父兄皆为僚幕。对于当时中国广大的贫苦农民来说,汪精卫的家境虽不算富有,但也应该说相当不错。汪精卫从小入读私塾,他较早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打下了相当扎实的文化基础。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时,好事也会变成坏事。也许,正是因为汪精卫习修中国儒家经典太多的缘故,似乎养成了他委曲求全的性格。不幸的是,汪精卫在十三四岁时,父母相继离世。这对少年汪精卫来说,心中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汪精卫不得不依附兄嫂生活。兄嫂再好,也不可能有父母般的宽容和温情。
我想,少时失母,对汪精卫一生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他那种忧郁寡断的性格,也许就在那时无形之中形成的。这好像我们今天的许多农村留守学生一样,因为父母外出打工,长年滞留在外,他们得不得父母的温情和关爱,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双重的性格:一方面,他们心中无比脆弱,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渴望受到别人的尊敬,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比叛逆。这种双重性格反差极大,导致他们的行为怪异,难于捉摸。汪精卫后来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原因大概跟他的成长历程有关。
平心而论,年轻时的汪精卫具有极大的魅力,用才貌双全来形他,一点也不过分。民国时期,汪精卫被世人公认的一位美男子,他玉树临风,风度翩翩,风流倜傥,跟周恩来、张学良、梅兰芳齐名,并称民国四大美男。汪精卫更是名列四大美男之首。我查阅汪清卫早年的相片,他确实长得非常阳光帅气,惹人注目,惹人喜爱。
我想,倘若我那时是一位花季少女,恐怕也会痴迷于汪精卫的美貌,被他征服,陷入单相思之中,痛苦不能自拔。汪精卫的容貌绝对称得上一流水平。最为可贵的是,汪精卫不但长得一身好皮囊,而且其才华更是一流的,是名副其实的大才子。汪精卫第一次到省城参加秀才考试,便初露头角,出人意料地考取第一名,这说明他禀性聪明,学问做得极好,没有白读诗书。我观汪精卫的书法,清秀奇丽,飘逸俊美,自成一家,颇得书法之妙。唯一不足的是,他的书法虽然到家,却过于柔媚,劲力不足,缺乏骨力。真是字如其人!
在早年的民主革命时期,汪精卫投身革命,身上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他是一个坚强的革命者。为了彻底推翻腐朽的清朝帝制,他怀着满腔的热情,义无反顾的走到革命军的前列,奔走高呼,或挥洒文笔,跟当时名动天下的保皇派谭嗣同、梁启超对阵辱骂,非常激烈。那时,汪精卫获得大批革命粉丝的大力支持。他跟保皇派对阵时所写下的一系列战斗檄文,充满革命激情,篇篇精品,文采飞扬,恣肆纵横,笔笔如刀,令人动容叫绝。连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梁启超先生也不得不为之叹服。举国上下,人们对这位南国翩翩美少年刮目相看。
那时的汪精卫,浑身上下流淌着一股奔腾不息的血液,有使不完的劲头,他并不满足于纸上谈兵,不满足于对清廷的摇枪舌战,他毅然拿起刀枪,效仿壮士荆珂,挺身而出,勇敢地刺杀当时权倾朝野的摄政王载沣。案发后,汪精卫不幸被捕下狱。汪精卫在狱中决心以死报国,赋诗一首: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在我看来,这是汪精卫毕生之中写得最好的一首诗,全诗写得慷慨豪迈,视死如归,贯绝古今。这首诗可跟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媲美,也可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匹敌。
汪精卫被清廷囚禁在大牢中,主审官提审他,要他供出革命同党。汪精卫正气凛然,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从容不迫。清廷主审官大惊,回顾左右说:这样的人才不可杀!
这是汪精卫人生中最光彩的时刻,只是,令人遗憾的是,汪精卫晚年没有文天祥、谭嗣同身上那股凛然不可侵犯的气节,他的这首名诗最终并没有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汪精卫辱没了这样的名诗,殊为可惜。
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的壮举,举赢得了举国上下的尊敬和爱戴。迫于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壮大,清廷不得不释放汪精卫。汪精卫出狱的那一天,万人空巷,男女老少无不争先恐后争睹这位旷世英雄的容貌。
汪精卫名声大噪,人气陡然上升,他成了炙手可热的革命人物。
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对汪精卫非常器重,特别赏识汪精卫的勇敢和才气,对他另眼相看,他把汪精卫拉到身边,协助自己从事革命活动。从此,汪精卫成了孙中山的左膀右臂。1925年,孙中山临终前,汪精卫执笔书写了孙中山的遗嘱。可惜,汪精卫没有铭记“革命尚没成功,同志还须努力”的总理遗言,跟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背道而驰,他跟蒋介石一拍即合,宁汉合流,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并叫嚣着“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狂言。
在大革命黑暗时期,汪精卫的双手沾满了共产党人殷红的鲜血。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汪精卫即投到日本人的怀抱,在日本人的扶持下保护下,在南京成立了汪伪政府,终于坐上了第一把交椅,在卖国的道路上一步步滑向深渊,导致无法回头,最后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汪精卫从一位坚强的民主革命者沦落为一位大汉奸,这里面有多种多样的原因。
第一,争权夺利导致汪精卫偏离了正确的人生方向,致使他最后走火入魔。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跟蒋介石都想成为国民党的最高领袖,两人表面上打哈哈,但实际上,两人暗地里进行了空前激烈的斗争博弈,可谓凶险异常。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汪精卫是一位实力派人物,他在政坛上有较大的影响,有资本跟蒋介石叫板。蒋介石在南京政府就职,而汪精卫则在武汉政府就职,两人犹如两座山峰,平起平坐,交辉相映。但是,特别是三十年代以后,在蒋介石的打压下,汪精卫的实力明显不如蒋介石,蒋介石总是排在第一,而汪精卫却总是屈居第二。老二的位置不好摆,光芒总是被“一哥”抢去。汪精卫心里委实不好受,这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汪精卫最后的结局跟他老婆陈壁君有很大的关系。中国有一句话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把这句话稍微修改一下,套在陈壁君身上也很贴切,“成也陈壁君,败也陈壁君!”陈壁君是南洋富商之女,汪精卫在事业上能够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了陈壁君的力量。陈壁君是一位不同凡响的近代女性,她敢爱敢恨,作风泼辣,雷厉风行,连蒋介石也忌惮她三分。自古以来,夫贵妻荣,哪位妻子都希望自己的如意夫君能建功立业,出人头地,风光无限。对于争强好胜的奇女子陈壁君也说,她的这种愿望比普通人更加强烈,她希望丈夫汪精卫的风头能盖过蒋介石,她自己便可顺理成章地被尊为国母,这是一份最高的荣耀。私下里,她一直旗帜鲜明的劝汪精卫找机会另起炉灶,跟蒋介石分庭抗礼。关于这一点,陈壁君没有尽到贤内助的好作用,反而起了贤外助的作用。
第三,抗日战争的爆发,促使汪精卫的人生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汪精卫青年时期在日本留过学,喝过洋墨水,仰慕日本帝国的强大。中日战端一开,汪精卫自感国力弱小,而日本帝国无比强大,被日本军国主义吓破了胆,深感中国抗战没有出路,只有死路一条。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汪精卫心中无限悲观,力主跟日本人议和,过着苟且偷生的屈辱生活,反对抗战救国的主张。当然,汪精卫的这种人生观,跟他少年时依附兄嫂的生活有极大的关系。一个久居他人篱下之人,他的内心比一般人要脆弱得多,一旦遇到困难,他不愿正视残酷的现实,往往会采取逃避的手段。汪精卫在一系列明争暗斗的政治斗争漩涡中,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便很能说明问题。汪精卫多次跟蒋介石明争暗斗,他处于下风时,往往会找借口出国医病或考察为由,逃避现实。当中国跟日本宣战后,他这种低落的情绪更为严重,满脑子闪现的都是“抗战必亡”的论调。汪精卫忘记了,中国那时虽然积贫积弱,但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是一只没有睡醒的雄狮,抗击打能力特别强大。日本帝国表面看来强大,武器虽然精良,但日本国力有限,资源短缺,且战线拉得太长,兵力不足,跟中国对峙,焉能持久?且中国是正义的一方,而小日本是邪恶的敌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倘若那个时候,汪精卫能认真拜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我相信汪精卫的态度必然会有所改变,他眼睛必定会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
第四,汪精卫的一帮狐朋狗友从中推波助澜,促使汪精卫越走越远。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周佛海、高宗武、梅思平等的再三纵容唆使下,汪精卫终于跟日本人勾搭起来,逃离陪都重庆,在河内发表了臭名昭著的“艳电”,公开投到日本人的怀抱,走上了卖国求荣的可耻道路,落得千夫所指,世人唾骂,变成历史的大罪人!
汪精卫从一位少年英雄沦落为一位十恶不赦的大汉奸,他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不能得到丝毫的宽恕;他所做的一切,也并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给任何人,只能怪他在位高权重的时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没能把持住自己,不能坚持原则,不能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
近几年来,我研读不少关于汪精卫的文章。时下,似乎有那么一小撮人群,似乎对汪精卫的投敌变节抱有同情心,似乎要为他的汉奸罪行作辩解,有开脱其罪行的重大嫌疑。其实,老天有眼,人民群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历史是客观公正的,容不得丝毫的篡改!人生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是要走好紧要的几步,如果一步不慎,就会满盘皆输,甚至会坠入十八层地狱之中,万劫不复,纵使你想凤凰涅般,也永远不会在浴火中获得重生!比如,南宋的秦桧,暗通金国,谋害岳飞,制造了千古奇冤,人们对他痛恨之至。后人制造了秦桧夫妻的铁像,让他们世世代代跪在岳飞的坟前,接受世人的百般唾骂。汪精卫也一样,他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汪精卫死后,葬于南京近郊梅花山。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众声讨汪精卫的投敌叛国的呼声更加强烈,一浪高过一浪,坚决要求政府挖掘汪精卫的坟墓,清算他的罪行。见群情激愤,蒋总裁无奈无法,只好令何应钦组织工兵炸毁了汪精卫的坟墓,并用大火焚烧了他的棺木形骸。从那时起,汪精卫便魂飞魄散了,无依无靠,只有夜夜啼哭的份儿了。这是汪精卫生前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