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电影金鸡奖公布,演员张译凭借《悬崖之上》,夺得了金鸡影帝的奖杯,在此之前,他三度入围金鸡奖提名,最终都遗憾落选。
他在采访中说:“这次也是抱着陪跑的心态来的,没想到转正了。”
很多人喜欢他,也是因为这种“不论在低谷还是在高处,我只是演我喜欢的戏、做我想做的事”的气质。
对于演员来讲,能进入北影、中戏、上戏等三所艺术院校,意味着更高的起点。而张译两次报考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都没有考上,最后只进了哈尔滨话剧学院的表演学习班。
长相一般,起点不高,要想走得远,势必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打开手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顶尖的人才、励志的故事,听到的都是谁考上了清华、北大,谁进了大厂工作。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优秀是常态,“普通”代表不努力、不上进。
但回归现实却发现,我们身边的大部分人,包括我们自己,都是奋力求生的普通人而已。
《我的二本学生》是一本社会纪实类的书,作者黄灯在一所二本院校执教,她自己曾经也就读于二本学校,不断进修到博士学位,进高校做了一名老师。
她见证了二本学校里80后、90后两代人的成长,看着一个个孩子从学生到就业,从校园到社会。
在应试教育中,二本学生算不上失败者,成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但是与一本重点、985、211等名校的学生相比,他们的起点却算不上高。
面对就业,“高不成低不就”,是很多人共有的困境。
他们的困扰,是大多数人真实的困扰;他们向上求生的路径,也是无数人努力生活的缩影。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能考上大学在大概率上就意味着体面的工作、脱离体力劳动者、做个“白领”,对全家人而言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但伴随高等教育的普及、竞争日益激烈,这些年,孩子们的目标是一本、211、985。
事实上,能进入这些光彩夺目的重点大学的孩子,是少数人,更多人走进了数量庞大的普通二本。
20多年里,黄灯带过的学生不下四五千人,她深刻意识到,二本院校的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折射了中国最为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起点是二本的学生,面临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又承担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压力?
她在书中写道:
我的学生,大多出身平凡,要么来自不知名的乡村,要么从毫不起眼的城镇走出,身后有一个打工的母亲,或一个下岗的父亲,和一排排尚未成人的兄弟姐妹。
务农、养殖、屠宰、流连于建筑工地,或在大街小巷做点小生意,是他们父母常见的谋生方式,和当下学霸“一线城市、高知父母、国际视野”的高配家庭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们就读的大学,在高校的金字塔中处在不起眼的位置,但他们可能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是父母的希望。
然而面对严酷的择业竞争,他们又有触目可见的天花板。
黄灯说:“根据我的观察,不同级别的大学,学生的去向,会对应不同的城市。
顶级大学对应的是全球最好的城市;重点大学对应的是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一般大学对应的是中小城市、乡镇甚至乡村。”
黄灯在书里写到广州的一处城中村龙洞村,那里房屋租金低、物价低,附近又有多家学校,很多学生毕业后的第一站,就是住在这里。
对于二本学生而言,本科进了普通的高校,研究生会是新的起点。
住在龙洞村的冉辛追就以考研为目标。
在他的家族里,上大学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堂哥念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博士,还有同龄人在中国矿业大学读书。
小时候,妈妈就常鼓励他考北大,“你到北大去,妈妈就来北大看你。”
中考时,他超常发挥,进入了当地一中的实验班,没想到的是,这成了他悲惨命运的开始。
整个高一,他的成绩一直是班上倒数第一,自制力也越来越差,最后只上了一个二本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进入大学后,他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寻找自己喜欢的事。
一次次探索之中,他决心通过深造,重回喜爱的文学世界。
辛追一共参加过三次研究生考试,他不接受调剂,目标是复旦大学。
最后一次考试,120名考生中,只招十几个人,其中有8名来自保送。
辛追考了第二名,拿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辛追的如愿以偿,少不了父母的支持,父母在他考研的三年里依然提供每月三千元的生活费,他才能专心准备考试。
那些必须尽快独立、工作挣钱的人,有怎样的出路呢?
学生伟福也住在龙洞村,他和很多人一样,那天坐地铁去市中心上班。
和别人不同的是,他的房子,被打造得温馨、精致、整洁,和周围粗糙杂乱的环境相比,是个异类。
伟福的房间没有开阔的窗户、阳台,显得压抑、逼仄,但他用得体、不经意的收纳,将这个密闭空间收拾得妥帖、舒坦。
他捡回房东丢弃的模板,给自己打造了一个小酒柜;两个普通的塑料凳子上放一块玻璃,再铺上清新的桌布,就给自己搭了一个书桌;他还给自己做了吧台、洗脸台;每一件衣服都整齐排列在一根木杆上……
无论工作多辛苦,结束一天的忙乱,回到这个小窝,他就拥有了一个能让自己舒服的空间。
也许买房的愿望对此刻的伟福来说遥不可及,但用心经营生活的年轻人,总会让人相信他有一步步走向美好的能力。
看过一种说法,人生而不同,有人起点高、有人起点低,有人年纪轻轻就登上事业巅峰,有人注定大器晚成,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能走多远,取决于你的平均值。
成长和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谓平均值,是你真正踏实在做的事情、逐步在夯实提升的能力、持之以恒的努力。
无论你经历了多高的巅峰,多深的低谷,人生是一场回归均值的过程,一切都会回到均值。
虽然每个人的起点不同,但没有人生来就注定是什么样的结局。生活就像一场马拉松,中途有终点,也是下一个阶段的起点。
这一段跑得慢,下一段路就要用力追赶。
在任何一个阶段谈成败,都不足以概括人生的成败。
一个阶段的起点低也不可怕,可怕的是陷入泥淖里止步不前。
点个【在看】,愿每个用力生活的人,都能得偿所愿。
作者 | 甘蓝蓝,写好别人的故事,过好自己的日子。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