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世界第一大粮食总产量国、世界第二大吸引外资国以及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工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

但是中国(大陆)在2021年才实现全面脱贫,是130多个发展中国家之一,经济、技术、人民生活水平程度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上落后发达国家。

国际上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看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人类发展指数、工业化发展程度这四个标准。2017年世界发达国家有24个,目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定的发达国家有43个。发达国家是指那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较为先进、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超级大国,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创新等实力领衔全球,人均GDP高达7.7万美元。

1、做自主品牌到底有多重要

最近,美国搞了一个关于中国的投票。宣布中国是一个发达国家。去年美国参议院就搞了一个投票,最终,以96:0的票数,认定中国是发达国家。时隔半年,美国众议院最终以415:0的票数,通过了中国不是发展中国家的提案,宣布中国是一个发达国家。

2022年中国人均收入3.69万元(8866美元);美国人均收入57765.51美元;日本人均收入33010.02美元;德国人均收入42388.68美元;英国人均46719.86美元,从收入水准看,距离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2022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4019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6686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923亿美元,收窄9%,技术落后是自主品牌之殇。

全球一年销售9000多万辆汽车,而我国市场占了全球大约30%。我国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销售大国,但是由于我国在自主品牌方面长期处于弱势,因此我国从汽车工业中获取的价值总体是有限的。

以广州汽车为例,我国最大的汽车工业集团之一的广州汽车集团,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为2686.4万辆,同比增2.1%。其中,广汽集团也在2022年实现产销247.99万辆和243.38万辆,增长15.99%和13.50%,产销规模稳居国内汽车企业集团第四名,市场份额提升至约9.1%。然而广汽集团自主品牌的产销量分别为64.70万辆和63.37万辆,创下广汽自主品牌历史最好成绩,其中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在广汽自主品牌中的占比已经达到了约43%。

广汽集团2022年整车制造业营业收入786.72亿元,营业成本计税金却达到762.85亿元,毛利率仅3.03%。而我国自主品牌比亚迪在整车毛利率超过了20%。在电气化和以客户为中心的技术领域,比亚迪一直是领导者和创新者,背后有出于前奥迪设计总监艾格之手的比亚迪打车型“龙颜”前脸设计,也有37年通用汽车(中国)工作经验,前总裁兼总经理甘文维对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助力,处于离休状态的人士,加入比亚迪除了获得高薪之外,背后或者还有追求一种更大价值的成就感。

广汽传祺自主品牌已经是广汽集团里面盈利最大的,而且是净利润最大。广汽传祺在2022年的累计产量373499辆,累计销量362548辆,同比分别增长15.6%和11.8%。广汽丰田2022年全年累计产量1009265辆,累计销量1005000辆,同比分别增长22.6%和21.4%。广汽本田2022年累计产量767826辆,累计销量741808辆,同比出现下滑趋势,分别下滑2.45%和4.93%。广汽从一辆自主品牌车获取的利润等于三辆合资品牌车的利润之和。

广汽在2007年开始策划做自主品牌,2011年才有第一辆车投放市场,早期组织自主品牌力量,主要是从集团内部的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招人。当时广汽的合资企业效益不错,广汽传祺的待遇只有广汽合资企业的80%左右,现在不但跟广本、广丰持平,奖金还要高百分之十几,甚至更多一点。自主品牌净利润高,员工收入也增加了。

而且自主品牌对国产供应商也有扶持作用。2017年广汽传祺的供应商体系里面,日系供应商占15%,国产零部件供应商占到了50%,欧美供应商占35%。一辆外资品牌汽车,很难做到50%的零部件来自中国公司。

只有做自主品牌,我们才能真正获取巨大价值,而合资企业的话语权、高收入的岗位、利润都牢牢控制在国外企业手里。

在自主品牌汽车领域,我国还非常弱小,但是我们用10~15年的时间,在汽车产业是可以复制我国在家电、消费电子产品、高铁、核电、电网上的崛起道路的。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由于中国汽车市场已经逐渐进入增长停滞的饱和期,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已经开始进入生死存亡的阶段,随着造车新势力的兴起,其中的强者通过吞并弱势自主品牌的份额,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从而逐步具备向上挑战和蚕食合资品牌份额的实力。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份额上并没有构成对合资品牌的威胁,而是一直停滞不前,稳定在40%左右,并没有具备挑战合资品牌的实力。而在经过内部整合之后,强大的国产品牌将会脱颖而出,销量将达到二三百万辆甚至更多,逐步具备战胜合资品牌的实力。

根据2022年公安部消息,国内的汽车保有量已经4.17亿辆,这个数据表明国内每户家庭已经接近一辆小汽车。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质量排名进了前十,自主品牌中只有红旗和东风风光上榜进入第六和第七名。吉利、五菱、长安、比亚迪、广汽传祺和哈弗这几个国内一线自主品牌质量也表现不错。

在2022年,日产轩逸的销量超过了42万辆,同比下滑了18%,不过依旧排名轿车销量榜的第一位;五菱宏光MINIEV的销量同样突破了40万辆,销量同比增长了2.4%,位居第二位;大众新朗逸在2022年的销量达到了35万辆,同比下滑了18.7%,仍然占据销量排名前三的位置;比亚迪秦家族销量达到了34万辆,同比增长了81%,成为了2022年轿车市场的一大亮点。

我国汽车产销总量已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中国的消费升级挽救了挣扎中的中国自主品牌。中国的消费升级是一把双刃剑,在轿车领域国产品牌遭受严重打击。是吉利、广汽和上汽三家在2017年挽救了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份额。由于在商用车领域我国本土品牌占有率已经非常高,所以乘用车领域才是我们的产业升级核心。

轿车领域则是我国汽车品牌突破的核心领域。看一家中国汽车公司有没有前途,有没有勇气,有没有做成世界第一的野心,就看它在轿车领域有没有不断向上的能力和动力。从发达国家的市场来看,即使SUV大量普及,轿车始终能占到50%的份额。

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不管是轿车还是SUV,都造不出中高端爆款车型的比亚迪,凭借着汽车电动化的东风,反而在SUV领域有均价超过20万元的比亚迪唐,在轿车领域有均价超过10万元的秦和e5。SUV的爆发,无形中提高了中国品牌的溢价。

汽车电动化,只靠比亚迪是撑不起来的,上汽、吉利、广汽、长安等主力汽车公司也要大力投入进去,实现我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从现阶段来看,只有高端化做得好的品牌才有希望。比亚迪在电动车领域的优势,主要来自其提早多年的研发和布局。

2、中国的差距有多大

2022年,中国进口金额最大的商品为集成电路,进口金额达到27663亿元,较上年下降0.9%。排名第二的是原油,进口额为24350亿元,其增速为主要进口商品中最高,达到45.9%。进口金额排名第三的是铁矿砂及其精矿,金额为8498亿元,同比下降27.9%。第四是天然气及人造气进口6060亿元;第五是有色金属进口5608亿元;第六是陆路车辆(包括气垫式)进口5360亿元;第七是油籽及含油果实进口4394亿元;第八是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进口4168亿元;第九是有机化学品进口4024亿元;第十是特种工业专用机械进口3999亿元。

从商品进口的类别来看,2022年我国进口商品最多的仍然是“工业制品”,其次是初级产品。其中,排第一的是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6.3万亿元。第二是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进口3.6万亿元;第三是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进口2.7万亿元;第四是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进口1.8万亿元;第五是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进口1.3万亿元。

可以看出机械、石油、天然气及金属原材料是进口的主力军。其中,对于机械制品的进口国家选择:日本、美国、德国、瑞典。

要搞清楚我们和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还是要看工业制品的进口。我们看一下进口的工业制品里,有哪些是进口金额比较大的商品,这样我们也可以知道,中国最应该在哪些领域尽快完成产业升级,实现进口替代。

我国是目前全球芯片产业市场需求最大的地区,而我国又缺乏高端芯片生产能力。2019年中国最大的半导体公司华为海思以37.62亿美元的营收排名第19。

2022年,全球半导体收入达到5991亿美元,仅同比微幅增长0.2%。2022年中国公司半导体收入达到458亿美元,同比小幅下滑0.5%,中国大陆方面,豪威科技、安世半导体和长江存储位列前三,海思半导体位居第6位,营收30.15亿元,同比增长8.72%; 净利润3.92亿元,同比下降24.33%。

而世界第一大半导体公司英特尔,2022年全年营收为631亿美元,与上年的790亿美元相比下降20%,全年净利润为80亿美元,与上年的199亿美元相比下降60%,即使英特尔业绩下降了,营收和净利润都是海思半导体的20倍!

产品方面,制程上,英特尔7纳米工艺芯片目前正在为满足客户端和服务器需求进行大批量生产。英特尔4纳米工艺芯片已经准备就绪,预计在2023年下半年推出MeteorLake。英特尔3纳米工艺继续取得进展,正在步入正轨。

实际上,海思的芯片设计还是基于ARM架构(处理器架构),中国真正算得上完全自主可控的芯片龙芯,2022 年,龙芯中科实现营业收入 7.39 亿元,同比下降 38.51%;净利润 5175.2 万元,同比下降 78.15%,和英特尔差距悬殊太大!

再看看上游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半导体生产设备不只是用来生产电子产品用的芯片,我们的LED灯、太阳能产业同样也需要半导体生产设备。

全球第一大半导体生产设备企业是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早在2014年,营收已为79.4亿美元,而中国的龙头企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两大研究所四十五所和四十八所来自半导体生产设备的营收,加起来为8.09亿元人民币,相差63倍,半导体生产设备我国世界市场占有率只有1%。美国、日本、荷兰3家是半导体生产设备的玩家,我国继续努力就可以达到世界第4位。

在芯片设计这个环节,我们和世界第1位的差距是3.5倍;到了芯片制造这个环节,我们和世界第1位的差距是10倍。到了芯片生产设备这个环节,我们和世界第1位的差距是63倍。只有我们的下游国产需求方强大了,才能带动上游的发展。

如果海思、展讯、中兴微电子、华大、大唐等这些IC设计公司发展不起来,那么中芯国际和华力微这些制造企业也就发展不起来;如果中芯国际、华力微这些制造企业发展不起来,那么更上游的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等半导体生产设备供应商也很难发展起来。

3、逼近发达国家进阶的临界点

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增长了40余年,已经有一代人在经济发展的辉煌期成长。中国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的发展其实已经逐渐地逼近向发达国家进阶的临界点。

中国很多软硬件基础设施已经具备发达国家特征,甚至超越了发达国家的水平。最为典型的是中国的特高压电网、中国的高速铁路网、中国的通信网络,还有中国的物流网络,是公认的世界一流水平,总体上甚至超越了西方发达国家。

如今中国人出国旅游到任何地方,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这样的发达国家或地区,是很难在基础设施上得到什么“震撼教育”的。

在中国本土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网、24小时可达的物流速度、干净整洁治安良好的地铁、设施现代化且规模巨大的机场、覆盖国土全境的4G通信网络,这些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未必会有。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累计有55个城市投运城轨交通线路超过一万公里,其中,地铁8012.85公里,占比77.85%。绝大部分发达国家首都的地铁,其干净程度、现代化程度、4G网络覆盖程度和网速都无法和中国相比,绝大部分的线路屏蔽门没有普及。

中国人自驾出行,一般不会考虑手机的信号问题,都会默认手机有信号,可以通过手机GPS导航;但这在一些发达国家,必须要提前考虑道路无手机信号覆盖以至于无法导航的情况。

中国的发达地区已经迈入了发达国家门槛。发达国家人均GDP的最低标准,如希腊、葡萄牙等国,人均就是2万美元左右。2022年我国的人均GDP大约是1.27万美元,这对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

人口过亿同时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国家只有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4个,而且中国将很快超过俄罗斯(人均GDP1.5万美元),2022年人均GDP过万亿美元的只有17个国家。

如果看中国的发达地区,在2019年,除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四大一线城市人均GDP已超过2万美元以外,南京、苏州、常州、无锡、珠海、武汉、长沙、杭州等二线城市也都已经超过了2万美元,也就是达到和超过了发达国家。

而整个中国将在10年内整体性地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接近葡萄牙、捷克、希腊等发达国家的同一水平线。这最后的10年,中国人的心理将会逐渐发生巨大的变化,心态开始逐渐向发达国家国民的心态转型。

全球中高端产业的竞争里面,中国几乎是发达国家以外唯一的存在。我们熟知的并不会被广泛认为是高端产业的家电产业,实际上全球前10名的主要家电品牌全部在欧洲和日本、韩国、美国、中国,这里除了中国,其他全部是发达国家或地区。

再比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显示面板、高铁列车、第三代核电、海工设备、油气开采设备、视频安防、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半导体生产设备和材料、民航客机研发和制造、工业机器人、操作系统、数据库、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产业,除了零星产业以外,中国都是行业里面发达国家以外的唯一参与者,中国企业在和发达国家的同行企业正面竞争,并且份额在逐渐扩大。

在当下的世界,中国是唯一一个正在大步走向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非常艰难,以至于虽然我们的前方就是发达国家,但是我们的身旁,其实空无一人,并没有同行者。不管是中东的沙特,南亚的印度,非洲的南非,东南亚的泰国和马来西亚,南美的巴西、阿根廷,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还是俄罗斯,它们都还有比较远的距离。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充满了竞争,尤其是大国之间,由于大国的势力范围和影响范围无比广阔,在利益边界处必然会发生强烈的碰撞,从而导致利益和势力的此消彼长。

14亿人的中国,平均到31个省份,每个省就有4554万人口,如果进入发达国家行列,那是很惊人的,这个体量比现有发达国家之和还要大,将会改变世界格局。尤其是“一带一路”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必然会阻击中国,特别是阻击中国制造业的升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