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依法集中查处一批侵犯个人信息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App。
一、存在个人信息保护相关违法违规行为,性质恶劣,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依法予以下架处置的55款App↓
二、存在个人信息保护相关违法违规行为,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责令限期整改的80款App↓
经查,“超凡清理管家”等55款App存在强制索要非必要权限、未经单独同意向第三方共享精确位置信息、无隐私政策、超范围收集上传通讯录等问题,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性质恶劣,依法予以下架处置;
“东方头条”等80款App存在频繁索要非必要权限、首次启动未提示隐私政策、未告知相关个人信息处理规则、默认勾选隐私政策、无法或难以注销账号等问题,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依法责令限期1个月完成整改,逾期未完成整改的,依法予以下架处置。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人们对其依赖程度逐渐加深,如今,各式各样的应用程序(App)层出不穷,几乎全方位满足了人们在社交、购物、娱乐、办公等多方面的需求。
与此同时,一些手机App也成了个人信息泄露的“元凶”,有的“偷拍”用户人脸,有的“偷听”用户聊天……
不经意间,人们的个人隐私信息、“网络足迹”就被“偷走”甚至滥用了。
当人们在手机上下载安装App时,一般都会遇到一个“提示”,先阅读《用户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并选择是否同意。
用户只有点击“同意”,表示已阅读并同意全部条款,才可以使用该App及其服务。如果选择“不同意”,App便会“任性地”自动退出,且“拒绝”被使用。
而这些《用户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中“暗藏杀机”,附有一些侵权条款。
例如一些听歌、听书类的App根本不需要但也要获取用户的通讯录、相册、摄像头、麦克风等权限;
为违规或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打开了“方便之门”。
几乎所有的App条款中都提及将对收集的部分信息进行商业利用。
除了“赤裸裸”将授权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作为正常使用App的前置条件外,一些App也在悄悄地“偷走”人们的隐私信息,并与其他App进行“共享”。
比如,一些App在商业利益驱动下,未经用户同意违规获取语音等输入信息,并进行精准广告推送。
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从打字输入的历史记录到只是和身边的人谈及,就能在下次打开手机各式app时收到“关键词”广告。
调查显示,从涉嫌侵犯个人隐私的情况来看,直播、社交、外卖、医疗、在线教育等App占比较高。
今年11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颁布施行一周年。
落地一年间,虽然关于个保法及个人信息保护的宣传活动颇多。
但事实上,普通民众对于个保法的了解仍然有限,据调查显示,仅有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非常了解个保法;
同时还有超过四成的受访者表示并不了解个保法。
这也意味着关于个保法以及个人信息保护的宣传仍然需要加强,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始终坚持依法管网、依法治网,持续强化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日常监管,不断加大执法工作力度,坚决维护人民群众个人信息合法权益。
2021年,全国公安机关深入推进“净网2021”专项行动,针对民众关注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全力组织开展侦查打击工作,共破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98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7万余名。
建议大家上网需谨慎,尤其不要在“免费领奖”“积分兑换”等弹窗中无脑键入身份证、存款、银行卡及家庭情况等隐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