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245位真人故事
我叫垚垚@杭州金牌陪诊师,一位不安于现状的60后。
我是一家收藏品店的老板,月入百万,却因疫情生意一落千丈。就连每个月的万元房租,对我来说都是负担。
但我没有因此选择回家养老,反而越挫越勇,开启了自己的新职业,陪诊师。
短短半年时间,我就陪诊了100多位顾客,最大的感触就是:太多的年轻人为了几两碎银,透支自己的身体,偏偏这几两碎银能解世间千愁,让人两难。
但人生,除了生老病死,一切皆是小事。
(我在医院帮顾客预约排队)
1969年,我出生在被大众称为人间天堂的杭州。我父母都是下乡知青,我从小就跟着姥姥长大,弟弟小我几岁,却是一直跟着父母生活。
直到我上初中,父母结束知青生活,一家四口才得以团聚。
都说隔代亲是最长情的爱。
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姥姥特别宠我,毫不夸张地说,她是把我当小女儿养,还从小培养就我唱歌、跳舞。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跳舞,经常参加杭州少年宫的各种比赛活动。
无论是姥姥,还是我父母,对我的学习成绩几乎是睁只眼、闭只眼。他们从来不会要求我要考多少分,也不会要求我考班级第几。
(我在人民医院陪诊)
他们认为健康、快乐的长大,比任何事都重要。
事实上,我对学习也没什么兴趣,成绩一直普普通通,高中一毕业,我就跟着父亲做生意。
早些年头,父亲插队回来觉得做生意,比在工厂里干一辈子有前途。后来,他果断地辞去了厂里的工作,做起了音响生意。
而我的人生,似乎从我跟着父亲学做生意的那刻起,就注定离不开“价值”二字。
很多人都觉得商人就是一身铜臭味,可我却十分喜欢这种感觉,赚钱可以让我获得满满地成就感、自豪感。
父亲从80年代初,就一直保持着集邮爱好。后来,他干脆在杭州最有名的湖墅南路上开了一家收藏品店,专做邮票收藏。
(我在杭州医院陪诊)
他要经常去上海、武汉、北京等城市进货,我就辗转来到邮票店,一边学习收藏技能,一边看店。
2000年,父亲看中了纪念币市场,又做起了银行发行的纪念币。
生意是越做越好,他压根就不是个安于现状的主,就去了上海最大的收藏品市场,卢工。
而杭州的收藏品店,全权交给我经营。
跟着父亲历练了那么多年,为了不让他失望,我从当上老板的那一刻起,比以往更卖力了。我一直秉承着“营利举义”的浙商精神,将收藏品店开得红红火火。
可天有不测风云,再好的行业也有走下坡路的时候。
2019年底,全省突发疫情,门店里的生意是一日不如一日。本以为熬熬就能挺过去,谁曾想这一熬就是三年。
(我在医院帮客户取报告)
疫情期间,各大实体门店都严重受创。很多商家都在寻求立足之地,与此同时,各大网络平台开始火了。
父亲趁热打铁,和人合伙开了一个金银币的直播间。
因为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又有自己的门店,2021年9月我成了直播间里的专职主播。
然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姥姥对我从小的培养。很多同龄人认为在网络上做直播有失脸面,要么就是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能耐,可我却不这么认为。
每当我面对镜头时,我从来不会认为这是件让人丢脸的事,也不会觉得不自在,更不会怯场。
我反而觉得,这是展现自己的舞台,可以把自己所知的分享给更多人,可以和网友谈今论古,这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情。
(我在医院陪客户做检查果)
我直播间的生意一直都很好,有时候一个月的销售额就高达上百万。可到了今年年初,许多地方都因为疫情发不了货,直播间的生意一落千丈。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成也疫情,败也疫情。
疫情带火了网上售货渠道,但也因疫情无法发货,流失了很多顾客。
我直播间里的很多客户都是北方人,特别是哈尔滨、吉林、内蒙古这些城市的相对较多。
顾客流失严重,我不好意思再继续做下去,毕竟我一个人的工资,能抵3、4个人的工资。
我受不了只拿钱,不出成果的事。所以,今年四月份我果断地辞去了主播的工作。
(我在医院帮顾客代预约检查)
可我没了收入,收藏品店的日常开销就没法正常运营。加上平日里又没什么生意,只有到了重要节日才会有些许的生意。
但这个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货,少则上百万,多则上千万。
况且,进来的货不仅严重掉价,还没什么市场。
久而久之,我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了。若是要想继续开下去,需要大笔的资金来维持。
入不敷的生意,让我很难维持门店的正常经营,每月光是房租就是上万元。我不想坐以待毙,更不想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心血关门大吉。
我想:哪怕自己的脚下是一片荒漠,只要坚持下去,我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医院里,永远都是人满为患)
一次偶然,我在网络上刷到了一种新型的职业,陪诊师。主要职责是在医院帮助他人就医。
当时,我觉得这份工作,既不需要学历的硬性要求,也不需要考证,以及大量资金投资就能月入过万。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无疑是个最好的机会。
不过,我觉得自己大小是个老板,每个月只赚一万块钱,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
何况,这种职业还需要天天往外面跑,还需要自己找顾客,这钱赚得并不轻松。
于是,我打消了成为陪诊师的念头。
后来,我又多方打听其它行业的现状,大部分的回答都是:最近几年哪行哪业都难做,要么就是大投资。
可我实在不敢投了。
(医院里,那些被病痛折磨的家庭)
思来想去,我还是觉得陪诊师比较适合自己,最重要的是没有年龄限制。
于是,我花了几百块在线上买了课程,学习怎么当一名陪诊师。
我每天像个小学生一样,学习各种医学常识,训练自己该如果成为一名合格的陪诊师。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行业几乎没有天花板,关键是看自己如何去争取机会。
因为不熟悉医院,也没有医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背景。我只能每天把医院当商场逛,不厌其烦地去熟悉医院科室、看诊流程。
我还规划了一些列的路线,为就诊节省时间,给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也有家长因为时间有限,会请我帮忙代问诊)
有时候,一待就是一整天,在医院呆得越久,我越觉得陪诊师贩卖的并不只是简简单单地跑腿工作,更多的是在用自己的时间和耐心去解决他人的困扰。
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和耐心,肯定是招架不住这份职业。
要知道,在医院看病是最费时的,有时光是预约、取号、做检查就需要花去大半天的时间,更甚者几天都排不上号。
经过学习,今年5月我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分享做陪诊师的过程。
其实,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地挑战,原本自己是个老板,突然跑去陪人看病,难免担心被人戴有色眼镜看待。
何况我都53岁了,要是被亲朋好友或是客户看见,指不定怎么笑话我。
(医院门口车来车往)
好在,家人完全理解和支持我,也非常看好这个行业。或许因为他们都是生意人,对于市场十分敏锐,思想也比较前卫的原因。
唯一的担忧就是,他们觉得这份职业太辛苦了,毕竟我不再年轻,无论是从心理还是身体明显比不上年轻人。
但我觉得,人生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从来都不分老少。
只要我愿意,哪怕到了80岁,我依然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然而,对我来说最大挑战就是,自己没有任何资源,该如何获取顾客,取得信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怕有心人。
人生在世,又有几件事情是容易的?
所以,再难我也要坚持下去。我希望自己能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哪怕我的初衷是挣钱。
(医院里,每个人似乎都有难以言说的压力)
杭州六月到八月是最热的季节,我每天穿梭在地铁与医院之间。我几乎跑遍了杭州当地大大小小的医院。
经过三个月的坚持和努力,我终于开启了陪诊之路。有人从网络上看到了我陪诊师的经历,开始咨询陪诊的一些问题。
我的第一位陪诊客户是位80后,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平时要照顾两个孩子,没有太多的时花费在医院里。
她因为身体长期不适,希望我能陪她做无痛肠胃镜检查。
事实上,当时我很紧张,害怕自己出错,给客户留下不好的体验。
(医院里,写满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好在,我自己之前做过这样的检查,对看诊流程比较熟悉,并没有做多大的陪诊前准备。而是将大部分时间用来调整自己心态,让客户对我百分之百的信任。
幸而,陪诊很顺利地完成了。
事实上,来找我陪诊的大部分都是异地人。他们只认杭州的其中几家大医院,比如浙一、浙二、省妇保、省儿保等等。
这些医院它本身就屹立不倒的,甚至有上百年的历史。
对于我这个当地人来说,有相对的优势,所以我接触的客户也越来越多。
渐渐地,我发现需要陪诊看病的老年人并不多。
相反,绝大部分都是70后、80后,就连90后也不在少数。因为生活,他们似乎忘了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即便是周末,医院里依然挤满了人群)
很多年轻人,为了工作、生活,拼命的挣钱,以至于连到医院看病的时间都没有。
为了节约时间,他们会先找陪诊师去医院帮忙挂号,有时还会让我们代问诊。等医生有了明确的诊断之后,本人才会到医院来就诊。
也有很多年轻人,因为父母、兄弟姐们不在身边,才选择陪诊师。也有的是因为社恐,不想麻烦别人。
还有一部分身在异地,如果来回看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路费。为了节约,他们选择陪诊师代取结果、拿片子、代配药等。
有好几个顾客,因为需要长期吃药,每个月都要去医院配药。
于是,就找到我,让我每个月固定去医院帮他们配药、取药。
(人活着,到底是钱重要,还是身体重要?)
我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四个单子。
一单陪诊、代配药、代问诊、代预约,这是我最大限度。
但这些都是在医院隔得近的前提下,才能做到。若是医院相隔太远,四单做起来也很困难。
今年9月底,是我做陪诊师的第4个月,收入在1.6-1.8万之间,顾客的复购率是50%-70%。这给我极大的鼓励,让我相信自己一定会越做越好。
(休息时,我依然会去跳舞,丰富自己)
虽然,我每天都在各大医院来回奔波,很辛苦,但我却觉得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有人说,50岁再谈人生,就已经很晚了。可我想说:“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
对于一个真正有所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任何时候都是年轻的、及时的,不必妄自菲薄人生的每个阶段,他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口述:垚垚】
【编辑:廿一】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真实人物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