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余茂春铜跪像的思考:反思美国“洗脑术”,庆幸没“出口转内销”很多朋友再次探讨余茂春的事。但大都是愤恨的,很多人不理解,一个公派留美的学生,为何背叛自己的祖国?认为这样不忠不孝的人,必将遭报应,这是我们国人的思考方式。
其实对余茂春这样的小丑,大可不必气坏了身体,他充其量就是蓬佩奥的一条狗,没必要与畜牲一般见识。随着我们国家发展,余茂春这样的汉奸,其结局必然被美国抛弃,有可能被当成“卧底狗”处理。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
一
余茂春出国时是上世纪八十年初,虽然已经改开,但当时我们国力很弱。各方面与美国差距巨大,那时美国对我们根本没当回事,以为通过价值观渗透,就能颠覆我们。
余茂春带着崇美之情到了美国,后来直接投靠美国人开始反华。他眼中的母国情景,也停留在上世八十年代初的景象。即使他能通过不同渠道获得我们最新的信息,但他不在国内,感受不到我们的变化。
作为蓬佩奥身边的幕僚,余茂春没少给其出谋划策,当然更多的是如何对付中国。而这些策略的基础,也依然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美国打压中国的策略中,余茂春贡献了不少对策。但无论贡献有多大,在美国人眼中,中国虽然国力上升,但美国认为中国为了发展,不敢与中国为敌。而美国最初的策略是打压我们,真正做摊牌准备是近期的事。
人观察问题的基础形成后,他虽然有后期的信息做支撑,但很难改变眼中的那种思维定势。特朗普时期对华发动贸易战,不排除是余茂春贡献的策略。但贸易战是把“双刃剑”,美国打来打去,导致现在通货膨胀,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
再比如对中国科技封锁,虽然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国发展。但美国却不知道中国人的能量,你限制的越多,反而更能激起国人奋发之心。中国芯片肯定能突破美国封锁,就如盖茨所说,封锁中国芯片并不是好办法。
对台湾采取“切香肠”的方式,也是特朗普时期策略,余茂春肯定参与其中。但我们再返回头看看特朗普时期的“切香肠”战术,与美国现在打法不同。对我们影响也不大,反而让我们更能充分做好武统的准备。
从余茂春为美国贡献的策略来看,美国在打压中国上,并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对美国形成了反噬,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二
美国人不傻,那帮精英满脑子都是坏主意,他们也会盘点对华策略。现在美国人为什么有着急焦虑的心态?
就是因为美国认为中国发展太快了,如果不把中国打垮,美国就会受到威胁。就如这两天美国那个反华议员卢比奥说的一番话:“资本主义没有改变中国,反而中国改变了资本主义”,他说这番话没毛病。
美国当然也会进行反思,为什么他们挑衅中国不仅没让中国上套,反而让美国不断把下步战略展现出来?如今美国为什么在台湾问题上加紧准备,甚至出台了5项对台法案,美国不惜中国拖入战争。但我们有自己的战略,不会“随美起舞”,让美国更是气急败坏,想尽歪招。
咱们再接着聊余茂春,他作为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美国对华战略,必然征求他的意见,甚至让其参与对华战略。但现在看,美国在对华战略上,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很被动。因为我们不为美国的套路所动,而是按照“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条不紊地进行,这让美国很上火。
美国上火后必然要检讨对华策略,也必然迁怒于制定那些策略的的人。而余茂春必然是怀疑的第一对象。不排除美国对余茂春产生怀疑,如果从余茂春担任中国问题顾问算起,美国对华策略有哪项成功了?恐怕没有一项,反而让美国把战略不断暴露出来。
美国人迁怒余茂春,可不是追究他提出的策略失误,有可能把他当成间谍处理。美国人歧视华人已久,即使你是出生在美国的华人后裔,美国都有戒心,更不要说在中国上完大学,后来投靠美国的中国人。除非余茂春是白人,但人种无法改变,余茂春被当成“卧底”可能性极大,不仅会被美国所抛弃,很可能会被美国清除。
三
从美国历史上看,美国人一直把华人作为低等人歧视。就如前文所说的,在美国几代的华裔都不可能被美国所信任,美国是白人主导国家,几个有色人种进入精英阶层,也只是美国对外策略而已,总体还是白人把持。
美国不仅歧视华人,而且防范华人的心很重。近两年,我们会发现,美国限制我们的工科学生到美国留学深造,担心他们是间谍。而且华裔教授也成为美国怀疑对象,很多加入美国国籍的华裔科学家,被美国盯上,有的甚至莫名其妙的死亡。
就如2022年网媒资料透露,在美国被捕、遇害、非正常死亡的科学家有13位之多。由此可见美国对华人疑心很重。
余茂春曾在中国受过教授的高材生,美国并不十分相信他。如果美国对华策略失败,像余茂春这样的华人必然是怀疑的对象。
美国善于打间谍情报战,对别国防范心很强。所以余茂春的好日子并不多,将来必然会被美国怀疑并清除。
有人说我们制裁余茂春了,这些更会让美国怀疑是“苦肉计”吗?
余茂春以为靠卖国就能在美国获得美好生活,那他做梦去吧。像他这样连自己的祖国都可以背叛,还有什么不能背叛的?!美国人根本瞧不起他,对余的疑心会越来越重。随着摊牌开始,美国策略必然失败,余茂春即使跑到别国,也不会逃脱美国暗杀。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