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游戏原画公司工作、如今单干的画师徐闻原以为一技在手饭碗不愁,最近却因人工智能引发游戏行业失业潮的传言备受困扰。

日前,心动网络创始人黄一孟在海外社交媒体的言论——“AI已经实际开始影响很多人的工作岗位了”被人翻出,更有人言之凿凿,“第一批因AI而失业的人出现了”,首当其冲便是动漫游戏产业的原画师。

人工智能是否真的让大批人员失业?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尚未有相关行业大规模失业的情况出现,但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的确对企业用人结构、产业运作产生影响,许多从业者不得不接受技术变化的事实。

与失业潮传言相反,一些游戏企业正加快步伐招兵买马,但人才需求已从传统画师转向人工智能领域。投资银行高盛的报告显示,部分工作岗位预计会被取代,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将带来新的就业机会,提高生产力并推动经济增长。

昨天,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通知,就《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也说明AI的出现与运用备受社会关注。

首批失业潮来了吗

影响就业情况有多方面因素,不能将其仅归结到人工智能发展上

“首批因AI失业的人已经出现”“游戏公司裁掉一半原画师”……刚刚踏入温暖的4月,徐闻就因网上的传言感到强烈的“倒春寒”,相关传言也一度登上热搜。

在这些文章和短视频中,徐闻发现首先提到的几乎都是黄一孟在海外社交媒体的发文,有些称其表示“游戏公司裁员50%”,有些还提到代替原画师的是某款软件。

记者发现,黄一孟这段言论是在今年3月2日发布的,原文提到自己的一段见闻,并未提及相关人员失业:“最近和两个游戏团队聊天,团队一把原画外包团队给砍了,团队二把翻译外包公司给砍了,AI已经实际开始影响很多人的工作岗位了。”而有媒体采访了未具名游戏外包公司的一位特效技术总监,其表示“从年初开始陆续三个月里公司一直在裁员”“目前已经裁了30%”。

不过记者走访部分游戏企业和外包公司,尚未了解到因人工智能而出现大量失业的情况。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企业人员结构调整是很正常的事,受整体经济和行业景气水平影响,“影响就业情况有多方面因素,不能将其仅归结到人工智能发展上。”

徐闻自己原先工作过的公司目前没有裁员,也未听说有企业大规模裁员画师,但“很多公司都要求画师必须学习和使用人工智能绘画”。在他发给记者那些用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中,弥漫着诡异的氛围:有的人长了两张嘴,有的人手脚倒置,有些人干脆融进了背景之中:“学画的人知道手是最不好画的,没想到人工智能也一样。常常不是多了手指,就是方向都错了。很多细节需要画师来调整完成。”

一直紧跟人工智能绘画的猫事多游戏工作室制作人老李不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替代原画师。“没有哪一个项目AI出图直接能用。AI能满足前期70%—80%的内容,后面的20%还是要原画师去做‘精修’的,只不过在流程上能够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

还有一些游戏企业为保持产品的独特与风格,依然看重人的创造力。“我们的美术设定相对独特,作品风格相对创新。基于市面上公开的模型只做简单训练,比较难匹配我们的素材风格。”游戏企业莉莉丝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主要将人工智能应用在概念设计、广告素材、图标和标准化场景等,但其他美术模块还在观察和尝试,没有全面商用。他身边的美术人员虽已开始学习如何使用人工智能,但前期需要积累经验,效率提升还不明显。在这位负责人看来,游戏内部的美术场景、新角色等风格化内容,更多需要创作者的创意。“玩家愿意为卡牌游戏付费,需要我们保证角色有一定的内容厚度,也要求风格和审美足够有识别度。即便我们后续能训练出适合游戏调性的底模,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我们也必须确保人的创作能力和灵感摆在第一位。审美的风格化、独特性是目前的AI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拒绝还是转身拥抱

从学生到多年从业者,都要重新适应技术对行业的影响

几年前徐闻自己接单原画业务,月收入高的时候能达数万元,“但最近受到冲击很大,尤其是简单的头像绘制,以前会花钱定制的人现在都上传照片到软件转换了。”他告诉记者,一张头像收费100元—300元不等,两个小时左右能画完。如今运用一些软件转换,十几秒就能出图,并且能换着风格一直出图。

早在2021年9月,猫事多游戏工作室就开始跟进人工智能绘画。老李介绍,从工作室现已合作的二三十个项目看,业内从初期的好奇、观望、尝试,到目前的肯定,“态度转变非常快”。老李坦言,人工智能对传统的原画外包公司来说确实有很大冲击。“特别是这一两个月,单量可能急剧下降。包括一些主流的商业二次元项目,引入AI绘画后,一张原画的价格会有大幅度下降。”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游戏的设计流程。“一个常规的二次元项目,美术部分要占60%以上的成本;结合AI后,单体美术成本可以节约6成以上。AI能短时间内大量出图,游戏公司前期风格的试错、基础风格的筛选,都可以用AI来完成。”

点开视频平台,很多市民会发现解说声音是“同一个人”:近期最流行的是急促轻快的男声和模仿港剧配音的女声——都是由人工智能直接配音完成的。事实上,就连视频中的画面都可能是人工智能搜索拼接而成。

电子羊发行相关负责人李璐表示,人工智能继续发展,将替代更多产业,除了美术、故事脚本等,还包括音乐外包、配音等。“如今便宜的背景音乐也要两三千元,但是如果AI能做出音乐的话,可能很快也会被替代。”

徐闻自己也发现“技术更迭不可抵挡”。他从小学习美术,早期工作由手绘完成,“不仅消耗心力,也消耗体力”。后来手绘板出现,在电脑上作画成为美术公司的主流,他一度也怀疑过“感受不到笔触怎么画”,但习惯后发现不仅更快速,还能“修正一些基本功不到位的缺憾”。如今面对人工智能,“或许未来画画靠‘写’,但具备专业技能一定更有优势”。

老李则建议,从学生到多年从业者,都要重新适应技术对行业的影响,“传统原画外包公司,应该尽快把AI的流程加入对外合作的环节,也许价格是低了,但能跟上行业的变化。”他表示,企业必须理性看待技术更新,人工智能技术的成果和可预见性有目共睹,“要拥抱变化,去正视它在游戏领域内的运用。”

李璐则认为,人工智能的算力再强大,也需要有趣的灵魂为基础,“想法就是有趣的灵魂提供的。无论哪个行业,不会被替代的是那些有创意有想法的创作者。”

能够创造新的机遇

人工智能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带来生产力的爆发

就在“失业潮”传言来袭之时,从事游戏美术外包的创业公司璃音网络创始人李鸿还在朋友圈里发布招聘信息,希望广揽人才。

今年2月起,璃音网络就已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客户提供服务。“现在业务量逐渐增多,客户很好奇我们能做什么,哪些能节约时间、经济成本。目前有将近20个客户测试过,有1/2的业务商业落地了。”李鸿发现,除了绘画,人工智能在视频、音频上也有商业合作需求。

为了更好运用人工智能,李鸿投入资金将公司绘画硬件全部升级,同时继续面向社会招聘,进一步扩充团队:“AI进步太快了,今年我们在这方面扩充了很多技术人才,原来的团队也全部要求学习AI。”据他介绍,运用人工智能专业出图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步骤关系、大小模型库、关键词等,都会影响最终效果。“AI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普通人只能发挥出20%—30%,但专业公司通过想法、实践、技巧的掌握,能把某一环节的效能达到80%。”

因此,李鸿认为资深原画师仍有“绝对的商业价值”。“目前横向比较所有的业务里,只有极个别是完全靠AI完成的,剩下的80%依然要靠人去完成。我们需要的是掌握AI技术,同时有较高审美和美术水平的复合型人才。AI出现后能提升效率,但这个提升有限,它依然需要人。”

一家游戏大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拥抱技术的革新会带来新的职业和机遇,“从微观上说,画师很可能转型成为AI训练师。从产业链说,我们现在使用的人工智能平台几乎都是海外的,国内能否研发出更贴近自己使用习惯、真正具有竞争力的软件和平台?目前‘风格’并不受法律保护,在AI广泛应用下,有没有人能在保障创造性方面找到办法?这些问题需要人解决,就是新的机遇。”

“每个公司需要的人少了,但是公司会更多,产品会更多。”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3D动画系主任徐一然早已习惯使用人工智能软件为创作服务,在他看来就像汽车取代马车,智能手机取代普通电话,人工智能取代部分行业的人力不可避免,“但它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带来生产力的爆发。以前做一部游戏或电影的团队,现在可能可以变成三个,同时做三个产品,这种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而言是正面的。”

4月6日,发现自己一个多月前的发言被许多文章和短视频用作“裁员潮”证明后,黄一孟再次发文表示:“我的本意是想说AI会让很多人的工作岗位和性质发生变化,而不是直接导致裁员。事实上AI的出现会在短期涌现出更多的工作岗位和需求,让原本沉闷乏味的行业,心灰意冷的公司再次找到机会燃起斗志。”

不会摧毁艺术但会带来变革

“有人担忧,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游戏、3D动画和电影作品的创意和个性将受到影响。您如何看待这种担忧?”

“对内容创作者来说,是否意味着他们需要改变创作方式和思路?”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人类在创意产业中的地位将如何受到影响?”

这一份采访提纲,是记者走访徐一然之前,他“反客为主”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厉害的AI加上人,会比单纯的人或AI都厉害。”在徐一然看来,大家不必担心人工智能,真正具备竞争力的是“善用AI的人”。这与黄一孟的观点不谋而合:当专职做角色模型的网友问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替代时,他回答,“AI不一定能替代你,但未来善用AI做角色模型的人可能替代你。”

徐一然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正在创作的一组“数字人讲故事”短视频作品。和尝试并接纳手绘板一样,徐闻发现人工智能与创作并非“泾渭分明”。虽然人工智能目前出图常常出现长着六七根手指的人,或是建筑淹没在水下,但徐闻发现这些通过大数据拼贴而成的画面的确可以启发创作灵感:“画师常常受困于灵感,很多AI出图未必能直接用,但是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此前他要创作一幅“月下森林”的图,想了一周没找到好的方案,结果人工智能输出了一张在树林中仰望月亮视角的图,让他茅塞顿开,“把AI作为灵感来源也不错。”

在老李看来,人工智能将使那些辨识度高、拥有个人风格的艺术家受益。“现在使用的大部分AI的训练都是常规风格,一些个人风格化很强的艺术家,即使AI学习了也会被一眼认出来。”他认为人工智能会让更多人拥有创作的可能,并得以借助工具实现自己的表达,这也会带来游戏、电影等内容“井喷”。

在一些艺术界的从业者看来,人工智能反而可能催生新的艺术形式。从事艺术品交易的黄先生关注数字艺术多年后,很期待人工智能带来新的变化:“1839年照相机诞生之后,‘画得像’不再是美术最重要的功能和标准,随后就出现了注重色彩光影的印象派。AI不会摧毁艺术,但会带来变革。”本报记者张熠钟菡简工博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