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都会重温一遍《爱在》三部曲——
《爱在黎明破晓前》(1995)
《爱在日落黄昏时》(2004)
《爱在午夜降临前》(2013)
有人说,这是世界上最浪漫动人的爱情电影三部曲。
它的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却说,这是世界上票房最差的三部曲电影。
从1995年在维也纳邂逅开始,美国男人杰西和法国女人席琳在银幕上走过了19年的爱情历程,从20岁的青涩冲动到年过不惑的沧桑庸常,每隔九年,观众都会随着他们的故事一起欢喜和感慨。
一
所有喜欢《爱在》三部曲的影迷,都应该感谢一位名叫艾米·赖豪普特(Amy Lehrhaupt)的姑娘。
那是1989年秋天,费城,一家玩具店里,前来费城探望姐姐、30岁的理查德·林克莱特(《爱在》三部曲导演)与20岁的艾米偶遇,二人相见甚欢。
从玩具店里出来后,林克莱特和艾米不舍分离,就在城里四处闲逛聊天,就这么逛啊聊啊,“一直到凌晨六点”,林克莱特后来回忆,“话题从电影、艺术到科学无所不包,总之聊了我们所有能聊的。”
听着耳熟是吗?这不就是杰西和席琳的故事吗?
是的,就在和艾米夜游费城同时,林克莱特已经预感到自己会把这段意外美妙的经历拍成电影,那晚他曾对艾米说:“我要把这个拍成电影!”
“这个是什么?你在说什么呀?”艾米问,
“就是这个,就是这种感觉,就是发生在你我之间的事情。”
事隔多年,曾有记者问林克莱特:你们那天晚上接吻了吗?后来亲热了吗?林克莱特不置可否,“我想保留一点小小的神秘感。”
林克莱特和艾米互换了电话号码,但打过几次电话后,不能保持见面的他们慢慢疏远了。
一年后,林克莱特有了新女友,和艾米不再有联系。2010年,林克莱特才得知艾米已经死于1994年的一起车祸。他一直以为她会看到《爱在黎明破晓前》。
但是“把这个拍成电影”的念头一直萦绕在林克莱特的脑海里。他写了一个剧本草稿,讲述两个年轻人在一座城市意外邂逅,写完后,林克莱特发现剧本里大量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他一个人是搞不定的,他觉得自己需要一位女性编剧来帮忙。
他想到了金·克里桑。
二
金·克里桑(Kim Krizan),1961年生于加利福尼亚,一位多才多艺的金发美女,硕士学位攻读的是英国文学,是女子摇滚乐队“湿”的主唱,最重要的是,她还出演过林克莱特的第二部电影《都市浪人》。
在林克莱特眼里,克里桑是一个聪慧而且充满自信的女人,“我爱死她的思维方式了”。
克里桑后来说:“我很享受创作杰西和席琳的故事,与此同时,你其实又在对自己进行反省,我喜欢这种感觉,而且为自己的工作而骄傲。”
在开始动笔前,林克莱特和克里桑对于影片的概念以及角色讨论了很久,他想表现“两个陌生男女如何尽力去探知对方和自己”,原本他们是在一列开往纽约的火车上相遇,但为了突显文化、语言上的差异,林克莱特确定了他们在异国相遇,
“在旅行中,你会比平时有更多好奇心,心态也更开放。”林克莱特和克里桑仅用11天就完成了剧本。
在这个剧本里,男女主角分别叫杰西和席琳,他是美国失恋小伙,她是法国清纯女学生。
但是,现实中的他们在哪儿呢?
三
为了寻找心目中的杰西和席琳,林克莱特花了九个月时间。
他面试了很多演员,但没有一个符合要求,“我要的是两个有创造力的演员,整部电影都依赖于他们。一定程度上,我需要他们和我一起完成剧本。”
直到在纽约看一出话剧时,伊桑·霍克出现在他眼前。
生于1970年的霍克算是一位童星,他1989年在《死亡诗社》里的表演,被《综艺》杂志认为“令人难以忘怀”,从而也让他决定放弃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戏剧学业成为演员,从此穿梭在剧院和片场。
其实早在纽约看霍克的话剧前,林克莱特就考虑过这位英俊的小伙子,但唯一的顾虑是霍克可能太年轻了,直到霍克在纽约舞台上的表现打消了他的顾虑。霍克下台后,林克莱特对他发出了邀请。小伙子同意了。
巴黎姑娘朱丽·德尔比要比霍克大一岁,1985年演了人生第一部电影——让-吕克·戈达尔的《侦探》,1993年主演了《红白蓝》三部曲中的《白色》,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林克莱特超喜欢德尔比,在面试时他问:“你写过剧本吗?”“噢,我写过。”姑娘的回答让林克莱特迫不及待地把她和霍克约到一起,一起通读了一次剧本后,认定他们就是最登对的杰西和席琳,接着他又把二人带到克里桑那儿,四个人花了几天时间讨论了剧本。
“如果当时我选的是另外两个人,那么《爱在黎明破晓前》将是另一部完全不同的电影。”在2007年维也纳奥地利电影博物馆为他举办的电影回顾展上,林克莱特说道。
这时他们也最终确定了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去过一次柏林后,林克莱特觉得故事应该发生在欧洲。1993年去维也纳宣传《年少轻狂》时,由于当地不少人对《爱在黎明破晓前》很感兴趣并表示愿意支持拍摄,林克莱特决定在维也纳取景,“我又花了三周时间改剧本”。
需要强调的是,霍克和德尔比都参与了编剧,但最终并未署名,这一错误需要等到《爱在日落黄昏时》才会改正。
他们没想到的是,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们需要不断讨论杰西和席琳的人生。
四
1995年1月27日,《爱在黎明破晓前》在美国上映,最终票房仅553万美元,但它得到了影评人的一致推崇。
罗杰·艾伯特给了三星(四星满分),并认为德尔比“美得令人神魂颠倒”,《娱乐周刊》的评价很高,不仅给了A-的高分,还认为“这是一部和大制作一样充满气场的小电影,林克莱特用他散漫的手法,拍出了一部可能最接近埃里克·侯麦电影的美国电影。”
“在线”网站的詹姆斯·伯洛戴利干脆把它标榜为“影史最佳爱情电影”。
其实抱伯洛戴利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多年后英国《卫报》发起了一个“影史最佳爱情电影”评选,《爱在黎明破晓前》与《爱在日落黄昏时》在读者评选中并列第二位。
林克莱特有更多机会值得骄傲,他带着《爱在黎明破晓前》参加了柏林电影节,最后拿到了最佳导演银熊奖,这也是他在国际三大电影节上至今唯一一次获奖。
《爱在黎明破晓时》深深打动了很多人,它是如此年轻而美好,当年的杰西和席琳皮肤吹弹可破,懵懂养眼,他们的相遇故事又是如此羞涩而自然,“我想把它拍成一对偶遇男女的真实纪录,我称之为‘纪录现实主义’。”林克莱特如是说。
在霍克和德尔比的演绎之下,观众因他们的稚拙试探而微笑,为他们对爱情、婚姻、性爱、死亡、成长等话题漫无边际的对话和遇到的怪人而莞尔,又为接下来发生什么而微微紧张。
杰西与席琳在分手前的一番对话或许点出了《爱在黎明破晓前》的本质:“我觉得我们像是处在梦境之中。”
“对,这很奇怪。仿佛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只属于我们,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就像我在你梦里,你在我梦里。”
“所以这一整夜才会如此美妙,客观地说我们本来是不会在一起的。”
“我明白,所以才会感觉像在童话世界。”是的,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爱在黎明破晓前》是一则发生在现实世界里的浪漫童话。
这则童话随后慢慢显示出了它的魅力,金·克里桑后来回忆道:“有人对我说,他们的生活被《爱在黎明破晓前》所影响,其中有人甚至还真的跑到欧洲,在火车上寻找一段浪漫冒险呢。
这事太神奇了。还有人告诉我,在看了《爱在黎明破晓前》后,他意识自己选错了爱人,毅然决定分手,之后找到了真命天女。我觉得这就是电影的魔力。”
当年接受采访被问到“ 杰西和席琳之间是友谊还是爱情?”时,林克莱特、霍克和德尔比为友谊和爱情能否兼顾争论得不开交,德尔比说“他们比友谊更进一步。我觉得男人和女人可以即是爱人又是朋友。”
她还举例自己有很多男性朋友,纯是友谊而已,“不会想着睡觉的事情”,林克莱特则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二人之间不算友谊, 因为异性相遇, 想的更多的可能是“ 上床”。
霍克说“发生过关系会更容易变成朋友”还被德比嘲笑“你太幼稚了!”九年后,要不要上床又成了摆在杰西和席琳面前的一道难题。
五
对于《爱在黎明破晓前》的续集,霍克曾说:“之所以想拍续集,完全是我们自己想要这么做,而不是因为有人求我们这么做。”
但太多人喜欢《爱在黎明破晓前》了,太想知道杰西和席琳六个月后是否如约在维也纳火车站站台重逢了。
在之后的几年里,林克莱特一直酝酿着续集,而且把霍克和德尔比彻底变成了剧本合作者,根据他和克里桑的故事大纲,让他们一起参与决定杰西和席琳的命运。
三人曾经讨论过好几个版本故事,其中一版想把续集变得更像一部传统爱情片,外景地多达四个,成本也更高(《爱在黎明破晓前》只花了250万美元),其中一版故事发生在《爱在黎明破晓前》两年后,但最终都没有拉来投资。
林克莱特说:“我们有时候会抽出两三天时间,凑到一起讨论故事,隔个一年又坐在一起讨论新版本,在两次碰头中间的日子里,我们还会时不时互发邮件和传真,他们会给我传来写好各自角色的对白、场景或是任何想法,而我就负责编辑整合他们的想法。”
2005年,他们得到了回报: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
慢慢的,就像片中席琳那句“你是天蝎座,我是射手座,所以咱俩合得来”透露了霍克和德尔比的星座一样,他们将自己的生活融入了杰西和席琳的故事里——
杰西在错失席琳后,因女友怀孕而与之成婚,在重新遇见席琳时,他们正处于离婚边缘,这和霍克与当时妻子乌玛·瑟曼的现实生活完全吻合。
霍克后来感慨到:“拍摄《爱在日落黄昏时》之前,我正经历着婚姻的磨难期,我实在是太沮丧了,是这部电影给了我巨大的空间排遣情绪。”
同时他表达了对德尔比的敬意:“我爱席琳,这次是朱丽几乎一人创造了九年后与杰西相遇的席琳,她是如此真实而立体。我为我们合作的剧本骄傲,但朱丽的创作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德尔比则把自己的父母都拉进了拍摄,还把自己在纽约生活的经历放在了席琳身上,正是在那儿,杰西曾经在婚礼当天与席琳擦肩而过……
在三部曲里,按照“实时发生”思路拍摄的《爱在日落黄昏时》是时间最短的一部,不到80分钟,观众们可以伤感地发现,时间在杰西和席琳身上都留下了痕迹,就像席琳指着杰西的脸说:“哦,那儿多了一道皱纹。”
更让人伤感的是,杰西正承受着生活的不幸,而席琳也没过上幸福如意的生活,他们当年没有在维也纳火车站站台重逢,席琳因为远在布达佩斯的祖母去世而爽约,观众希望的美好结局,就这样被命运拐了个弯。
可能唯一让某些现代人觉得“还好”的是:杰西和席琳都比当年更清瘦了……
《爱在日落黄昏时》仍然是部小制作,仅15天就完成了拍摄,在紧随着杰西和席琳的长镜头中,九年前那两个意外迸发出爱情火花的男女似乎又回来了,仍然是那些细碎、微妙、跳跃、飘渺、充满试探的对话,九年前曾经有过的愉悦、情欲、怅惘,又开始在这些不间断的对话中暗潮涌动。
虽然观众都体味到了错失过后的那份心痛,也清楚二人已经纯真难再,但就在紧凑的节奏中,所有人心头只剩下了一个疑问:赶飞机的杰西会不会留下来和席琳做爱,让一切重新开始?
2004年2月10日,《爱在日落黄昏时》于柏林电影节首映,媒体依然为之倾倒,7月2日,它于美国公映。
16天后,霍克与瑟曼宣布离婚。
六
《爱在午夜降临前》第92分钟,确切地说,是第92分钟40秒,杰西对席琳说:“我爱你。”
如果记忆力够好的话,我们会发现这是三部曲里第一次出现这三个字,但同时令人伤感的是,这句话并非出现在我们希望的情境里。
从《爱在黎明破晓前》到《爱在日落黄昏时》再到《爱在午夜降临前》,虽然那份得益于反复排练产生的珍贵自然真实感一直在延续,对话也足够精彩有技巧,但就观影快感而言,却是一个递减的过程。
正如曾经“美得令人神魂颠倒”的德尔比最终变成了一个身材臃肿的师奶,有着小个性的法国姑娘最终沦为一个脆弱、神经质和偏执的“怨妇”,美好的童话逐渐落入了残酷的现实之手。
重新走到一起的杰西和席琳,不知不觉变成了19年前他们在维也纳街头对话中所痛恨的父母,那些缺乏交流、相互憎恶的可怕俗人。
作为影史上跨度最长的银幕恋爱,《爱在》三部曲可能解答了那道著名的“泰坦尼克号猜想”:如果杰克和露丝走到一起,他们还会相爱吗?
答案是:他们可能还会相爱,但已经不再那么美好。
如果我们再往深层挖掘的话,或许会更沮丧地发现:他们并不相爱,因为如果真正相爱的人,不会如此恶言相向,又或是杰西对席琳所说:“小气、嫉妒和自私,这就是人类自然的状态。”
他最终成了当年在火车上劝席琳陪他游维也纳那番话里那个“被责备的丈夫”,林克莱特把片中那场漫长精彩的争吵戏称为全片核心,“所有戏都是围绕着它写的,也是对杰西和席琳过去九年生活的总结”。
如果说《爱在黎明破晓前》建立了一个跨越国别、文化和语言的银幕爱情神话的话,那么《爱在午夜降临前》一点点打破了这个神话,如此真实、如此冷酷地告诉我们——
再美妙再富激情的邂逅,也无法抵挡人类的自身局限以及时间的消磨。
其实早在《爱在黎明破晓前》,杰西和席琳对未来的迟疑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爱情,往往是一场无法预知结果的冒险。
但在《爱在午夜降临前》结尾,就像当年决定夜游维也纳一样,杰西和席琳又重新投入到了这场冒险之中。希望仍然存在。
祝他们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