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对年轻人提出这么一个要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引自《大学》,《大学》是“四书”之一。“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大学》包括“三纲”“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实际上是“八条目”。应该说,“三纲”和“八条目”构成了《大学》这本书最核心的要义。如果放在中国的思想史上,“三纲”“八条目”也是中国哲学或者中国思想里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

在《大学》这本书里面怎么解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大学》是这么说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说得很清楚了,也就是说,只有格物之后才能致知,致知以后才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这样的顺序。

我给大家解释一下,然后再从中领会这些话对我们国家、社会以及对个人的启发和价值。

先解释一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大家注意,我们所谓的平天下,并不是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武力去征服别人。我们的明明德,我们的平天下,是明明德于天下,绝对不是武力征伐。这一条很重要,从中我们可以领会我们民族文化的特点。“明明德于天下”就是我们的德性和人格的这份感召,我们文化的那份灿烂,我们国力的那份昌盛,这也使我们周边国家特别羡慕,特别愿意向我们学习。我们的文化、价值观、理念、生活方式,通过自己做得特别好,而使得别人愿意自觉地学,而不是说用武力和征伐强行去推。所以,中国文化是爱好和平的文化,它并不像有些民族那么血腥,喜欢武力征服,喜欢对别人指手划脚,不是,我们的平天下是“明明德于天下”。

当然,这是个目标,在“八条目”里是终极目标。开始是什么?开始先是格物。怎么理解格物?中国文化认为,世界万物背后都有一个道。“道”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真理,或者叫规律。世间的万事万物,背后得有一个规律。大家不免要问了:“那么,万事万物和这个规律是什么关系?”朱熹曾经有一个词,叫“月映万川”。什么叫月映万川?大家看江河湖泊,各自有一块水域,天上的月亮就一个,但是大家看江河湖泊的时候发现,每一个江河湖泊里面都有一个月亮,都有各自的月亮。每一片小的水洼里面,乃至大的江河湖泊里,都有一个月亮。但是月亮其实都是同一个月亮,都是天上那个月亮在水中的映现,这叫月映万川。

那么,宇宙的大道在哪里?在万事万物中间。宇宙的大道是一,万事万物不一样,可是万事万物背后体现了这一个道。所以格物可以致知。我们格物,就是和万事万物打交道的时候,探究其背后的“道”,探究背后的这个真理,所以格物致知。有人要问了:“是这样吗?”实际上我们中国文化,乃至西方社会,人类的很多真理、智慧都是在和万事万物打交道的时候,通过对万事万物的那份体会和领悟得来的。

比如我们拿一个木棍,到一个很坚硬的地方,如果你硬用力打的话,这个木棍就折断了。注意,这个时候给我们一个什么启发?有些事情,我们要学会变通,但这个变通并不是没有原则。据说,有一个人问老子,人该怎么活?什么是智慧?老子就告诉他,你看我的牙还有吗?别人一看,因为是老人嘛,牙就稀少了。但是老子问,你看我的舌头还有吗?舌头当然有了。那老子就告诉他,牙齿那么刚硬,可是它容易折断。但是舌头很柔软,但是它一直存下来了。它给我们一个做人的启发:一个人在面对万千世界的时候,要有原则,可是面对万千复杂变化的世界,也要有变通,要与时俱进,这个态度要有。

再比如说太阳光,太阳光去照谁?伟大的人它照,流氓地痞它也照;高山它照,洼地它也照。太阳光没有分别,这里面就有一个极大的智慧。圣人,一个极有修为的人,像太阳光一样,他对待人是没有分别的。我们一般的人是这样的:这是我的亲属,我要照顾他;这是我的朋友,我要照顾他。这就是普通人,因为你有分别心,你有亲疏远近。但是太阳光,无论是谁,北京、上海,无论哪个地方,都一视同仁,谁都照耀。修为很高的圣人也像它一样。这就是孔子讲的“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是没有分别的,不是说一定爱亲人、爱自己的朋友,是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所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一点特别重要,这就是太阳光给我们的启发。

再比如,下雨的时候,水往哪里流?哪里有洼就往哪里流,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做人也是一样的。我们做人要像洼地一样谦卑,经常高看别人。我在洼地,我要高看别人,我仰视别人,这个态度就是谦卑。当一个人谦卑的时候,水才往你这里流,人才才能汇聚,老子的话叫“江河处下而为百谷王”,江河是洼地,所以下雨之后水才往这里汇流,形成浩浩荡荡之势。做人只有这样去做,谦卑、尊重别人,海纳百川,才能汇聚人才。可不能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如此等等!

人类的很多智慧都是在格物里面得到的。如果说大家有足够的智慧,很冷静地去思考,我们在和世界打交道的时候,世界会以它的方式告诉我们很多道理或启发,这就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以后就是诚意正心。什么叫诚意正心?诚意就是一个人从内心发出的真诚,来自于心性,发出的很干净的念头,就是诚意。比如,我们看到一个钱包掉到地上,第一感觉,掉钱包的这个人会很着急,想着还给人家。或者这个时候又有一个念头,忽然一看周围,没有人看到我吧?如果看到这个钱包以后,想的是,是不是没有人看到我,坏了,这个时候他的念头就走偏了。没有看到我,我是不是可以拿回家?这就不是诚意。所谓的诚意是什么?诚意是内心里面自然生发的。比如看到老人倒在地上,就想冲过去扶;一个小孩掉进井里,就急忙想去救他;当看到一些社会不公平的事时,很气愤。这都是诚意。这个诚意是内心的真诚、善良,就是那样一个没受污染的心里升起的念头。有了分别,有了自私,有了攀比,这个时候就不是诚意了,我们要护养心中的那份念头。那个从至善纯美的心性里面流淌出的念头,就是诚意。

正心是什么?一个人要让自己的心思变得很专注,要养护自己心中的那份浩然正气,这就是正心。要养护自己心中的那份浩然正气,那些自私、贪心等偏离心中德性和良知的东西,要注意矫正它,这就是正心。

正心以后就到修身了。一个人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到修身,实际上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一个内圣的过程。内圣就是提高自己的修为,当把自己的修为提高完以后,你再看它的逻辑:齐家、治国、平天下。朋友们,如果一个人的内圣没有做好,那就是自己的修为没有修好,那就很难齐家。家庭里面的很多事出在哪里,出在一个人的修为不够好。一个人修为如果真好了,婚姻的选择是很慎重的。一旦成了家,对自己的爱人,对父母,对孩子,应该是非常具有责任心的。反过来讲,如果你修得不够好,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对孩子的抚养没有责任,对老人的赡养、孝敬没有责任,对自己的对象也不见得有多大的责任,这种家庭必出问题。

所以说,修身之后才能齐家。一个人把家处理好了,尤其是中国古代社会,各种复杂的家庭关系,如果都处理得非常圆融,就可以治国。这个话里面也是有大道理的。大家知道,在家庭里面,你如果把关系处理得好,得有非常高超的智慧。处理事情的时候,如果处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你必处理不好关系。大家无论在公司里面,或者在单位里面,如果想处理好关系,一定是把“私”去掉。如果你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处理问题,是不能处理好的。大家仔细想一想,但凡一个非常优秀的领导,值得大家尊重的领导,他总是能够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从单位的角度,甚至从更大的局面出发,去思考,这种人才能把事做好。

一个人,不从自己的小利益出发,不从自己小团队的利益出发,能够站在大局,站在利民苍生,站在国家长久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这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孔子有句话叫“近者悦,远者来”。什么意思?近的人特别高兴,比如说一个特别伟大的领导人,把国家治理得特别好,老百姓高兴,我怎么那么幸福,我怎么生在这么一个幸福的国家,公正、民主、自由、文明、社会和谐,特别高兴,这叫近者悦。远的,那些战乱的国家,那些国家不安定的老百姓,看到这个情况以后,心里面就开始想,我也愿意到那个国家去生活,这叫“近者悦,远者来”。到了这一步了,其他的很多国家也愿意向你学。其他国家也向你学习的时候,这不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吗?不就是把自己的智慧,把民族文化的那份理念和价值推广到全世界吗?

我们回过头来,通过向万事万物学习,在和万事万物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领会智慧,这就叫格物致知。诚意,我们养护心中的浩然正气,我们心中发自德性和良知的那种念头,我们好好养护它。面对那些不好的,受到污染的念头,我们要学会排除它,而且我们要专注在德性和良知的培养上,这就是正心。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了这里,这就是做到了修身。修身就是把自己修好了。修成什么?浩然正气的心,堂堂正正的心。用孔子的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为什么叫君子坦荡荡?因为君子里面没有小我,不会为了自己的小算计整天患得患失,不会因为自己的这点利益得不到,那点利益得不到,整天很难过,很忧虑。小人要算计,要考量得失,而且整天“叽叽咕咕”。所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个君子有浩然正气,有堂堂正正的心,一个人能够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有了这一份心,这个时候就是修身。修身之后就能齐家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对父母、家人、孩子都尽一份责任,这就可以齐家。把家治理好了,一个人就可以治国。

我举个例子,李世民有一次下朝回来以后,他说了一句气话,他说,魏征老儿,我要杀了他。大家知道,魏征经常提建议批评。长孙皇后听到以后就跪下了,她说,皇帝陛下,我要祝贺你。太宗皇帝说,你为什么祝贺我呢?我很生气。长孙皇后说,陛下,自古以来,千古流芳的圣王,千古流芳的皇帝,都得靠那些敢提建议的大臣来辅佐,他们冒着死的危险来给皇帝提建议,才让皇帝千古流芳。没有那种好的大臣,皇帝一旦被蒙蔽了双眼,做出错误的决策,那就万劫不复了。所以上天送一个魏征给你,不就是让你成为千古流芳的帝王吗?你生什么气啊?你得感恩,我得祝贺你啊。长孙皇后这个话特别重要,当时李世民一下子就明白了,李世民也是个很有智慧的人,一点就透了。从那以后,对魏征的很多建议应该说很包容,认真地倾听。

后来魏征去世以后,李世民去吊唁,吊唁的时候甚至掉了眼泪,李世民说了三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他说,今天魏征死了,朕失去一面镜子,我自己的得失,我自己很多行为合适不合适,魏征去世以后去问谁呢?李世民很大度,但是他对魏征去世也是很伤感的。

齐家,家庭关系处理得好,对治国是有帮助的。反过来,如果家里面鸡飞狗跳,很多事情都处理不好,你治国也会有偏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我们合在一起,就是中国文化讲的四个字,叫“内圣外王”。内圣就是先把自己修好,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只有把自己修好了才能担当重任,才能在社会上做点事,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内圣才能外王。

它启发我们什么?我们这一生,很多人想着去干一番事业,其实那是外王。前提是什么?前提是内圣。很多有工作经验的人,经过10年、20年更长的时间历练以后,大家发现没有?一个人的才能重要,可是,比才能更重要的是德性和人格,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能够得到别人认可和帮助。一个人如果在内圣,在德性和人格上出了问题,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上出了问题,此生恐怕他不可能做成一点事。因为一个德性和人格没有做好的人,没有人信任他,没有人跟他合作,这种孤家寡人,怎么可能做成事呢?所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给我们指了一个人生方向,这个方向是:由内圣走向外王,然后内圣和外王结合起来。这才是我们应该肯定和学习的人生态度。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