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关注 左岩珠宝课 –

天珠出现的背景

天珠是蚀花玛瑙珠的一种,其工艺也是蚀花工艺中最复杂、最精美的一种。

蚀花玛瑙工艺起源于公元前2600年印度河谷文明。

公元前1500年前后印度河谷文明衰落之后,蚀花工艺一度销声匿迹,几乎没有出现在考古资料中。

直到公元前600年前后,铁器时代的到来和各个文明城邦的兴起,贸易繁荣,手工兴盛,蚀花玛瑙工艺悄然复兴,并衍生出新的工艺类型。

天珠最早就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

贝克博士对蚀花玛瑙装饰类型的分类

按照贝克所见蚀花玛瑙的实物,装饰类型大致分为两类:

类型一

在天然色彩(肉红色)的珠子上使用碱性溶剂画图案。

然后给石头加热,使得碱性溶剂牢固附着甚至浸入石头。之后珠子便显现出永久性的白色装饰图案。

(即印度河谷类型“红地白花”,“蚀花肉红玉髓”)

类型二

在表面“白化”过的石头上施加黑色图案设计(白地黑花)。

白化所使用的溶剂一定程度地深入石头内部,覆盖整个珠子表面,而黑色图案同样是用表面画花的办法。

总结

贝克博士的类型二比类型一多一道“白化”的工序。

实际上是给珠子多次染色的工艺,这种工艺在后来将衍生出更加复杂的工艺流程。

天珠与印度河谷类型蚀花玛瑙的区别

1材料不同

天珠的材料不同于印度河谷类型蚀花玛瑙。

天珠使用的是缠丝玛瑙,而印度河谷类型的蚀花玛瑙使用的是肉红玉髓。

2蚀花工艺类型不同

印度河谷类型蚀花玛瑙使用的是表面画花的工艺。

(即贝克和艾宾豪斯对蚀花玛瑙技术类型分类的“型一”)

而天珠使用的是抗染的工艺,这种工艺的第一步需对加工成型的珠坯进行白化。

(即贝克和艾宾豪斯对蚀花玛瑙技术类型分类的“型二”)

必须提到的是至纯天珠的白化工艺,这一工艺流程是除至纯天珠、寿珠和部分措思珠之外其他瑟珠类型所没有的。

白化珠体不仅仅是为了给基底材料(缠丝玛瑙)改色,从珠体白化之后的质感看,白化工序一定程度改变了石头的质地以使其更加容易着色和施加图案。

天珠(至纯天珠)的工艺过程图解

1. 成型

将缠丝玛瑙加工成珠子成品的形制,此时的珠子仍旧是天然缠丝玛瑙的质地。

2. 白化

将珠子浸入染剂中进行“白化”,此工序将造成珠子整体白化,缠丝玛瑙的天然缠丝纹样被掩盖。

3. 画花

至纯天珠所使用的是“抗染”的办法,即使用抗染剂在已经白化的珠体上画上所需要的图案,抗染剂覆盖的部分便是最后呈现白色图案的部分。

4. 黑化

待珠子上的抗染剂风干后将珠子浸入碱性溶剂(染色剂)中,对珠体进行第二次染色,此溶剂(染色剂)最后将在珠子表面呈现黑色或棕色的效果,与抗染剂覆盖的线条部分形成黑白图案对比。

5. 焙烧

将经过碱性溶剂(染色剂)黑化过的珠子风干,放入炭火中焙烧,(对现在的工艺过程的观察)焙烧时间一般是待炭火逐渐冷却之后,将珠子取出。

6. 打磨抛光

打磨掉珠子表面干结的溶剂,对珠子经过精细打磨和抛光处理。

抛光所使用的介质不得而知,应该与现代抛光工艺使用的介质不同,抛光后的珠子呈现出蜡质光泽。

7. 打孔

通过对天珠残件和半成品的观察,(至纯)天珠一般是在完成蚀花工艺之后再打孔,孔壁有螺旋纹,两端对打孔,孔道对接处有台阶。

注:以上工艺流程复原来自对古代实物的观察和现代工艺的借鉴,并未得到过证据支持和实验证明,其中涉及的工具、装置、媒介、配方和工艺控制均无具体详细的操作原理和数据。

结语

其实,古代制作天珠所使用的抗染剂和碱性溶剂(染色剂)的配方到今天早已无法确切知道。

但是蚀花工艺从4600年前发明之初直到现在,一直有工匠在使用。

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工匠使用的配方各自不同,工艺流程和工艺控制也有差异,因而制作出来的蚀花玛瑙珠的表面效果有明显不同。

由于对传统的偏爱,尤其是对古老传统的浪漫想象,我们经常会想当然地认为一种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是某项古老传统的延续,或者使用更美好的词“传承”,这是可能的。

但事实上,单纯的、直线式的技术传承并不是经常见到,特别是像天珠这种跨越数个文化背景和历史阶段的手工艺术品。

因此,就让我们的怀古情绪来得更直接纯粹些吧~ 靠第一眼的直觉,你是否怦然心动呢?

每个人的审美千差万别,忠于自己、忠于所选。每颗古珠在属于你的刹那,它就早已是独一无二的了。

– 感谢关注 左岩珠宝课 –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