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衣食住行,这是人一生中的四件大事,我们没有办法长久地困顿于单调的环境之中,外出行走,这也是非常日常的一种活动。
普通老百姓出门,当然可以无所顾忌。只要有出行的需求,就能够马上将之付诸实践。
但上位者不同,地位越高的人,出行越是麻烦,所以行动就越是不易。
比如皇帝,他作为一个国家最高的统治者,一生都只能生活在皇宫之中。
只有国家发生重大事项,比如春闱,比如祭祀,比如御驾亲征,皇帝才有可能离开皇宫,走到京城当中,甚至走到其他行省之中。
正所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皇帝出行的麻烦程度,我们简直无法想象。
以宋朝为例,皇帝每一次出行需要花费多少金钱?皇帝出门时,又会有哪些特别的讲究和礼节?
走出宫门,极为麻烦
《康熙微服私访记》,这部电视剧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
电视剧中的主人公是康熙皇帝,他从皇宫当中走出,走到民间,真正深入不同阶层群众的生活,一边体察民情,一边了解社会矛盾,一边为自己治理国家寻找新的思路。
康熙微服私访,这件事情在正史当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在众多历史故事中,人们却对这一主题津津乐道。
这是因为,皇帝出宫实在是非常罕见的事情,有的皇帝终其一生,永远都被困在紫禁城中,见不到宫外的太阳。
比如康熙皇帝的儿子雍正,他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勤劳皇帝。
他的工作时间最长,休息时间最短,后宫当中的嫔妃数量最少,甚至有人传言,雍正是因为过劳而早死。
和他的父亲与儿子不同,雍正皇帝当上皇帝后,就没有再走出过紫禁城,那座皇宫既是他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成为了困住他自由的囚笼。
但他的儿子乾隆皇帝,却是一位非常享受吃喝玩乐的皇帝。
乾隆皇帝在晚年时期,经常微服出访,下江南走动。
名义上说,他是为了深入了解国家的发展变化,所以才走到基层,真正与老百姓产生接触。
但实际上,他只是厌倦了紫禁城中的枯燥生活,想要去民间寻找新的生活乐趣。
毕竟为了他一次微服出巡,朝廷的国库几乎都被掏空。
像乾隆皇帝这样热衷于出门的皇帝,历史上实在不多。
历朝历代的皇帝,大多数也只能走出宫门几次。对于他们来说,皇宫才是永恒的归宿。
与他一样走到京城之外的其他行省的皇帝,历史上更是屈指可数,走出宫门已经极为艰难,走出京城就更是难上加难。
原因无他,皇帝出宫,花费的钱财实在太多,各项准备事宜也极为烦琐。
正所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皇帝享受着天下人的追捧,自然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无法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无法遵循内心去看看这个广阔的世界,这就是皇帝的代价。
他们不像普通人一样,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他们也不像那些潇洒乐观的文人墨客,可以遍览祖国大好河山,他们更不像行侠仗义的大侠,可以在江湖上纵情驰骋,无所畏惧。
皇帝的一生,注定充满束缚。
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他们绝对不能走出宫门,就算是到需要办喜事的臣子家中祝贺,他们也需要经过诸多的流程准备。
每天从自己的寝殿到上朝之地,再到后宫其他嫔妃的宫殿,又或者是御花园,这些地方就是皇帝的日常踪迹所在之处。
皇宫虽然很大,但是再大也是一片四四方方的天地,这就是皇帝能够看到的全部,所以大多数皇帝都对被禁锢的生活感到不满。
可他们出行,实在需要经过太多太多的准备。
以宋朝的皇帝为例,南宋皇帝出门,通常都是为了检阅士兵。
《宋史》当中有过这样的明确记载:“康定元年,帝御便殿阅诸军阵法。议者谓诸军止教坐作进退,虽整肃可观,然临敌难用,请自今遣官阅阵毕,令解镫以弓弩射。营置弓三等,自一石至八斗;弩四等,自二石八斗至二石五斗,以次阅习。”
皇帝亲自检阅军中各个部队的阵法,检阅所有将士的表现。
但是在旁评议的人却认为,军队虽然进退有度,整体看起来动作整齐划一,表现严肃庄重,拥有很大的观赏性,可是却缺少明显的实用性。
也就是说,在与敌人对战的过程中,这些为了美观而作出的阵法,并不能发挥实际的作用,当然,还有可能把自己置于不利之地。
那个时候的南宋皇帝,已经很少对军中的各项事务上心,他也是受到文官的提醒,才会想到隆重地检阅部队。
对皇帝本人来说,检阅队伍正好是出宫的一个正当理由。
不管是走出宫门还是走出京城,都会产生许多消费。
普通人出门可能只需要携带随身的行李,潇潇洒洒地出门游玩。
可皇帝却需要坐在富丽堂皇的马车上,需要携带不降低生活品质的物件,需要在衣食住行上讲究精致的标准。
这一切都给国家的财政部门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他们需要提前规划皇帝出行的路线,需要为皇帝布置生活在外的环境,需要在衣食住行上打点周全,一方面注重质量,一方面增加数量。
而且皇帝可能会随心所欲地在民间进行消费,这些消费最后都会转化为财政压力。
因此皇帝出门两天的费用,或许就能顶得上普通人家生活一年的费用。
在古代的阶级社会当中,贫富差距就是这样显而易见,皇帝生活的奢侈程度,也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水平。
或许就是有了这样惨烈的对比,底层的群众才会对社会制度非常不满,各朝各代都会爆发农民起义,宋朝时期的农民起义和内乱尤其多。
一个经济越是繁荣的社会,上位者的生活就越是奢靡。
单单从皇帝出游这一件事情中,我们就能看得出来。
礼仪繁琐,程序麻烦
皇帝出行,种种程序和礼仪十分繁琐,令人不胜其烦。
首先在交通工具上,不同的出行场合,对于交通工具的挑选有着不同的规格与标准。
若是皇帝独自一人参与祭祀之类的活动,那他所乘坐的工具则大多由玉制成。
玉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东西,它不像今天这样广泛存在于普通民众的家庭中,只有上层社会的贵族,才有资格在日常生活里佩戴玉器。
能够以玉为交通工具原材料,也足以证明整个统治阶级对于祭祀活动的重视,更能够证明皇帝至高无上的国家地位。
与皇后一同出游时,帝后二人有时会乘坐同一种交通工具。
皇后自然不能够逾越规矩,享受皇帝的待遇。所以为了迁就皇后,皇帝一般会选择自降标准。
当然,就算是标准降低,那也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程度。
如果皇帝参与种种狩猎活动,那么金玉等相对珍贵的物件并不适宜出现,为了体现与民同乐的思想,皇帝乘坐的交通工具则由木头制成。
可别小看了木头,能够应用于皇帝出行的木头,一定是木材当中的佼佼者,有些原材料的价格甚至比金属还要昂贵。
在不同的场合之中,交通工具的类型绝对不能混淆。
如果发现了某些不合规矩的因素存在,那么负责打点皇帝出行事宜的官员,将会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
归根结底,封建社会的法律是为皇帝这位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所服务。
在日常使用的种种物件上,负责出行的官员也会更加费心。
皇帝平常用惯的随身物件,比如笔墨纸砚,比如小桌子,比如香炉,这些都应当跟随皇帝而转移。
出门在外,皇帝无法随时享用御膳房的美食,出行队伍当中就必须为他配备专门的小厨房,解决皇帝的日常饮食所需。
这些极尽奢侈的布置和处理,每一道程序都充满了容易出错的细节,因此皇帝要想顺利出游,整个准备过程实在太过麻烦。
皇帝出行时,还会对普通老百姓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宋真宗时期的诏书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话:“丁亥,诏应还京扈从军马无得伤践田稼。”
诏书上专门写明,所有回到京城的车辆马匹,绝对不能随意伤害和践踏农民的庄稼。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提示,那是因为在出行时,庞大的车队就已经对农民的庄稼造成了伤害。
皇帝的规格如此之高,身边仪仗队的规模也不会太小。
众人一同出行,道路狭窄之时,人们和车辆难免会对庄稼造成践踏。
对于皇帝来说,这只是微不足道的意外,但对于农民来说,这点损失或许就是一家人半年的口粮。
这就是隐性的财政支出,而为这一支出直接负责的人,并不是生活优越的上层阶级,而是衣食尚且无法得到保障的底层农民。
有时候为了体现自己的仁心,皇帝会特意派遣官员查看庄稼的受损情况,根据实际的需求作出赔偿。
清朝时期,更有过之
前面提到的几位宋朝皇帝,虽然在出行时也会讲究排场,但毕竟他们出行的次数不是很多,因此对国家造成的负担也不会太重。
可是清朝时期的乾隆皇帝,却是一位闲不住脚的皇帝,他的微服出巡,让整个国家的官员敢怒不敢言。
乾隆皇帝下江南,从马车到衣服再到饮食,每一样都将穷奢极欲做到了极致,一路上,皇帝的消费数量也实在可观。
有历史迷还曾这样评价过乾隆皇帝:“为什么乾隆皇帝没有在自己执政的时候随意处罚和珅,那是因为和珅可以给他提供收入。换句话说,和珅就是乾隆皇帝的财神爷,他哪里敢随便处置对方。”
官场上的贪污腐败,官员们的受贿,乾隆皇帝都可以不管,晚年时期的他只注重自我的享受,在出行时完全无所顾忌。
他给国家造成的负担,远比宋朝时期的皇帝重上许多。
结语:
皇帝出行十分麻烦,不仅会给随行的官员添加麻烦,有时还会令皇帝自己感到麻烦。
他们看似坐拥天下,实则目之所及,也只是一座宫殿罢了。
皇帝的一生是尊贵的一生,也是被宫殿囚禁的一生。
享受尊荣,就得付出代价,道理正是如此。
参考资料:
《宋史》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