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的失利对刘备打击很大,出兵前他踌躇满志,战败后却抑郁不已,以至于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刘备找来了诸葛亮,并将国政大权和太子托付给了诸葛亮。

刘备对诸葛亮道:“你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必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事,如果太子刘禅可以辅助,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

诸葛亮哭着回答:“臣必定竭尽全力辅助太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随后,刘备还对刘禅道:“你和诸葛丞相共掌国事,一定要向父亲一样对待他。”

刘备这几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就是他在试探诸葛亮,如果诸葛亮稍有犹豫,或者回答不周,可能会被刘备所杀;另一种理解,则是刘备真心实意地托付江山,他信任诸葛亮,并相信诸葛亮能用心辅助刘禅。

在笔者看来,刘备对诸葛亮没有二心,不论出于什么目的,刘备都是真心托付,在此,我们来分析一二。

刘备用人不疑

诸葛亮何等聪明,如果他真的有二心,也绝对不会让刘备发觉的,换言之,如果只用几句话就能试探出诸葛亮的想法,那也就太小看诸葛亮了。

之所以在东汉末期刘备、曹操、孙权能脱颖而出,主要在于他们有高超的驭人之术,成就大事的基础是人才,只有拥有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曹操秉承的就是这种理念,反观袁绍,不仅是多谋少断,而且疑心颇重,贤臣的意见他不采纳,阿谀奉承之徒反而得到重用,所以,袁绍之败也在情理之中。

刘备的起点颇低,军事才能也敌不过曹操,如果刘备还不通用人之道,估计等不到赤壁之战,他就已经被灭了。之所以刘备能像小强一样打不死揉不烂,其原因就是他身边的一众谋臣武将,只要刘备还活着,这些人就会死心塌地跟着刘备。

关羽是刘备的左膀右臂,公元200年,关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看中关羽的才能,给予高官厚禄,希望其能为己所用。关羽念及曹操恩情,在官渡之战中阵斩颜良,为曹操立下大功。

关羽此举,就是为报答曹操的恩情,此后,关羽便回到了刘备身边。曹操十分欣赏关羽,也没有阻拦。关羽之忠义,在此表现得淋漓极致。

汉末、三国属于乱世,乱世之中,人情是十分淡薄的,所谓的兄弟恩情,随时都可能被人抛之脑后。举个例子,曹操视陈宫为心腹和知己,但陈宫还是狠狠卖了曹操一笔,曹操视于禁为心腹爱将,但于禁仍投降了关羽。

那么为何关羽宁死也不背叛刘备呢?我们可以总结为真心对真心,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倘若刘备待下属很差劲,那么还会有人给刘备卖命吗。

刘备取得益州之后,黄权投降了刘备,并被刘备所重用,夷陵之战前,黄权劝说刘备派他去对战孙权,但刘备没有同意。可即便如此,黄权还是很尽职尽责,待到吴军取胜,江北的黄权没了退路,才被迫投降了曹魏。

黄权此举并非背叛,而是为让士卒活命的唯一办法,他不会帮助东吴来打刘备,所以只能投奔曹魏。刘备知道后,并没有责怪黄权,反而感叹道:“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与此同时,刘备也没有为难黄权的家人,仍是予以善待。

诸葛亮同样如此,如果刘备不信任诸葛亮,根本不用所谓的“试探”,他也不可能,从成都将诸葛亮叫来白帝城托孤。

诸葛亮驻守成都,为刘备做好后勤工作

考察一个人是需要时间的,刘备不可能一眼就看清楚一个人的本心,所以,要说试探诸葛亮,那也是在托孤之前做的。

史料记载“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赤壁之战后,刘备是最大的赢家,因为曹操的失败,刘备才能在荆州站住脚,此后,刘备便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三郡的粮草赋税全归诸葛亮负责。

换言之,刘备让诸葛亮担任后勤大总管,不是最信任的人,是不可能令其担任如此要职的。萧何曾经为刘邦筹备粮草、军辎,官渡之战中,荀彧在许都给曹操打气,都是这个道理。

史料记载“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待刘备攻下益州,诸葛亮同样被安排在成都镇守,刘备统兵在外,而诸葛亮给刘备供应粮草、辎重,保证战略物资的供给。

很明显,刘备对诸葛亮十分信任。即便刘备在初期对诸葛亮有所怀疑,但经过长期的观察,刘备也足以看出诸葛亮的忠心。

夷陵之战后的烂摊子,已经难以收拾

夷陵之战后,蜀军元气大伤,刘备托付给诸葛亮的不是一个兵强马壮的蜀国,而是一个千疮百孔、危机重重的烂摊子。

是时,刘备病重,诸葛亮离开成都,赶往白帝城,汉嘉太守黄元见刘备病重,以为有可乘之机,于是便举兵反叛,焚烧临邛城,太子刘禅听从杨洪的建议,才平定了叛乱。

刘备去世后不久,南方几郡同时起兵叛乱,由此可见,诸葛亮接手的是个烫手的山芋,换言之,刘备托孤给诸葛亮,不仅仅是托孤,更是恳求,因为他不想让亲手打下来的江山,就这么糊里糊涂葬送掉。

在刘备看来,从人品、能力等方面,诸葛亮都是托孤的最佳人选,如果诸葛亮不接这个班,他刘备九泉之下都难以闭眼,所以,这里根本谈不上什么试探与否。

公元220年,法正去世,刘备连哭数日,也是在这一年,关羽被吕蒙所杀,公元221年,张飞被部下暗杀,刘备身边的左膀右臂一个个离他而起,他托孤的选项也越来越少。

夷陵之战为何刘备要亲自领兵?一定程度上,也源于人才的流失,如果法正、关羽、张飞还活着,或许这一战就不用刘备亲自上场了。

除此之外,在刘备托孤之时,还有一位大臣在场,他就是李严,李严是降将,在蜀地根深蒂固,之所以李严被重用,这也是刘备不得已而为之。

刘备占据蜀地后,为了安抚当地权贵,他必须重用一些蜀人,否则政权难以为安稳。刘备的“君可自取”,还有一种理解,就是让诸葛亮抗衡蜀中势力,想方设法解决蜀中世家大族的势力。

在刘备看来,诸葛亮对军政都十分熟悉,且能力出众、德高望重,托孤之臣非诸葛亮莫属。

事实证明,刘备没有选错人,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存在,蜀国才能走回正轨,倘若刘备泉下有知,看到诸葛亮之后的所作所为,也会倍感欣慰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卷三十五》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