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立柏是奥地利人,古典学者,精通包括拉丁文希腊文在内的多种语言,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本人在北京进行翻译工作快20年之久,经常遇到外语人名、地名的汉译问题。有一次我的朋友——他帮助我翻译两本书,我也很佩服他的语言能力——说,在汉语文献中出现外文的ABC总会损坏汉语文献本身具有的美丽。这已经是上个世纪说的话,但这句话刻骨铭心,我牢记不忘,而且我相信现在仍然有很多中国人与这位译者有同样的感觉:ABC不太好看,ABC只能破坏汉语文献的优美整洁,所以尽可能少使用ABC,多以汉字代替ABC的名称。ABC难看吗?

我从小时候受了“ABC”教育,21岁才接触汉字。在我的乡家没有人说我们的文字难看,只说某某学生的笔迹难看。我的汉语是在台湾学的,实际上,在那里没有学“汉语”,也没有学“普通话”,因为在宝岛上只有“国语”、“华语”、“中文”和“国文”。当时我们的老师教我们繁体字(有人说应该称“正体字”),但过了一年我向老师提出要求说我还要学习一些简体字。我记得很清楚我们老师当时(1989年)的反应:“禁止你学简体字,绝对不允许你看简体字,简体字破坏中国传统,破坏文化,而且很难看。”当然,一切被禁止的东西有特殊的吸引力,所以我还是私下学了一些简体字,1995年来北京后基本上再没有用繁体字,只用简体字。当教师以后我来才发现,如果想在学生面前show off,就用繁体字写在黑板上,观众会觉得“这个老外比中国人还中国”。——我并不觉得简体字“难看”。简单朴素也是一种美。那些格外注重“美观”的书法家也曾经简化一些复杂的汉字,这样写得更优美。世界上通用的ABC文字比简体字“简”多了,朴素多了,只有20多个符号,但仍然可以说是一种美。如果要欣赏ABC文字的优美就应该学习欧洲书法的重要字体,这就和汉语书法字体(小篆、隶书、楷书)一样算为最基本的知识。

实际上,西方书法是一个大海,包括拉丁文传统、希腊文书法和希伯来文书法。耐人寻味的是,中国虽然是“书法大国”,但很少有国人对欧洲书法有了解或研究,很多人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国外还有书法作品。反过来,有的西方人认为中国书法遇到西方书法只是“小巫见大巫”。几年前一位德国艺术家——他也在中国生活几年——在谈话中说,他认为中国的书法字体没有欧洲的字体多,表达能力也没有那么丰富。比如,欧洲人请书法家设计或写一个圣诞贺卡、生日贺卡、婚礼请柬或葬礼请柬,都选择特殊的字体和书法风格,因为每一个字体有另一种感情色彩,他说这些色彩和表达方式超过中国书法的表达能力。欧洲书法的多样性也和欧洲历史的“多样性”有关系,因为有的字体比较多有“意大利的味道”,有的有“德国的味道”,有来自隐修院的“宗教字体”(基督宗教的圣书一直到今天用一些特殊的字体),也有来自王宫的世俗字体,有的是西方的(罗马的),有的是东西的(希腊的),有的来自古代罗马帝国,有的来自中世纪小王国,有的来自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城帮,有的来自19世纪的新兴国度……欧洲历史的多样性和多变也反映在书法字体上,而且欧洲从来没有“统一文字”的皇帝,所以保存了很大的多样性,百花齐放,应有尽有。

另外,欧洲书法的字体有一些现象在汉语书法很少出现,比如两个字母的重合(overlapping,比如et后来成为& & & && && & &&),还有中世纪书法家经常在一页第一个字母中画一幅小画,在字母里画一个人的头或其他的景色。另外,西方中世纪书法家喜欢用字母的一个线“打结”。重要的法律文献或书籍是书法写的,而这些文献的设计和现代的报纸的版面很相似(实际我们今天的报纸模仿中世纪的排版方式),上面有大字体写的“头版头条”,此后有“小标题”,用另一个字体,再往下就是正文,字体又不同,而且很小:三个不同的字体和大小经常出现在同一个版面上,这瑞现象在中国的传统书法里可能也很少出现……

欧洲的书法传统是一个等待中国人发现的具大传统,也是一种学科,称paleography(汉语译为“古文字学”,“古文书学”,“古文体学”)。这个学科的诞生与17末的法国学术界有关系,具体是本笃会会士Mabillon(马比翁,1632-1707年),写的《古文书学》(De re diplomatica)和Montfaucon(蒙弗肯,1655-1741年)的著作《希腊古文字学》(Palaeographia Graeca)[1]。这些学者专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字体,这样来鉴定某文献成书的年代,也可以确认其真实性。

西方人用的ABC有很长的历史,而其来源是东方,即巴勒斯坦地区和叙利亚。这个ABC经过很多变化,比如古代没有小字体,所有的文献都是“大写的”。如果你去罗马旅游,你在2000年以前建立的凯旋门上只能看到大字体:AVGVSTVS = Augustus。

在这里我不能介绍埃及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最早的ABC体系,即公元前1400年在叙利亚形成的Ugarith(乌嘎瑞特)文字,也不能多谈希腊文字和希腊文书法,只以拉丁文献为主介绍4、5个最重要的字体。

第一个,最基本的字体是古罗马人用的“罗马体”,即Roman capitals(罗马大字体),即在古罗马石碑和建筑物上能见到的那个字体。这个字体可以分为“罗马瘦体”(Rustica或Narrow Roman)和“罗马正方体”(Quadrata;见图A)。这个字体的特点是,基本的形状是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字距和行距一般较小,看来给人一种“一本正经”的感觉,庄严和稳定,非常适合凯旋门或其他碑文。另外,罗马人已经喜欢用“衬线”(serif,即字母顶点的短而细小横线)。

第二个字体是300-600年使用的“寸体”(Uncial),也仍然只有大字母。在欧洲北部(尤其在爱尔兰)发展的Celtic(克尔特体)是从这个字体发展出来的,克尔特体的特点是:圆的形式更多,R、S、B都有“大肚子”,衬线很多并且比较粗,而且有时候有“卷起来”的字母的现象(参见图B)。因此,这个字体给人的印象是“天真可爱”、“浪漫爱玩”、“柔软圆满”,也是很“个体化的”,因为经常出现一些独特的写法,没有严格的共同标准。

与此完全相反的字体是哥特字体(Gothic letters),第一,哥物字母不象克尔特体那么肥胖,而变得细长,因此密度很高。其此,哥特体不圆而尖,衬线很细,强调几何学和比例(比如字母内的面积经常是长菱形,外廓线是六角形,黑面积和白面积几乎一样大。当然,哥特体也可以有很多变化,比如写密或空、粗或细、正体或斜体、不同类形的衬线等。另外,中世纪的人还加上一些装饰,如字中点、字中细线、小“旗子”、平行线等(参见图C)。

在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朝代的学者喜欢使用一个来自查理曼时代的字体,即Carolingiana minuscula(卡洛琳小字体),他们用这个字体来抄写古老的拉丁语手抄本。大约公元800年有人发明小字体,这和隐修院的“抄书屋”(scriptorium)有很多关系,而发明小字体的人可能是英国人Alcuin(阿尔库因)。今天通用的字体(电脑称之Times New Roman)也是在查理曼的时代(8、9世纪)形成的,从文艺复兴以来,基本上所有的西欧国家都使用这个字体,只有德国的印刷品一直到1940年代还使用13世纪形成的哥特式字体。在文艺复兴时期(1450年后),德国人的铅字印刷技术迅速传遍全欧洲,而创办印刷厂的人同时用不同的字体为印刷体,其中成为很普遍被使用的字体是bookhand(行书体),它比哥特体更柔和,更圆润,有优雅的交结线和衬线。一种“行书体”形式是著名的Italic(意大利体),它一般都是斜体,给人一个轻松的感觉(参见图D)。

以上四个字体(罗马体、克尔特体、哥特体、意大利体)被式为最基本的字体,根据它们可以说明其他类型的字体。那些介绍书法传统的书籍在西方也都会谈论这四个字体和写它的技巧,比如参见Margaret Shepherd(舍佩德)的“书法经典”《学习书法》(Learning Calligraphy,纽约1977年)。

部分中国人也早已开始学习或欣赏西方的书法字体,不妨你去看看北京街头上的商店的外文行匾,你肯定会发现很多不同的字体,虽然这些都是电脑写的,而不是手写的。

说到我自己写书法的动机,我觉得汉字和西方文字应该走得近一些。是的,我要说的结合,或说“结婚”。我们看到目前的情况都是一种“上面写汉字,下面写拼音”或“正文无ABC,注脚都是ABC”,“只读汉字”或“只读ABC”。汉字和ABC之间的距离仍然很大,而我问我自己:能不能缩短这个距离?

问题很严重:外国人离汉字的距离很远。他们很少看中国的书。我自己写书,所以我注意“可读性”的问题,即让读者尽可能容易明白文献的内容,掌握每句话的正确意思,这就要用很多符号,比如逗号,句号,引号等。在中国很早就有书籍,但很晚才使用这个符号,这是为什么?是不是“可读性”的问题被忽略呢?西方人在古代就开始用一些符号来区分句子或一个句子中的阶段。这和古代晚期学者Cassiodorus(卡西欧多儒斯)有关系,他提出“抄书的原则”,强调《圣经》虽然是圣书,一个字都不能加,但可以加句号等符号帮助读者理解其中的意思。当时用的符号包括小星星(asteriscus)和小“尖方塔”(即竖线,obeliscus),而这两个符号今天以“高卢的两位英雄”Asterix和Obelix出现。前面提到的卡西欧多儒斯也认为可以使用缩写符号,比如AA代表ActaApostolorum(《使徒行传》)等。今天汉语中有TV、GDP、CBD等符号,但很少有人思考其来源,都“饮水而不思源”。现代汉语文献也多用来自卡丁欧多儒斯传的标点符号,这样已经大大提高了汉语文献的可读性,但问题还是很大。

外国人看不懂汉字。据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这是因为这4000个汉字需要很长时间(大约6年或10年)才能记住,学生才成为一个很好的读者或写文章的人。在国际上,汉字的“竞争能力”比较弱,“可读行”不高,所以我曾建议用一种新的形式写汉字,即用汉字的部首,而以拼音代替声旁。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让外国人民(和中国人)感到头痛的是声旁的发音。请看这些例子:

汉Han, 权quan, 欢huan, 仅jin, 叹tan, 双shuang

斤jin, 近jin, 折zhe, 析xi, 逝shi, 忻xin, 沂yi, 听ting, 芹qin, 颀qi, 所suo, 断duan, 拆chai, 诉su, 柝tuo

西xi, 牺xi, 栖xi, qi, 茜qian, 洒sa, 晒shai, 贾jia, 要yao, 票piao, 覃qin, tan, 粟su, 覆fu

台tai, 胎tai, 怠dai, 治zhi, 冶ye, 始shi, 笞chi, 迨dai, 绐dai, 怡yi, 骀dai, 饴yi

工gong, 贡gong, 江jiang, 扛kang, 杠gang, 红hong, 虹hong, 空kong, 腔qiang, 邛qiong, 仝tong, 巧qiao

学习汉字的难度是记住其发音和意义,而声旁在发音方面多次没有提供很大的帮助,所以我想到这样的可能性:将最后一行写成工gong, 贝gong, 氵jiang, 扌kang, 木gang, 纟hong, 虫hong, 穴kong, 月qiang, 阝qiong, 亻tong, 工qiao。

如果用这种写法写出汉语,全世界的人马上能读出来,甚至有的单词马上能认出它是什么意思,比如“风feng氵shui”(风水)、“匕Bei亠jing”(北京),“氵He匕bei”(河北),“一Shang氵hai”(上海)等。这样汉字文献的“可读性”可以提高很多,而在字典里查寻单词变得很容易。

说到字典,我已经开始编写一部字典,请看第一个字母“A”的单词:

阝à [阿] prefix;

阝A [阿]for transliterations,Arabia,Argentin.;

口ai [哀] to mourn, lament; sad; grief;

口ai~ [哎] interjection “ouch!”

扌ai [挨] to lean on; suffer; wait;

疒ái [癌] cancer;

矢ǎi [矮] shortperson, dwarf; low;

忄aì [爱] love, affection; to be fond of;

艸ǎi [蔼] gentle; kind;

雨ǎi [霭] mild; kind;cloudy;

日ài [暧] dim;ambiguous, vague;

石ài [碍] toobstruct; harmful; hindrance;

艸ài [艾] moxa; faine;old; to end, stop;

艸Ai [艾] family name;

宀an [安] calm; to quiet; be content; arrange;

言an [谙] familiar with, skilled in;

革an [鞍] saddle;

鸟an [鹌] quail;

亻ǎn [俺] I, myself;

山àn [岸] shore;bank;

扌àn [按]topress;stop; according to; footnote;

日àn [暗] dark;obscure; ignorant; hidden;

木àn [案] accordingto; legal case;

骨ang [肮] dirty; filthy;

日áng [昂] to raise;lofty and proud; costly;

皿àng [盎] basin,bowl; abundant;

皿Ang [盎] for names (Anglo-);

凵áo [凹] hollow;

火áo [熬] to cook,simmer; endure, sustain;

黾áo [鳌] huge seaturtle;

亻ào [傲] proud;

大ào [奥] mysterious;profound;

忄ào [懊] toregret;

扌ào [拗] obstinate;twisting;

氵ào [澳] deepwaters;

氵Aò [澳] short for Macao, Australia;

当我把这个小字典给一个外国朋友看时,他马上说:“中国人永远不会采纳这种文字,因为太难看,太难看。”我知道他的意思:难看是因为有时候拼音和部首之间的距离太大,有时候部首好象在“空中”(比如“宀”),有的部首瘦,有的宽大。然而我觉得,如果设计一些好的部首字,这些文字也可以成为很优美的,无论部首或拼音,两个都可以写成很优美,而为了证明这一点,我自己开始用西方书法用的钢笔写一些部首和拼音,请看,不是很美吗?这里写的就是那些令外国人头痛的,发音不规则的汉字:江、腔、仝、扛、贡、邛、虹。(西方的书法家一看我的字马上能看出来我是新手,没有练几个小时,但我自己还觉得不错。)

如果能克服汉字的“可读性问题”,我想汉语应该在将来的世界会成为一个与英语同样重要的语言,也将成为一个世界语言。为什么不让它成为“世界用的汉语”,即“GLOWEN”或“HANISH”(氵Han言yu)呢?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