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


01、张仪谋秦
苏秦和张仪,在战国时期有多大的影响力呢?孟子的弟子景春说起张仪时,评价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会忧惧,而当他们坐在家中,天下便平安无事。”而苏秦,《战国策》也给了很高的评价,说苏秦在赵国为相时,抑制住了强秦,使得秦国不敢从函谷关出来,且不费一兵一卒,就让各个诸侯国亲如兄弟。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战国策》



02、苏秦倾齐
前334年,苏秦以纵横家的身份来到燕国,得到燕昭王的赏识,为了完成燕昭王报复齐国的计划,他自告奋勇到齐国做间谍,作乱齐国,一潜伏就是十年,最终使得齐国被秦、燕、韩、赵、魏五国的铁蹄围剿,将近倾覆。 苏秦年少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术,出山后直奔秦国,向秦惠公自荐,但秦惠公没有看上他。当时的秦国是最强大的国家,所有的有识之士学成之后,都会去投奔秦国,人才济济,苏秦的才能没有打动秦惠公。钱都花完后,他狼狈地回到老家洛阳,父母、兄嫂、妻子得知他没有被任用,都横眉冷对,埋怨他花了家里很多钱。无地自容的苏秦,发誓要出人头地,把自己关在家中,潜心重读鬼谷子的《太公阴经》。为了早日出头,他非常刻苦,每日头悬梁,锥刺股,“悬梁刺股”这个成语的主人公就是苏秦。当他学成重新出山时,燕国正在召集天下贤士,复兴国家,他应召而去。燕昭王恨齐国,恨得咬牙切齿。前314年,燕国内乱,内乱的起因是昭王的父亲把国君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众臣反对,杀了子之和燕王,齐国趁乱而入,攻灭了燕国。在昭王的筹谋下,才得以复国,复国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招贤士,报灭国之仇。苏秦到燕后,立下的第一件功劳是游说齐宣王归还了燕国的十座城池,深受燕昭王的赏识,那苏秦为什么不待在燕国,反而到齐国做十年的间谍呢?根据《史记》记载,苏秦到齐国做间谍,更多像是一种出逃。苏秦跟燕昭王的母亲私通,被昭王发现了,苏秦惶惶不可终日,害怕被诛杀,想离开燕国,但又想报答燕王的知遇之恩。他看出燕王急于灭齐报仇,于是献计从内部作乱齐国。前294年,苏秦以燕国使者的身份,送燕国的质子到齐国,受到主政的孟尝君善待。苏秦到齐后,总在不经意间建议齐湣王攻战宋国,都被驳回,因为主政的孟尝君主张“远交近攻”策略,打算联合韩、魏,攻打楚、燕。孟尝君深得民心,他的策略在齐国执行得很彻底,苏秦很难攻破,潜伏了两年都没有动静,燕昭王复仇心切,又担心苏秦已经被反间。在猜忌和群臣的劝服下,燕昭王派兵进攻齐国,结果反丢了两座城池,苏秦也被遣返回国。苏秦的计划被打乱,他知道燕昭王猜忌自己,怕因为猜忌坏了大事,于是上书安抚燕王,表达自己对燕的忠心,保证按约定行事。燕王再一次让他重新回到齐国。再次回到齐国,苏秦根据齐国局势调整了自己的计划。当时孟尝君已经被遣回了封国。起因是有人劫持了齐湣王,齐湣王怀疑背后主使者是势力强大的孟尝君。而此时,齐湣王也换了外交策略,打算攻打弱小的宋国,进一步扩大地盘,跟秦国抗衡。秦国自从秦惠公称王后,持续向东扩张,战果斐然。到了秦昭王时期,野心更大,直接想称帝,那时候各诸侯顶天了只敢称王,称帝也只敢想,不敢说出来,怕被盯上被围剿。而秦昭王直接昭告天下,自称“西帝”,当然一个人称帝还是怕被打,于是派使者拉拢第二强的齐湣王,尊为“东帝”。接不接“东帝”这个头衔,齐湣王有些为难,于是咨询苏秦。苏秦反问齐王:“您跟着秦国称帝有什么好处呢?好处都是秦昭王的,齐国称帝之后,反而还得被韩、赵、魏、燕、楚五国盯上,他们时刻盯着您,您打算攻下宋国这件事就更难实现了。”齐湣王更想攻下宋国,于是听了苏秦的规劝,第二天就摘掉了“东帝”的帽子。其实,苏秦的规劝,不是在为齐王着想,而是不想齐秦两国强强联合,这样燕国就更难灭掉齐国,燕昭王也就难以报仇了。纵使齐湣王待他不薄,他依然还是忠于燕昭王。齐国不称帝,而秦国称帝的行为,马上招来了各诸侯的集体声讨,意欲联合攻打秦国,秦昭王见势不妙,把戴了不到一个月的“西帝”帽子扔掉,重新恢复王号。秦昭王由此开始记恨齐湣王。苏秦成功离间了齐、秦两国的关系。此时,苏秦又为齐湣王献上一计,说只要跟赵国结交,获得赵国的支持就可以攻下宋国。齐湣王听从了这个建议,授意苏秦到赵国游说。苏秦打听到赵国的主政者奉阳君李兑为人贪婪,到赵国之后,先去见了李兑,以攻下宋国之后,割让一块地盘给他养老为由,让他主持齐、赵之间的合作。李兑被打动了,立刻就跑去说服赵武灵王。不久,齐国和赵国正式会盟。而听闻消息的燕昭王,气冲冲地写信给苏秦,质问他为什么促成齐赵合作,他们合盟,对燕国的威胁最大,因为齐国在燕的东南,赵国在西南,两国联合,相当于一股强大的势力,堵在燕国的南方门户,没有了制衡,随时可以灭了燕国。苏秦连忙回信安抚燕王,说明他的意图,又表了忠心,才稍稍安抚住。而齐国有了赵国这个靠山后,有了些底气,正式派兵攻打宋国。可是齐国的小心思太过明显,很快就引起其他诸侯的警觉,纷纷警告,齐国见势只得收兵,宋国还是没有攻下。第二次谋划伐宋,差点就成功。苏秦虽然心里扼腕,但他知道离自己灭齐的目标更近了一步。齐赵会盟后,秦国就开始找赵国的麻烦,尤其要求惩处主使者李兑,李兑因此被免职。李兑还是想着苏秦承诺的养老之地,被免职之后很不甘心,和苏秦合作,游说其他五国,最后重新形成合纵,共同对付西方的强秦。燕昭王、齐湣王率先响应,苏秦因此掌六国帅印。当六国乌泱泱率兵打到秦国函谷关时,齐国却偷摸派兵攻打宋国,一声不吭就把宋国灭了。其他诸侯国反应过来,立刻察觉出被齐王戏耍,非常愤怒,也顾不上打秦国了,纷纷把矛头转向齐国。原本被攻打的秦国也出来搅局,借出手上的几员大将,为各诸侯国助攻。原本的合纵伐秦,忽然间变成了连横伐齐,诸侯大军兵分几路,浩浩荡荡地压向齐国。燕国作为领头者,派出大将乐毅,不过几天,就连攻下齐国七十三座城池,齐国近于被灭,只有莒和即墨这两块地方久攻不下。当乐毅的铁蹄踏进齐国,齐湣王才恍然大悟,哀伤地望向从燕国而来的苏秦,他视苏秦为辅佐之才,苏秦却让他倾国。在出逃之前,齐湣王带着绝望与愤怒,以间谍的罪名,将苏秦车裂于市。苏秦本来出身底层,出道之初不得志,就连家人都鄙视、羞辱他。是燕王和齐王的赏识,才让他有了一展抱负的机会,有了身佩六国相印的荣光。苏秦以死报答了燕昭王的知遇之恩,却辜负了齐湣王的信任。在《史记》的记载中,齐湣王本来并不知道苏秦来齐国的初衷,是为燕王做间谍,报当年覆国之仇。后来齐国人派间谍刺杀苏秦,苏秦受了重伤,齐王派人搜查凶手,苏秦在将死之时,告诉齐王:“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将我五马分尸后示众,并宣布‘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作乱’,这样做一定可以捉到凶手。”齐王按照他说的做了,果然凶手以为立了大功,自己站了出来。苏秦原本可以掩埋这个秘密,但他最终却选择坦然面对曾经对自己深信不疑的齐王。纵横捭阖,纵横的是时局,捭阖的是人心。鬼谷子对人心洞察得非常透彻,因此有《鬼谷子》这部捭阖人心的术法,又有《本经阴符》这部修炼自己的经法,只有完全忘我的人,才能控制受利欲所控之人,无欲无利才全身而退。所谓的完全忘我,其实和没心没肺也无本质区别。在这一点上,苏秦显然比不上张仪。他还有世俗的欲望,或者说他还有放不下的良知。苏秦纵横时局,玩弄人心后,既想要报答燕昭王,又想得到齐湣王的谅解,所求太多,难免顾此失彼,最终自己深陷其中,无法脱身。无欲则刚。其实所谓的心中无欲,和铁石心肠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历史上,大部分纵横家的下场都很惨,张仪可算是个例外。大概就是因为大部分人的内心还没有足够强大的缘故吧。▼今日推荐关注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