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19日消息(记者王晶)“泼水节是一种仪式,有游戏娱乐功能。但不是恶作剧,在真正的泼水节里,是不能有侵犯行为的。利用泼水的机会耍流氓就是耍流氓,和泼水节没有关系。”近日,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关凯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谈道。
最近,云南“泼水节”“女生颜值越高被泼越狠”的话题引发热议,有女生在“泼水节”被过度泼水甚至被骚扰的视频也在网络传播。就此,景洪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回应称,各景区人流量较大,可能存在个别情况,也有警方和工作人员、志愿者在现场维护秩序。游客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可以向警方和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反映。
4月16日,昆明,一名身着民族服装的女孩在泼水。
不能借民族节庆之由行低俗骚扰、侮辱调戏之实
泼水节前夕,云南多地包括西双版纳、芒市、陇川等发布相关规定文明泼水,严禁以泼水为名侮辱调戏妇女,杜绝使用汽车装载水源、高压水枪、水气球、塑料袋盛水等粗鲁泼水行为和伤害性方式泼水。
在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看来,今年在泼水节上发生的一些不合时宜的行为,实际上颇具典型意义。即便不在今年的泼水节上发生,也有可能在其他地方、其他时间的民俗文化旅游场合发生。“所以它值得我们认真看待,去理解民族文化在走向大众旅游时代所可能遭遇的一些‘意外’,从而达成一种健康的正确的文化心理,去理解诸如此类的事情。”郑茜说。
记者注意到,有视频显示,一女生开着电动车经过正在泼水的人群,被“轮番攻击”过度泼水后,全身湿透,不得已女子只能用手掩面,还发出尖叫。其中,某短视频平台用户“龍非凡”发布的一段视频也显示,一穿着雨衣、拿着水枪的女子被“围攻”,遭遇周围人集体泼水,中途还有男子上前狠狠撕扯女子的雨衣。
旅游专家周鸣岐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泼水节的“火爆”出圈说明,游客在游山玩水的同时越来越喜爱与众不同的民俗体验,这是很多旅游目的地独特吸引力所在,也是文旅融合的体现。但他强调,民俗体验活动也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不能妨碍正常秩序和通行,更不能借民族节庆的理由行低俗骚扰、侮辱调戏之实。
瑞丽市傣学学会办公室主任也恍向媒体介绍,每年泼水节筹备阶段,所属机构均向相关负责部门建言,提倡文明泼水,“但有时人民玩闹起来也难以控制”。也恍称,传统的傣族泼水并不是视频中看到的“打水仗式泼水”,只需用手舀水泼向对方的双肩,以表祝福,“提一小桶水可以用一天。”
西双版纳警方曾发布“文明泼水”提醒称,对于泼水时不文明、不道德行为,造成不良影响、涉嫌违法犯罪的,警方将依法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
4月16日,昆明,游客泼洒欢乐吉祥水。
当地的民俗节日:泼水节是傣族新年 “爱慕谁才泼向谁”
有网友不禁发问:“这还是我们认知中的‘泼水节’吗?”
郑茜对此作出解释,泼水节本来是傣族的新年。因为傣族是稻作民族,水对于他们来说异常重要,在长期的文化心理积淀中,傣族人心中的水已经不是物质层面的了,水代表着“吉祥”“清净”“健康”这样的文化意义。
所以,当新年到来的时候,郑茜说,傣族男女老少都要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向谁泼水就意味着把吉祥、幸福、健康传送给谁;甚至在村寨之间的泼水活动中,年轻人还有可能把明亮晶莹的水珠看作是爱情的象征,爱慕谁才泼向谁。
郑茜表示,泼水节本来是一个当地人的民俗节日。但是,当大众旅游时代来临,泼水节的身份就发生了变化——它从一个“他们的节日”,变成了“我们大家的节日”。在这个过程中,泼水节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它从傣族传统的新年,变成了一场用泼水作为主要形式的大众狂欢。
郑茜认为,在我们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中华民族共同体所拥有的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缤纷多彩的文化遗产,都在从“他们的”变成“我们大家的”,我们所拥有的文化多样性跟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息息相关。“但是,在这个文化共享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现象,就是本土性文化在‘破圈’走向全民性文化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被误读、错解,以至于被庸俗化的现象。”郑茜说。
周鸣岐建议,地方圈定部分节日庆祝范围,避开城市关键干道并不得对孕妇、老人、婴幼儿泼水。对民族节庆活动出台专项管理规定,对不文明、不道德行为进行处罚,严重的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
瑞丽泼水狂欢节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岩门表示,随着时间发展,泼水节已经不单单是傣族的传统节日,而是一个全民狂欢的节日。“所以也要保证大家的安全,对老人、孕妇,还有骑电动车、摩托车、开车行驶在路上的,就不要对他们泼水祝福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