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法国人最能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这两天,法国的马克龙来访华了,带足了诚意,近百人的访问团包括政府高管、企业高层、文化名流。
法国国内正进行热火朝天的全国性罢工。从今年1月开始,为了阻止政府将退休年龄从62岁提高到64岁,法国人已经举行了十次全国性罢工。马克龙能从焦头烂额的国内事务脱身,实属幸事。
瞧,马克龙又是在中法艺术节给黄渤的青岛味法语纠正读音,又是念叨着续租中国出借给法国的五只大熊猫。似乎不像其他国家领导人访华那般拘谨。
这可能也呼应中法两国的“相似性”。
一
怎么说呢?
很多人知道电视剧《觉醒年代》里有一个还留着辫子的北大教授叫辜鸿铭的。作为大翻译家、大学者的他说过一句话:“在我看来,似乎只有法国人最能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
他认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淳朴的。美国人博大、淳朴,但缺少深沉。德国人深沉、博大,却不淳朴。英国人深沉、淳朴,但不博大。
总差了一点,只有法国人可以。尤其借助一种独特的民族特质:“灵敏” (delicacy)。当然,这也是中国人的核心特质之一。
这番话尽管过去了近百年,但如今似乎也可以得到验证。
比如马克龙在记者会上就说:“我发现,无论是中国对法国,还是法国对中国,当我们尊重对方,双方不教彼此做事的时候,往往会达成很好的成果。在这方面,我们大概有着相同的脾气。我们对彼此的差异与不同见解是了解的,但我们将充满尊重,充满信念,充满友谊地来进行沟通。”
其实学术界对于中法的相似性早有一些共识。在政治形态上:都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国家;都拥有深厚的激烈的革命文化传统。
在社会经济文化上:都有漫长的农业国家传统(法国是欧洲第一农业大国);都强调计划管理体制,都有强大的国有企业经济基础;建筑风格都追求宏大、对称美;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二
既然如此,法国似乎更适合作为一面镜子?
尽管在经济总量上,中国已经是法国的6倍多,但是人均GDP,法国仍是中国的3倍多。
这两天,还有一条值得注意的新闻是:
据《福布斯》2023年全球亿万富豪榜单:法国奢侈品企业LVMH(旗下拥有路易威登、迪奥、宝格丽、纪梵希等品牌)董事长阿诺特荣登第一,身价达到2110亿美元。
这并非是一条简单的排名新闻。请再看以下两组数据:
2023年全球亿万富豪榜总数连续第二年下滑,已经减少115位,总财富也下降了5000亿美元。
科技行业富豪损失2000亿美元,其中前世界首富贝索斯、马斯克首当其冲。
这呼应了经济增长放缓乃至停滞,科技行业的“龙头效应”失效的全球大背景,而法国的奢侈品企业凭借极致的产品和品牌力,似乎真正在穿越周期。
中国商业联合会奢侈品专业委员会专家欧家锦对小巴说:“(以往的全球首富)靠提供国计民生级的产品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但是阿诺特就靠为少数人服务登顶了全球首富,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意义。”
众所周知,法国拥有着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奢侈品产业。英国品牌评估机构“品牌金融”发布“2022全球高档和奢侈品牌价值50强”排行榜显示:50个高档和奢侈品牌总价值2478亿美元。其中,12个法国品牌价值969亿美元,占比第一,达到39.1%。
这不就是中国的短板所在吗?
三
奢侈品本身是一个意义含混的词。什么样的商品算“奢侈品”?取决于一定时期、一个地区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
比如中国的六七十年代,“三转一响”(海鸥牌手表、飞鸽牌自行车、牡丹牌缝纫机、长城牌收音机),就是“奢侈品”。八十年代,冰箱、彩电和洗衣机,也是“奢侈品”。它们在今天已经变得普通。
在中国,奢侈品品牌其实很大程度上应该与高端品牌划等号,代表着用料精良、极致打磨的产品,长期沉淀、维护苛刻的品牌。(事实上,在法国,没有所谓“奢侈品行业”的称呼,官方称谓叫精品行业联合会。)
随着2019年,中国人均GDP破1万美元,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29.3%,首次低于30%,越来越多人不满足于只满足生存所需的商品消费,而更渴望极致的产品及品牌体验,满足审美和精神愉悦。
如今中国人消费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奢侈品。用知名时尚人士洪晃的观点:这表现了“中国人对文化的饥渴。”
在今天的各行各业,呼唤中国高端品牌的崛起。它们不需要立刻被大部分人消费得起,但可以起到一种标杆效应,并且带动着整个产业链的进步,最终推动行业普惠到每个人。比如手机、汽车行业的发展便遵循这一点。
回顾法国奢侈品产业的发展,最早要感谢十七、十八世纪一个执政了七十二年的法国矮个子国王,叫路易十四,他只有一米五四。
但是他是一个十分热爱时尚的国王,被称为“时尚之王”,喜欢疯狂地更新服装仪表,被历史学家称为“一辈子都生活在公共场合”,此外戴假发、穿紧身裤、穿红色的高跟鞋、喷香水,也是他的常态。对了,“凡尔赛宫”就是他的杰作。
在这种背景下,各种专为法国皇室提供商品的家庭小作坊纷纷诞生,它们都是我们今天所知的大部法国奢侈品品牌的起点。
有人可能说,中国古代皇室也孕育发展了一个“奢侈品”产业。我们今天似乎可以在市场上体验许多以前专供古代皇帝的商品。
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法国国王允许甚至希望臣民模仿自己,以形成一种隐形的政治影响力,因此奢侈品的受众较广,而中国皇帝则不允许臣民模仿皇室,奢侈品的受众较窄。
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产业或者企业的延续性。比如,爱马仕在1837年开始做包,延续至今;LV在1854年做旅行箱,延续至今;香奈儿在1910年开始做衣服,延续至今;迪奥1947年开始做衣服,延续至今。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变革、科学技术飞跃、国力增强、工艺进步、资本兴起、全球化发展等因素,都在影响促进这些品牌的生存发展,但最根本的因素还在于:企业保持自身发展的延续性,保持长期的经验沉淀和积累。
就像中国商业联合会奢侈品专业委员会专家欧家锦对小巴说的一句话:“它们其实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而我们现在许多所谓的百年品牌,其实企业经营有长期或频繁的断裂,远远称不上百年品牌。
四
当然,更重要、当下的事实是,在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商业史中,无论是政府对商业环境的管理规范不足,还是企业自身过于浮躁和短视,很大程度也制造着一个极其逼仄的高端品牌的生长空间。
这一点无需赘言。不妨用小巴从一个朋友处了解的故事作为结尾:
深圳有一个做手表的表商,他家有一款手表几乎完全照抄了某国际大牌,只是把LOGO给换掉了,结果在市场上卖爆了。对方就起诉它,罚了他500万元。刚开始身边人还挺心疼他,他却说,我在市场上赚了2000万。
本篇作者 | 林波 | 当值编辑 | 何梦飞
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