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连续两次提到了一个新词汇——“新质生产力”,让人眼前一亮,也传递着鲜明信号。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现在提?为什么在东北提?让我们来打开这三个问号。

先从两次提到这个词汇的语境里、前后句中看——

9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说,“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一句话中,出现了五个“新”,落脚点是新动能。

9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和前一天的表述放在一起看,两次都提及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这三个经常被提及的关键词,有鲜明的时序感,由近及远,从今天指向明天。换句话说,今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逐渐成为支柱产业。而今天的未来产业,将逐渐进入到今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位置。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里,专门有一章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专门有一节是“前瞻谋划未来产业”。这一章里提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提到的“未来产业”,则包括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

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丰富的“新”,正引申出深刻的“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今天,新的物质生产力,正在信息化、智能化等条件下形成。

这是依靠创新驱动形成的生产力,从本质上,已区别于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生产力。

这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劳动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面对着高质量发展下的更高要求。

这是以高质量发展带来高品质生活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生产力是什么?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二十大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验室里的新技术,还需要通过新产业,不断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的焕发,需要跃升式的新逻辑。它不是“1+1+1”之后再多加几个“1”,而是在“1+1+1”的基础上再“×2、×3、×4”。它的成长,告别传统路径,走上新的赛道。它是能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还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之一,就是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所以,“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围绕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变革至关重要。

提出“新质生产力”,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在东北?我们不妨进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视野来看。这个正加速演进的“大变局”,不仅是指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调整,还指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

2023年,于我们,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于世界,是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一年。动荡中有变革,危机中有先机。在捕捉新机遇、创造新空间上,我们在拼,别人也在拼;我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上正超前谋划、步步推进,别人也没闲着,动作很多、很快。

从“十四五”蓝图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都是其中要义。今年以来,包括这次在黑龙江考察和开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讲话,频率很高,内容很多,分量很重。这次在东北提出“新质生产力”,既是因为新时代以来他一直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一招,也并非只针对黑龙江、东北。

显然,这是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新要求。唯有知重负重,扎实践行。

“新质生产力”,新词汇新境界,承前启后,知易行难。最难的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

▌来源:客户端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