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这一热门话题,引发社会上“吃瓜群众”热议。下课铃声,让多少学生心急如焚,呼唤:“怎么还不响!”“老师赶紧结束这一堂课,太耽误时间了!”的确,长时间的上课让人疲乏,短暂的课间休息不仅是身体的调节,也是心灵的放松。不少同学都会选择各种方式来享受这宝贵的课间时分钟,比如闭眼养神、偷偷打盹、窗外远眺等等,怎么舒服怎么来。可如果你说安静就代表课间休息充分,那就大错特错了!毕竟,那些“消失不见”的课间时分钟才是我们要真正关注的焦点。许多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就是被这些“变相侵占”了宝贵的课间时间,比如说老师拖堂、提前上课,学生不能去操场,不能上下楼,甚至连教室都不能出。更有甚者,学生如果在走廊上奔跑被老师发现,还要扣班级分!这哪里是课间休息,简直是被禁锢的铁笼!

其实,“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长久的学习和工作就像拉紧的弹簧,会让人失去活力和弹性。因此,保障课间休息或者活动的时间,既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也是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保护。不论是出教室活动还是在教室里休息,只要是有充足的、有保障的、没有压力的课间,自由活动都是有益的,既可以让身体得到放松,保护视力,也可以增进友谊,培养交际能力,还有助于恢复注意力,提升下一节课的学习效果。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一些老师也的确有他们的难处。“学生在课间活动中发生意外,家长会找学校或老师麻烦,甚至打官司。”这种心态让学校对课间时间进行“严防死守”,以“一刀切”的简单做法来防止风险。然而,学校教育教学的底线要求是既要“生动活泼”又要“安全有序”,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享受校园生活。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同时,学校也应该在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设置警示标志、购买责任险等方面下功夫,为孩子活动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

当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比如一些人认为,“取消课间活动问题不大,节省出来的时间还能多看几页书、多做几道题”。对老师和家长来说,他们往往过于看重分数,认为孩子只有在分数上争先恐后,才能在时间上争分夺秒。这种观念实际上反映了教育功利性的一面。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不能只关注智力的开发,也不能忽视身心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如果寄希望于通过课间十分钟来提高成绩,只会让孩子们走入歧途,适得其反。

我们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们,让他们的眼睛看看蓝天,让他们的大脑吹进清风,也许这样他们才能跑得更远、跳得更高、喊得更响、成长得更好。

#人民日报评不该消失的课间10分钟#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