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号
眉县作协主办,介绍眉县人文历史、眉县文学作家作品,展现眉县作家协会风采、征集文学作品、文学评论等相关服务与活动。
策划:胡云波
主编:杨虎平
编辑:李亚红、李鹏
编辑:李亚红
眉县
作家协会
眉县作家协会清湫太白庙采风专辑
寻找清湫古太白庙
作者:胡云波
太白山下有三池,称清湫,清湫边上有座庙,叫做太白庙。清湫三池对应太白山上的三个海子,分别为大爷海、二爷海和三清池。太白庙里供奉着太白山山神:大太白、二太白、三太白。
早在许多年前,清湫村就曾出土过很多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在此繁衍和生活使用过的陶器。
清湫村正南五公里是太白山的入口,太白山的最高处,拔仙台海拔3771.12米,和村口的太白庙正对着,环顾四下,这里则是远眺“太白积雪六月天”的最佳观侧点。
太白庙的五通石碑,以次分别为宋、元、明、清遗存。宋元碑质地为青石,字迹明灭不可明辨,明碑为汉白玉,柳体,内容为明朝皇室对太白山神的封号,以及庙院的规模。最清晰和最有价值的莫过清两通青石碑:一通是乾隆戊戌年(即1778年,也即乾隆43年)农历农历六月十二日颁布的圣旨碑,另一通是同年六月中旬的御笔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从小在太白山下长大的我,其实对太白庙的历史,了解的并不多,反而对太白山的种种神奇到是亲历了不少。
少年时代,常跟爷爷进山到放羊寺、下板寺一带采药。爷爷未上山之前,先警告我上山不准乱说乱动!要看见石头叫胡基(北方盖房子用的土坯),听见风称微微,碰到雨称沙沙。我问爷爷为什么,爷爷告诉我这叫忌讳。并再三告诫我,不可大喊大叫,不可用斧子石块乱敲等等。我也亲自调皮的用大吼进行验证,结果引来一阵倾盆大雨。
爷爷教我认识了山里许多独特的草药,什么人头七、算盘七、桃儿七、太白米、手儿参等等,给我讲药王孙思邈智擒人参,给龙王和虎王医病,告诉我大爷海海眼通北海以及三个太白爷与药王斗法……
可以说,爷爷是陪着太白山老去,我是看着太白山长大。
后来,工作出差的机会多了,才知道省城有太白路、关中各地几乎都存在过太白庙。
今天,走近清湫,走进太白庙我还是第一次。
清湫三池如今仅剩下方圆一亩大小的池子,其它两池也早已被填平,做了村民的宅基地,而太白庙的修复也不及史载面积的三分之一,仅存的几通古碑也是十多年前由几位村民从村头石桥上找寻而来。
如果没有这些石碑,再如果知晓古庙的老人故去,那太白庙的故事又会怎么样呢?
如果说清湫古人类的遗迹只是几块陶片,如果说古太白庙的香火只简单的被定义为封建迷信,那么当我们面对庇佑我们的大秦岭和太白山,又该有怎样的说法。
其实,我们探究历史,并不单纯的只为沉湎祖先的辉煌,更重要的是为思考,探究今后我们该真正的走向哪里
保护古文化,刻不容缓!
梦游太白山
旅游大巴行进在山中的柏油路上,我的思绪又回到二十七年前暑假登山的情景。
“太白积雪六月天”,传说太白山自古是一座神山,我的爷爷在山上挖过草药,父亲在山上割过扫帚,小时候常听爷爷和父亲讲太白山有多么神奇。爷爷常说,太白山上无闲草,太白山是唐朝药王孙思邈隐居写《千金方》的地方,山中的草药大多以七药为主,什么棒棒七、算盘七、太白米、鹿衔草、手儿参等等,爷爷还告诉我,上了太白山千万不敢乱说、乱动,石头不能叫石头要叫胡基(家乡人过去盖房制的土坯),不能喊风、喊雨,应该喊微微、沙沙,说是山里的神很灵,上山的人不忌讳,往往说雨就下雨,说风就会起风。
那一年,我高考完毕,整天待在家里等大学通知书等得闹心,奶奶便怂恿我登一次太白山,到拔仙台上或大爷海边的庙里算一卦,求神保佑。那时上山全凭两条腿,路是土石路,仅容一辆车通过,从汤峪口进山到山顶拔仙台,来回最少得三天。我们在下午三点多的时候,赶到了上板寺。第二天,我们七点起床,没等其他香客醒来就出发了。一出寺就碰上漫天的雾,雾气中下着小雨,风一吹便感觉浑身发冷。我们小心循着香客留下的痕迹继续往山上走。一路上雾越来越浓,前面看不到两三米。雾中,雨渐渐大了起来,周围也看不见高的树,只有一些爬在石头上的植物,风更猛了而且还带着哨声,也不知过了多久,看见有十几平方米,用石头垒起的小庙,石门上方歪歪扭扭写着三个黑字:文公庙,庙里有三尊六十多厘米的铁像。这时,我感到喉头塞了一块棉花,呼吸要大口才能顺畅,脚下软软的,身上发寒,感觉老想小便。在我小便的时候,两个伙伴先走了几步,等我解完手,便看不见人影了,我心慌慌地追赶,越赶越看不到他们,我的喊声被吞没在风中,连我自己都很难听到,雨这个时候换成了冰雹,核桃大的冰雹打在头上生疼,打在身上木木的,打在石头上乒乓直响,雾浓得用脚踢都踢不开,风像刀子在脸上割,我的胳膊腿冻得开始发麻。后悔没听奶奶话,不穿棉袄,上下只穿两件单衣,我挣扎着试着把胳膊往身边的石头磕,咣咣硬成冰棍了。
走,必须走!太白山上经常有坐下来就再也起不来的人,有迷路失踪的,传说还有被女野人抓走逼着成亲的……
前面有一房子大的石头,石背风略小些。我怎么感觉喉咙甜甜的,鼻子出的气多,进的少,好像流鼻涕了,不是血。脚不听使唤了,腿实在迈不开,算了,就扶前面的大石坐一会儿吧,就一小会儿,困,瞌睡。终于坐了下来,怎么天要黑了,满天冒星星;怎么周围的石头都立起身来了,在浓雾中,劲风中,暴雪中忽出忽进,那么狰狞……眼前的石头什么时候变成了镜子,里面是我吗,怎么我变成了一条丑陋的毛毛虫,不,是甲壳虫,又好像一个巨人,一条龙;怎么,呼吸咋变得这么难了,我似乎看到前年去世的爷爷来了,他在镜中,还和活着的时候一样,专心寻他的草药,他离我这么近,怎么看也不看我。爷爷生前最疼我,噢,爷爷说过,他活着吃太白山,他死了要把魂还给山神爷。爹每次跟爷爷上山,爷爷尽可能不让爹砍树,只让爹砍些不成材的灌木,割扫帚也不能把一个地方的竹子割光,他说人不能为了自己太亏了山,人爱山,山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山是人的先人,是护佑人的神。爷爷,爷爷您别走……
起来,我要站起来!当我内心迸发出求生的欲望,忽然间,云散雾收,冰雪停了,风息了,太阳明晃晃刺眼,天蓝得像水洗过一样透亮,小的山峰重重叠叠就在脚下朝拜,一条石径绕过巨石直通不远处山顶的凹口,红色庙旗猎猎,满山金光。抬头望去,两个伙伴从庙旗下闪出,招手。瞬间,我泪流满面……在太白山海拔三千五百多米,高山湖泊大爷海岸边的庙里,一位姓任,甘肃口音的道长给我测了一个字,我写了一个“照”字,他笑着告诉我,娃呐,左一个日字,右一个召字,意思是国家召唤你的一日到了,右边召字,上一个刀字,下一个口字,娃,你恐怕要吃嘴上一碗饭呢。真的,当我半信半疑返回家里,师范大学的通知书到了。
“各位游客请注意,天下索道到了,请您注意下车,在此乘坐天下索道,可以直接到达3511天圆地方,沿途您可尽情饱览太白山松涛、云海、万亩杜鹃以及第四世纪冰川遗迹的壮美风光。”
二十七年前的梦,醒了,我回来了,回来再不走了,我要让这座我心中的神山——太白山,变得更美丽,更迷人!
(原载2015年4月12日《光明日报》原题目为《登山奇遇记》
楹联
三清三湫三神殿三山五岳谁称太
一日一月一人间一言九鼎堪为爷
作者简历:胡云波,陕西省作协会员,宝鸡市作协理事,眉县文联副主席,眉县作协主席,小品《驴发财》获2010年陕西省第二届农民文化节二等奖,作品《眉县赋》获陕西省2011年“百县赋”征文优秀奖,著有《太白山传奇》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漫 步 清 湫
作者:杨虎平
眉县城往东13公里处有个村庄,横跨310国道南北俩侧,南高北低,乍看之下,绿树掩映,房舍密集,红墙蓝瓦,高低不一,水泥街道,沿路绿篱,是关中道最常见的乡村模样,并无出奇过人之处。但立在国道转弯处的一幢石碑,稍稍彰显了该地的不同凡响。“清湫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个字远远就在向走近这个村庄的每一个人提醒着:你的脚下是先民曾经活动过的土地。
四周是平坦的,但到了这里却突然有了一个显著地“隆起”,宛若一条巨龙微微弓起了腰背,从渭河南岸的水边开始,这条龙舒缓地向着正南方—–太白山所在的地方慢慢昂起了头颅,似乎向大山倾诉着什么……
联想到以前听说过的种种关于清湫及太白庙的传奇,这不禁勾起了我一探究竟的好奇与向往。
2018年的日历再有一天就要翻完了,清早九时,我们召集了作协一帮文友,冒着冬日的寒气,向槐芽镇清湫村进发。其实这件事情在之前就有创意,我们作协的女秀才李亚红和清湫村领导经过多次联系,想搞一次文化活动,意在双方合作,共同挖掘、整理清湫及太白庙文化的根脉,将眉县这个沉寂多年的历史文化名村真实地呈现出来。村委会在公路北的村子里,门朝东,不甚大,但很整洁,几坨未消融的雪,在冬日照射下泛着白花花的光,仿佛提醒来客你此刻见到的是冬天的清湫。
清湫隶属于眉县槐芽镇,原先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多少年来一直叫清湫村,往前追溯二三十年,那时候称为清湫生产大队,再往前穿越千年,北宋时期的清湫可算是个有名的地方啦,它那时是郿县四镇之一——清湫镇。《眉县志》记载:元代设凤栖乡驻清湫太白庙。但就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里,这一千年之久的情况有了某种变化,清湫村被撤并了,现在被叫做槐西村了。看得出来,村里的人对新名称是不屑一顾的。
说起清湫的前朝旧事,村里的老人们津津有味,虽然难免支离破碎,但在我看来,这就是历史的真实。多少年的口口相传,成就了几许不绝的传奇,也湮灭了多少真实地壮美,才造就了今天神秘的清湫。
与村主任刘德存和众位乡老见面后,我们在村委会稍事座谈后,即奔赴该村最负盛名的标志性建筑——太白庙。太白庙坐落在310国道南不远处的高地,刚下车,我只觉得眼前一亮,眼界为之开阔。过去来此地存留下的狭窄、局促、仄逼、凋敝的感觉荡然无存。原先杂乱无章的民居显然已经拆迁,门前露出了一大片的空间被辟为村民文娱活动场地,顺着庙门向南有一条笔直的村道,将村庄划为整齐的两部分。太白庙大门门楣处“金精灵泽”四个大字熠熠生辉。整个庙坐北向南,分两进院落,庙内全部为新修的仿明清建筑,第一进院子前有送子娘娘殿,东西各设置一个亭子,西边的亭子下矗立着一幢古碑,字迹已模糊不辩;东边亭下立得是一幢新碑,备述近年来举村兴庙事迹,文字较为考究,颇堪一读。转过送子娘娘庙,就是第二进院落,前后并无院墙或门隔断,中间为一较开阔的广场,东西各有廊坊三间许,端北是大殿,据说供奉着神应灵验的三位太白尊神。还未及登上大殿,村人引领我们进入东厢房,刘主任自豪地说“这里保存的可以说是我们的宝贝啊”。进屋一看,原来一字排开五幢石碑,仔细辨识,大吃一惊,原来真是贵不可言的宝物,最南边第一幢石碑竟然是宋代嘉佑年的,字迹清晰可见,碑石质地非凡,情急之下,我脱口而出“这莫非就是民间传说的玉石碑子吗?”结果还不是。立在最中间的一幢石碑大有来头,是清代陕西巡抚毕沅立的乾隆“御题诗碑”,后文将予重点介绍。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我有了一种深切的感动。是啊,上次来到这里,这些珍贵的碑碣都还任凭风吹雨淋,在露天状态下自生自灭着,看着让人那般的揪心。现在,一切都有了可喜的变化,村民们能认识到这些,说明他们在用心的热爱着家乡的一草一木,此心不泯,百事可为!
拜读了一番碑碣上的文字,我们进了大殿,虔心点燃几柱香火,恭恭敬敬拜谒了太白尊神,整个过程庄严肃穆,大家都默不作声,依礼而为,约定俗成。焚香叩拜之余,我问刘主任“这庙里所敬的三尊神仙可有名号?”我发此问实有内情,非我不知,实在是世间以讹传讹者不在少数,多有建好庙敬错神的荒唐事发生。刘主任闻讯回答“中间这位是大太白神伯夷,他左边的是二太白神叔齐,他右手边这位相貌威武的是三太白神周贲”。我听了会心一笑,连连点头称赞。
站在太白庙往南一箭之地的一潭池水前,村里的老人给我们指点着昔日太白庙的盛景,从村子的东南往西北,对应着太白山顶的几个神池,一字排开五个湫池,分别叫做药王池、二爷池、大爷池、三爷池、玉皇池。池水清冽,毛发可鉴,清湫之名从此扬于天下。每逢暑旱,祷者云集,盛况空前,四方百姓,瓶取罐舀,五池清水几为之竭。耳边听着清湫与太白庙的昔日的繁华景象,眼前掠过这个小村的阡陌交错,无一处不含有历史的底蕴与文化的气息……
清 湫
清湫,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1957年5月31日被确定为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清湫村的晒经寺,相传为当年唐僧西天取经时,晾晒经书的地方。
元灭金后,元世祖谴大将歹驴领兵十万镇扼关中,军营驻在清湫镇,于清湫修筑内外城廓,始建清湫镇于此,《一统志》载:歹王城在县东25里清湫镇,元至正十四年,守将歹驴筑。(“歹驴”为蒙语,因汉人当时痛恨蒙族对汉人的杀戳,故带有贬意)。
《陕西通志》记载,清湫镇在眉县东二十五里,镇上有太白行宫,殿宇宏大,“丹垩雕绘极其壮丽”。 李雪木《重修太白庙记》载:镇名清湫,是因庙前有三池。《眉县志》记载:“湫受太白池之支流,以清洌故名”。庙前有池五个,与太白山上的池数相应,每个池都有神管着,相传祷雨甚灵。水清曰湫,故名清湫。
现在,城址尚存,元代至大二年至皇庆二年(1309—1313)扩建成规模宏伟的庙宇建筑群——清湫太白庙。清湫太白庙古石碑文记载:“太白山为神极云山,有湫池祈水,即可降雨。”意为,山上烧香求雨许愿,山下降雨立碑还愿。
太 白 庙
太白山又名太乙山,是我国较高的名山之一,位于陕西眉县境内。是秦岭主峰,海拔3771.2米。山势嵯峨,峰峦叠嶂,幽森绵恒,径深曲折。山顶在雪线以上,终年积雪,故名太白。陕西关中八景就有“太白积雪六月天”之说。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秋帆作序,眉县知县张商言主修的《眉县志》专列《太白山灵感录》一卷,成为方志中的创体。据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说,汉成帝的时代,太白山已有太白山神祠;其神名谷春,是《列仙传》中的人。道家本有三十六洞天之说。《一统志》“钟灵毓金星之秀,关中诸山莫高于此,上有湫池,虽三伏亦凝水。道书明为第十一洞天。”太白山主神并非太白金星,而是大太白、二太白、三太白尊神也,民国时于佑仁考证认为是尧、舜、禹。因佛道庙会参拜的是天官尧帝、地官舜帝、水官禹帝,拔仙台西南三官殿即三帝殿宇;但据陕西省道协主席任法融讲及民间传说,大太白伯夷,二太白叔齐,三太白是诗仙李白。每位太白之神都是美丽的传说,人们总是把气节、高尚的人封为管天、管地、管水、管物之神,以便倾吐他们心中的秘密。
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明确记载,汉成帝时代,太白山神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历代修葺,不断扩大,至隋唐时扩建成太白庙,斗拱飞檐,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唐代贞元十二年(796)孟秋大旱,奉命祷祀,至于太白山,京兆尹韩皋,又命周至令裴均饰祀,翌日大雨,于是柳宗元撰《祷雨碑记》,开首云“雍州东南界于梁,其山曰太白,其地恒寒,冰雪之积未尝巳也。其人以为神,故岁水旱则祷之,寒暑乖候则祷之,厉疾祟降则祷之,感若有答焉者。“北宋皇佑五年(1053)春夏不雨,凤翔府太守李昭遣苏轼祷于太白山,祷雨踵验,奏请封爵,遂封太白山湫为济民侯。
清初李雪木撰重修太白庙记,有祀其山则于唐于宋于元于明的说辞。康熙四年(1665)大旱,眉令梅遇步祷于山。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应陕西巡抚毕沅(秋帆)奏请:加太白山神号为昭灵普润福应王,又特颁御书“金精灵泽”匾额一面。
太白庙碑记载:“由唐迄宋封爵最隆、功绩磊磊,罄竹难书”。可见唐朝和宋朝清湫太白庙的湫坛会盛极一时。太白庙不断扩建,至明清规模空前,清乾隆四十三年,朝廷派遣陕西巡抚毕沅重修太白庙,庙院占地八十余亩,东有娘娘庙,西有老爷庙。庙前有五池,与太白山上的池数相应,相传祷雨甚灵。池中水深五尺至丈余,虽无泉眼,但从来不干,长年向外流水。盛夏马头莲莲花争奇斗艳,鱼儿嬉游。池边杨柳依依,姿态娇柔。
院内古柏刺楸高大参天,木槿长势繁茂。门前有90多幢北宋至清历代帝王对太白山封禅的石碑。进大门后,东西两边各有考教(以彩塑表现生前品行恶劣、行恶积怨的人在阴间接受“阎罗天子”的审判后,遭受各种酷刑的情形)三间,大门、二门各一楹,进二道门后太白正殿五楹,系宫殿式结构。正殿的立柱均系两围大的松木空心柱,丈余高的铁莲花竖立殿前。同年六月毕沅将御笔题诗和太白庙重修原委镌刻成石碑立于庙前,至今尚存。庙内共有殿宇六十六楹,其中两厢官房,钟鼓楼,香坊,戏楼,甬路,墙垣等。供奉神像共计八十八尊。有“太白三圣”(普济王、济明王、惠明王)、玉皇大帝、紫阳真人即“张伯瑞”、“三霄”即(云霄,琼霄,碧霄)、关羽、周仓、关平、东西雷神、(东恶西善)黑煞神、红煞神、三十六天罡等(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全是湫神。还有十二顶轿子,在举行祷雨仪式时,抬着神像在清湫城中游街。太白庙会,每年古历正月十二和七月十二共有两次。
太白离眉城四十里,至绝顶处二百余里,山上有湫五池,唐天宝七年,李浑奏报吉符祥瑞,八年封山为神应公;元统年封为福应公,元朝因三池即封三王,头池称大阿福,封普济王,次池称二阿福,封文惠王,三池称三阿福、封普顺王,到清朝晚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避难来陕,适遇陕大旱,曾派属下桂春赴山致祭。
清湫镇在眉县东二十五里,镇上有太白行宫;殿宇宏大。“丹垩雕绘极其壮丽”《陕西通志》记载,元代至正十四年(1354),遣将歹驴筑城于清湫镇(今槐芽镇清湫),以镇守斜谷诸口,至大二年至皇庆二年(1309—1313)建成当时全县最大的庙宇——清湫太白庙。清康熙三十六年,陕西观察使贾鉝奉旨登山祷雨,据沿途见闻亲自绘制太白山全图,刻碑立于清湫太白庙前,据图碑记载清湫太白庙距太白山顶峰一百八十里,是上山的第一道门户,为太白山的下院。此图碑碑阴刻有贾鉝《太白山祷雨记》全文,该图碑现藏于西安碑林。
可以说,如果神奇的太白山是一棵大树,那么位于太白山之下的槐芽镇清湫太白庙就是这棵树的根。
太 白 神
民国元老于右任在他的《太白山纪游歌》一开始就写下这样的诗句“文人学士终古不敢往,年年朝山而祈灵者,惟有西北困苦之人民。百难自慰来上诉,家家如有太白神。”那么太白神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呢?
太白庙前身为太白山神祠,当时敬奉的山神名谷春,是《列仙传》中的人。
可是后来关于太白山神的说法出现了好多种,使得大家莫衷一是,难以分解。但主流的说法主要有两种:
一、伯夷叔齐周贲说。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迁西县、滦县等地)国君的长子和三子。生卒年无考。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他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伯夷、叔齐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后来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两人便长途跋涉来到周族部落。此时,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武王听说有二位贤人到来,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与他们立书盟誓,答应给他们兄弟第二等级的俸禄和与此相应的职位。他们二人相视而笑说:“奇怪,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仁道呀!”
他们认为西周见到商朝政局败乱而急于坐大,崇尚计谋而行贿赂,依仗兵力而壮大威势,用宰杀牲畜、血涂盟书的办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处宣扬自己的德行来取悦于民众,用征伐杀戮来求利,这是用推行错误的行为来取代商纣的残暴统治。他们两人对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亲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做仁吗?”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太白山区的首阳山,以山上的野菜为食。周武王回师西岐后派大将周贲去寻找,请他们下山,谁知周贲到了太白山也不愿回去了,情愿跟着二位王子一同在太白山修道。
从此他们三人同气共声,拒绝出山仕周,就在太白山中靠采集野菜度日。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妇人的话提醒了他们,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了一首歌,歌词大意是:“登上那首阳山哪,采集野菜充饥。西周用残暴代替残暴啊,还不知错在自己。神农、舜、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哎呀,我们快死去了,商朝的命运已经衰息。”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姜子牙封神时,被他们的至仁至孝精神所感动,便把他们封为太白山之神,号称“无号广天尊”。并让他们三人每年轮流掌管太白山,于是便有大太白、二太白、三太白诸神之说。传说到了后世,有位当地官员从营头进山祈雨,受到为太白神站岗放哨的龙、虎肆意刁难,加之他俩 长期玩忽职守,不理民情,态度傲慢,惹怒了太白山神,由三太白神周贲手执宝剑,斩了龙、虎二将,龙虎的血水顺着山谷流下,染得河里的石头和两边的崖壁也成了红颜色,后来的人们就把这条河流称为“红河”了。
伯夷、叔齐兄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为王位相争而相让,是可贵的。因此有关伯夷、叔齐的美德,自古以来就广为人们传颂,对于谦恭揖让的民族传统的形成产生过影响。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一首《杂曲歌辞·少年子》
青云少年子,挟弹章台左。鞍马四边开,突如流星过。
金丸落飞鸟,夜入琼楼卧。夷齐是何人,独守西山饿。
唐代诗人白居易也写过一首《读古史》,全诗如下:
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岁晏薇已尽,饥来何所为?
坐饮白石水,手把青松枝。击节独长歌,其声清且悲。
枥马非不肥,所苦长执维。豢豕非不饱,所忧竞为牺。
行行歌此曲,以慰常苦饥。
清代文士李柏写了一首《太白山》七言绝句诗,歌颂伯夷的高洁品质。诗曰:
太白去天三百尺,山椒古雪皓两极;若教伯夷居上头,山是蚁垤雪如墨。
二、太伯仲雍说
吴太伯 姓姬 ,吴氏 ,名泰伯, 商末岐山(在今陕西)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长子。他还有一个弟弟仲雍和一个同父异母弟季历。季历和他的儿子昌都素有贤名,周太公古公亶父认为爱孙姬昌可以兴国,于是欲传位于三子季历(姬昌之父),从而让爱孙姬昌有继位的可能。泰伯与弟仲雍二人领会到父亲的意图后,遂一路向东,第一次避让时他们曾避入岐山东南的太白山,在此之前太白山曾称惇物山、太乙山,后人为纪念泰伯,遂改称此山为太白山(关中方言泰伯与太白同音),流传至今。最后离开中原奔往荆蛮,甚至文身断发,以示不可用,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即三吴中的东吴之地)重建国家,终于在东南地区牢固地站稳了脚根。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了基础。后来泰伯的三弟季历继位做了周季王,他的儿子昌就是周文王姬昌。
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云:“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泰伯三让天下的盛德,几千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吴太伯列为世家第一。
无锡泰伯庙位于今梅村镇的伯渎河畔。其中门上“让位适荆蛮肇基梅里,德声播列国著望延陵”的楹联,道出了中华吴氏的渊源及“三以国让”的传世美德。
谈及泰伯、仲雍兄弟二人与太白山的佳话,就不能不说说大阿福的由来。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太白山一带荒草丛生,古木参天,经常有野兽出没,危害人类。人们谈兽色变。自从泰伯兄弟二人来到山中后,这些野兽都被驯化得服服帖帖,再也不敢肆意乱为了,附近的百姓从此都得以安居乐业。后来,人们为了怀念他们,便根据他们的形象捏制了两个泥人,取名为“大阿福”、“二阿福”。从此,这一对阿福就作为镇山驱兽、避灾辟邪的吉祥物流传于民间。所以在元、明时期,民间也有将大爷海、二爷海称为大阿福、二阿福一说,无独有偶,如今的大阿福作为镇邪禳灾的吉祥物,其产地正好在无锡——泰伯兄弟的发祥地。由此看来,这种称呼中所包含的对泰伯、仲雍兄弟的崇敬之情,无疑是有很深渊源的,因此而来的太白山神为太伯和仲雍之说也就毫不奇怪了。
太 白 庙 小 学
旧社会,农村大多条件简陋,乡间最辉煌的建筑除了庙还是庙,这种现象有着其深厚的社会基础。但到了20世纪民国时期,西风渐至,思想的逐步开化带来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兴办新学。于是这庙宇便有了崭新的使命,纷纷被充作临时学堂,这成为民国中期的一大奇观。太白庙也不例外,当抗战爆发、民族危难、百废待兴之际,险情不断,东北失守!接着是华北沦陷!河北省师范学校不得不南退西撤,曾搬至清湫太白庙庙址,住过一段时间,那时的太白庙内外,到处是抗战的标语和此起彼伏的救亡口号。该校的演剧社每天都排练话剧、京剧和豫剧,唤醒民众,宣传抗日。1939年秋天,中华慈幼协会在此建起了陕西省眉县清湫难童教养院,学生大多来自抗日沦陷区,全是些无家可归的蒙难儿童,也部分吸纳了附近村庄的农家子弟入学,全校设中学部一个班,小学部六个班,每班有学生50名左右,教师中有多名地下共产党员,这个学校勉力维持到1940年年底,几名党员教员撤回了陕北。
1992年,唐朝遣唐使后裔——日本内务府财政官员,伊达笃郎率领日本国宫城县山岳,联盟陕西省太白山友好登山访中团,来到太白山进行登山活动时,参拜太白庙时,同太白庙小学进行联欢活动,并签订日本国仙台市立太白小学校与陕西省眉县清湫太白庙小学结为友好学校协议书,当场表态投资兴建太白庙小学。参观太白酒厂时,日方还留下“瑞凤”二字。这次活动期间,宝鸡市旅游局、眉县县委、县政府出面接待,这一事件成为当年轰动四方的新闻,在加强中日友好合作的新篇章里,太白庙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清 湫 古 城
清湫往东1公里处今金果生态花园酒店下面,是一座汉代古城,在赵家庄南310国道北边,钓鱼池以南,西沙河以西。1992年在这里出土瓦当15件,五角形下水管道6件。2007年金果生态花园酒店在此地动工修建,在金果公司二层办公楼地基开挖时,出土瓦当上的字样为“眉邑”,巨龙雕塑下瓦当较多,上面的字样为“长乐未央”, 酒店入口处0.8米深表土下是正方形青砖铺成的地面(可能是古街),砖俱已碎裂,再往东大棚下出土瓦当上的字样为“与天无极”, 这些瓦当上的文字都相当精美,还有向西沙河方向直径约三十厘米的瓷质下水管道,正方形碉楼基础,夯土至今细腻密实。
清湫古城(营南)东门在今310国道蔬果市场处,西门在310国道清湫服务站(原劳改农场东院墙处),南门在原大爷池北地势平坦处,北门在今太白小学处,住户基本是当地老户(现一、二、三组)。太白小学以北为营北(现四、五组),所居者多为外迁移民后裔。
《陕西通志》载:“元至正十四(1354)年,将军歹驴所筑,城址尚存。”清湫周围的耕地中现在还围有十余里一圈大小不等的石头干垒成的城墙根,他们仍然在述说着那些曾经的繁华和喧闹。
歹驴将军死后葬于清湫西南霸王河边,其墓人称“蛮王塚”,此地东临霸王河,南、西、北三面地势平坦,千百年来霸王河大水频发,就是没有冲蚀到突兀而立的这块高地。
渭河从清湫村北(营北)流过,从前渭河汛期,南北交通靠水道通行船只,村北岸边是货场,从上游放筏下来的木材从这里上岸进行交易。
清湫310国道南分布着1、2、3组,村落处地势较高,在五六十年代,村子周围地势较低处,泉眼很多,村子周围种植水稻,这里没有旱灾,百姓生活无忧。传说这一块的地名都是与清湫古城里的兵营有关,如大营以北就叫营北,以南叫营南。清代西州高士李雪木有诗《清湫》也说:杨柳孤城鸟弄青,建牙传是歹驴庭;弓留乌号月孤影,剑落芙蓉斗七星。旧垒磷光烧战血,荒屯牛铎振铙铃;山灵如响今难问,鼓角行军昼不停。
鲁 班 修 庙
相传原太白庙为鲁班所修,斗拱交错,檐牙交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当地有个流传很久的段子:“八卦悬顶鲁班修,五百斤铁狮两边蹲,空空柱子木渣门,铁鼎香炉千斤重,铁旗杆儿铁莲花,玉石碑子照娃娃。”
话说很久以前,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受皇上的差遣,到郿县修建一座朝拜太白山的庙宇,于是,鲁班带着四个徒弟骑着快马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来到了郿县槐芽的清湫,当他看到这里面向太白、背对渭水,是块风水宝地。便决定在这儿修建圣上朝山的庙宇。
鲁班带领四个徒弟和当地的民工伐木、运砖,紧张的备料,经过数十天的筹备,终于开始了施工。为了对应太白山的“三圣”(即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鲁班让人在太白庙的旁边挖了三个涝池,里面放满水种植了莲花。由于连续操劳,鲁班病倒了。为了不误工期,他把设计庙宇柱子的任务交给了大徒弟。
大徒弟第一次离开师父的指导,心中既高兴又担心出错,为了不辜负师父的厚望,他把建庙宇需要的柱子详细的计算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算到他认为准确无误时,他才把需要柱子的数字拿来让师父过目。鲁班躺在病床上仔细看了一遍数字后说:“行,就这么做吧,也难得你算得这么准了。”于是大徒弟把这个数字拿去让工匠们准备木料。又过了十多天,到了庙宇立柱子的那天,鲁班让人扶着来到了工地上,他看到匠人们在他两个徒弟的指挥下把柱子一根根立了起来,一根、二根……。这时,大徒弟满脸通红的跑过来对鲁班说:“师父,都是徒弟的错,我太马虎了,怎么少了一根柱子!”鲁班一听这话,微微一笑说道:“今后干活要多操心,特别是我们木匠,更要细心,这样才能干出好活儿。”说完,拿起墨斗,蘸了一些墨,在一根柱子顶端画了一个圈,用斧子敲了一下,只见木头的中心“嗖”的一声飞出来一根稍细的柱子,由此多出来一根空心柱子!鲁班对徒弟和众人说:这也是一时之急,不可多用,大匠精诚以质量为上。”众人听后,一阵欢呼!大伙儿立刻行动起来,不到半天功夫,这座气势宏伟的庙宇展现在大家眼前。这件事传开以后,后来许多人都以为传说不实,想一探究竟,但难辨真伪。很久以后在拆除太白庙时,那根空空柱子里面竟然倒出一大堆烟锅,据说都是好奇的人为了一探究竟,不小心挂落在空空柱子里面的。
木渣门是修庙的工匠把刨花、木屑用胶粘结后,用边角余料制作的木门,节省了材料,还精美绝伦。铁莲花是用铁皮制作,工艺精湛,能随风摆动。
鲁班师徒在完成两座庙宇的修建任务之后,又要赶到别处施工了,乡亲从四面八方赶到太白庙,为鲁班师徒送行。当地官府为了歌颂太白神的功德和纪念鲁班师徒的功绩,特地在太白庙立了两座汉白玉石碑,由于玉石质地细腻,做工精美,只要有水滴滴在上面,就能清晰地照人。两幢石碑,大的已在文革期间炼铁,小些的被埋于地下。
太白庙实际上是太白山的下院,不仅是祈雨的神庙,也是供古人上下太白山休整的驿站。
不 看 日 子
全国各地不管是哪里,婚丧嫁娶、修房动土等重要活动都要请先生看日子,可在清湫却没有这一现象。
传说,太白山神有五个儿子,他的第五个儿子生性顽劣,经常在外游玩,有一天,太白山神召集来了他在家里的四个儿子,说让他们轮值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分工完后不久,五儿子回来了,听说此事很不高兴,就和他父亲理论,太白山神自知理亏,便给五儿说:这样吧,一年四季,每季中你可随便点出18天值守,共值72天,这样除去过年5天,你们兄弟就都扯平了。
老五享受到了和哥哥同样的待遇,自然非常得意,那天鲁班正在这里修建太白庙,老五碰到鲁班后,还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他责问鲁班:“你在这里动土,也不知道祭拜一下,太不知天高地厚了”。鲁班说:“请坐、请坐”,老五看着鲁班给的板凳,就坐了上去,立时动弹不得。原来鲁班施法,他正坐在熬胶的铁铧上,屁股给牢牢的粘住了。老五这才知道遇上高人,赔礼道歉后拱手告辞。老五吃亏后,再也不敢在清湫造次了,这里的人们现在都居住在原太白庙址周边,从唐代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一直保持着鲁班的做法,过事不看日子,这在全国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
太 白 移 海
太白山神慈悲为怀,惦念天下黎民百姓的福祉,想广施仁义使更多人享受上天雨露,有心移清湫三池于太白山之巅。便去找当地城隍爷商议借牛移海之事,定了时辰,农闲时节,晚间太白山神托梦于各家畜主,白日只管为牲畜好吃好喝不可使用。到得午夜时分,只见家家牛马在牛圈里大汗淋漓,如同水中捞出一般,哪知是太白、药王套着马车拉着圣泉向南而行,难怪牛马未用浑身冒汗。据说神仙驱赶牛马拉动海子走到清湫南面十里的土塬嘴,累得实在不行了,就在这个地方歇了一会儿,后人因此称这个地方为乏牛嘴(即今天的法牛嘴塬)。
太白山神终把圣泉拉到“拔仙台”下,变成了天池海泉,并依次起名“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眉县县志》记载:“池有潜龙,其上常常云雾笼罩。”还有相传大爷海中有海市蜃楼,可以看见已故去亲人之容貌,更有佛光、宝光、金光等传说。直至现在仍然盛传“清湫”三池与太白三海是相通的。
乾 隆 御 碑
乾隆四十三年(1778)五月初,关中大旱,百姓愁苦,时任陕西巡抚毕沅也焦虑万分。因世传太白山神祠向来灵应,毕沅遂率下属一同到神祠祈雨。在举行了焚香跪拜等祈雨仪式后,毕沅派人到灵湫取水供奉。哪知,六月初一刚到山上就听得一阵响雷,随即下起急雨,暂时缓解了旱情。至六月初四,水取回来的当日夜间开始,连下三天三夜的大雨,有了充足的雨水滋润,农作物生长无忧,官民普天同庆。毕沅大喜过望,遂将太白山灵异之情据实奏闻皇帝,乾隆收报后心情大悦,挥毫泼墨,自作《志谢诗》一首,同时下了一道圣旨,要求毕沅在神祠内建碑亭以感谢太白山神灵的保佑,并将御制诗摹勒上石,供后人瞻仰传颂。这首《志谢诗》原文如下:
麦前旸雨各称时,麦后廿余日待滋,为祷灵山立垂祐,遂施甘露果昭奇。
今天,陕西眉县清湫村太白庙庙内有两幢乾隆时期的石碑,一幢就是当时乾隆在六月十二日下的圣旨,他阐述了这次祈雨事件的前因后果,并对毕沅下达了“刻碑”旨意;另一幢是毕沅根据乾隆御笔书法刻成的石碑。两幢古碑如今依然矗立庙中,向人们述说着太白庙两百多年前的一场祈祷与灵应。碑上的部分文字已风化磨损不可辨识,但这件实物,足以让那一段君臣齐心、百姓受益的传奇故事更为鲜活地流传下去。
这幢御题诗碑在文革期间曾被人拉到饮马河边搭了便桥,人踩车轧,几乎损毁。1982年秋,槐芽范家沟张自芬信步游览于此,见到这一情景,赋诗一首《题清湫饮马河石碑》,诗曰:
饮马河上架便桥,两块石碑渡小波。
乾隆皇位不足贵,铁画银钩却不多。
诗中,作者站在饮马河边慨叹:两块乾隆御碑被作为引桥供行人过河,被来往的马车(包铁的轮毂)碾轧,太可惜了,碑上面乾隆亲笔所书的字写的太好了,其艺术价值甚至要赛过他的皇位。清湫村老支书拜读这首诗后,深以为然,立即派人将这两幢碑刻拆除运回,仍存于太白庙内,这件历史珍品才得以保存至今。
尾 声
一天的采风很快要结束了,日影西斜,谈兴未尽,我被大家的热情深深感染,心里默默念叨凑成打油诗一首,既是对这次活动的小结,也算是对清湫及太白庙未来的祝愿和期盼吧!
《冬游清湫杂感一首》
冬雪天初晴,驱车清湫游;
村前叙话久,树上鸟鸣啾。
闲话昔年情,事事叹悠久;
风景绝胜处,三海上峰头。
四方众百姓,虔诚望山求;
太白神辄应,灵异时时有。
田园雨墒足,架上挂猕猴;
农夫无限意,促膝说清湫。
作者简介:
杨虎平,男,汉族,眉县金渠镇八寨村三组人,中共党员,现任眉县档案局副局长、支部书记、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眉县志》主编。兼职为眉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县政协文史研究员、宝鸡市地方志专家组成员。眉县作家协会微信公众号审稿人。
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从事地方志编纂、档案管理、档案业务指导、党史研究等工作,擅长写作,特长摄影,精通文史。参与撰写、编辑、审订《眉县党史风云》《眉县年鉴1-5卷》《眉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志》《眉县石墨矿志》《太白山志》《眉县军事志》《眉县公安志》《眉县水利志》《眉县政协志》《眉县志(首轮)》《眉县志(二轮)》《眉县历史文化丛书》《眉县太白山历史文化丛书》《眉县文艺(1-7期)》《宝鸡年鉴(2000-2014年)》《中国共产党眉县历史(第一卷)》等书稿,其中个人著述超过300万字,均已出版发行。
邂逅清湫太白庙
作者:张麦全
2018年终岁末的冬雪天
我与你邂逅在当面
一座占地数百平米的红砖围院
诉说着——
时光如驹涤荡的年轮
几通石碑陈列着内容
动荡的年月里 时俗也多变
遗迹遗存也弥足珍贵
在新世纪良将英才层出
敲击着时代呼唤的强音
嗵嗵出旅游新村的鼓点
清湫太白庙
千年历史的渊源与变迁
一段难以详述的佚史
叙叨出时节如流的发展
不论是正史或野史
祈雨祷霖是千年的那个时代
大旱时节应急救荒的手段
北宋嘉佑二年所立的那通石碑
铭记着眉地县令贾番的操持
祷雨灵应的一段大事
以志滋润乐
清湫的太白庙与五大莲池
兀自在八百里秦川的关中道
太白山上的湖泊与景点
对应着清湫太白庙莲池的宏观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元
百废俱兴,修建清湫太白庙
相距百米之南的太白莲池
千年的莲蓬朵儿盛开
一时传为美谈
时代斩污驱流迎来新纪元
迎来清湫太白庙的春天
不是偶然的邂逅
是一群舞文弄墨的采风牵线
往事越千年
太白庙的历史是一支文化的星火
点燃起太白山文化的一处聚焦
让它似六月积雪的太白山峰
绝响于华夏特色的太白山之巅
清湫的太白庙 因为你
看它喊出了千百年来
溯源太白庙的黎民与时代
永恒延续的“封济民侯”与担当
那就是——
时代弘扬稳定和善
传承国泰民安与繁荣
特注:1991年,日本学者曾到清湫太白庙搞文化交流与清湫小学缔结“太白庙小学”的联谊。
“封地民侯”,乃太白庙显存一通宋代的“封地民侯之勑”碑石名。
后附清湫太白庙撰联六束
1. 宝地太白山,清湫太白当首庙;
华夏山河美,缘境祥瑞第宗源。
2. 瑞地弘法,清湫太白神座位;
祈福有验,虔心礼拜普善念。
3. 太白山巅,高海高景兆山下;
清湫大庙,福地福境百福臻。
4. 河流绕村,福地祥云得此聚;
南岭北渭,清湫太白显灵光。
5. 国昌民富,清湫大镇浥俗尘;
祥瑞暖心,福地一泓传境幽。
6. 三点为水,太白峰巅有湖泊;
湫者清静,祥云瑞气缘道盛 。
作者简介
张麦泉,眉县横渠镇河滩村。1996年参加首届“首届96中国作家文学教育中心创作年会”,2016届眉县职业农民。近年来,积极参与本县文娱活动,有诗歌在江山文学网发表并获奖。
走近清湫太白庙
作者:李亚红
初识清湫太白庙,是应李宏毅老师的盛情邀请,在清湫太白庙古文化艺术节当天,目睹了槐芽清湫的古庙盛会。
2018年8月20日,槐芽镇保安堡的百面锣鼓队,震撼着方圆百里,排山倒海的人流,涌入一条老巷子口,一座宏伟的古庙,被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为探个究竟,我在拥挤的人缝里,与小女儿奋力往前凑。
路边,难得一见的市井复出,日子似乎回到了印象中的古庙会。那些记忆中的小玩意风车、棉花糖、串连着好日子的糖葫芦、不郎鼓、小腰鼓、以及精工细作手工制品,孩子戴的老虎帽、风雪帽、风衣、虎头鞋等等,琳琅满目的小饰品,讨价还价声,在鼎沸的人流中此起彼伏。每个人脸上洋溢着久违的鲜亮,在挤兑的人流中,脖子尽力伸出去,张望着楼宇的方向,每个人面向朝拜的庙堂。
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踏入庙门时,我是被后面的人流推搡着进去的,太白庙醒目的牌匾一扫而过。绕过娘娘庙寻声而去,硕大的庙院,人围得水泄不通,槐芽保安堡的百面锣鼓方阵,一鼓鸣,百鼓和,紧锣密鼓好不威风。那些身着华衣的锣鼓手,英姿飒爽,威风凛凛,挺直了腰身,挥动着长臂,叩着盘古开天地,敲着上下五千年,震撼着古刹的秦砖汉瓦,雕梁画栋。
我尽量踮起脚,也勉强看见了无数后脑勺,耳畔萦绕着澎湃的热浪,久久难以平息。转至庙堂前,香火堆积如山,善男信女虔诚的拜谒,伯夷、叔齐、周贲三位贤人,被历代封号、封神,那个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口口相传脍炙人口,塑身高筑在庙堂之上,成为后人膜拜的一代天师。
相转伯夷、叔齐是殷周时孤竹国王的两位王子,国王择才能立叔齐为太子,王死后叔齐让伯夷继承王位,伯夷曰:“父命难违”。伯夷为让弟继承王位而自己逃走。叔齐因立幼而不立长也逃走。二人上太白山修道,周贲元帅奉皇命寻二皇子,被伯夷叔齐感化相随。史载,商周交兵时,商朝伯夷、叔齐阻拦周武王大军未果,逐南行入山隐居,采薇而食,义不食周粟。后来,三人游历乡间坐化清湫,儒家尊三人为圣贤,道家尊三人为大太白神、二太白神和三太白神,恭奉于庙堂之上。
清湫太白庙在时代变迁中,几经周折。2018年大殿重塑辉煌,并启动了首届清湫太白庙古文化节,方圆百里乡民络绎不绝,锣鼓队、秧歌队、广场舞方阵纷纷前来助兴,烧香逛庙会的人流来来往往,热闹非凡。香火缭绕处,那个千百年的佳话、传说与古迹,引导我走近古文化街。
太白庙东厢房的古碑,吸引了众多游客的拜读。宋代的“封济民侯之勅”碑,是清湫太白庙最早保存完整的碑,该碑碑头浮雕虬龙相绕,威仪大方,不同寻常。碑文主要讲述了北宋时期敕封太白神的前后经过: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西府出现严重的春旱。时任凤翔府知府李昭在上任伊始就通过《三秦记》《周地图记》等古籍对太白山的祀典做了研究,他虽然对“祷雨灵应”之说将信将疑,但农情所迫,李昭仍然怀着虔诚之心前去祈雨。沐浴斋戒过后,李昭前往清湫太白庙拈香祷告。祈雨活动刚刚结束,甘霖即到,旱象解除。到了这年夏天,关中西府又遇伏旱。骄阳如火,地面干裂,禾苗渐枯,农忧无收,心忧如焚。为解府民如焚之忧,知府李昭便又一次沐浴斋戒,亲率府员前往太白庙祈雨。祈雨当天万里无云,没有丝毫下雨的迹象,当天晚上有甘霖滋润,深透地下了一场雨。旱象解除,于是野夫欢谣,府具颂声,民欢而心安,神欢而宁威。两次祈雨的灵应,使知府李昭相信了柳宗元《太白山祠堂碑》中所述的“每遇岁旱,府界及他境必取水祷雨,无不即验”。至和二年1055)七月十三日李昭进奏朝廷,为太白神请封爵位。李昭之奏很快被宋仁宗勅准,封太白神为“济民候”勅准文书到达府县后,府县举行了隆重的官方祭告仪式。勅封近两年之后的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一日,时任眉县令贾蕃命人将凤翔知府李昭乞封奏状同朝廷勅准文书同刻一碑,即为“封济民侯之勅”碑,立于清湫太白神庙中,以彰灵应,以志滋润之乐。
第二座碑石是元代的“重修太白庙记”碑,清湫太白庙初建应在宋朝以前,元代至大二年至皇庆二年(1309——1313)经过四年多时间的重修,明代又进行了过两次较大规模的重修。重修虽由官府倡导,修庙资金源于民间捐助,据《助缘功德主铭》收录捐助人名录看,捐助者达五百余人,清湫太白庙所藏的石碑《重修太白庙记》碑文记载“太白山南距县四十里,山之阴一十五里,曰清湫镇者,即神祠之所在。其山雄杰奇秀,……,章历间信宿而后返,往往民惬怯畏,故四方香火率诣祠下,前有湫五分涌雨掖,凡雨阳螟疫请必响应,然祠宇历年滋久,雀穿鼠穴,日就不支。……既而秋七月旱祷而雨,越期年夏旱祷,又雨,其后诊气间作祷雨辄雨,促宜迎告于众曰:神既不可以不□庙,貌不可以不修,神固靡责,怠而弗举,无迎为邑,人之羞乎?于是县帅府官吏望族,秦守王振提点希静大师,康德仁耆老李平、于庭秀、李显、张琳、户克明、陈德、陈政、张甫、李琛、赵文秀、侯举、李伯祥、江泽、周成等闻仲宜之言,莫不交欣踊跃,竭力协志,鸠皆相役。始于至大己酉之冬,终于皇□癸巳之十月,最材木之数以千计,瓦璧之数以十余万计,金谷之数以三万□计,斫庆□□之功,皆极一时之选,仍命侍祠者董秀以董之,去旧基可二十余武为正殿一,凡四楹其广八寻,其高如之,制度□诡,百堵外施三间而列湫,各构堂于其上,或烟霏四开,山峰倒射,池影涵碧,树木环□ ,龟游鱼跃,光景炳耀,东水东西,奔流于渭,凉气喜人,衣被余润,南俯通达,田夫行旅,驾肩结轸,稻胜麦陇,□布森列,徙倚周览,一目千里,真天下之绝观也。俯仰事俯育□□□□之赐亦侯之功报祀无缰,……庆尔丹衷。”
另外还有碑石,是清代乾隆皇帝致谢碑,清湫太白庙中还有几通清代碑刻,其中两块记录了陕西巡抚毕沅求雨应验后向乾隆皇帝奏报,乾隆皇帝为此专门写了一首答谢太白神的诗,并降御旨要求毕源就将乾隆御笔刻成碑。后来又将圣旨内容刻成另外一块碑,两块碑石形成了对这件事情的完整叙述。
第一通碑文如下:毕沅奏:五月望前,各属得雨,早谷已垂时播种,大田亦正待翻犁,而晴霁二十余日,地旱燥,待泽颇殷。因率属雩吁于太白山神祠,并遣员诣灵湫取水。甫到山而雷雨立沛,经时始霁。初四日,所取之水至省,即于是夜,大获甘霖,连三昼夜,入土深透,各属亦同日普沾。已种之禾,倍觉发荣滋长。未种者,亦可扶犁布种云云。仰付山神庥感而增敬,因赋诗以志谢:
麦前赐雨各称时,麦后甘余日待滋;
为祷灵山立垂佑,遂施甘露果昭奇。
树碑铸铁传福地,取水凝湫自皓池;
粒我蒸民布天泽,蠲诚致谢此擽词。
陕西巡抚毕沅奏报,祷于太白山而得雨,诗以志谢,乾隆戊戌夏六月中澣御笔
另一通碑文如下:乾隆四十三年六月十二日奉上谕:据毕沅奏,太白山神,夙昭灵应,因率在省各官赴庙祷雨,复委员亲诣灵湫取水,六月初一日,甫经到山,雷雨立沛,初四日,水方到省,是夜大获甘霖,连三昼夜,入土十分,深透益壤。附近各属禀报,同日普润均沾等语。览奏欣慰,并亲制诗致谢。神明赐佑,灵应聿昭,我君臣当益申处敬,着该抚于祠内酌建碑亭,刊勒御诗,其碑身高宽尺寸,即开本具奏,候朕亲书发往,将此传谕知之,钦此。
兵部侍郎陕西巡抚毕沅敬遵勒石
清湫太白庙的古碑,在岁月的长河中,几经沉浮。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占地四十余亩的庙宇,被夷为平地,自此清湫太白庙枝离破落,几乎濒临绝迹。1983年5月,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原郿县临时参议会参议长张自芬造访清湫。曾留墨叹惋曰
“饮马河渠架便桥,
两块石碑渡小波。
乾隆皇位无足贵,
铁画银钩却不多。”
张参议长一语惊醒无数人,散落的珍贵文物被陆续整理,清湫太白庙香火再次燃亮。
2017年至2018年,清湫村经多方酬资,重修了清湫太白庙。清湫太白庙初具规模,引来十里八乡人朝拜,香火冉冉,薪火又相传。
古文化节当日,我有幸遇见了清湫村主任刘德存,前任书记李咏。两位地方村干部,对清湫太白庙饱满的热情令我感动,就因为我是眉县作家协会的成员,受到了热情接待。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古文化事业对文化的渴求,有了重游清湫太白庙的想法。
在我与作协会员,清湫村退休老教师李宏毅老师的多次勾通,2018年12月30日,眉县作协主席胡云波、杨虎平(资深县志撰稿人),和眉籍的优秀作家,顶着严寒奔赴清湫太白庙,对清湫太白庙古文化进行实地考察。
再次走近清湫太白庙,寒霜入瓦,楼宇肃目以待。清湫太白庙座南靠北,庙门向南敞开,遥遥相望着太白山,隐藏着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奥妙。一行人正要迈大门时,杨虎平老师指着门槛两侧的石鼓,和门上槛两端的木桩头,叫住了身边人,杨老师给大家讲了门当户对典故的来历,我又一次被古文化底蕴的悠长深深折服。
跨过古风浓郁的门洞,正门相对的娘娘庙没有引起大家的兴趣,左右两侧的八卦亭,树起的碑石,一今一古,右边这尊石碑,是2018“重修太白庙碑记”,左边的碑亭里的石碑,碑头上显示,明代重建太白庙改建记。碑文模糊显示:大元代也重修过。这块碑文革时期被推倒,和乌龟碑座身手异处,后经张志芬发现乾隆御碑后,同其他石碑一同运回。古今两尊碑的对比,承载了清湫太白庙的久远,和辉煌的发展。转入庙院当中,岁未的清寒丝丝绕梁,午后的暖阳撒满高高在上的庙堂,拾阶而上,宏伟的大殿之上,真气凛然的塑身,追根溯源,把世人千百年来追随的念想,凝聚成缕缕神彩飞扬。集体膜拜仪式,一鞠躬,仁义照千秋,二鞠躬,厚德载物,三鞠躬,福泽四方。
百年风云冲刷,丝毫没有动摇世人心目中的真神,大太白伯夷居中,二太白叔齐,三太白周贲,左右相随,香火点亮了迷途,诸神凝神间,时光似乎又回到了宫廷岁月。伯夷叔齐二位王子,为立德抛下荣华富贵,游走乡间,感化贪婪者,浮躁人,以及残暴嗜血者,宏扬仁义道德,最终坐化清湫,后人感悟其道,奉为神灵虔诚叩拜。
坐落于大殿的右厢房,为庙院客房,左厢房陈列的御碑、“封济民侯之勅”碑、“重修太白庙记”碑,尽管字迹有些模糊,却引来作家协会同仁的极大兴趣,仔细辩认,欲读懂、读透清湫太白庙的价值。依稀可见的字里行间,记载着清湫太白庙祈雨的细节,福泽四方的铁事。历代君王,对清湫太白庙的崇尚,扩建庙宇,雕梁画栋,诸神按班而列,渲染了清湫太白庙的古文化色彩,沿续了古朴、厚重的民风。
在清湫太白庙的祭拜和实地考察后,与清湫村资深老人展开了一场座谈。八十五岁老人樊浩学,回忆了清湫太白庙的原样。据老人口述,抗战前期庙宇面积四十八亩零六分,当时庙中保存着几十尊,关于清湫太白庙历朝历代古石碑,大炼钢铁时损坏无几,无从查知详情。据回忆,昔日山门外,旗杆香炉排列成行,古刹坐北朝南,进山门,高三尺的门槛,跨越是煞费周折的,五间青砖房迎面而来,再往上三间新殿,诸神列班堂上,继续前行,钟楼、鼓楼遥遥两对,再往前上东雷神殿,西雷神殿,肃立庙院两侧,中间有一百零八个台阶直上,青阶两侧古柏参天,形成三柏一景之壮观。直入卷棚,两侧碑亭趾高气昂之势,因遗失而无从再考究。卷棚设有考较与神坛,据传考较是人死后下地狱,对人生恶果惩罚的酷刑,考较呈现令人反思,弃恶扬善,神坛专为祈雨所设,据说祈雨人七天七夜不眠不休,方能完善法事。娘娘庙与关公庙临近大殿,侧居高堂,宏伟不雅于众神殿。大殿正门与檐口精工细作,相传是鲁班用下脚料木渣雕琢莲花,镶嵌其间,斗拱交错,檐牙交啄。有诗称颂:
“空空柱子木渣门,
铁眉香炉千斤重,
五百斤铁狮两边蹲,
八卦悬顶鲁班修,
铁旗杆儿铁莲花,
玉石碑子照娃娃。”
真实写照了昔日的匠工精湛。樊浩学老人亲眼目睹过匠心独具的风格,可叹动荡年代失落无处查证,七间大殿高高居上,此殿是三位太白爷的神殿,大殿后面黑虎灵观庙,孤魂庙,再往后是玉皇大殿,整个庙宇分布有序,阵容浩荡,古树参天,道场纷呈,实为古文化鼎盛圣地。
抗日战争时期,为战事所需,清湫太白庙成了孤儿收容所,先后近六七年,容纳了无数战地遗孤,后转入陕北。之后清湫太白庙又作为战后疗养医院,在战火纷飞年代,成了伤病员的避风巷,解放初,清湫太白庙内兴办了学堂,老人清晰的记忆里,书声声入耳,可惜儒道同处,也未留住百年辉煌。文革期间,破除四旧风席卷而来,一座庞大古庙被拆除败落,记载古迹的碑石散落四方。
谈话间,魏德仁老人诵读了自己撰写的民间传说故事。打开了在坐老人的话题,纷纷讲述了太白庙的传奇,据说清湫太白庙门正对的五座莲花池,莲花年年不衰,与太白山上五座池水心有灵犀,遥遥呼应。老人更有说,清湫古镇城内,蝎子十条腿称之为全蝎,而一步之遥的城外,蝎子却是八条腿,在众说不休中,这块神奇的土地确实庇佑了一方子孙后代,更多的是三位太白神坛,那份感化深入人心。在改革之后,农村宅基地规划中,庙地被所占无己,庙门前这里始终空着一清池,一份持久的敬畏,不容侵犯,那洼甘露至今依然在,清澈见底。
与老人们的座谈,由于时间关系,在余味未尽中结束。据当前初步了解,清湫太白庙新址,由于新农村建设,占去不少旧庙址,2018年秋天落成的新庙,在旧址西边缘地带,唯一有考古价值的三尊古碑石,被当地政府收藏庙院东厢房,供游人参观考证。当地政府承诺,会尽全力从民间搜集遗失的文物, 乾隆皇帝御赐“金精灵泽” 牌匾,至今下落不明, 但愿物归原主,极力打造道教文化,匡扶传统文化氛围。
清湫古文化具有漫长历史,1957年国家认定清湫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近年又在清湫界树起仰韶文化标志牌。一个标志地域,他深远的古迹,古庙,古文化街,唤醒沉睡的岁月,光复中华传统之美。
站在百年丰碑前,解读几千年的民生,厚重感油然而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为自己站在这块古文化圣地幸运,聆听古石碑,仰望三尊神,天地之大,人显得渺小甚微,耳畔久久回荡的声音,是先人字字珠玑的传承。庙堂之高,高不可及,站在寒冬的雪地,深深一揖,敬畏留下,诚意留下。
水调歌头 清湫太白庙(中华新韵)
作者:李亚红
风雨百年渡,古刹又峥嵘。御书豪放翰墨,碑仰千古崇。太白清湫一庙,方显根深蒂固。天降雨声欣农。寂土沐泽醒,伏叩几时终。
又瞻仰,霜入瓦,赤心从。塑神入庙,焕古风祈祷碑荣。重阅楼台遗梦,邹起禅心合掌。幸有古书功。渭水牵肠乳,承载庙堂钟。
作者简介
李亚红 女,生于1972年,笔名秦岭雅居。陕西宝鸡作家协会会员,眉县作家协会会员,眉县楹联协会理事,眉县朗诵艺术学会理事,江山文学网绿野社团社长助理及编辑,中国散文网会员,作品多见各大文学网站,与纸媒刊物,并在省市获奖。
访 清 湫 太 白 庙
作者:黄玉
此前,我从未关注过一座庙,对太白庙亦如此。我曾陪母亲拜过一些庙宇,抱着一颗诚心,逢殿烧香,礼佛磕头。对于供奉佛祖神仙的名号、典故,一律闭口不问,只管一心向佛即好。
2018年12月29日,我有幸参与眉县作协的采风活动,前往眉县槐芽镇清湫村,访古迹——太白庙。一个村庄、一座庙宇的前世今生,进入我的思想。
清湫位于眉县槐芽镇以西,眉县霸王河工业园区以东,南邻太白山,北临渭河,310国道从村子中央穿过。清湫,是一个约一千五百户的自然村,现隶属于眉县槐芽镇槐西村。据1957年国家历史文物部门专业测定,清湫是仰韶文化遗址。至今,多处残存农耕遗存,说明在距今近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凿耕饮食。而此行探访的太白庙,就位于村子南部。
我们到达清湫,朝村子南部太白庙行进,一座红墙蓝瓦的四合院,展现眼前。这是一个新修的庙宇。庙宇结构布局,与其他地方的庙宇,没有什么不同。听说去年才落成开光。我们来到庙门口,作协副主席杨老师,指着门槛两侧立着的一对圆扁形石头,问我们:“谁给咱们说说,这是什么?”我满眼无知的随口道:“石鼓?!”杨老师说:“它们的形状像鼓,可不是鼓。它们叫“门当”。”然后,指着门楣两侧——一对突出的红色木制东西,说:“你们看,这就是‘户对’。”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哦!这合起来就是‘门当户对’啊!”后来引申为两个家庭的实力对比。这些细节。我以前总是视而不见,原来它们都渗透着中华文化!我感慨,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无声的静默着,后人未必全能理解。我忽然觉得:“文化”,对于懂她的人才有价值!未踏进太白庙的庙门,就已让人肃然起敬。由清湫村委会刘主任、村上上一任老书记及几位年愈八旬的老人们当向导,我们一边观赏,一边聆听关于清湫、太白庙的历史典故。
我们来到大门左手的亭子,观瞻石碑。由于年代久远,碑面文字,几乎被侵蚀磨平,字迹模糊难辨。石头的质地,露在外面,斑斑驳驳。有老师近前仔细端详,从能辨的只言片语里,想搜索一些有关太白庙的故事,可无功而返。我们清晰的看到,这座坚硬的石头,铮铮如铁的站在那里。它是此地最年长的见证者之一,像太白庙的一位尊者。我们恭敬的退后,双手合十,对着石碑深深地三鞠躬!
继续前行,来到太白庙院落中央。规整的四合院,豁亮肃穆。正北面是大殿,门楣上的匾额,是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所题。这里供奉着太白三神。我们轻轻地推门进去,向神位鞠躬,然后又轻轻地掩门出去,在大殿外上香。这个过程中,我没有、也不敢正视佛祖的塑像,虽然我清楚,这些山神,是我们这方土地的保护神,可我依然对他们充满敬畏。
刘主任领我们去院落东侧的厢房,他介绍说,太白庙最有价值的遗存,被保护在这里。三通保护相对完好的古石碑,立在面前。他向我们一一介绍了这些碑子的来历。一群人站在石碑前,对石碑上不太清晰的文字,一字一句的解读。在严整的碑刻里,关于清湫太白庙的历史,渐渐在我们眼前铺开。
太白庙的历史文化,从商周文明开端,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此庙因先民依托太白山祈雨而闻名。自古以来,太白山被尊为神圣之山,太白山神眷顾黎民百姓,有求必应。太白山曾有三院:上院、中院、下院。上院位于太白山拔仙台,中院位于太白山底,下院位于清湫。清湫古有五大连池,其中“大阿福”、“二阿福”、“三阿福”三大池后来被皇帝分封,尊为爷池。相传后来被“汗牛”拉上太白山,形成今日的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五大连池中的 “莲花池”独开奇异的鸡头莲,称为奇观。而太白庙的原建与祈雨有关。
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农耕关乎天下安危。而水是农业的命脉,生产力相对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祖先雨水崇拜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尤其在富庶的关中,老百姓,更是无限的崇拜主管雨水的神仙——太白山神。在先民心目中,天神叫下雨就下雨,天神不叫下雨就不下雨。因此,要得到雨水,就要向天神祈求。早在殷商年代,祈雨活动就已风行。太白庙就建于此时。
商末周初,逢天下大旱之年,田地干涸,向太白山祈雨,可路途遥远艰险,遂命在太白山下院——清湫建太白庙,供拜谒祈雨之用,凡有祈雨佛事,都在太白庙举行。相传此处太白庙是全国各处太白庙的总坛。 商、周、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遗留下来的史书和碑刻,都有祈雨的记载。由于年代久远,时代变迁,很多史料已遗失,至今仅存有宋代的“封济民侯之勅碑”、元代的“重修太白庙记”碑、清代乾隆皇帝专为太白庙的“御笔题诗”碑。其中陕西巡抚毕沅奏报,乾隆御笔碑字迹清晰可辨,碑云:“麦前赐雨各称时,麦后廿余日待滋。为祷灵山立垂佑,遂施甘露果昭奇。”从残存的碑文里,可窥见太白庙当年祈雨的隆重程度和祈雨之灵验。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也曾前往太白山祈雨。嘉祐六年苏轼他出任凤翔府判官。嘉祐八年,天大旱,东坡由斜谷入太白山祷雨,途中曾留诗三首,其一是很有名的:“平生闻太白,一见驻行驺。鼓角谁能试,风雷果致否。岩崖已奇绝,冰雪更雕锼。春旱忧无麦,山灵喜有秋。蛟龙懒方睡,瓶罐小容偷。”最后一句,在大爷海用瓶罐偷湫子,与借喻取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太白山神之敬仰。
在历史的长河里,太白庙历经了朝代更迭,沧海桑田,她除了有玄妙的神话色彩,也充满了红色记忆。据本村八十多岁高龄的樊浩学老人讲,太白庙的建筑面积曾经有48.6亩,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建筑考究,雕梁画栋,相传是鲁班所做,工艺之精美,令人赞叹。抗日战争时期,太白庙一度成为收留战场烈士子女的孤儿院,解放后这些孤儿被接往陕北。后来太白庙里又搬来一所师范学院(具体不详),后搬走。解放战争时期,又在太白庙建临时伤兵医院,随军有一个豫剧团,每天给伤病员唱戏,丰富文娱生活。后搬去陕北。后来太白庙做了村上小学校。再后来太白庙被拆除,建设粮站,庙里的碑石等物品也被挪作他用。据老人回忆,“太白庙的拆除后,大量木头拉回眉县城。遗留有一扇门,上面有鲁班雕花,拆除后泡在“爷池”几个月都完好无损,足见木料质地,后来不知去向,猜测大炼钢铁时可能被做柴火烧毁了。”老人还将自己小时候记忆里的布局一一阐述。旁边有人拿出一张2开大的图纸,对阐述的布局一一辨认后,表示基本吻合。拿图纸的老人介绍了这张图纸的来源。这份唯一的珍贵图纸,是由山西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回忆后画出来的。这位老人六岁时在太白庙住过,如今身体瘫痪不能自理,惟愿有生之年回清湫太白庙再看看。于是老人的儿子带着他重回太白庙,可此时原貌已不复存在,遂根据回忆,做了这幅太白庙布局图。
1983年5月,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原郿县临时参议会参议长张自芬造访清湫。曾留墨叹惋曰“饮马河渠架便桥,两块石碑渡小波。乾隆皇位无足贵,铁画银钩却不多。”看到这首诗后,人们将架在小河上“度小波”的乾隆御笔碑拯救回来。在太白庙原址上建一小庙,将石碑保护起来。由于当时人用的手推车都是铁轱轮,所以对碑面字迹伤损严重。其它碑子有烧毁的,有打断的,有做桥梁的……,现如今,人们只能看到三四个古碑,有几尊字迹已模糊不清,令人唏嘘。2017年,村上又组织重建太白庙,重整太白庙历史遗存,才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太白庙开光之际,它的历史才赫然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在倾听老者们关于太白庙的故事的同时,我很感慨。原以为历史离我们很远,可那些石刻、那些故事、那方土地里都赫然写满了历史,积淀的那么厚,那么重!我对脚下的这一方土地顿生感激,究竟有多少动人的故事被深埋?
此时,我对太白庙,对清湫,对太白山刮目相看。一个小村庄,一座庙,一座山,它们在中华版图上,小的难以辨认。而我就在她的近旁长大,在我有生以来的几十年里,不曾闻说过关于它们的秘密;在我们父辈的那一代,甚至更远,也不曾闻说过关于这一个村庄,这一座庙的历史,这多么让人遗憾啊。我听着关于她们的故事,就像在听一个遥远的传说。这个村庄、这座庙,和这太白山一样,永远保持着一个姿势:静默着……千年不语、万年不语……而我们这些儿女们,却从她的一片瓦、一抔土、一滴水里,读出了她沧桑的味道,刻骨铭心的味道。此时,一条饱含热泪的河,静静从太白山上流淌而下,淌过清湫,淌过太白庙,从我的心上淌过,我把这一片瓦,这一抔土,这一滴水全融了进去,河水清澈无恙,依然静静地流淌。
离开时,我面朝太白山、太白庙,双手紧紧地合十,微闭双眼,颔首静默,虔诚得如一个信徒。我从来没有对一座山、一个村庄、一座庙宇如此的虔诚,因为每一块被打碎的碑刻掉下来的石渣,都掉落在了我柔软的心上;我也从来没有对一段历史有这么清晰的认识,因为这段历史粉尘里,镌刻着中华文明的沧桑变化;我也从来没有对一方故土如此敬畏,因为脚下的每寸土地都被深深地叩问。我听见她在诉说,诉说着横亘千年的故事。
作者简介:
黄玉,眉县首善王寨小学教师,书法文学爱好者。联系电话:13892413083
邮箱:huangyushuxue@126.com
清湫古碑道不尽人间几度风雨
作者:孟亚红
火红的太阳炙烤大地,秋老虎满身灰尘的肆虐在关中平原。黄尘淹没了马蹄,一路人马从长安出发,沿渭河流域,日夜兼程,前往一座神秘的神祠。不久天降甘霖,润泽万物。柳宗元曾撰文《太白山祠堂碑》中描述:“雍州东南界于梁,其山曰太白,其地恒寒,冰雪之积未尝已也。其人以为神,故岁水旱则祷之,寒暑乘候则祷之,厉疾祟降则祷之,感若有答焉者”。这一路人马便是唐代贞元十二年(796年)秋,京兆尹韩皋奔波百里,奉命来太白山神祠祈雨。
远古传统农耕,靠天吃饭,粮食和生存是人们头等大事,人们对雨水有极大地渴求。进香祈雨是人们对太白山神祠寄予了虔诚的信仰和期望。这些进香者不仅为自己祈求福寿,大多身负为乡人祈雨的重任。
日月风尘,斗转星移,祈雨这项重大的祭祀活动一直延续,这座神祠里还留下了北宋凤翔府苏轼、清代陕西巡抚毕沅祈雨的足迹和撰文。
千年神祠,万代敬仰。如今我踏着先人祈雨的足迹,拜谒清湫太白庙。太白庙的历史源远流长,充满了神秘色彩。相传的伯夷、叔齐兄弟在商朝末年当时的历史状态下,不为王位相争而相让,难能可贵,因此有关伯夷、叔齐的美德,自古以来就广为人们传颂,对于谦恭揖让的民族传统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后来姜子牙封神时,被他们的至仁至孝精神所感动,便把他们封为太白山之神,号称“无号广天尊”,掌管太白山。太白神相让王位的故事里,人们感受到的是博爱、仁慈、孝义…… 人们对太白神灵的信仰和敬畏来自于此。当人们敬奉太白神灵的时候,也寄予了美好的遐想。于是人们期望天降甘霖,就去太白庙进香祈雨,期望这些美好的夙愿得以实现。人类在远古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庙宇祈福祈雨,保佑平安起到了巨大的精神作用。
瞻仰庙内几通饱经沧桑和岁月侵蚀的石碑,篆刻的碑文,以其斑驳的字迹,向世人诉说着远古的过往。
风雨沧桑,目前保留最完整的石碑当属宋代的“封济民侯之勅”碑,此碑碑头浮雕虬龙相绕,威仪大方。碑文主要讲述了北宋时期勅封太白神的缘由和过程。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西府出现严重的春旱和夏旱。时任凤翔府知府李昭虽然对“祷雨灵应”之说将信将疑,但旱情严峻,李昭仍然怀着虔诚之心前去清湫太白庙祈雨。春夏两次祈雨祭拜结束,每次甘霖遂降,旱情消除。祈雨很灵验,于是,至和二年(1055)七月十三日李昭进奏朝廷,为太白神请封爵位,宋仁宗勅准,封太白神为“济民候”。勅准文书到达府县后,府县举行了隆重的祭告仪式。勅封近两年之后的三月一日,时任眉县县令贾蕃命人将凤翔知府李昭乞封奏状同朝廷勅准文书同刻一碑,即“封济民侯之勅”碑,立于清湫太白神庙中,以记此事,彰显灵应润泽之恩惠。
其次是乾隆年间的志谢碑和圣旨碑,只有碑身,刻字虽已模糊,但依然从青石的缕缕光泽中透着几百年前盛世的祥和与祈雨的喜悦。碑文详实记录了乾隆43年(1778年)农历五月,陕西巡抚毕沅在太白庙祈雨后,关中地区普降甘霖。随后毕沅向乾隆皇帝奏报此事,乾隆皇帝为此写了一首答谢太白神的诗,君臣同乐。随后,六月十二日乾隆降御旨,要求毕沅可酌建一碑亭,乾隆要亲书碑文告知天下,以敬太白神灵赐雨和护佑……圣旨随后也被刻成一块碑。两块碑石叙事完整,相互印证,见证了几百年前君臣注重农事的忧民情怀。当时的人们为了纪念历史上数次的祈雨和乾隆皇帝六月十二日颁旨志谢太白神的日子,民间形成了一年两次的祭拜庙会。(即农历正月十二日和农历七月十二日)以表达对天地的感激和颂扬。
而今我久久地站立碑前,细抚这些斑驳的文字,脑海里不断地想象远古人们祈雨的盛况……足以让人感受到神灵的赐雨护佑和人们虔诚的精神寄托。
追溯历史,太白庙的前身就是太白山神祠。相传为春秋时期木匠祖师鲁班所修,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汉成帝时代,太白山神祠已有一定的规模,唐朝时扩建成太白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唐朝和宋朝清湫太白庙的湫坛会盛极一时。太白庙不断扩建,至明清规模空前,清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派遣陕西巡抚毕沅重修太白庙。
几位久居清湫太白庙周围的老者,严肃凝重地讲述着祖辈口口相传的太白庙久远的传奇故事和历史变迁。战争年代,太白庙给战场上的伤员提供了养伤休息之地。解放初也曾做过乡村学生的教室……文革“破四旧”运动中,太白庙和石碑部分被损坏。八十年代初,陕西省文史馆员张自芬造访清湫,曾留墨叹惜:“饮马河渠架便桥,两块石碑渡小波。乾隆皇位无足贵,铁画银钩却不多……”当时的村委会很重视,很快拆桥救碑,乾隆御碑得以保护。太白庙在2017年秋开始重建,历经磨难的几通石碑如今矗立于重建后的太白庙中,供祭拜的人和后人瞻仰。重建的太白庙气势恢宏,熠熠生辉,太白神灵威严庄重,古韵遗风犹存,道教古文化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关于太白庙神奇、久远、厚重的历史,已成为中华古文化的珍贵记载。而今我站在太白庙的院落中,纵观重建后瑰丽无比的庙宇大殿,感受着这里曾经的风云变幻。冬日的残雪被阳光照耀,融化成太白庙清湫池里一滴滴水珠。走近清湫池,清幽的水面,微微升腾的雾气里,我仿佛看到了农耕时代众人对雨水欢喜的神情,饱含着众多祈雨者的美好夙愿。一缕太白山的凉风吹向清湫,仿似一场大雨来临,池边新建的木雕亭子,把我的思绪遁入北宋年间的凤翔府。眼前的亭子恰似东坡居士的喜雨亭,亭子竣工,恰逢天降几日大雨,洗去旱尘灾荒,万民皆欢,以喜雨给亭子命名,以记此双喜之事……
无论远古还是现在,雨水对农业都很重要。尤其是干旱地区,人们对雨水的喜爱不亚于古人。然而在今天,下雨已不再依赖古人们的精神寄托,祈求神灵。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下的人工降雨,这是时代地发展,我们将逐渐地告别了原始农耕的祈雨方式。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来自于各方面的环境污染有可能导致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世界各地旱涝不均。未来,我们的子孙在极度干旱的时候,沿用先人们在太白庙祈雨的秘术,也不一定能祈来甘霖……
持一柱香,把忧虑的思绪用目光定格在这金碧辉煌静谧的大殿里,跪拜太白神,以及来过此地的千年故人。任太白庙在历史的变幻中新旧更替,始终不变的是古往今来的人们对太白神地敬仰和感悟……远古的人们为生存而祈雨所做的努力、坚守的质朴信仰将与石碑一起在太白庙中亘古隽永。
关中地区的太白庙不胜枚举。清湫,这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关中乃至全国太白庙的发源地。我们的祖先在这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有了自己的生活和故事,有了博爱和忠孝,有了自己的信仰和文化……
那孤寂静谧的庙宇里,蕴藏着人类发展历程的朝代更替和人文情怀,成为华夏文明的一处缩影。这一处遗址镌刻着千年文明,历经沧桑的太白庙宇传递着一种亘古的信仰,古朴的村落世代薪火相传,还有那些尘封的传奇故事和古今人物,将会被岁月镌刻在历史的卷册上……
心怀敬畏,拜谒古庙。庙宇和我,沉默不语,却用她的尘封过往,充盈我空白的思绪,拂去我对她粗浅的定义和理解。此刻,我的脚下不只是一片黄土的庙宇院落,她是远古人们生活和生存交织下的精神与文化的神圣之地,是人们从远古走向未来文明的必经之地!千年遗址,世人精神文明的追溯之源!
时值冬日,瑞雪消融,水分滋润泥土,而后化云为雨。回望清湫,回想前人,就气候与环境而言,我们或许又是一个大的轮回!
行香子•拜谒清湫太白庙(新韵)
作者:孟亚红
古镇槐芽,祥瑞清湫。君臣祈雨解民忧。
千年追溯,几度消愁。
恰降甘霖,应人意,喜心头。
太白碑刻,乾隆御笔,共庆同欢美名留。
沧桑巨变,古庙重修。
以寄虔诚,感天惠,敬封侯。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孟亚红,生于七十年代末,陕西眉县人,爱好文学,作品散见于网络和期刊。
清 湫 太 白 庙 散 记
文/解亚媚
(一)
太白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神圣厚重。
戊戌年2018年12月30日,应清湫村委会的邀请,眉县作协一行九人前往参观并拜谒了历经沧桑的太白神庙。
清湫村位于眉县城东十二公里,地处310国道中间,村子大约1700户人家,是一个渭水之南,秦岭之北的关中西部腹地。
对于太白庙,小时候就知道,因为每天睁开眼睛就能看到巍峨雄伟的太白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小学课本上的这句话,让我一直坚信太白山一定有神仙。太白山不仅秀美壮阔,而且高耸入云,在故乡人的眼里,太白山就是我们的父亲山,渭水河就是我们的母亲河。
当我们一行人风尘仆仆地站在太白庙前,萧瑟清冷的村庄特别的平静,白雪过后的天空,阳光有些落寞,被西风吹干了的树枝干枯,几只麻雀孤单的飞来飞去,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好奇的看着我们,或许这个时候,我们的到来有些突兀。
村委会的刘主任在大门口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庙门的修建,以及当时的修建过程。一个城市的现代化,体现在建筑的高度和雄伟,而一个庙宇的悠久,则体现在它的厚度和深度。
据史书记载,太白庙的前身是太白山神祠,相传为春秋时期木匠祖师爷鲁班建造。另据北魏郦道元所著史书《水经注》记载,汉成帝时的太白神祠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了,后来经过很多次的修葺后,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气了,到了隋唐时期,因为神祠的扩大和远名,改名为太白庙,一直流传到今日。
(二)
太白庙,从外观讲,的确让人感觉到一种威严和神圣,红色的门庭,两只狮子很是亲切,两个门当棱角分明,两层楼高的门楼很有气势,仿佛古老的城门,甚是庄严威武,大门两旁分别有一个窗棂,简单随意,更是体现了佛门的慈悲和灵性。
一座有着历史文化的祠堂,一定有许许多多历经沧桑,饱含情感的故事。
随着刘主任的介绍,我们来到了大殿内,我们的脚刚踏进高高的门槛,就看到了两尊威武的佛像,迎面看见刚修建的还没有开光的庙宇,有观世音菩萨、娘娘神像、药王神像等很多神仙的塑像。
大门的左侧是宋代时期的“封济民侯之勅”碑,字迹模糊不清;但大门右边元代的“重修太白庙记”碑,字迹清晰。对称的两个碑文各有各的历史故事,在此我们不去探究太深。
再往前有三十米左右,西边的偏房是禅房,禅房的最北边有一间小殿,跪拜之后来到东边的偏房,这间充满厚重文化的房间,整齐的存放着几通石碑,碑文的字模糊不清,但字迹刻画的刚劲有力,我们一行人围着碑文,认真的听着清湫村老前辈的讲解和叙述。
站在这些饱含沧桑,厚重的石碑面前,太多的思绪被历史的文化所感染。胡主席和杨主席弯腰半蹲,一字一句地寻找着历史的一点一墨,在村委会刘主任的引导下,用水将所有的碑文擦洗后,很多字便清晰的显现了出来。
历史是凝重的,无论时间多久,无论它的辉煌与惨淡,我们都要用公正的眼光去评定。
三通石碑,有乾隆的两尊,还有几通清代的石碑,碑模糊不清,字迹很难辨认。三通石碑中间的一通,是当时的乾隆皇帝亲笔所赐,站在碑文前,除了对乾隆皇帝的崇敬,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眉县人的自豪和骄傲。
(三)
我们回顾历史,仰望历史,书写历史,但对于清湫太白庙的历史,来了才知道,千年的太白庙,原来是那么的鼎盛、繁荣和辉煌。
据清湫村李老书记的介绍,以及村里的祖辈们讲,当时的石碑很多,大约有几十个左右吧,这些石碑都亍立在村口的路两旁,很是气派和风光,清末后很多石碑被损坏,也有一些石碑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烧成石灰。对于历史,有些遗憾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还是应该去挖掘历史,让它回归本原。
清湫太白庙的樊会长讲述了太白庙的前尘往事,让我们知道了曾经的太白庙占地48.6亩地,院落修建的房屋几十间,大殿七间,玉皇大帝,钟楼,前殿,禅房等等,面面俱到的太白庙。据说抗日战争时期,收留了很多孤儿,这些孤儿在这里读书上学,大概六七年后,他们才离开回到了延安。后来又来了很多伤病员,并且上面派了演员给这些伤病员治疗和唱戏。
清湫太白庙,因为当时地里位置的重要,更因为太白庙宽阔的院落能够容纳很多人的缘故吧,当然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在这里有一种安全神圣感的存在。
太白庙最早也是保存最完整的碑文要数宋代的敕封太白神祠的《封济民侯之敕》碑,细看这通碑文,碑头浮雕虬龙萦绕,威武霸气,不同寻常,具有历史价值重量。碑文主要讲述了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关中西府出现严重的干旱,当时的凤翔县知府李昭查看了《三秦记》《周地图记》等古籍书后对太白庙有了很深的印象,并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他相信“祷雨灵应”,虽然半信半疑,但当时的旱情严重,迫不得已,便怀着虔诚的心来到太白庙拈香祷雨,结果普降甘霖,老百姓的旱情得到控制。同年夏天,又遇到了旱情,骄阳似火,禾苗干枯,地面干裂,老百姓忧心忡忡,李昭为了解除老百姓的如焚之忧,再次沐浴斋戒,来到太白庙祷雨,祈雨当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但夜晚忽然甘霖滋润,于是知府祷雨成功。自此李昭知府相信了柳宗元所著作的《太白山祠堂碑》中所阐述的“每遇岁旱,府界及他境必取水祷雨,无不即验”。后来李昭在至和二年(1055)七月十三奏与皇上,为太白神封爵位,后来被宋仁宗敕准同意,于是在嘉佑二年(1057)三月一日,时任眉县县令贾蕃将李昭知府的奏文“封济民侯之敕”刻成碑文立在清湫太白庙,以显神灵滋润万物之灵气。
(四)
每一个碑文都有一个故事,仿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情怀。
据史料记载,中间的石碑上有当时毕沅的奏折写到:乾隆四十三年六月十二日奉上谕:太白山神,夙昭灵应,因率在省各官赴庙祷雨,复委员亲诣灵湫取水,六月初一日,甫经到山,雷雨立沛,初四日,水方到省,是夜大获甘霖,连三昼夜,入土十分,深透益壤。附近各属禀报,同日普润均沾等语。览奏欣慰,并亲制诗致谢。神明赐佑,灵应聿昭,我君臣当益申处敬,着该抚于祠内酌建碑亭,刊勒御诗,其碑身高宽尺寸,即开本具奏,候朕亲书发往,将此传谕知之,钦此。兵部侍郎陕西巡抚毕沅敬遵勒石。
对于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相同的史记。听清湫村80岁以上老人的讲述,太白庙很多的碑文都是祷雨得来的,可以想象,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人们靠的是老天来吃饭,风调雨顺的年景也只有靠老天爷了。虽然有大禹治水的故事,但水利水电的发展只适合于当时的社会。
至于元代《重修太白庙记》碑,据今已经有几千年了,它存在的价值具有文物和佛教双重深远的意义。
《重修太白庙记》详细记述了元代对其重新修建的情況:“太白山南距县四十里,山之阴一十五里,曰清湫镇者,即神祠之所在。其山雄杰奇秀,……,章历间信宿而后返,往往民惬怯畏,故四方香火率诣祠下,前有湫五分涌雨掖,凡雨阳螟疫请必响应,然祠宇历年滋久,雀穿鼠穴,日就不支。……既而秋七月旱祷而雨,越期年夏旱祷,又雨,其后诊气间作祷雨辄雨,促宜迎告于众曰:神既不可以不□庙,貌不可以不修,神固靡责,怠而弗举,无迎为邑,人之羞乎?于是县帅府官吏望族,秦守王振提点希静大师,康德仁耆老李平、于庭秀、李显、张琳、户克明、陈德、陈政、张甫、李琛、赵文秀、侯举、李伯祥、江泽、周成等闻仲宜之言,莫不交欣踊跃,竭力协志,鸠皆相役。始于至大己酉之冬,终于皇□癸巳之十月,最材木之数以千计,瓦璧之数以十余万计,金谷之数以三万□计,斫庆□□之功,皆极一时之选,仍命侍祠者董秀以董之,去旧基可二十余武为正殿一,凡四楹其广八寻,其高如之,制度□诡,百堵外施三间而列湫,各构堂于其上,或烟霏四开,山峰倒射,池影涵碧,树木环□ ,龟游鱼跃,光景炳耀,东水东西,奔流于渭,凉气喜人,衣被余润,南俯通达,田夫行旅,驾肩结轸,稻胜麦陇,□布森列,徙倚周览,一目千里,真天下之绝观也。俯仰事俯育□□□□之赐亦侯之功报祀无缰,……庆尔丹衷。”由于时间的久远,很多字都看不清楚了,所以很多字迹都是用口字代替,对于历史,对于历史人物,我们只有崇敬和仰慕,只能默默地瞻仰赞叹。
(五)
太白庙的最北面,坐北朝南有一座大殿,门前有香炉供奉,我们跨过门槛,来到大殿,映入眼帘的大太白伯夷,二太白叔齐,三太白周贲,高大的神像栩栩如生,令人敬畏。
我们一行在胡主席的带领下,向三位太白神鞠躬行礼。在充满灵性的神佛面前,我们除了虔诚,也许更多的是要沉默。沉默是金,在这里,沉默也是真。
说到太白庙,很多人就会联想到那个“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酒仙李太白。其实清湫的太白庙与酒仙的李太白根本没有任何的联系。
据当地村民卫老先生讲述,相传太白庙的大太白伯夷,二太白叔齐原为山西同胞兄弟,家境殷实富裕,因为遇上旱灾之年,瘟疫四起,民不聊生,于是兄弟二人离家出走寻求救民之法,因多日不回,家里砍柴挑水工周波自告奋勇出外寻找,结果被两兄弟劝留,于是三人结拜为兄弟,一起同行。
三人四处寻找救民之法,行至清湫时因饥寒交迫无力前行,三人相依而坐,但无能力再起来,路上行人发现二人已经没有呼吸但坐而未卧,大为奇怪和惊讶,以为是神灵降临,于是建庙供奉。当时清湫没有村落,也许只有当时的庙门楹联能证明它的荒芜吧!“石石磊㗊秦岭山,木林森mao渭河岸”横批“水天一色”这幅对联可以能说明当时的清湫太白山的具体位置,也许只是这首诗能够证明吧。
如果从目前的地理位置研究,太白庙当时的楹联很有道理和价值。
据说后来因为人们为了平安,经常去烧香跪拜,三个太白感觉受之不恭,于是在一个寂静无声的夜晚离开去往秦岭的深山之中,但怕高山无水,便托梦于村中百姓暂借家中牲畜一用,人们梦醒相互转告,结果梦都是相同的,家中牲畜在圈中奄奄一息,再去看门前的三个池塘都已经干涸。据说如今太白山上的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就是当时三个太白把水驮到山顶后存水的地方。因为山上积雪中年不化,于是人们给它取名太白山。三个太白进山后,肩负起了管理山石、水草的重任,人们便尊称三兄弟为太白爷。太白庙也因为有了太白爷而更加威名远扬。
(六)
一直记得老家村子中间有个水池,水很深,路边有一个三米长的缺口,水浅处放几块大石头,人们便挤在这些大石头上洗衣服,中间的水深处有一些水草,也有一些藕叶,清翠的叶子,很是茂盛,于是没事的时候就在涝池边玩耍。小时候经常走亲戚的时候,也看见过很多和我们村一样的涝池。然而清湫太白庙的水池却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故事。
顺着太白庙向南行走大约100米的地方,有一个水池,水池的水不是很干净,池面上有一个亭台,池面上有一个木制的小桥,估计有七八米的距离,站在桥面,可以看到魏巍太白山上的积雪。在清湫村老人的介绍中,我们得知原来有三个这样的水池,因为时间久远,两个水池已经被填平住上人家了。
据说水池的旁边就是当时老太白庙的原址,后来被改建城槐芽粮站。樊会长说他当时在太白庙里读的小学,以及看到太白庙曾经有很多的伤病员住过,这样可以肯定当时的清湫小学就在太白庙中,也可以肯定当时抗日战争发生在我们的眉县清湫一带。扶眉战役,在当时也是一场特别激烈的战争,在作协杨主席的讲解中,我们更深的了解了当时发生的一些真实的故事。
说到历史,不得不说一说村里刘主任的一段故事,据他现在90岁的父亲回忆,当年在这里发生过一场战争,有位当时的团营级长官牺牲后,曾在他爷爷手里买过棺材。在整个交流中,刘主任一直谦虚地说自己才疏学浅,其实真正的高人在于低调。为修建太白庙,刘主任的确苦思冥想,规划设计,为重建太白庙做出了贡献,献出了大爱之心。
每一座山都有它的山神,每一片海都有水神,每一座庙都有它供养的神灵。
(七)
一场雪滋润了大地,所有的庄稼都开始孕育新的生命。
一份善缘,让我们走进了神圣、庄重、具有悠久历史的清湫太白庙。
太白庙有两通清朝乾隆的御笔石碑,也都是在戊戌年(1778年,乾隆43年)颁布的圣旨碑,而我们来太白庙的日子,也是戊戌年(2018.12.30),是机缘巧合,还是神灵的安排,其中深意,和价值至高无上。
一直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直相信,一切万物都是富有灵性的。
离开太白庙的时候,西风停止了脚步,阳光更加的亲切了。
渭水东流清湫南,秦岭巍巍太白北。再见,清湫村,再见太白庙。愿神灵保佑,愿生命长存,愿历史明鉴。
走进太白庙
文/解亚媚
走进太白庙
仿佛回到了一个清净的天坛
瞬间嗅到了图腾的商末周初的味道
一些繁华时的景象
跃然在隽永的碑文之上
老树渐渐老去
盘根交错的树枝无需招摇
一只神龟安然的承受
历史铭刻的记忆
清湫,清湫,第一次眷顾
便让我驻足难忘
渭水悠悠东逝流
太白巍巍大秦岭
西风煮下的烈酒,醇厚幽香
打开门扉,一对狮子
守望着大爷海的冬天
广结缘,纳贤士,祷神雨
鲁班金匠,苏轼巡抚
手握厚重的笔墨,留下千秋的志向
此刻,能否动一动虔诚的心
如此这般的回望历史
展望未来,至于那些沉积在路上的故事
除了敬畏的目光所及
还有藏在心底深厚的情感
天空多余的云朵
一定会懂得,神灵的温润
跌宕起伏的岁月
那些被燃烧成灰烬的碑文
仿佛千金石块,堆放
在我们还活着的灵魂里
这个时候,不说痛苦和幸福
点亮属于自己的灯,前进,再前进
历史无语,碑文无语
还原古老的清湫村的原貌
蓦然回首,你会发现
一些故事,深藏在厚重的黄土
永不褪色
永不凋零
作者简介
解亚媚 女,笔名:想飞的凤凰。曾在《一个人的咖啡和天亮》《中国美文欣赏》《中国网络文学精品2011年选》《孤独的芭蕾》《一路繁华》《初心》上发表过文章。几年来,网络发表文字几十万字。座右铭: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话 说 清湫太 白 庙
作者:李宏毅
走近清湫太白庙
我是清湫人, 离清湫太白庙千米之遥,我对太白庙熟悉却很陌生。接近清湫太白庙这点路,我却走了大半生——-
一 神秘的太白庙
因为我有点小唯物,对神佛不感兴趣,还有点小介意。我一般不踏进佛门禁地,人神各走其道,互不相扰。后来因生儿育女之事,有求于太白庙,女人干的事,也不干涉。隐约感觉,太白庙大有来头,不是凡人能摸透。
从工作上退下来,几年了,不能闲待着,与世隔绝,总要介入人群,适应生活。乡邻的啥事我都有求必应,庙上的事,虽说闲事一桩,这两年庙上的事,我还是都顺应着。
去年,从太白庙重建会,到太白庙古文化艺术节,我都亲临现场,由于耳濡目染,环境熏陶,才从心里上渐渐打消了原来的不配合态度。在庙会上服务了三天,但仍没踏进庙堂。
作家协会来挖掘、探究太白庙古文化的 活动,我才主动畅开胸怀,接受太白庙,了解它的古老文明的渊源。太白庙才进入我的视线。
原来我们的先祖,从仰韶文化之初已经在这片原始的土地上,与自然相搏相生,经历了尧、舜、禹、夏、商、周的人类进化时代。这里从仰韶文化的发祥地到新石器时代。承载人类文明进步史。
从远古到近代,一直存在着历代统治者,勤政亲民,和先民相依相生的鱼水依存关系。我的祖祖辈辈听闻着古庙的钟声,成长,发展。我心中对太白庙有着不少愧疚。
二认识太白庙
1964年,营北和清秋小学校连片看电影。我跟着队伍,曲里拐弯,穿过许多住户,来到了清湫上庄村,上了高台,大的场院就呈现于眼前。在空旷的大院,有一座高大雄伟的老房子。听说:这是太白庙的大殿。从此,我就有了清湫太白庙的印象。
从空气中飘散着牛粪的 酸腐味中,感知到大殿周边的环境,饲养室里的很近,庙已经不像庙了。步步逼近的民房,正在挤压着这座孤独无奈的大殿,这里空气似乎令人窒息,太白庙大殿已经岌岌可危。这里被村落和绿树环抱,可以登高远眺,可以俯瞰清湫及周边村落的全貌,南望秦岭、北眺高原。远处的山峦沟壑,层层峦叠嶂,秦岭横亘东西,渭水默默东流,一切苍莽辽远,一切都显得很渺小。
这座雄伟的大殿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气派。虽孤独无助,但它的博大空旷依旧伟岸的立在这高原之上。它南北开了许多窗,东山墙开了大门。演电影时,所谓的大门和窗户被严密遮蔽,里边黑咕隆咚的,两个学校的学生聚集在这里,才占据大殿里一点点小空间,后边都空空荡荡的。这里哪有神龛,哪里有大佛?大殿中间一排多么粗壮的柱子,两三个小学生合着都抱不住。据说:有一根柱子里边是空空的,我不信,怎么会空呢?是人为的还是岁月的杰作?谁也不知道。相传大殿是鲁班所修,我更加神奇,是课本里发明锯子的木工祖师吗?还不知道。
三最初的太白庙学校
19 82年前后,普及六年义务教育时,学校派我写清秋小学校史,我腾出时间去走访,了解清湫学校的前世今生。根据老年人的口述,我来到太白庙遗址,寻找学校的模样。嗷!原来确实这里有过学校。但这里已经啥都没有了,记忆中唯一的大殿也没有了。站在大殿的遗址上,我只能根据描述,想象当年学校最初的情形。可能在民国的时候,由私塾转型,利用太白庙空着的庙宇和场院,办过规模很小的小学。有同龄人曾在这里念过书,那就说明离现在还不远。大殿前东南方的角落,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残存的半拉子角楼,高出周围民房许多,青砖青瓦,古香古色,依稀还能看见香客焚香烧纸的灰烬。庙没有了,大殿也被拆除了,香客信徒,只能在这残存的遗迹上向神灵祝祷。透过这断垣残壁的一砖一瓦,我看到了太白庙的神秘,唏嘘岁月的流逝!这个小学存在到了60年代年。
四 太白庙里的河北省师范学校
我的祖籍河南。我的三爸(李新增)小时候在太白庙里上过学。 2002年,我三爸回来省亲,我带他来太白庙寻访他过去上学的太白庙,他很失望,老地方还在,庙没有了,唏嘘不已。
前几天我打电话给远在新疆的三爸,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想了解太白庙的过去更多的细节。三爸给我讲述了70多年前在太白庙读书的一段往事。
抗战时期,河北、河南都沦陷了,大批难民在逃亡,他在逃难途中,一天遇见一辆马车,马车上载着许多东西,还坐着河北省省立师范学校校长——荆治安。学校正在从河北沦陷区往西边搬迁,一批一批逃亡的学生和流浪的难民往西前行。三爸一路跟着马车、人群。认识了校长荆治安一行,那时候他十一、二岁,跟着他们一直来到清湫太白庙落下脚。
清湫太白庙是一座古老大庙,占地面积很大,庙宇众多,房舍宽绰,建筑风格很考究。
河北省师范学校在这重新办起了。校长见我一路随行,孤身一人,很勤快,机灵,把我留下来,让我在属下的附小半工半读,还有一个负责人叫穆根银,给我的工作是敲罄(就是上下课,吃饭打铃),干杂活,一星期往常兴送一次信件、包裹。厨师长叫苏银庆,他见我天天吃完饭要收拾碗筷、杂物,就叫我别弄了,他帮我收拾了,叫我抓紧时间去听课。在这里我人小,勤快聪明,都很喜欢我,既干活又上学还有饭吃,成绩很优秀。我擅长写诗,他们都叫我“留诗娃”。在太白庙度过了五年,我十五、六岁了。
河北省立师范学校是河北省教育厅办的,是国民党时期的学校。后来国共的大局势变了,共产党的队伍压过来。外面传言说:红军要来,“红军来了,杀人,又奸淫妇女——-”。学校感到不安全,这个师范学校才搬到了西安。
学校临走的时候,留下10个人看守校产和庙里的东西。留下的有我、厨师穆根银,还有黄家庄的一名学生(姓殷记不住名字了)等10个人。苏银庆把我们叫到一起开了个会,叮嘱我们都睡在过道的厅下,小心点,有动静赶紧给女厕所躲,女厕里搭好了梯子。那晚有月亮,庙里人走寺空,偌大的一片庙宇,显得那么静,那么凄凉。前半夜厨师大哥为了给我们壮胆,拉了一阵二胡。半夜苏银庆把我打醒“ 共产党的部队住满了”。我们赶紧从女厕翻西墙,跳到玉米地,我们不敢走大路,沿着野河滩往西跑,跑到教坊村停下来,苏银庆叫我前去村子看,有没有共产党?我不敢去,就从坟院,沟沟坎坎穿过去,到眉县东边的村子天亮了。我们的衣服被野枣刺挂烂了,身上留下许多血印子。我们绕道县城西门,城门紧闭,我们就向把门的卫兵喊话:“我们是从清湫太白庙学校来的,清湫太白庙被红军占了 ”。门里边刚好有一个人也在清湫太白庙上过学。他赶紧开门,让我们进了县城,他给我们包了一顿饺子。第二天我们几个启程去了西安。我三爸今年90多岁了,记不准这段经历的具体年代,我进一步问的时候,他说:可能是1946年。
前几天,清秋村前书记,热心保护太白庙文化工作的李勇告诉我:河北省师范学院迁走,是因为李先念的红军部队从南山过来的—–他说:河北省师范学校搬来之前,抗战期间,宋庆龄在这创办过孤儿院,专门收养烈士遗孤和当地贫困儿童,后来搬到了延安。还曾有过伤兵医院。这里还曾住过抗日灭蒋团(民间组织),准备赴抗日前线,泄密后被国民政府剿灭了,一个叫做朱天顺的,被怀疑是地下共产党,被害于清秋村东1公里处的晾经寺前。
1988年后,太白庙小规模的重建了。庙里住一小和尚,因水电问题,和村民起纠纷,随起恶念,是夜,这村民被害于太白庙,诵经念佛之地,却血辱佛门,实属少见。这件血案,给太白庙蒙上了一层阴影。
五清湫太白庙的毁灭
除了千年风雨雷电自然的破损之外,还有历史上的战乱与社会因素,导致太白庙几度沉浮。
解放初期,太白庙还保留着历史的原来的轮廓,经过文化大革命,一场破四旧立四新的政治运动,古书被焚烧,古庙被拆除,神像被推倒破碎,石碑、古玩,珍奇散落民间。古木被杀戮,椽柱,檁、板另做他用,青砖碧瓦破碎。蕴含千年文化遗产的太白庙,毁于这场运动之中,就连村东边的唐僧取经,遗存的晾经寺,也都未能幸免 。营南、营北的两座古庙也当然无存。这场革命对古建筑的摧残是致命的,史无前例。
1977年,我步入新建成的清秋八年制学校,会议室前后的房檐台阶,全是用巨大的条形青石砌成的。我的小学老师,吕行老师指着条石,告诉我们:这青石条来自于太白庙前的老戏楼。老戏楼拆了,木头、砖瓦,都盖槐芽粮站了,村上把条石拉来砌到这了。李勇告诉我,太白庙拆之前,队里的电磨子在大殿里,之前,槐芽粮站在大殿里。古戏楼属于太白庙的一部分,位于太白庙南约五百米,前有一广场和大殿中间就是爷池。爷池虽经几千年,剩下唯一的大坑还在,已经被垃圾填埋差不多了。
大约是1988年,日本友人来寻找日本太白庙的渊源,寻到了清秋太白庙。但清秋太白庙烟花已散,杳然无影,就把清秋小学改名为:“太白庙小学”。与日本太白庙结为姊妹学校。清秋太白庙的渊源流长,一斑可见。
六再现清湫白庙
今天的太白庙再次回到世人的视线,值得感谢的是眉县政府参议员,陕西省文史研究院研究员张志芬老先生。 1988年,日本代表团来探访太白庙时,邀请到张志芬先生作陪。接待中他把他1983年在饮马河上发现的,清湫太白庙 乾隆御笔碑,指示给日本人和在场的政府官员看,并当场吟出他当时为碑石所作的小诗:“饮马河架便桥,两块石碑渡小波。乾隆皇位不足贵,铁画银钩不为多”。众人大惊。引起各级政府官员,村干部,群众高度重视。
根据李勇和肖玉怀叙述:
1985年,李勇和肖玉怀就觉得皇上御碑太珍贵了,决定先把石碑拉回来,以免再生变故。经协商,李勇和肖玉怀牵头,李勇动员、宣传,协调。肖玉怀具体实施。
1985年的10月,肖玉怀先到清湫农场借来倒链,叫上刘新怀、魏永仓,刘恩宽,等七八个青壮劳力,拿上绳索、撬杠,洋槐椽,刘新怀开自己的小四轮,还有好几个自愿来的人,把石碑拉到太白庙遗址。肖玉怀讲:“当时是农历十月份,双降已过,北方的天气己比较冷。他们先搭好三角支架,用大绳捆绑石碑,再用倒链起吊石碑,一个石碑大约有一吨多斤重,把石碑吊起后,移石拖碑向河岸边,再移动三角支撑架子,起吊,又给石碑底下垫上园木滚子,拖移再拖移三角支架,又重新吊起石碑,就这样反复几次,连拖带推,直至把石碑移动到河边的麦地边,四轮车慢慢倒退,到石碑跟前再移动三脚架,起吊装车”。十月的天气已经寒意很浓,好多人都要挽起裤子站到冰凉的河水里,河里水流挺急,河边有水草淤泥,不容易接近。必须下到水里,才能行。有些人上来,裤腿都湿湿的,相当辛苦。事后,肖玉怀掏自己的钱给刘新怀付了80元的车费。人力,都做义务,为庙上干事心甘情愿。
1988年冬,李勇等召开相关会议,鼓动群众:集资盖庙,群众心很齐,集资,捐款,初步重建成了占地一亩多的一座小院,一座砖木结构的三间主殿和两间简易生活用房,建筑面积三百平米左右。
2017年之前,村委和镇政府,邀请东岭集团来考察太白庙,深知太白庙古文化渊源流长,底蕴深厚,准备民间与政府、东部集团三方联手,立项开发,但实施遇挫,搁浅了。
2017下半年 ,新一届村委班子,抢抓机遇,重新启动,各方协调,遇山开路,逢水架桥,疏通各个环节。从恢复立项,征地赔付,启动东部集团合作,规划设计,施工,审验完工,到落成庆典,被一年内一举拿下。
经过两次重建,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清秋太白庙,占地约6亩,正殿雍容华丽,坐落于正北,殿前中心广场约500平米 ,两旁厢房相互对称,东侧安排成村史馆,馆内收藏镇寺之宝,三通神秘的石碑,其中有一通是乾隆皇帝的谢雨御笔碑。西侧安排微型会议室,也是接待室,相连的是诵经房。往南接小庙宇和南门,小庙两侧伫立两块石碑,西侧碑石元代《重建太白庙记》,东侧是2018年《重建太白庙叙略》。宏颜廊柱,雕梁画栋,宽阔规整,庄严肃穆。殿堂内,几尊太白山神金光习习,慈颜善目,村史馆内保存着三块石碑,崭新的清秋太白庙彰显着古朴与现代风格,大气庄重。太白尊神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庙之地,太白庙的珍贵文物也得一保存。
七 民间祁祷祭祀 、求子、免灾
过了文革那段敏感时期,每到正月十二,七月十二,庙上协会就会组织一定规模的念经,秦腔大戏, 锣鼓秧歌,广场舞、高跷社火,大棚歌舞等活动。会上还愿的,祁愿的 ,自发上香的络绎不绝 。到这时候,这里鞭炮巨响,梵音袅袅,秦腔高亢,人声鼎沸。看戏溜逛的,烧香敬佛的,买卖小吃的,会上工作的,帮忙的齐聚一起,热闹非凡。百姓自愿上布施,大会发出请柬,请来的企业、单位、个人捐助的善款,合起来基本就能包住大会的开销。今年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太白庙落成典礼与古文化艺术节,开销十多万,收到善款达到二十多万,余出的部分就留作下届活动和平时庙上开支。我不知道,太白庙哪来如此大的感召力,这次我深入了解了太白山、清秋太白庙,太白神,与历代皇帝,地方官员,为百姓求雨的史实 以及清湫古镇的渊源,心中的种种疑惑才一、一解开,我开始敬仰我们的先民,敬仰太白山神,也对古老、深沉的这座庙肃然起敬。我的心开始走近信仰的泱泱大军。
八 清湫太白庙的古老与建筑特色
县志记载:
原 太白庙原貌庙院占地三十二庙,共有殿宇六十六楹。其中太白正殿三楹,系宫殿式结构。清乾隆帝赐“金精灵泽”悬挂门楣之上。大门,二门各一楹、两厢官房,钟鼓楼,香坊,戏楼,甬路,墙垣等。供奉神像共计八十八尊。有三太白,玉皇大帝,紫阳真人即“张伯瑞”。“三霄”即(云霄,琼霄,碧霄),关羽,周仓,关平,东西雷神殿(东恶西善)黑煞神,红煞神,三十六天罡,(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全是湫神。还有十二顶轿子。
庙前有五池,大太白池,二太白池,三太白池,玉皇池,药王池。池中水深五尺至丈余。盛夏莲花争艳,马头莲生长奇特,鱼儿相伴嬉游,引人入胜,流连忘返。池旁古柏刺秋,高大参天木槿长势异常。
清秋太白庙大殿,空空柱子木渣门,八卦悬顶,斗拱交错,檐牙交啄,雕梁画栋,铁眉香炉千斤重,五百斤铁狮两边蹲,铁旗杆儿铁莲花,玉石碑子照娃娃,金碧辉。据说大殿是工匠之祖鲁班所建。居县志记载,这里属于远古,仰韶文化的发祥地,先民曾用最原始的方式在这里生生不息的繁衍,创造,形成渭河流域一颗仰韶文化灿烂的明珠。鲁班在漫长的生活体验中得到叶子的启发,发明了木工工具,创造了建筑艺术史上的奇迹,把历史推进到灿烂的文明时期。这里凝聚着先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和智慧。
据流传:空空柱子是因为在大殿骨架即将合拢,缺了一根细柱子,鲁班就用斧子,朝一根粗壮柱子的顶端的,一锤下去,这根柱子的芯被打出,掉下一根细柱子,所以出现了一根空空柱子,也就弥补了缺少细的一根。
九 太白庙与清湫太白庙的关系
太白山高出众山,在冰雪线以上,山顶常年积雪不化,所以流传着:“太白积雪六月天” 。绝顶有五池,池水清 咧 ,以为神池敬之。太白山顶,遥遥百余里,陡峭艰险,取水不易,在太白山底下设太白庙。真正的太白庙在拔仙台上。 太白山下的太白庙与清秋太白庙都属太白庙的下院,清湫太白庙是上山的第一门户,也作为登山的行宫,清湫太白庙爷池的水来自于绝顶的神湫。山下的太白庙侧于祈雨。清湫太白庙祈雨又侧于还愿谢恩。 真正登上太白山绝顶祈雨的只有北宋的凤翔知府李昭,他真的脱掉鞋子,赤脚上拜神佛 。多数皇朝官员都取之于清湫太白神池的水,祭天求雨、谢恩。 有人把太白庙比作大树,把清湫太白庙比作大树的根。
十 清湫镇与清湫太白庙
据县志记载:元代的时候,元朝的首领派蒙军大将歹驴镇守关中,这是大西北的战略要地,歹驴以清湫太白庙为核心筑城建称清湫镇。民间流传着:灰王在这里建过都,霸王河西那座高约数仗的的小山丘是灰王的坟墓,教坊是灰王的练兵场,所以叫做教坊。清湫营北高原多于灰土,与这个传说很吻合。这个灰王就是歹驴。清湫古镇,西高东底,清湫梁和营北塬是清湫古城的西城墙,东边与黄、赵村相隔的沙城就是东城墙。营南队东堡庄基后边的断续的土石岭就是清湫镇的北城墙。清湫太白庙就是歹驴的军事中心和宫殿。可见,太白庙在元代以前就有了。大概在尧舜禹时代,有了先民活动之后就建成了祈雨活动的场所。
十一 古今对太白庙进行过三次 重大重建。
元代重修 。 据县志载:元代的“重修太白庙记”碑记载,蒙古元之正十四年(0354),遣将歹驴筑城于清秋镇,建成当时全县最大的庙宇——清秋太白庙。 清初李雪木《撰重修太白庙记》,可以得修建规模是相当大,也是清秋太白庙鼎盛时期。 1988年——-2018年,找回遗失的石碑,在原址上建起太白庙牌楼和一座庙宇。2018年扩建成现今占地6亩,新建广场,正殿,厢房,小型接待室,村史馆。恢复了太白庙比较规范的宗教活动场所。
十二 历代官府祈雨
1 清朝求雨 。 清朝乾隆(43年)。陕西巡抚毕沅遇久旱来清秋太白庙求雨,应验后向乾隆皇帝奏报,乾隆皇帝亲御笔赋诗一首,感谢山神。一通乾隆皇帝御笔碑和乾隆御旨碑立于清湫太白庙内。
2 北宋(1055年)李昭取雨 。 时任凤翔知府的李昭,遇久旱不雨,李昭两次来清秋太白庙取水求雨,果然灵验,故上奏宋仁宗,请求皇上为太白庙神封爵,仁宗很快降旨:恩准封太白山神为“济民侯”。封济民侯的石碑立于清湫太白庙。
3北宋苏轼四次求雨。宋仁宗器重苏轼才学,派凤翔府任签书判官,知府宋选将取雨重任交给苏轼。
第一次取雨只润地皮。原因是时机不对,土星、火星齐聚井宿。第二次取雨,来清湫太白庙取水带回凤翔府祝文祷告。雨不大。第三次取雨,太守亲自骑马同苏轼来清湫太白庙取水,向天神苦苦哀求。大雨丰沛三天,旱象彻底解除,秋季作物也得到恩惠,农业丰收。第四次,去往磻溪取水历经艰辛。事后苏轼赋喜雨祝文,刻碑谢雨,谢雨碑立于凤翔府“喜雨亭”。
4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应陕西巡抚毕沆(秋帆)奏请:加太白山神号为昭灵普润福应王,又特分为御书“金精灵泽”匾额一面。
这几天,我一直在搜集,询问,查阅,梳理有关清湫太白庙史实资料,历史掌故。我已经对清湫太白庙有清醒的认识,理清了人们为什么那么崇仰清湫太白庙,看来太白庙,太白爷不是杜撰的空穴来风,有一定的历史史实,太白庙真的根基深厚,文化淳朴,遇到灾难到时候,祈求上苍护佑,得来应验,人们从经验中产生的那种虔诚,是必然的。从大量的文史资料中,证实了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那种科学无法解释的事实。这次活动让我清楚了许多,解释了我从前的迷惑。看到了先民在仰韶文化到新石器时代,所经历的的艰难曲折,还有无助和无奈。
历史是一面镜子,探测古往今来的事,我们要知足,知足是一种修养,满足是一种品质。我们应该感到今天的生活、生产条件已经不错了。应该在党和政府宗教政策的指引下发扬灿烂的民族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扬先民不屈不挠的精神,砥砺前行。
清湫太白庙
作者:李宏毅
作协笔骚瓦上霜,
文字无声诉离殇。
仰韶农耕仗风雨,
太白神领降吉祥,
布衣历来多近神,
庙宇神坛有烛香。
古来小寺多劫难,
今有胜手著文章。
作者简介
李宏毅:男,生于1954年,2000年毕业于安康师专政史系。小学教师,2014年退休,曾有习作见于江山文学等刊。爱好文学,乐于田园。
清湫太白庙对联集锦(一)
联题清湫太白庙
作者:刘启云
守土有责,感天而动帝
为民祈福,享庙以封神
清湫潋滟,时来惠风澍雨
太白巍峨,永葆国泰民安
太白爷在此,总有时风澍雨
乾隆皇御封,自然神正民安
能保境安民,自享无边香火
只养心守正,永沐浩荡神恩
作者简介
刘启云,男,陕西眉县横渠镇人,生于1958年5月,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现任陕西省老年诗词学会(陕西省太白诗社)副会长、宝鸡市楹联学会副会长、眉县文联副主席、眉县诗词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陕西太白山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参与《太白山丛书》、《眉县历史文化丛书》、《宝鸡旅游文化对联》等书的编撰工作,著有《太白山诗联歌赋》、《眉县山水田园》、《千百年的守望(对影诗联)》、《水杉颂(对影散文)》等著作。诗词、楹联、散文、戏剧作品散于各类报刊杂志。
清湫太白庙对联集锦(二)
太白庙题联
作者:太白伏谷
一、太白古庙绕神韵;眉域人文继遗风。
二、太虚灵应常赐雨;众生福居久承恩。
三、原期香火继华夏;成想血缘延东瀛。
作者简介
太白伏谷,本名史公会,眉县槐芽镇保安堡人,农民。文学爱好者,喜欢诗词。
清湫太白庙对联集锦(三)
太白庙献联
作者:樊麦堂
其一 昔日太白庙时光洗礼面貌依旧荒无不堪
今日庙宇阁重振旗鼓香火缭绕人气旺盛
其二 眉县文联作协豪爵云集太白庙
杰出佳作精品精彩演绎太白俏
其三 日本故人寻根问祖太白庙
缘来已久祖庙渊源威名高
其四 太白庙历史悠久闻名遐迩
西府地南托秦岭北系渭水
作者简介
樊麦堂,男,农民,眉县常兴镇岭堡村一组,网名《退耕》,生于1957年10月12日,花甲有二,平时爱好写写唱唱,现随同儿子在太原生活,曾给太原某企业内刊投稿数篇。
清湫太白庙对联集锦(四)
作者:张驰
湫光倒映天池水;
孤城横掩惇物峰。
(夏商周时太白山名为“惇物山”)
偃燐火,天賚良弼;
弃周粮,泰交休风。
作者简介
张驰,号太白山人,眉县作协副主席,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展览与发展委员会会员、陕西省楹联学会会员、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省直属机关书画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实力派书画家、宝鸡市楹联协会理事、太白山书画院副院长、太白山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眉县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太白山文化研究会会员,眉县政协委员。作品获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名人书法大展金奖,其作载入《中国华山楹联书画集》、《全国名人名家书画大典》获金奖,陕西省实力派书画家,连续四年在陕甘两省四市八县区书画联展获金奖,应邀赴韩文化交流,作品被国内友人外收藏。
清湫太白庙对联集锦(五)
作者:李志强
清湫三庙望太白三海,望了又望;
人生三界盼幸福三赐,盼了又盼。
作者简介
李志强,籍贯:眉县,大专文化,退休干部,眉县作协会员;热愛文字写作,曾在多家网络媒体发表诗歌。著有诗集《太白山下荷花情》(一)。
观太白庙有感(诗歌)
作者:张永麟
座落历史厚重的清湫村
太白庙源远流长
起源于汉代
钟灵毓金星之秀
关中诸山莫高于此,上有湫池
至三伏天亦凝水
道书明为第十一洞天!
清初李雪木撰重修太白庙记
遇大旱
眉令梅遇则为祷于山祈雨
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乾隆御书”金精灵泽”匾额一面
太白庙美名扬四方!
今清湫村善男信女
公议乐善好施
众志成城
多方筹资,集沙成丘
择基玉皇阁处
新建太白面庙三楹
今成著名的道教活动场地!
一八年底,应清湫村之邀
有幸欣赏太白庙新的颜容
一尊尊石碑
诉说着太白庙曲折离奇的身世
个个塑像栩栩如生
大殿气势宏伟
寺院庙宇浑为一体!
作协同仁凝神顿足
细细观碑读文
个个啧啧称赞
久久不愿离去
听老者讲述,一段段传奇故事
回味无穷,仿佛发生在昨天!
太白庙重修初具规模
愿今后扩大对外联谊交流
吸纳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控掘太白庙人文历史
彰显地域特色
再现昔日的盛大辉煌!
作者简历:
张永麟,生于1963年,眉县齐镇官亭村人。81年先后在官亭小学,齐镇初中任教。1988年12月至2008年8月先后在青化,常兴,横渠和金渠等地工作,担任副镇长等职务。2008年9月至2017年4月先后在县科协,县统筹城乡发展办公室、县政协等单位工作,任县政协教文卫体与学习文史委主任等职务,2017年5月退居二线。2012年开开始文学创作,先后有8篇作品在政协文史资料及有关杂志刊登。2018年11月份以来,有《我的父亲》、《难忘的教师生涯》、《变迁》、《渭北见闻》等作品在《江山文学网》上发表。作者人生阅历丰富,善于洞察社会,文笔朴实,其作品平而不华,深受读者喜爱。业余擅长音乐、书法。
征稿启事
亲爱的文学精英:
欢迎您投稿眉县作家微信公众平台。《眉县作家》是由眉县作协主办,旨在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广大作家、文学爱好者提供优质的表达和阅读平台,是眉县作协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扇窗口,也是眉县走向世界、接轨全球的新途径。
为进一步提高《眉县作家》内容质量和可读性,进一步推广眉县的文化精神与素养,现长期面向广大文学爱好者征稿。
1
征稿内容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及与眉县相关的杂谈随笔等优秀文章。
2
征稿要求1.投稿人必须确定本人拥有作品网络版权的处置权,投稿文章产生的版权纠纷由投稿人自行负责,凡所推介的稿件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否则不予推送。
2.本平台优先选用原创首发稿件,首发稿件一经采用即视为将网络版权授予《眉县作家》,平台将在文内设置“原创”标识,其他平台转载必须注明转载自《眉县作家》。
3.散文、小说作品不超过5000字,长篇小说提供完整版和5000字以内节选版,诗歌200行以内。
4.投稿时请在稿件正文末尾附上作者照片、简介一份(平台编辑会根据规范对简历进行必要删减)。
3
投稿方式投稿邮箱:
(1)17629089697@163.com
(2)1820896121@qq.com
4
1.按照稿件投递的先后顺序,编辑审阅工作将在收到投稿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稿件一经推出,可自行订阅本公众号进行查看。若自投稿日起15个工作日内未推出即视为稿件不予采用。
2.编辑有权按照各栏目标准对稿件内容进行取舍、修改、编辑。
5
稿件一经采用即按照如下方式支付稿酬。
① 赏金20元起步计酬,以一个自然月(从发表日起30日内)的赞赏为稿费总体
② 其中30%用于微信公众号的维护
③ 其中70%作为作者的稿费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