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参赛作品
10月6日,无锡一张写有“无健康码由此进入”的指示牌照片突然在网络上走红。“无锡。善……”短短三字配上一张照片,却收获了近19万网友的点赞。据悉,图片上是无锡火车站为因故无法展示健康码的群体开辟的专门服务通道,而在郑州机场、福州火车站、杭州火车站等也可见到类似服务区域。(10月8日新华社)
小小的一个“无健康码”通道,缘何“激起千层浪”,引发网友的广泛关注?事实上,这源于疫情防控期间一个长期存在的矛盾:“健康码”在方便了城市常态化疫情防控管理的同时,却也绊倒了那些“用机难”的弱势群体。类似“哈尔滨市老人无法扫码被拒载”的事件,疫情期间每天都在全国各地城市上演,足以说明问题的长期性、普遍性、严重性。
不难理解,专门通道设置所引发的一片叫好声所承载的,恰恰是民众对于问题得以解决的急切期盼:如何切实帮助那些没有智能机或者不会使用智能机的人群跨过“寸步难行”这道坎儿。值得欣喜的是,在关注到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后,几个城市都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政策尝试,也确实一定程度解决了问题。应当说,“善政”背后是一座城对于弱势与边缘群体应该有的关心与包容。
“无健康码通道”作为“善政”的“一小步”,传递的是一个城市管理该有的“温度”,的确值得肯定。然而,如果对这种“点赞”与“叫好”做更进一步的思考,似乎可以发现某些问题:“扫码难”的问题已经持续半年有余,为何现在才在部分城市得以解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友的“围观”与“点赞”正说明了此时的“无健康码通道”仍然是“稀奇之物”,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及与推广。而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对于问题解决的迟滞:“健康码”在设计与推行之初虽然存在忽视边缘群体的问题,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可以通过及时的政策修补来降低影响。但是,大部分地区选择“一刀切”式的做法,将“扫码难”的问题完全归责到“和科技脱节”的群体身上,而并非积极地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不得不说,这种“懒政”的处理方式所带来的矛盾不容小觑。而这种非人性化的、冰冷的处理方式同时也在加剧此类群体与城市的疏离感。
一个小小的通道,不仅是对“扫码难”问题的“对症下药”,更是一个城市文明与温度的展现。“无码”通道的开设,其实只是“升温”的第一步。如何借由这样一个“善政”,反思曾经在城市管理层面上的“非人性化”之举,更多地从全局角度出发,真正重视那些“藏在角落里”的群体;积极建立健全的、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机制,让弱势群体走出“边缘”;“授之以渔“,真正帮助他们跟上时代脚步与科技潮流,幸福而体面地生活,这些考验的都是政府“为政以善”的决心和能力。同时,如何让此种“善政”不再是“积弊已久”后的“后知后觉”,而是真正基于实际调研的“人性化设计”;如何让其在一个城市真正“站稳脚跟”,发挥实际作用而非流于形式;如何使其不局限于某个城市“一枝独秀”,而是在全国“遍地开花”……这些都是让城市管理中“善政”得以“保温”的题中之义。
在一片对于“无健康码通道”的叫好与肯定声中,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迈出第一步”之后的路该怎么走。让城市的“温度”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每个个体随时可知可感的“常态化”温暖,需要从“无健康码通道”中汲取经验,继续前行。
文/吕行 (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