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再现】

本次主题整合阅读学习着力于“同一主题不同文体整合教学的实践”,选文包括文本三个(涉及诗歌、小说、散文),漫画一组,歌曲一首,具体如下:

诗歌:《诗经·小雅·蓼莪》节选

蓼莪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经·小雅》

小说:《慈母情深》,选自作家梁晓声的《母亲》

散文:钱国丹《地震中的母亲》节选

人物群像:地震中的母亲

平日里,这些年轻的母亲们,也许柔弱,也许娇媚,也许还比较任性。但是在巨大的灾难来临之际,在幼小的生命亟待保护的时刻,她们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在一瞬间就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我感念震灾中的母亲!

当救护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以这样的姿势定格了:双膝跪地,双手坚定地撑着。她的上身向前匍匐着,模样就像行跪拜礼,她的身体被压得变形了,让人不忍卒睹。但是在废墟中,拱起了一座母爱的桥。

我不知道她从哪里得到的力量,在大厦即将倾倒的瞬间,在水泥板和砖块狂暴地砸向她的那一时刻,她没有趴下,而是用这种独特的姿势支撑着,直到永恒。她背负着的是千万斤的废墟啊,她仍然没有倒下。因为有一种爱的力量在支撑!

也许她还活着?救援人员冲她喊叫,用撬棍敲击着水泥框梁。她没有听见,也没有任何反应。队长从砖石的缝隙中伸进手,触摸到的却是冰凉的躯体。于是人们暂时放下了她,走向下一个废墟,去救一息尚存的人。

或许是得到神灵的启示,救援队长忽然想到什么,他迅速地往回跑,竭尽全力地把手伸进那女人身子弯成的苍穹中,他探到了一个软乎乎、暖融融的小生命!那是一个孩子!救护队员们把断壁残砖搬开,在她弯曲的身体下面,抱出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在母亲的呵护下,她还酣然熟睡着,因为有母亲的庇护,山崩地裂,并不意味着什么。

队长紧紧地把婴儿护在怀里,泪眼莹莹,满脸慈蔼。

橄榄绿和红色的襁褓互相辉映,成为人间最美丽的风景。

孩子毫发未损,她一直安详地睡着,红扑扑的小脸让所有的人为之动容。

随行的医生准备给她做体检时,襁褓中却滑出一台手机,上面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

这是世界上最感人的短信,同时也是一条特殊的遗嘱,一个伟大的祝福!

手机从这一双手传到另一双手,就这么一直传下去,泪水滴在手机屏上,模糊了那两行字。

都说是父爱如山,母爱似水。但谁敢说,这位母亲的脊梁不是一座大山?

漫画:焦波《咱爹咱娘》

歌曲:阎维文《母亲》

【选文缘由与教学构想】

驻足文庙大成殿,环顾四周高耸的教学楼和在操场上奔跑跳跃的学生,我常常陷入沉思:强调全人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全球教育人共同关注、研究的话题,这与我们学校“大德大爱,大智大行,大美大成”的“大成教育”理念可谓不谋而合。语文怎样既立足课程,又突破学科限制,以全人发展为目标,从学科本位走向学生的素养本位,让“大成教育”落地生根?“主题整合”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抓手,该项目的实践研究已经成为江苏省前瞻性研究项目。《慈母情深》就是进行主题整合阅读教学探索的案例。

母爱乃人间第一情,正因为此,它横越中西,纵贯古今,成为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与此相关的作品数不胜数。着眼课程三维目标的交融性,着眼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性,我拓宽思路,开阔视野,运用系统思维和协调理论,以经典为选材标准,以语言文学为主体,以绘画音乐为两翼,编写了本次主题整合学习的微课程教材,内容之间互为资源,彼此支撑,相辅相成,可以发挥团体作战的系统优势。为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进行,本次选文还注意了文体的相异性与主题的归一性,便于学生整合、比较、研读。

《蓼莪》是中国第一首赞美父母之爱的诗篇,情深意切,尤其是它的构词造句(动词+我)具有显著特征,那些动词各不相同,但字字有爱。“我”字多次重复,表现的是“满眼都是我”“心里全是我”的浓情爱意,读来易于理解母亲的养育之恩。全诗妙用重章叠句手法,读起来一唱三叹,将父母之爱,将儿女对父母之爱的感激之情、思念之情、怀念之情,将“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悲情书写得淋漓尽致,是学生学语文、悟真情的极好材料。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自传体小说《母亲》。他的母亲如何挑战极限,用男人般的劳作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工作以换回他学习成长的可能。其中一些细节感人至深,环境的无比恶劣与母亲的争分夺秒形成的对比使人心酸,母亲龟裂的手指与支持儿子读“闲书”形成的对比令人敬仰,一个贤明的母亲用忘我的劳动对子女的培育之恩跃然纸上,流淌在字里行间。

《地震中的母亲》则是一篇散文,钱国丹描写四川地震中的一组可歌可泣的母亲群像,在灾难来临之时,她们用自己的生命为子女护航,那份护卫之恩让人永远难忘。在内容上,文字描述的现场让人揪心,在呈现形式上,地震中的母亲雕塑、手机信息的留存,以及音乐的渲染,将那份穿越生死之爱成为可能,成为永恒。

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这些文本中的细节其实在《蓼莪》中的动词中都能找到影子,如此用细节回扣诗经《蓼莪》中的动词来现场创作小诗,使得不同文体中的母亲得到主题的归一与升华(如图1)。

而回到《蓼莪》后的主题整合学习(如图2),在“焦波漫画《咱爹咱娘》”欣赏中、在“阎维文的《母亲》”聆听中,越发可以感受到“子欲孝而亲不待”,我们不仅要感恩,还应回报,不是长大后,就是现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整个学习过程由对“大德大爱”的品读、感悟,启发“大智大行”,指向“大美大成”,这不仅是语文素养的提升,更是人性本质的敲击、回归与播种、生长。

五年前执教本课时,次序推进。现在反思回顾,那只是进行了资源的简单叠加,而非真正的主题整合、融通创生。反思两次不同的构想(如图3),主要是前者教学目标定位于主题教材内容的完成,同时指向生成学生的情感,属于线性思维;而后者则明显致力于学生的人性核心素养的催醒与培植、学科素养的点拨与运用,属于复杂性思维。

【课例呈现】

执教年级:六年级

活动一:初读《蓼莪》,读出韵律,感受平凡的爱

师:(播放歌曲《游子吟》)同学们,母亲的恩情到底有多深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母亲”这个话题。首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三千年前的《诗经》中的一个篇章,齐读《蓼莪》。

生(齐):《蓼莪》。

师:先来看第一个学习活动,请你来读。(出示,生读。)

活动一:初读《蓼莪》,读出韵律,感受平凡的爱

1.读准字句,小组交流字词的意思,不明白的字做上记号。

2.你能发现本诗在构词造句上有什么规律吗?小组讨论。

师:好,围绕这个要求开始学习。

(生自读后小组交流)

师:好,哪个小组先来给我们读读。

(生读全诗)

师:不错,读得很准,而且很有感情。哪个字注意一下,会读得更好呢?

生:我觉得应该把“兮”字读得长一点儿,这样有韵味。

师:哦,“兮”是什么意思呢?

生:“啊”的意思。

师:它是一个语气助词,我们可以读得稍微长一点儿。接下来,我们请一组同学当小老师,看看能不能结合注释来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师:这一组同学请到黑板这儿来,你们是先讲还是先问?

生:先讲。“蓼”是高大的意思。

生:“莪”是一种植物,是莪蒿。它生长在水边,嫩的茎叶可以食用,又叫抱娘蒿。有人知道“蓼莪”是什么意思吗?

生:“蓼莪”是高大的抱娘蒿。

生:抱娘蒿就是成才而又孝顺的孝子,而“蓼莪”就是形容孝子的。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个意思的?

生:我是在网上查得的。

师:非常好,善于利用网络学习。有没有其他含义呢?我在这儿先打一个问号,我们回头再交流。

生:大家来看这个“拊”,它的意思是抚摸,也是抚慰。

生:这个“畜”是喜爱,连起来是父母抚慰我,喜爱我。

生:“顾”是照顾,“复”是庇护,连起来是照顾我,庇护我。

生:大家知道这个“腹”是什么意思吗?

生:“腹”是指抱在怀里的意思。

师:正确,可你长这么大了,母亲还能抱得动吗?(师打问号)

生:“昊”是元气博大,“昊天”就是苍天,连起来就是父母的爱就像苍天一样无边无际。

师:你们这一小组很棒,基本把意思说出来了,那你们有什么问题请教我们的小老师吗?

生:我想问,为什么要以“蓼莪”为题?

生:我想问一下“长”的意思。

生:我觉得“长我”就是使我成长。

师:使我成长,母亲哺育我,培育我,使我成长,这是一个使动用法。这种用法,到中学我们就能学到。

师: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诗意,再来谈谈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发现。

生:这是一首四言诗,诗里用了许多“我”,是一种反复重叠的手法。

师:古人用字、作诗非常吝啬,绝不轻易重复,那这里又是为什么呢?

(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我”,这与古人写诗的原则完全相悖,为什么?)

生:我认为这样有一种韵律美。

师:是,从修辞手法上来说,能让我们感觉到韵律美。好,读出韵律美。把这个“我”读得重一些,饱满一些。

(生齐读)

生:我认为这个“我”字前面都有一个动词,父母教育我、养育我,说明父母关心我,所以说“昊天罔极”。

师:掌声送给他。他不仅研究了“我”,还研究了“我”前面这些动词。我们研究了这些“我”的存在,是否可以理解为母亲心里只有我,眼里全是我,正因为此,所以作者才有如此的情感,那就是“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师:再来看这些动词,虽然意思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父母为“我”做的事。

生:有抚养的意思。

师:它只是母亲为“我”做的那些事吗?它还有母亲对“我”不同形式的爱,让我们把这些爱读出来。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上课之前,我曾听有人将这首诗的节奏读得相当快,你知道为什么吗?来体验一下。

(师打节奏,生快读。)

师:谁来说说读的感受?

生:我感觉到要报答母亲的强烈愿望。

生:我感觉到心里充满了一种气。

师:那个“气”是什么呀?

生:是一种无法报答、孝顺父母的惋惜。

师:惋惜,有没有人读出那是父母应接不暇的爱、厚厚的爱、重重的爱,源源不断地向你涌来了的感受,有没有?

生:有。在读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充满了热烈的感情,这就是“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师:除了这样一种快读,我也曾听人采用另外一种慢读,字字饱满。

(生齐慢读)

师:这样的读,你又读出了什么呢?

生:我读出了父母的爱对我是很饱满的。

师:深沉的、饱满的而又浓烈的,说得真好。《蓼莪》这首诗古往今来,吟诵者众多,咱们一起来欣赏那吟诵的滋味。

(师播放视频,生欣赏。)

活动二:联系时文,读懂内涵,体会非凡的爱

师:不同的朗读,相同的爱。诗歌虽短,但字字含情,每个字里都好像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传奇、有一些怀念。我们能不能从教材其他阅读材料中也能觅得像“鞠、拊、畜”这些字的影子?(出示活动二,生读。)

活动二:联系时文,读懂内涵,体会非凡的爱

1. 诵读文中细节,交流批注。

2. 联系《蓼莪》中相对应的文字,小组合作,创作一组诗行。

师:那我们先来交流文中值得品读的细节。

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儿疲竭的我熟悉的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从这个“疲竭”可以看出母亲为了那一点点工资而日夜操劳,由此我想起白居易的诗,“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师:不错,还引用了古诗。

生:这句话中连用了三句“我的母亲”,实际上是作者意在表现对母亲在如此恶劣环境中生活的心酸。

师:看起来是母亲吃惊地望着“我”,实际上是“我”吃惊地望着母亲,让我们读出儿子对母亲的心疼。

(生读文)

师:这是一个慢镜头。

生:母亲一定是工作了十几个小时,所以眼神“疲竭”。

生:从文中“龟裂”看出,母亲非常累、非常苦,“裂”说明口子深。

生:文中连用四个“立刻”,说明母亲工作争分夺秒。

生:我从“立刻”读出母亲不愿浪费时间,那样就会少挣钱。

生:为了让我读书,哪怕一分钱都是珍贵的。

师:从“立刻”后面的省略号中,你读出什么?

生:读出母亲还做了许多事。

生:而且是立刻做。

师:这些细节让我想到“鞠”字在古代还有一个意思,是弯曲、弯腰的意思,也就是说要“拊我畜我,长我育我”是很难很难的,此情怎一个“鞠”字了得!如果我们将这一段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是否可以这样呢?母亲,您坐下,曲背,缝纫,立刻又立刻,忙碌复忙碌,这分明是您为了我们过度劳累的见证,此情怎一个“鞠”字了得!同学们,就用这种写诗的方法,试着给这些母亲献上我们想说的话。

(生交流写作,展示作品。)

作品1 :母亲,您愿意用龟裂的手指赚来的血汗钱给我们买书,自己却省吃俭用,这分明是母爱的伟大,此情怎一个“鞠”字了得!

师:这些小诗虽不像诗人的那样精致,但表现了我们的情感。

师:下面边看视频《地震中的母亲》,边看小组作品。

作品2:母亲,您撑地的双手,跪着的双膝,匍匐的上身,弯成了生命的苍穹,为孩子牢牢地撑住了生命之门,这分明是母爱最好的诠释。大爱无言,母爱无疆,此情怎一个“腹”字了得!

师:母亲在最后一刻,用手机写下了“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留下了穿越生死、永恒的温暖。现在你能理解“腹”字了吗?岂止是怀抱,虽然你已长大,母亲已抱不动你,但是她无时无刻牵挂的那颗心永远都会存在,“出入腹我”,即使出入到另外一个世界,也还在牵挂着,这就是我们伟大平凡的母亲。

活动三:吟唱《蓼莪》,读出深情,回报永恒的爱

师: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的,不同的母亲相同的爱。让我们再来读读《蓼莪》,用心用情读。(出示活动三。生深情读《蓼莪》。)

活动三:吟唱《蓼莪》,读出深情,回报永恒的爱

师:不错,发自肺腑。古往今来,“母亲”这个主题一直是大家反复吟唱,用不同形式表现的共同主题,可以用诗歌、歌曲、绘画等。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漫画家焦波的作品《咱爹咱娘》。

(生看、读漫画。配乐阎维文的歌曲《母亲》。)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回到《蓼莪》,“莪”是一种草本植物,“蓼”是高大的意思,作者为什么用“高大”来形容一种草?

生:抱娘蒿,我想是说母爱这种精神伟大。

师:同学们,故事也许是这样的,在古代,征战频繁,往往将士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有一个将士幸得返乡,路上,他想起父母往日的点点滴滴恩情,就不觉吟诵起了这首诗——

(生齐读)

师:然而当他回到故里时,家已不复存在,亲已杳无踪影,迎接他的是一黄土,黄土坡上的那蒿草呢,也因多年无人清理长得高大了呀!实际上是这么一个故事,所以就有了千古一叹,“子欲孝而亲不待”,读得懂吗?

生:读得懂。

师:那我们该怎么办?我想要放在心里,用行动表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围绕“母亲”这个主题,品诗歌、读小说,研究散文、创作诗歌,欣赏漫画、音乐,把母亲对我们的情感浓浓地纳入到了心间。以后用这种方法开展自己的阅读,让我们的阅读之树、人生之树枝繁叶茂,好吗?下课。

【教学评析】

目前学校里的课程基本上是学科课程,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分科知识,彼此独立且界限明显。为适应对现代社会人才核心素养的要求,弥补现代课程分科的不足,克服语文教育局限于课本、教师,割断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学科之间壁垒森严,教学方式单一僵化等弊病,特级教师朱爱华提出了大语文的教学主张,并以主题整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探索。《慈母情深》主题阅读就是充分彰显这一教学追求与个性特色的成功案例。这里的主题不是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而是从人的培养目标出发,聚焦作为人成长的核心素养,以语文学科为立足点,涉及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学习问题、生活经验等话题及命题,具有研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整合的本质定义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因此,整合就是整理调整并重新构建组合,整合是思想、是目的、是方法、是过程。

一、整合,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疆界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如何凸显“综合”、落实“实践”?朱老师首先从课程内容入手。她以“母亲”这个主题为抓手,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大胆整合各种材料,精心建构教学内容。千年绝唱《蓼莪》,当代散文《母亲》《地震中的母亲》,经典歌曲《母亲》,漫画佳作《咱爹咱娘》,以及学生收集的各种有关母亲的叙述……穿越先秦与现今等不同时代,超越文学与艺术等不同学科,跨越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等不同类型的各种阅读材料,将它们相互补充、支撑、交融,让学生的阅读内容更丰富了,阅读形式更多了,阅读时间更长了(课前预读、课上共读、课后延读),言语实践力度更大了。主题整合,扩大了语文学科的领域,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疆界,开阔了语文教学的视野,让语言文字运用真正置身于综合性、实践性的活动。

二、整合,活化了语文教学的手段

朱老师认为,主题阅读,不是各种材料的简单叠加,并非视角越多越好、内容越杂越好,因为大语文不是碎片化的语文,而是结构化的语文。结构化的语文需要围绕核心,精心整合,有机融合。主题阅读《慈母情深》的核心材料是《蓼莪》,立足儿童立场,链接当下生活,打通与经验世界、社会生活的通道,是朱老师整合本节课内容的出发点,也是她活化语文教学策略的生长点。由于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古诗学习经验的支撑作用,发挥了线上与线下学习的共通作用,发挥了耳熟能详的歌曲和漫画的渲染、烘托作用,发挥了视频材料的启发、示范作用,发挥了感人肺腑的梁晓声《慈母情深》等时文的互文、共鸣作用,发挥了听说读写的联通效应,整个教学活动,学生兴致盎然、激情澎湃,不但读懂了《蓼莪》这首诗歌深刻丰富的内涵,也发现了同一主题不同作品共通的精彩、研究性学习的奥秘。比较起5年前的线性思维和简单叠加的推进方式,朱老师现在呈现给我们的教学案例,无论是对主题整合、语文研究性学习认识的深度,还是实践探索的力度,进步都是非常明显的,真正让看起来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的一个整体,获得了超值的效果。

三、整合,探索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

中华优秀传统经典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一直是国人的精神底色,文化血脉。如今,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进入语文课程,既是国家行为(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又是广大教师的共同心声,更是莘莘学子的迫切需要。但是,传统经典作品内容艰深,产生年代久远,距现代学生的经验世界比较遥远,因此,传承有一定难度。朱老师巧妙地让经典与当下链接,在两者之间铺路架桥。为了引领学生读懂《蓼莪》这首几千年前的诗歌佳作,朱老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采用小组共读助学的合作方式,跨越字词障碍。在此基础上,她用现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等人的小说、散文,用当代画家焦波的漫画,用流行歌曲,以它们来映衬、丰厚、活化、深化学习主题和学生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解读《蓼莪》,受到精神的濡染、情感的熏陶。主题整合,轻松实现了对传统作品的转化性创造,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探索了一条新路。

四、整合,升华了儿童未来发展的境界

《慈母情深》主题阅读,是从学科本位走向素养本位的一次成功尝试。它以全人发展为目标,努力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立足学科,又超越学科,不仅是听说读写的整合,不仅是当下与经典的整合,不仅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不仅是书本世界与学生经验世界的整合,还是情感与思维的整合,真正促进了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升华了儿童成长的境界。整个阅读活动,不仅充满语文味,还充满浓浓的感情色彩与文化意味,不仅指向学生的言语生活,也指向学生的精神世界,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在体验,也在质疑、合作、探究、发现,不仅收获了学习的成果,也收获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体现了情与智的融合,收获当下与种植未来的统一。

原文载于《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版2016年第9期“整合教学”栏目。

欢迎订阅《小学语文教学》杂志

邮局订阅: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邮发代号:22-440。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邮发代号:22-441。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邮发代号:22-442。

也可以到我们的微信小店直接订阅哦!

投稿网址:http://www.sxjybks.com/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编辑部电话:0351-3961912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编辑部电话:0351-3961503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编辑部电话:0351-4866459

欢迎扫描二维码,把《小学语文教学》推荐给更多老师!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