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200多年前,秦始皇在中国第一次统一了度量衡。

1959年,新中国颁布了相关法律和规定,实现了计量制度和法令的统一。

但是,大师兄给您报个料:到现在,中医界都没有统一度量衡。

哎,说起来有点危言耸听,其实就想引起大家的关注。什么意思呢?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该视频因违规已下架

就是中医界的剂量之争。

这个剂量之争,中医界各说各的理,到现在也没有统一。

具体说,就是《伤寒论》中的方子,都是某某药多少多少两,这个两是东汉的两,那现在到底合多少克呢?

一种说法是一两合3克,另一种说法是一两合15克。我们守正学堂认为应该是15克。

理由有三。

一是考古,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文物叫:东汉大司农铜权。

1981年出土,铸于东汉光和二年,也就是公元179年。

此时《伤寒论》的作者仲景先生大约是29-33岁之间,铜权上面的铭文是合12斤,我们的科学家用仪器精确测量是2996克。

大家拿出计算器,跟我一起算一下,古时候一斤是十六两。

2996克除以12斤,再除以16两,得数是15.6041666,这就是东汉一两的准确重量,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就用一两15克。

二是推理,日本经方家江部洋一郎,在他的著作《经方医学》第一卷第9页。

以桂枝汤、小柴胡汤、茵陈蒿汤、桃核承气汤、麻黄汤为例,进行了详细的推理。

因为这些方子里不光写着某某药多少两,还分别写着大枣12枚、栀子14枚、桃仁50个、杏仁70个。

这些药材现在都很常见,是可以精确测量重量的。假如一两是3克的话,一副桂枝汤里,总共5味药,光大枣的重量就占了一多半,明显不合理。

简短解说,推理结论是汉一两合15克是合理的、是正确的,与考古结论是一致的。

实际上,我们观察过其他中医的药方,只要是按照一两3克开的方子,桂枝汤里的大枣都只用到两三枚。

证明他们也认为大枣的重量太多、不搭配,又不敢用到一两15克,只能减少大枣的数量了。

三是实际应用,我们守正学堂的中医们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也证明了。

剂量小了,开的方子确实没有什么效果,就像是用小锤子敲钉子,敲上几百次也不会有什么用的。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