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前线网——《前线》作者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第一要求,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慎重考量的,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目标追求,同时也规定了实现富强的基本路径。把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首先,富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中文中的“富”含有“多财”“多畜财产”“财物丰备”“积畜财帛”以及“充足”“丰厚”“安平”“幸福”等义,“强”字则有“壮大”“盛大”“强盛”等意思,多用于“强国”“强兵”“富强”“富国强兵”“国富兵强”等词语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都把“衣食足”“有恒产”即物质生活方面的富足当作社会文明、和谐的前提,而法家主要代表人物管子更重视富强,把富强作为衡量国家安危和治国者是否称职的标准:“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虽不用宝币事诸侯,诸侯不敢犯也。主之所以为罪者,贫弱也,故国贫兵弱,战则不胜,守则不固,虽出名器重宝以事邻敌,不免于死亡之患。”其次,把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定为社会主义国家重要的追求目标,是总结吸取了近代历史的惨痛教训。鸦片战争以来,清朝统治者面对列强的侵略,国库空虚,无兵无饷,除了不时发出“时局多艰,国势积弱”“事变纷乘”“积弱不振”之类的哀叹外,并无应对良方。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李鸿章曾感叹:“中国积弱,由于患贫……以贫交富,以弱交强,未有不终受其弊者。”晚清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把国家弄到了濒临灭亡的绝境。“中国积弱,至今极矣”,“堂堂华国,不齿于列邦”,“以四百兆人民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本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但却弄到“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遍地,民不聊生。呜呼惨哉!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繁。蚕食鲸吞,已效尤于踵接;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正是有鉴于这种危亡局面,孙中山先生才第一个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孙中山晚年讲演三民主义,认为中华民族面临的主要危险是帝国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他指出:“中国民族如果单受天然力的淘汰,还可以支持一百年,如果兼受了政治力和经济力的压迫,就很难度过十年……如果在这十年以内有方法可以解脱政治和经济力的压迫,我们民族还可以和列强的民族并存。如果政治和经济力的压迫,我们没有方法去解脱,我们的民族便要被列强的民族所消灭,纵使不至于全数灭亡,也要被天然力慢慢去淘汰。”他晚年撰写《建国方略·实业计划》等,就是希望通过经济上的富强来挽救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危亡。再次,富强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如一的追求。1921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陈独秀主编的《共产党》月刊第五号发表《共产党在中国的使命》,指出:共产党在中国有两大“使命”,一个是政治的,一个是经济的。政治的使命是用革命手段改造旧的政治制度,重建国家,而经济的使命就是用社会主义的方式来发展中国经济,实现国家的富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针对国家“一穷二白”、人民“生活水平低”、工业落后到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现状,强调“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他指出,1840年以来的一百多年间,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欺负过我们,除抗日战争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中国失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一是经济技术落后”,新中国建立后,社会制度变了,但经济技术还很落后,“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当从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毛泽东提出了用50至100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使中国 “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设想。1963年,经毛泽东修改的中共中央《关于工业发展问题》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总要比资本主义优越。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使经济发展得比较快,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国家也就相应地更加强盛一些”。这一思想为后来历届中共中央所继承,并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最后,富强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物质利益及其实现,是人们一切历史活动的前提和动因,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劳动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十分丰裕,才有可能为消除旧式的社会分工、克服人的片面发展创造物质前提,才有可能为最终消除剥削制度和三大差别提供社会物质条件。富强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目标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的富强具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社会生产力发达,产品丰裕、安全可靠,能够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民生富足、安乐,国家手中掌握较多资源,可以用于发展各种利国利民的事业、向社会提供福利以及救灾抢险等;二是有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保卫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武装力量。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富强有主体和客体两个层面。实现富强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富强的成果最终也要由全体人民来共同分享,“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政治上,“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作为客体即价值目标的富强,其内涵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近期的目标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长期目标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十八大到2020年间,要做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法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文化方面,“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生态环境方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步。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要建立起一支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要为向导,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同时,“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到那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及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都将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实现富强的路径追求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当代中国的核心主题。要把这样一个价值观内化为全民族的价值追求并反过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早日实现,需要经过数代人的接力奋斗,且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和路径。一是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的富强观。富强是人类共有的美好理想,但是,不同的价值体系中的富强观念并不完全相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的富强观念,显然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中的富强观有着本质性的差异。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中的“富”主要体现在少数资本家和精英阶层,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绝大多数人则与此无缘。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中的“强”对内体现为对现存资本主义秩序的保护,对外体现为霸权主义,对弱小国家和民族任意侵略、打压、掠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的富强观念,也与近代历史上那种少数官僚、买办、军阀大发横财而国家领土主权不断被侵犯、民族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式的“富强”观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富强观对内强调人民性和公平性,强调共同富裕,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反对少数特权阶层垄断经济发展的成果;对外则坚决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强调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和平共处,主张并致力于建设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建设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使社会主义富强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把富强观念的培育与民主、文明、和谐等观念的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坚持把富强观念教育与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也必须把富强的价值目标落实到国家制度设计和发展规划之中。只有全社会都树立起了正确的富强观,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牢不可破的精神保障,才能防止资本主义国家司空见惯的财富为少数人独享、贫富两极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冲突尖锐的现象,才能确保富强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为全人类的发展带来福音,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人类和平发展的世界梦有机地融为一体。二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来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而开创和发展出来的,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命运,使国家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造福人民、贡献世界。因此,要真正实现富强的价值目标,就必须增强全国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决心和自信,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奋斗。三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由于中国目前乃至将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现有社会生产力尚不能满足此种需求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深化改革,转换方式,调整结构,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大做强,增强综合国力、扩大国际影响,为实现“双百”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总之,积极从精神层面上在全体人民中间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的富强观,必将凝聚起巨大的中国力量,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双百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MORE

推荐阅读喜报!乌审旗荣获两项团中央荣誉雨中乌审,春雨润如画乌审旗~筑牢疫情防控监督“堤坝”-第2193期- 编辑 阿希德 校对 王贵娟

审核 白高军 乌兰 杨倩 

新闻·生活·公告·文化·旅游·文明·学习

声明:乌审旗融媒体中心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