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添加本人微信,入群交流:tutu4115,你的点赞转发是对我的最大支持。
小寒之后,气温又进一步降低,冬天的氛围更浓了。古人吟诗作赋,家仇国恨、气节气候都能成为吟诗的题材。杜牧曾作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表达的就是清明时节的所思所想。
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8个节气反映的是四季轮回。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气候现象。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
一.立春
公历2月3日-2月5日交节,干支历丑与寅的交替日
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是“温暖、生长”之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经过去,开始进入温暖和煦、万物生长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立春是春季的开始,也是极寒转阳,寒气退尽的的时候。
二.雨水
公历公历2月18-2月20日交节
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降雨量极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进入雨水节气,中国北方地区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三.惊蛰
公历3月5日-3月6日交节,干支历寅与卯的交替日
“蛰”,指“藏伏”,昆虫入冬藏伏土中;“惊”指“惊醒”,天上的春雷惊醒蛰虫。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惊蛰反映着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始雷”仅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四.春分
公历3月19日-3月22日交节
春分的“分”有两个含义,一是“季节平分”,传统以立春到立夏之间为春季,而春分日正处于两个节气之中,正好平分了春季;另一含义是“昼夜平分”,在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春分的气候特点是天气温暖、阳光明媚。
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后中国除青藏高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北部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
五.清明
公历4月4日-4月5日交节,干支历卯与辰的交替日
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国南方地区,此时已呈气清景明之象;北方地区开始断雪,气温上升,春意融融。
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常以指导农事,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清明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因为二者相融,让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
六.谷雨
公历4月19日-4月21日交节
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谷雨时节,在中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
七.立夏
公历5月5日-5月7日交节,干支历辰与巳的交替日
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夏,在古语里是大的意思。万物至此经已长大,得名立夏。
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时节,中国只有福州至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呈现“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景象;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有春天的气息。
八.小满
公历5月20日-5月22日交节
小满之名,有两层含义。第一,与气候降水有关。小满节气期间南方的暴雨开始增多,降水频繁;民谚云“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小满中的“满”,指雨水之盈。第二,与农业小麦有关。在北方地区小满节气期间降雨较少甚至无雨,这个“满”不是指降水,而是指小麦的饱满程度。
九.芒种
公历6月5日-6月7日交节,干支历巳与午的交替日
“芒种”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
农历书说:“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讲,芒种节气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其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过此即失效。
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芒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这个时节,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
十.夏至
公历6月21日-6月22日交节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球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端,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夏至在中夏之位,为午属阳。虽然夏至着天白天最长,但气温未必是最热的,因为夏至之后地球表面热量持续积蓄,并不是最盛的。夏至之后,气温高、适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各地的作物生长最为旺盛的时候。
十一.小暑
公历7月6日-7月8日交节,干支历午与未的交替日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有点热,但不是过分炎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
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即初伏前后。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此时由于阳光充足,雨水丰富,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十二.大暑
公历7月22日-7月24日交节
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此时阳光猛烈,高温多雨,对于人来说非常难熬,但农作物却在此期间生长最快。
十三.立秋
公历8月7日-8月9日交节,干支历未与申的交替日
“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减少或下降。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
十四.处暑
公历8月22日-8月24日交节,北斗七星柄斗指向戊
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而处暑节代表气温达到高温酷热天气“三暑”的未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
暑热消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不是暑气下降马上就凉爽。处暑节气虽然还是热,但气温已开始总体呈下降趋势。
十五.白露
公历9月7日-9月9日交节,干支历申与酉的交替日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冷空气转守为攻,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
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十六.秋分
公历9月22日-9月24日交节
秋分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吃到,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秋分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三秋大忙,贵在早字”,秋收、秋耕、秋种称为三秋大忙,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
十七.寒露
公历10月23日-10月24日交节,干支历酉与戌的交替日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
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呈现冬天景象。
十八.霜降
公历10月23日-10月24日交节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气。
十九.立冬
公历11月7日-11月8日交节,干支历戌月与亥月的交替日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
二十. 小雪
公历11月22日-11月23日交节
小雪是一个气候概念,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其气候要素包括降水、气温、光照等。小雪之名,因“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节气“小雪”与天气中的“小雪”没有必然联系。
二十一. 大雪
公历12月6日-12月8日交节,干支历亥月与子月的交替日
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大雪节气之后,天气会越来越冷,下雪的可能性大增。
大雪时节,常会出现降温、暴雪、冻雨、雾凇、流凌等天气灾害。若受冻害,还要及时松土增肥、蓄水提温、加强中后期管理,力争把冻害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大雪时节,北方地区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基本上没办法种植作物,属农闲时节。南方地区小麦、油菜等作物仍在缓慢生长,加强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很重要。
二十二. 冬至
公历12月21日-12月23日交节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
由于中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中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二十三. 小寒
公历1月5日-1月7日交节,干支历子月与丑月的交替日
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却还没有冷到极致。
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
二十四. 大寒
公历1月20日-1月21日交节
“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极言大寒之冷。大寒同小寒一样,都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节。
大寒在岁终,冬去春来,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在中国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如除旧布新、制作腊味以及祭灶、尾牙祭等。
更多阅读:
参考资料: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605851170?utm_id=0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starmap/view?nodeId=baf19538c48eda20782eb545&lemmaTitle=%E5%A4%A7%E5%AF%92&lemmaId=490438&starMapFrom=lemma_starMap&fromModule=lemma_star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