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仇庆言老师八十寿辰时,仇老师手捧我的散文集,一起合影

酱园弄是我上小学时走过的路。

从前都是水路出行。假设在明末清初乘一船从酱园浜或龙船浜出发,往东一直行驶,在江尖旁穿过古运河,再经茅泾浜,到底上岸便是南尖街背面(无锡人称“后背”)。到了清末民国时,由于在茅泾浜建造厂栈、在南尖街后背建造住家,使得中间形成一条狭长的酱园弄。《无锡市地名录》记载酱园弄因通酱园浜而名。酱园弄并无浜,与酱园浜之间隔着一条茅泾浜及古运河,相距较远。先有酱园浜,后有酱园弄,浜与弄不是同一地方。但酱园弄是否也可能因有酱园槽坊而命名呢?比如长安桥的涌泰、恒泰槽坊是否就在这里呢?

自茅泾浜建造工厂并砌墙后,断了酱园弄与外的水路,只能陆路通行。从北门进来,顺坛头弄西行过长安桥,经横街上小菜场对面的王和尚生面大饼(原开在北尖口)附近左转弯南行即是酱园弄,右转弯北行则是茅蓬弄。酱园弄长300多米(地名录记载只156米,不止),宽2.8米。主体呈南北向,与东面的约半条南尖街并行。西侧除弄口至后横街有头两户人家外,全是工厂高高的黑色外墙,只有一厂门(后横街还有一小门)。我曾见到酱园弄墙外高大的五层楼房即是增丰油厂的。东侧全是住家,有一 段也是高大的外墙所以走在酱园弄里,有一种壁垒森严的感觉。

小小的酱园弄内却有两个校区。一个是酱园弄30号的长安桥小学分部,是南尖绸布业公所(也称锦云公所,公所前俗称“公所场”)的后造我家住南尖后半段。8岁在横街上长安桥民办小学。1959年二年级时迁到长安桥堍的南尖2号谈文明和4号孙济汝家的部分厅屋,门牌为横街3号。谈文明的孙子谈华与我同学1960年三年级时迁到酱园弄江南石粉厂正门对面,有一片晒场空地,门牌大约是5号。这一分校地点在《长安桥小学校史》中漏记。1962年五年级时并入祝栈弄的长安桥公办小学总部。酱园弄住户行人少,僻静,远离闹市是办学的好地方。我与周围的许多学生一样,每天上学或走南尖街,或走酱园弄。如同许多江南弄堂一样,酱园弄也是青砖铺的路,有的还是大方砖,走上去十分舒服。

长安桥小学空间狭,我们有时上体育课就到酱园弄。记得五年级时,仇庆言老师带我们在酱园弄举行60米跑的测试,当我碰壁到顶时,四肢无力头晕,不一会儿就软瘫在地上,实际上是饿的缘故。仇老师喊大个子王立生同学背我回家,并对我母亲说,要多给点这孩子吃吃。我母亲刚好烧了菜饭,连说好的好的。那时困难年虽刚过,但我家仍很穷,平时多吃粥。前两年仇庆言八十大寿,我也去参加,多是他的学生。我送了他一本散文集,他十分高兴,捧一起留念。

酱园弄的住户有不少是前后门,后门可通南尖街。酱园弄911都姓徐。9号租住资本家胡士清(在胜利门弯巷有多处产业)的花园,1968年房管部门在此建造了三层楼,安置不少住户。胡家可通南尖。10号户主在上海交大毕业,在北大街开设元元银楼。11号是宣家房西,有我小学同学徐志昌,其兄在市政协为驾驶员。11号后面即是南尖宣家弄。宣氏是大户人家,清咸丰年时,长安桥被太平军战事所毁,战后宣氏发起重建。宣师母的房屋大都经租。

12号蔡家进深,中间有个门,门旁有个破败的花园,后造经柴间、灶间,再穿几套房的隔弄,可通南尖40号校友李中南和同学金明南、张小燕、刘家源家都是蔡家房产,我曾多次穿越过,还曾在那花园里跟金明南学过拳术。出来即是南尖公所场、公厕。户主蔡虎臣与北塘蔡缄三是蓉湖支,是无锡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上海交通大学毕业,1925年任荣氏公益工商中学教员,8月任无锡县立初级中学校长,曾任无锡国专董事,1941年任米业积余商科初级中学校长,因挂了国民党电台管理处工作人员的虚衔,解放初被管制。其孙蔡天祜,是我四中高二(4)班的学长,因跳高一米七破市中学生运动会纪录(记得还破省少年纪录)而在学校人所皆知。他一表人材,衣着打扮时髦,在学校里有追”者,每他打篮球,有低年级学生痴痴的跟着帮他拿衣服或看衣服,那时还没像现在有粉丝。他家条件好,油条、棒冰经常吃。他同班同学张某在书院弄棒冰,3分钱一根,他拿了张2角的票,给张某后说不要找了,张某没齿难忘。他的两个姐姐也是四中的。大姐是四中优秀学生,惜1965年发病去世。二姐蔡莹莹长得漂亮,因病休学一年而为66届高中生。“文革”中蔡家受冲击,对蔡家人心理造成伤害,后下放农村。改革开放后,蔡氏姐弟妹在深圳发展事业。当年书香门第的少年才俊蔡天祜已去世多年。

蔡家隔壁是大园里,原是空地,后成为棚户。南尖30号王立生家35号孔令冬家的后与大园里连接。再隔壁17号(后改29号)是李兰溪、李志霖宅院,酱园弄在此折了两个弯。李兰溪长期从事米、面加工,解放初在老二百旁开设浴春池浴室。其孙李志霖原名沛基,是知名画家蔡光甫的弟弟,与我母亲是蔡氏小学的同学。6岁时,由祖母李进修作主,过继给胞弟李兰溪、李海泉。李兰溪遂于1931年在此翻建新房,准备将1/3房产给嗣孙。1941年,蔡沛基在此结婚,过户,接受嗣产,改名李志霖。生育五子,均在酱园弄成长。他早年在振华面粉厂任事,曾任绢纺厂干部,做事十分刻孜,熟悉地方掌故,在《无锡史志》上发表多篇文章,他在市粮食局编志,我经常去联系,一起交流史志方面的心得体会,我尊他为师长,他也特别看重我,为忘年交。他90岁那年,带了自己所写的材料摸到东林书院我原来办公室,想送给我,后得知已搬迁,又步行到前西溪找到了我,我非常感动,开车送他回家,不久他就去世了。由于有了他,我与北塘蔡氏、李氏家人多了几分亲近与感情。

17号在解放初曾住渡江过来的解放军。部分房屋长期出租给石粉厂工人以及众多房客。小学同学施秋荣是租住户,门套门,有一个小天井。下乡回老家靖江,插队期间还到我家漫谈过,说是要搞创作,下乡回城后因酱园弄拆迁再也没看到过。近日才知道“星期蓝”也住此在长安桥小学读五、六年级,后在四中比我高一届,两度是我的学长,他后来回无锡县老家插队,再后来担任过市委、市人大常委会领导,曾写文章怀念四中老师陈龙海,笔含深情1953年,李志霖妻子钱惠芬之侄、振华面粉厂的钱正裘报名参加志愿军,出发时就在17号门口,亲友在弄堂里乘一辆黄包车一直送到三里桥上船,结果部队到了鸭绿江,朝鲜停战,没过江,后到上海警备区当兵,成第一代武警1962年李志霖长子李伯宁、80年代李志霖孙子李卫东均从酱园弄走进军营。李志霖三子李叔炎,市一中毕业,曾到云南工作,无锡市计委退休,民主党派成员,积极参政议政,特别是为北塘的振兴与恢复,与多位北塘老人积极谋划。

右一为酱园弄17号的李叔炎,其他均为北塘人。

李志霖家隔壁即长安桥小学分部(后改30号)。过学校是陈祥伦炮仗作坊,伙计经常在弄堂里试放白皮炮仗,零售店在坛头弄。过年时,乡邻总会去店里买整盘头的散鞭炮,店坊一直到80年代。再往前是粮食业头号人物赵章吉家。赵章吉伯父赵子新为无锡最大粮行隆茂粮行业主,曾与温明远等人创办积余小学等,1948年病重时,同业推赵章吉为同业公会理事长,1953年1月在“五反”运动中被捕,1968年释放后留在农场,1977年病过了赵家就到底出弄堂口了,左转弯去往茅泾浜、南尖,右转弯是江南石粉厂的后门。以前,运输船从江尖古运河进来一直可以到茅泾浜厂区停泊。南尖居委就曾设在赵宅后门口。我曾在居委里从门缝中看赵宅,里面是深宅大院,好建筑。

30年前,酱园弄与南尖街以及游山船浜等地被拆迁,建红梅市场。那瞬间的感觉真似《红楼梦》里“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唿喇喇似大厦倾……!”             

无锡古城弄堂或短小或狭长,曲直直,就如戴望舒的《雨巷》诗所描写的一样,给人无尽的幻想与,加上绕来绕去的河浜与枕河小桥人家,极富特色与意趣。而今,伴随我们成长的河浜、小桥、弄堂已荡然无存。当年未来得及拍摄一些照片,现唯有回忆还能保留历史的碎片。

2021年9月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