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任冬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1月13日,台湾地区领导人及民意代表选举结果出炉, 民进党赖清德以40.05%得票率打破政党轮替“钟摆效应”当选,但在立法机构席次大幅下降,未来将面临更强制衡。国民党“大选”落败,民意代表席次大幅增长,成为立法机构“第一大党”。民众党可谓此次选举最大赢家,柯文哲获369万票(26.46%),民意代表增长为8席,在立法机构“三党不过半”下成为“关键少数”。这一选举结果由多重原因造成,也预示着台湾社会民意结构改变愈加明显,岛内政局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首先,蓝白分裂及稳住绿营基本盘是赖清德获胜关键。由于近几年,岛内基本盘已绿大于蓝,此次在民进党、国民党、民众党三方竞逐下,绿营支持群体相对稳定,而在野分裂、选票分散使赖清德“渔翁得利”。选前舆论也普遍认为,“蓝白若不合,保送赖清德”,只要“非绿”分裂,赖清德基本可以“躺赢”。最终结果也证实,赖清德虽然比蔡英文减少259万票,仍靠比侯友宜、柯文哲相对多数票胜选。选举期间,赖凭借执政资源及政策买票稳住选举大势,选战后期全力动员基本盘策略奏效,最终赖40%的领导人票数就约等于绿营基本盘。国民党内参民调显示,赖猛打“大陆介选牌”尤其是台防务主管部门发布“中国卫星发射警报简讯”后,中南部选民表态挺赖明显上升,“赖萧配”支持度升高3%。

其次,未能有效凝聚在野势力及对青年中间选民缺乏吸引力导致国民党“大选”落败。虽然从选后看,有6成民意希望“下架民进党”,但从“郭台铭初选风波”到“蓝白合破局”,国民党侯友宜始终无法整合对民进党不满的力量,如果仅靠蓝营基本盘,无法在“大选”中获胜。此外,侯友宜个人能力有限、经验不足,对青年和中间选民明显缺乏吸引力,再加上柯文哲瓜分了部分蓝营选票,导致国民党选票大幅下降。选举后期,国民党本想操作“弃保”,边缘化柯文哲使其选票集中到第二名的侯友宜身上,或许还能和赖有一搏之机。但无奈“弃保”效应未能成功发酵,主因在于白营支持者虽然“讨厌民进党”,但或许“更讨厌国民党” 。

第三,柯文哲参选到底,吸引大量青年和中间选民支持。自柯文哲于2019年组建民众党后,在岛内“厌蓝厌绿”氛围扩大下,该党支持度一直持续上升。此次选举,柯文哲明知若不“蓝白合”、坚持参选到底,他也不可能胜选,但是仍选择“走自己的路”,目的就在于靠参与“大选”的声势来继续巩固、壮大民众党实力。虽然“蓝白合”破局以后,柯文哲的支持度明显下跌,处于“老三”位置,但他在选前最后时刻,以“24小时不间断”KPTV直播,与高流量网红合作等,将其擅长的“空战”优势极大化,最终在“选前之夜”创造惊人声势。从解封后的选前10天多家民调看,“柯盈配”支持者主要为39岁以下选民,占比50%左右。有岛内媒体分析认为,2020年投给蔡英文的青年、中间选票此次大量转投柯文哲。在岛内民意结构发生变化,“厌蓝厌绿”的中间选民日益稳固并持续扩大下,民众党开始获得稳定的支持群体。柯文哲此次牢牢抓住了这一批立场稳定、黏着度高的白营支持群体,最终获得369万票。从选举结果及柯的败选感言来看,他并不急于一时,只要抓住台湾民意变化的契机及年轻人的青睐,未来4年甚至8年,柯文哲都不会缺席台湾“大选”,并且相信自己一定会有胜选的机会。

最后,民意代表选举中,民进党失去单独过半的优势,席次也少于国民党,立法机构呈现“三党不过半”局面。因为毕竟有6成“反民进党”的民意,虽然在“大选”层面无法“下架民进党”,但蔡英文8年滥权乱政的执政包袱一定会影响民意代表选举,在预期赖清德会胜选的心态下,多数选民希望在民意代表选举中教训、制衡民进党,再加上民进党此次民意代表提名和竞选过程中问题频出,部分候选人因涉丑闻弊案退选,部分选区面临青黄不接窘境,部分选区初选整合不利,部分候选人个人形象和实力也欠佳等,导致失去立法机构最大党地位和控制权;国民党整体提名状况则优于民进党,候选人年轻化程度为历届最高,多数基层实力也较强;民众党则是凭借柯文哲参选到底发挥个人魅力拉高政党票,从而冲高不分区民意代表席次,成为立法机构的“关键少数”。

总的来看,2024年台湾“两项选举”结果是在美日等外部势力加大介选下,岛内政治格局及民意变化的体现。赖清德未来将陷入“少数执政”,面临在野党的强力制衡,岛内政治斗争将更趋复杂激烈,两岸关系也势将迎来更为紧张动荡的局面。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