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长文创作季#

那天,年逾五十的余成明趁着酒劲,向自己的两个儿子“展示”了自己的财力:

两个笨重的大铁盒子,装的满满当当,全是百元大钞。

“这是我这些年攒下的,吃吃喝喝养着这个家,应该还剩30多万。”余成明押了一口酒,看着两个儿子目瞪口呆的眼神,颇有些骄傲。

“干我们这一行,只要有‘胆量’,一个月少说能赚它个二三十万。”

余成明见儿子不说话,继续说道:“怎么样?来年别出去打动了,跟我干,我把手艺教给你们。”

两个儿子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钱,当即一口答应了。

可他们跟着余成明只学了一天,便放弃了,还扬言:宁愿出去打工挣钱,也不干这个。

而余成明所谓的“手艺”,正是采燕窝。

拿命换钱

燕窝的营养价值极高,价格也非常昂贵。而它的价格之所以一直居高不下,与采集方式有很大关系。

家住四川雅砻江边海子村的余成明,从年轻时便跟着村里人去采燕窝。

因为贫穷,刚开始村里很多人都愿意冒着掉下悬崖的生命危险去采窝,他们几个人带着绳索,搭伙去悬崖洞里采燕窝,采回来的燕窝总能卖个好价钱。

然而,采燕窝虽挣得多,但危险系数却很高,稍不小心连命都得搭进去。

据余成明所说,好几次他和村里人一起去采窝,就有人从悬崖下摔了下去。

“轻的摔断了胳膊腿,重的当场就没了命”,余成明抽了口烟,缓缓说道。

渐渐地,就算采燕窝再赚钱,村里也没人愿意去了。

余成明胆子大,有魄力,做事又粗中带细,当初跟着师傅学采燕窝时,师傅就对他说过,在所有跟着他学采窝的人里面,余成明一定是坚持到最后的那一个。

师傅一语成谶。

余成明真的成了村里最后一个采燕窝人。

“师傅说过,采集燕窝是有说法的,什么时候去采,采多长时间都是有定数的,不能过分贪心。”

靠着师傅传授的技巧和多年积累的经验,余成明每年四月份去悬崖边采集一个月的燕窝,超过这个时间,无论如何不能再下悬崖。

然而,也只是这一个月时间,就能让他赚到别人一年的收入。

而且,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吃燕窝的人也日渐多了起来,燕窝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这对余成明来说,无疑不是一件好事。根据市场价,质量上乘的燕窝高达26000元一斤,即便是不那么好的,也能卖到200-300元左右。

每年,一到余成明上山采集燕窝时,就有商家提前给他打电话,向他订购燕窝。

这些年下来,余成明靠着采燕窝,成了村里的富户。

当初跟他一起学采燕窝的那一批人,外出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可都没有余成明先富。对此,余成明却极为淡定地表示:“这辈子端什么碗,吃哪碗饭,老天爷都是安排好了的。我要感谢老天爷啊,赏我这口饭吃。”

余成明本以为他会一直把这门手艺做下去,毕竟这个生计每年只干一个月,赚得又多,还不耽误干其他的。

可不成想,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他改变了主意。

最后一个采燕窝人

那天,他收拾好东西,一个人往山上去了。

用余成明的话说,他的心一路上都突突地,总感觉要出事。

果不其然,他从悬崖上往下攀爬,眼见就要够到燕子窝时,一下子摔了下去。庆幸的是,悬崖不是很高,只断了两条肋骨和一条腿,身上还有多处轻伤。

这次摔伤,让余成明足足躺了几个月。

在这几个月里,余成明突然意识到一件事:他老了。

如今的他,再也不似年轻那时候,身手矫健,动作敏捷,就这一次事故来说,如果是年轻时候的他,是绝不会出现意外的。

“人一上了年纪,身体会缩,胆子也会缩。”说这话时,余成明的眼神里却透着一种对时间的不屑。

可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会因为你的心生不满而驻足停留。

余成明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下个问题就跟着来了:他老了,可燕窝在市场上却一直销量很好,谁能继承他的衣钵,把采燕窝这门手艺延续下去呢?

他自然想到了他的儿子们。

余成明有两个儿子,都说“穷养儿子富养女”,一直以来,余成明向两个儿子灌输的观念都是,家里条件一般,做什么都要靠自己,不要总想着指望父母。

而他靠采燕窝赚快钱这事,他更是从没跟两个儿子提过。

养好了身体后,余成明把两个儿子叫回家,看着摆了满满一桌子的菜和酒,两个儿子都有些错愕,以为家里发生了什么大事。

而余成明接下来的举动,更是让两个儿子惊慌失措。

只见余成明从房间的柜子里拉出两个铁盒子,又从口袋里缓缓掏出钥匙,盒子打开的那一刻,两个儿子盯着满箱子的百元大钞,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这些都是我拿命换来的,这些年供你们读书,吃喝,还剩三十来万。”

两个儿子没想到,家里竟然有这么多钱,还以为父亲干了什么不法勾当,一个个面面相觑。

“放心,这钱都是我采燕窝的钱,那几年我让你们跟着我学采燕窝,你们不愿学,现在有没有改变主意?”

或许是经历了社会的毒打,意识到赚钱不容易,也或许是余成明直接拿现金诱惑这招起了作用,两个儿子当即便答应了,要跟着他学采燕窝。

儿子放弃当采燕窝人

很快,又到了一年一度采燕窝的最佳时间。

余成明带着两个儿子出发了,两个儿子一路上有说有笑,满怀信心,余成明也在心里感叹:虎父无犬子!

然而,等他们一行三人到了悬崖边,大儿子吓得脸色都变了,两腿直打哆嗦,即使身上拴着绳子,他也根本不敢下去。

无奈,余成明只得让大儿子在上面等着,他和小儿子下去。

小儿子比大儿子强点儿,但两人还没往下爬多远,小儿子不经意间朝悬崖下看了一眼,便吓得再也不敢往下爬了,说什么都要上去。

余成明没想到,两个儿子都这么没胆量。

两个儿子也没想到,原来采燕窝真的是在“拿命”采。

回去后,无论余成明怎么劝说,两个儿子说什么也不愿学采燕窝了。为了打消余成明的念头,他们还信誓旦旦地表示,就算出去打工,他们也不愿学。

见儿子们不为所动,余成明便找到妻子,希望妻子能从中说和说和。

没想到,妻子听了两个儿子描述采燕窝的情景,和两个儿子站在了一起。

“赚多少钱算够?儿子要是有个意外,那才是要了我的命!”妻子的话,让余成明哑口无言。

那段时间,余成明整夜整夜睡不着,本来真正的采燕窝人就越来越少,如果他再不干,这门手艺就真的失传了。

余成明的顾虑着实有些多余。

以前人们生活条件差,为了养家糊口,做采燕窝人是无奈之举。而且,余成明生活的四川雅砻江附近,每年四五月份都有大量金丝燕飞到崖洞里,用唾液作成燕窝,方便产卵。

因为这一特殊条件,余成明才做了采燕窝人。

可如今,随着社会进步,就业机会也增多了,谁还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悬崖边上讨生活?

再者,野生燕窝数量少,杂质多,后续处理加工也很繁琐,现如今市面上的大多数燕窝都是人工养殖,人们把能产生燕窝的金丝燕养起来,再统一处理,节省了人力物力。

人工养殖的“屋燕”代替了野生的“洞燕”,燕窝的价格也比之前便宜多了,变成了大多数人都吃得起的东西。

结语

余成明从1979年开始学习采燕窝,最初的价格是2元一两,后来随着市场对燕窝需求量增加,燕窝卖到了2600元一两。

靠着采燕窝,余成明才养活了一家人,有了积蓄。

如今,已经成为雅砻江河岸上采燕窝的最后一人,余成明心中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

作为父亲,他自然也不想让儿子“子承父业”,但作为最后一个采燕窝人,他又有些不甘心,不想自己干了几十年的行当就这样消失不见。

“55岁的余成明仍然健壮,只见身上系着绳子的他,一脚用力蹬了一下石壁,整个身体就嗖嗖窜到了半山腰,那个燕洞就在绝壁的中间。他又用脚蹬了一下岩壁,像武侠小说中飞檐走壁的世外高人,一下飞进了燕洞。站在燕洞里,余成明看了一眼脚下深不见底的雅砻江,接着便开始采集燕窝……”

“他边采集边念叨着,这个换来的钱给两个儿子交学费,这个给媳妇儿买件新衣服,这个存起来,以后给孩子们娶媳妇用……”

说着说着,余成明笑了起来,还越笑声音越大。

等他睁开眼,才发现原来是他又做梦了,自从那次摔下悬崖,儿子也不愿当采燕窝人后,余成明是越来越爱做梦了。

只是,每次他做的都是同一个梦,一个顺利采燕窝的梦。

诚邀您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