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现在不学习,回去之后男孩读书你嫁人。嫁了人就生孩子,生不出男孩就继续生,这就是你们的命!”
由海清主演的真人传记式电影《我本是高山》正式上映。
电影中,海清饰演的张桂梅老师,在面对不想认真学习的女学生时,喊出了这段振聋发聩的台词。
由于这部电影改编自真人故事,网友们剖析细节式的影评给这部电影带来了不少舆论上的困扰。
今天,我们不想评价所谓的对错,仅从电影本身出发去讨论它的存在意义。
是非对错,自有时间告诉我们答案。
先简单介绍一下现实中的张桂梅老师。
张老师是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2008年,她创办了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
这是我国第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她把一位位渴望读书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读书的女孩子接进学校。
她拖着病体照顾这些孩子,督促她们读书,直到把她们都送进理想的大学。
时至如今,有太多的女孩儿在张老师的守护下,获得了可以自由选择生活的权利。
张桂梅老师对女孩儿的帮助,对中国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下含大量剧透)
电影分为两个视角,一个是张桂梅老师,一个是华坪女子高中的学生。
电影开场是华坪女子高中的开学典礼。
这是华坪女子高中的第一届开学典礼,被张老师接进学校的学生,有很多甚至初中还没毕业。
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她们,还不理解读书的意义。
台上坐着校长和领导,台下的她们嘻嘻哈哈各种打闹。
没修建好的学校那样简陋,连个大门都没有。操场上的泥土飞扬,稍微下点雨就泥泞不堪。
就是在这样的困难中,张桂梅老师坚持要发展女校。
学生不理解她的用心良苦没有关系,老师不认可她的教育理念也没有关系。
她不是不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兴趣,只是现实告诉她,她没有时间再去这样做。
她不是在跟时间作斗争,而是在跟这些女孩子的父兄做斗争。
她要尽快让孩子们理解读书的意义,赶紧送她们离开这些大山。
电影中有个女孩子叫山英,最开始她只能考14分。
她听不懂老师提问的问题,也不认为好好学习是什么非常必要的事情。
她打算出去打工赚钱给姐姐山月,因为姐姐成绩好,有希望考上大学。
然而,读书的过程中她们要面对家庭带来的阻碍,姐姐最终被父兄嫁了出去。
甚至可以说,是被卖了出去。
通往山英家里的路是那样崎岖,要攀越层层山石,艰难的就像山月拼命想读书的路。
张桂梅老师手脚并用,才能找到被家人一并带走的山英。
她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山英父亲,只为了换取山英读书的权利。
可是,山月却没能逃脱她最终的命运,在经历了家暴和生育之后,她凄惨的死去了。
姐姐的死让山英看清了她眼前的路,她终于明白,如果不好好读书,等待她的,是和姐姐一样的命运。
女孩儿们在稚嫩的年龄,不得已认清这沉重的现实。
在张桂梅老师坚持不懈的谆谆教导下,她们开启了通往大学的艰难爬坡之旅。
学校从嬉笑打闹声变成了朗朗读书声,女孩儿们也从蓬头垢面变成了身穿校服齐耳短发的真正学生模样。
华坪女子高中,不负张桂梅老师的期待,办起来了。
电影中有个情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班里有两个女学生成绩还不错,但她们给自己的目标却都是专科。
张桂梅老师觉得,山里的孩子还是眼界打不开,不敢于憧憬和想象。
她和其他老师们带着孩子们在凌晨去爬山,在山顶看一场美丽的日出。
老师们告诉学生,在她们的四面八方,有着很多很好的大学。
那些大学漂亮、专业、有她们从没见过的风景,只要走出这些大山,用自己的脚一步一步踏实的去走,相信她们总能走到。
在朝霞的照耀下,大银幕中女孩子们一张张充满希望的脸,她们的眼神中曾经有迷茫,有无奈,有痛苦,如今都变成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
我想,这也许是这部电影存在的意义。
它不仅是讴歌一位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好老师,更是告诉所有观影人,无论男女:
这个世界上,95%的人都是普通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是最好的改变命运的方式。
它更告诉女孩子,人在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权利和利益,是需要靠自己去争取的。
认真读书,丰富自己,将那些困难踩在脚下,把自己垫成一座高山。
站得高,看得远,想要的东西才能唾手可得。
整部电影的主线都围绕张桂梅老师和女孩子们的相处,张老师办学的过程,以及女孩儿们内心的成长。
孩子们的演技都非常好,尤其是哭戏,很能带动共情。
电影中还有不少展现张桂梅老师的细节,希望大家可以走进电影看一看。
更有很多感人至深的场面,都如同润物细无声,涓涓细流一般流进人的心里。
我希望所有的女孩子都能明白,不要因为自己的性别而觉得低人一等。
不要被别人强加于你的东西束缚,更不要怕自己无力挣脱。
每个女孩子都是一座高山,都能屹立于世界之巅俯瞰世界。
不要被驯服,更不能向它们低头,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坚定的做自己。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这是华坪女子高中的誓词,也是整部电影的内核和存在的意义。
电影最后,山英以高出一本线一分的成绩考上了大学,这大概是送给所有女孩儿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