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YYDS”到“绝绝子”,从“简直了”到“泰酷辣”,你的表达能力有没有因为网络用语的流行而下降?比如想发个有“文化”的朋友圈,却不知从哪儿写起;走亲访友时“讲两句”,也要憋个半天;课业汇报、公开演讲,还会磕磕绊绊、底气不足……

最近,年轻人陷入“词穷”困境的话题不断登上热搜——“词穷”现象,也可以称之为“文字失语症”。这并非病理原因导致的语言表达障碍,而是表现为受到网络语言使用习惯的影响,无法在特定情境中准确用文字表达自身想法,“话在心、口难开”。

互联网时代,怎样让大家摆脱“词穷”困境?

有些年轻人 离开“网梗”就“词穷”

“这家鸡腿饭好吃绝了!”“这位歌手唱歌好绝!”“我上次旅游去的那个地方好看绝了!”

一个“绝”字,是不是已经成了你形容万物的统一词汇?“绝望的文盲”一词在诞生之初本用来形容某些因为文化水平不高而屡屡出糗的演艺明星,但现在不少网友却发现,当需要有更严谨或更有文化内涵的表达时,自己也变成了“绝望的文盲”——没办法运用丰富的词汇,不知道更准确的说法,甚至离开了表情包和“网梗”就无法表达。

“这几年觉得自己语言表达能力下降了很多,经常会想古人真的好厉害,碰见美丽的风景就能创作一首诗,而我和我的朋友只会用‘绝了’‘简直了’这样的词汇来表达……”市民小郑说,开始意识到自己也会“词穷”,是从几个月前决定当一名探店博主开始的。每当品尝到美食要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分享,她就会愁眉苦脸憋不出200字的推文,“大家平时关注美食博主、美妆博主和穿搭博主就会发现,‘糯叽叽’不仅能形容食物的口感、一块眼影的质地,还能形容某一种颜色的感觉,甚至也可以是一种穿搭风格,不论什么领域的博主,都能靠这一个词儿走遍天下。”

小郑觉得,“词穷”已经成了年轻群体的通病,往往互联网上流行哪个形容词,就会用这个词承包一切感受——“绝绝子”“YYDS”“笑不活了”“简直了”……在微博搜索话题“这届年轻人为何离开网梗就词穷”词条下,不少网友都纷纷表示感同身受。

日常交流中,您会依赖网络用语吗?日前,济南日报记者发出了关于该话题的调查问卷,43.5%受访者表示会“频繁使用”,日常交往、网络发言、书面表达都是受访者们会使用“网梗”的场景。

互联网的快节奏 造就“犯懒式表达”

为什么这届年轻人会“词穷”?不少采访对象觉得,这与年轻人习惯用表情包有关。

“微信群里经常有各种‘网梗’或表情包刷屏,很多都是无意义的信息,但在表达情绪方面很方便。习惯了这种交流方式以后,一遇到需要文字表达的内容时就无话可说了。”市民张昊志说,自己也是个“互联网弄潮儿”,收藏、发送表情包是交流常态,而这届年轻人从小就生长在互联网环境中,早已习惯了用颜文字、表情包来表达情绪,这就造就了如今的“犯懒式表达”,久而久之就陷入了“词穷”困境。

“我线下‘社恐’线上‘社牛’的原因就是线下用不了表情包!”“当我打开聊天界面试图发文字的时候,我发现我变成了哑巴。”搜索相关话题,不难发现很多人发帖求助“如何形容xx”“如何描述xx”“某热词有什么代替表达”,还有人提问“酒桌上给长辈拜年有什么好词”“回复领导除了‘嗯嗯’‘好的’还有什么说法”。

“我认为年轻人习惯用表情包或‘网梗’,本质上是因为互联网造就了快节奏的交流模式,人们通过手机就能完成大多数的对话,不论是跟老师沟通作业、跟朋友分享趣事还是与同事交流工作,大家线下交流的时间和机会都被大大压缩。”市民王倩认为,这种快节奏的模式,就如同人们习惯了刷短视频,而非用心阅读某一篇文章、某一本书,造就了碎片化的知识摄入模式,所以当类似“绝了”这种形容词大批量涌入脑海的时候,人们很容易被“洗脑”,直到下一个热词出现。

如今,“词穷”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互联网病”,被很多人称为“文字失语症”。

AI成为新帮手 “词穷”困境引发担忧

在赞赏音乐之精妙时,古人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如今网友却只会用“666”“绝绝子”来表达;看到湖边的晚霞和湖中的候鸟,古人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描述,网友们却说“我去,好美”……现在,担心“文字失语症”造成更严重后果的声音越来越多。

“在社交平台上我经常看到有人分享一些文案,比如‘生孩子怎么报喜显得比较有文化’‘出门旅游时发什么样的朋友圈让人觉得很高级’,我经常感到纳闷,难道使用这些互联网文案的人没有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吗?”网友“蜗牛”是一名编剧,常年与文字打交道,对于年轻人陷入“词穷”困境,她感到非常担忧,“我觉得这是互联网语言对传统表达的侵蚀过多,使用网络流行语让我们忘记了诗歌的优美、成语的贴切,久而久之不仅会造成个体在语言表达能力上的严重退化,也会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蜗牛”说,互联网碎片式的表达,更会影响年轻人语言的规范性、逻辑性。“尤其是这几年,A I技术发展非常快,人们在用表情包进行日常表达的同时,还多了这么一位能应付工作和正式场合的帮手,这会不会让大家更加懒得思考、懒得表达?”

济南市作协副主席徐清源告诉记者,如今越来越多人关注到“词穷”现象,也为大家敲响了警钟。“我的观点是要杜绝这种依赖表情包和网络用语的现象,这不仅会造成年轻一代语言匮乏,而且会导致语言表达甚至文学创作的同质化,这是非常可怕的。”徐清源表示,A I的出现让一些作家、学生变得懒惰,甚至让引用内容错误百出,全然没有“笨办法”查书籍、查资料的严谨性。

“我自己也存了很多表情包,某些情况下它更能展现我们的情绪,但在语言表达和书面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摆脱互联网带来的惰性。”徐清源说,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更要警惕“网梗”的入侵。

38万人寻求“自救” 阅读意识正在觉醒

“词穷”相关话题屡屡登上热搜的同时,一个名为“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豆瓣小组也随之走入大众视野。

该联盟成立于2021年1月,目前共有超过38万人加入其中。简介写道:“长久以来,习惯了做倾听者和旁观者的我们,逐渐忘记了如何组织文字的逻辑、怎么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希望每一个文字失语者能在这里通过练习摆脱文字失语。”

有观点认为,“失语者互助联盟”的兴起,恰恰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于文字表达的焦虑,也反映出年轻人已经清楚认识到目前的窘境——在网络世界里,他们渴望用独特的语言来表达自己,但又担心自己的表达不够精准、不够深刻。这种焦虑促使他们寻求帮助,通过互助联盟的形式来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然而,仅仅依靠“失语者互助联盟”这样的平台,并不能完全解决年轻人的文字困境。一位受访者对记者说,“词穷”让她感觉自己不够有内涵,日常会选择多读书来提升自己,摆脱这种困境。张昊志提到,对于想要摆脱“词穷”的人而言,可以倡议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尝试不使用“网梗”、表情包进行表达,但更关键的在于综合素养的提高,“我是学电影专业的,在我看来想要有好的表达,就要多积累、多看优秀的文艺作品。”

哪些方式可以改善年轻人的“文字失语症”?加强深度阅读、适度使用网络用语、增加线下沟通机会等,都是受访者们认为有用的方式。

街采

我平时用表情包或网络用语比较少,但在年轻人中这种情况还是很普遍的,我觉得久而久之可能会影响到语言表达能力,导致书面语言也渐渐不规范。“词穷”现象需要社会共同关注,引导青少年多进行深度阅读,提升自我。

受访者 张先生

我是“00后”,平时就很爱收集表情包,也喜欢用“网梗”表达情绪,但我觉得不至于到“词 穷”的 地步。不过有些年轻人可能会过度依赖表情包或网络语言,长久以往可能会摄入过多碎片化内容,影响深度思考能力。

受访者 张女士

我有时候会有“词穷”的感觉,形容某个事物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我觉得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与年轻人读书太少有关。要改变这种状况,要多阅读、少刷短视频,提升自己的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

受访者 张先生

微观点

重拾文字表达力

广西新闻网

要真正走出困境,年轻人还需要从自身做起,加强阅读、写作训练,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文字表达的多样性。阅读是积累知识、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写作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水平。而写作则是锻炼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不断的写作实践,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逻辑、文字组织能力,让自己的表达更加清晰、深刻。

此外,年轻人还应该保持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在数字化时代,文字依然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虽然网络语言有其独特的魅力,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字的学习。我们应该珍惜文字,用心去感受它、去运用它,让文字成为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有力武器。

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开设专栏、举办讲座等方式,普及文学知识、推广优秀作品,引导年轻人关注文字、热爱文字。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营造一个尊重文字、崇尚文化的氛围,让年轻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和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文字表达的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文字失语症”确实是一部分年轻人面临的困境。但只要正视这个问题的存在,并付诸实践去改变,相信一定能够摆脱困扰,用文字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世界,重新找回那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语言能力。

认清问题 对抗惰性

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为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年轻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俏皮式、圈层化、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显然并不适用于很多线下场合。

某种程度上,“词穷”背后,是互联网语言对传统表达的侵蚀。其实,网络流行语也好,表情包也罢,这都是当代语言表达的一部分。但“用进废退”,倘若使用者“厚此薄彼”,过度沉迷于网络表达,就容易出问题了。恰如一位中文系教授所提醒的,网络语言丰富了,但也简化了我们的日常语言,不假思索地使用流行语,会钝化我们的感受,让我们产生一种惰性,不自觉加入语言的“假面舞会”。

眼下,生成式AI迎来突破式发展,高度的智能化对传统的语言表达和叙事方式已经具有了一定替代性。如果人类自己再懒于思考、钝于表达,一些岗位被AI替代就真不是危言耸听了。“语言诚然是活的,但应该活得健康。”说到底,词语有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语言有流变发展的必然过程,但新表达、新释义、新词组应该为语言文字注入生命力,而不是成为言语的“慢性毒药”。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或不必过于惶恐,但认清问题、对抗惰性,十分必要。

神回复

网友@汉唐-朗庭:短视频刷多了,语言表达能力退化了。

网友@zxpnewman:这是上班没受过苦,材料写少了。

网友@亨利埃塔sfs:这个确实是玩手机玩的。

网友@猪小明的时光:看到大家和我一样浅薄、干瘪,我就放心了。

欣视界

别弄丢文字的力量

开会时被点名发言、家庭聚会时被亲友要求“整两句”……遇到这种情况,有几个年轻人能丝毫不慌?

网络时代,我们更习惯碎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线上交流多于线下社交,而在线上交流时又习惯依靠网络语言和表情包来活跃气氛。有采访对象在面对媒体采访时说,“平时和朋友聊天,大家都喜欢用表情包和网络流行语,如果谁发了一大段文字,反而会显得很奇怪。”殊不知,这种直白热烈却过于简单化的表达,让我们的语言创造力逐渐被削弱——一旦离开网络环境、需要进行规范化表达时,只剩下“欲语词先穷”。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或许不仅要多读书,更要多与人交流。

高品质阅读,是丰盈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对抗网络化表达最直接的方式,它能让我们从看似丰富实则干瘪的网络语言中抽离出来;多参加线下社交,则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倾听、感受对方的同时,努力组织语言回应对方,相比于线上发表情包,更利于我们表达水平的提升。

文字是有力量的。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到“词穷”时,需要警惕的是语言表达力的改变不仅会影响对话双方,更影响着情感、温度的表达。让语言回归规范,才能重拾交流的美好。

(济南日报 记者:曹雅欣 实习生:张美莉)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