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18日,《人民铁道》报头版头条刊发文章《开路先锋担重任 京畿大地展宏图——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铁路谱新篇综述》,详细报道了北京局集团公司心怀“国之大者”,以大局意识、担当精神,拼搏奋斗,开拓创新,坚守国家铁路、人民铁路战略定位,自觉担当国铁企业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精心谋划、加快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在推动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中展现京铁作为、贡献京铁力量。

濒临渤海,背靠太岳,携揽“三北”。这片2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京津冀,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

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牵挂,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高度重视,多次在京津冀地区考察调研,主持召开一系列相关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10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取得了非凡成就。

10年来,“轨道上的京津冀”为三地协同发展助力增速。京张高铁、京雄城际铁路、京唐京滨城际铁路、津兴城际铁路等一批铁路开通运营,雄安站、清河站、大兴机场站、北京朝阳站、北京丰台站等一批车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1万公里,其中高铁总里程增至2624公里,高铁对地级市实现全覆盖,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区域功能圈、节点城市产业圈加速形成。

道路通,百业兴。10年前的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就京津冀协同发展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京津冀地区铁路每迈出发展的重要一步,都饱含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期望。从指出“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到勉励京雄城际铁路建设者当好雄安新区建设的开路先锋,再到详细了解京张高铁及太子城站建设精品工程、服务保障冬奥会冬残奥会有关情况……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勇毅前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对铁路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以大局意识、担当精神,拼搏奋斗,开拓创新,坚守国家铁路、人民铁路战略定位,自觉担当国铁企业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精心谋划、加快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在推动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中展现铁路作为、贡献铁路力量。

 科学指引绘就蓝图 

回溯协同步履,思想一路领航。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第一站就是北京市规划展览馆。

“总书记问得很细,对于人口过多、交通拥堵、生态环境严峻等首都发展存在的问题,都十分关心。”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原常务副馆长赵莉对当时情景记忆犹新。

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个率先突破重点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10年来,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铁集团党组部署要求,不断完善路网结构,打造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京津冀交通网络,积极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2015年,京津城际铁路延伸至天津滨海站,打通了天津滨海新区与北京之间的快速便捷通道。

2019年,京张高铁建成通车,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3.5万公里。从北京到张家口的旅行时间从3个多小时缩短为不到1个小时,中国铁路兑现了对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庄严承诺。

2020年,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营,雄安新区融入京津冀城际铁路网,雄安与北京、天津之间通勤更加便捷高效。

2022年,京唐城际铁路、京滨城际铁路宝坻至北辰段开通运营,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交通支撑。

2023年12月18日,津兴城际铁路开通运营,结束了河北省永清县不通高铁的历史,为“轨道上的京津冀”再添新笔画。

……

十年巨变,四通八达的京津冀铁路网不断延展,越织越密。京张高铁及崇礼支线有力支撑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快速转换,并服务后冬奥冰雪经济;京雄城际铁路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推动京雄两地迈入同城化时代;京广高铁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

十年撸起袖子加油干,京津冀区域“五纵两横”高速铁路通道主骨架逐步成形,“通勤圈”越织越密,“朋友圈”越做越大,人才、资源、要素得以快速流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在“一张蓝图”指引下,京津冀实现高铁对地级城市全覆盖,让“双城生活”成为现实。放眼京津冀地区“十四五”规划,北京、天津致力于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北京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落实京津冀核心区铁路枢纽总图规划,提升同城化效应,依托区域快线和市郊铁路,通过大站快车便利通勤人员出行。天津市“十四五”规划提出,畅通京津发展轴,到2025年,基本形成京津雄半小时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小时至2小时交通圈。三地交通一体化的手越牵越紧,引领协同发展跑出加速度。

 开路先锋勇担使命 

如何精准破题、科学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都作出过形象、透彻阐释——

2019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雄安新区时,在新区规划展示中心通过大屏幕连线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施工现场的建设者。

视频连通那一刻,建设现场沸腾了。

“京雄城际铁路2018年2月28日开工建设,计划2020年底全线建成通车。”时任京雄城际铁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长杨斌头戴安全帽站在脚手架前,高呼一声,“同志们有信心没有?”“有!”嘹亮回答响彻旷野。

看到这个场景,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现在是数九寒冬、天寒地冻,但我们的铁路建设者仍然辛勤劳动着。你们正在为雄安新区建设这个‘千年大计’做着开路先锋的工作,功不可没。全国人民都期待着你们的捷报!”

……

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坚定着我们落实重大国家战略的信心。

打开地图,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大致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距离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分别约105公里、105公里、155公里、30公里。

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是党和国家战略部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新区设立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

作为支撑北京新两翼展翅高飞的“动脉线”、雄安新区实施千年大计的“起跑线”,京雄城际铁路在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20年12月27日,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千年古都与“未来之城”紧紧联结在一起,广大建设者用双手书写出连接北京和雄安的“中国速度”。

如今,每天6时56分,一列复兴号列车迎着晨光从北京西站出发,一路驶向河北雄安新区。复兴号列车行驶在一望无垠的京畿大地,也仿佛行驶在催人奋进的时光里。

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

在2023年3月举办的雄安智慧交通国际论坛暨中交未来科创城产业发展大会上,80多家涵盖数字科技、网络通信、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开发等多个板块的创新型企业参会人员乘坐高铁列车赴雄安现场签约,各方来客一下车就能感受扑面而来的现代化新气象。

“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后,雄安新区正式融入北京‘1小时通勤圈’。”北京局集团公司客运处副主任郭柳明介绍,“截至2024年2月29日,京雄城际铁路累计发送旅客533.28万人次,雄安站累计发送旅客138.91万人次,当前每日开行动车组列车20对,有力推动了沿线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 

“协同”二字,就是形成合力,着力解难点、疏堵点、去痛点,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把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拓展。

协同发展纵深推进,动力何来?如何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如何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若干领域率先突破。

2021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乘坐京张高铁列车在太子城站考察时强调,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要总结经验,继续努力,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有更大发展。

创新,是总书记在京津冀调研时多次强调的关键词。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做好协同创新这篇大文章。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举办冬奥盛会,京张高铁掀起沿线冰雪产业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与京雄城际铁路互联互通,实现空铁联运、无缝换乘;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高质量推进,实现“四网融合”。

国铁集团自觉担当铁路科技创新领军企业的责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进应用型技术创新,统筹布局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不断释放科技创新红利,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创新应用京张高铁68个智能化项目和12个智能化提升项目,在世界上首次全线采用智能技术建造,首次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其保驾护航,建成了世界冬奥会历史上首个直达比赛核心区的高铁站,打造了世界首个高铁5G超高清演播室。

起笔是世界眼光,落笔为时代标杆。国铁集团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响亮提出打造“智能京雄”,充分运用我国高铁科技创新成果,在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智能化设计多达71项,为世界智能高铁树立了新标杆。

“未来之城”拔节生长,一批又一批铁路人在这片欣欣向荣、万物竞发的热土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创造新的奇迹。

高铁双城拓展深度 

如何唱好交通领域协同的“双城记”,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深化合作,构建双方更加紧密的融合发展格局?

“‘双城记’我点的是两组地方,京津双城,成渝双城。京津城际列车一天有多少班?”今年2月,农历龙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考察。

“142对。”

“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总书记很欣慰,他寄语天津,“在公共服务上要加强共建共享,在社会治理上要强化同城效应。”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7时11分,在北京工作的天津武清市民张亮坐上C2204次列车。25分钟后,这趟高铁列车准时抵达北京南站。张亮出站换乘地铁,到单位时还不到8时。像他一样打着“高的”上下班的“京津冀人”如今越来越多。

在推进铁路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京津冀实现高铁对地级城市全覆盖,让“双城生活”成为现实。就单拿天津的铁路网发展数据来说,天津高铁运营里程达到413公里,铁路总里程1468公里,路网密度在全国名列前茅。津兴城际铁路2023年开通运营,4条高铁联通京津双城的交通格局已经形成,人流物流加速流动。

北京南站被誉为“中国高铁第一站”,是京津城际铁路的起点站,也是见证“轨道上的京津冀”十年之变的一座车站。“2014年至今,京津城际铁路已累计发送旅客2.6亿人次,最短每5分钟就有一辆京津城际铁路列车从北京南站发出。北京局集团公司精准实行‘一日一图’,京津城际铁路日均发送旅客9.8万人次,较2014年增长27%。”北京南站站长李永军自豪地说。

绿色铁路绘就底色 

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着力提升京津冀铁路绿色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绿”动京津冀大地,乘高铁抵京,许多旅客惊讶于京津冀沿线的翠色、山峦和碧水。2022年,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降低60%以上。

蓝天下的京津冀越来越美。蓝天碧水让铁路人欣喜。10年来,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北京局集团公司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运输结构调整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铁集团决策部署,以提质、降本、增效、绿色为目标导向,积极与京津冀地方政府对接,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推动“公转铁”政策落实落地,大力实施货运增量行动,充分发挥铁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作用,为京津冀的碧水蓝天贡献力量。

2023年7月14日,一列满载生产生活物资的集装箱班列从天津港的新港北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缓缓发出,开往北京市大红门站。这是北京局集团公司与天津港集团联手打造的首趟天津港至北京大红门海铁联运班列,也是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京津城市群连接更加紧密的又一成果。

渤海湾畔新潮涌,曹妃甸港是我国最大的矿石接卸港之一,每年有超过1亿吨进口铁矿石由这里下船。大量的铁矿石坐着火车运往全国各地钢厂。“我们3个半小时便可将3700吨矿石装进一列55节车厢的列车,这相当于80辆重载卡车的运量。”天津货运中心曹妃甸营业部主任韩育慧说,曹妃甸港铁路运量由最初的每日1万吨增加到现在的每日6万吨以上,大幅降低了矿石公路运输的碳排放水平。

锚定“双碳”目标。十年来,北京局集团公司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把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铁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各方面全过程,新能源项目落地开工,绿色低碳技术广泛应用;加快既有线电气化改造项目建设,铁路电气化率大幅提升;节能低碳的新型机车大量投用,牵引铁路绿色发展加速前进。

货运成绩节节攀升。十年来,北京局集团公司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运输“公转铁”,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高效集约绿色物流体系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货物发送量从2014年的2.98亿吨增长到2023年的3.5亿吨,铁路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比重由2014的7.7%增长到2023年的9%。

物流改革加快推进。十年来,北京局集团公司以天津港、黄骅港、曹妃甸港疏港矿石增量为抓手,制订北京市绿色物流体系建设、天津港多式联运、石家庄国际陆港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北京平谷、天津西堤头、唐山曹妃甸港等京津冀地区多个铁路物流基地的建设,全力提升节点、通道能力,为港口增运提供保障。

“钢铁驼队”加速奔跑。十年来,北京局集团公司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拓展国际物流,开行中欧班列共计6419列。

……

十年之路,山河作证。时光,见证奋斗足迹。

协同之路,大道不凡。实践,书写厚重答卷。

新时代,新征程,春意盎然的京畿大地必将奏响雄浑乐章,续写新的辉煌。国铁集团将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关怀厚爱转化为不竭动力,在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中勇担使命、开拓进取,在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火车头”中奋力谱写精彩铁路篇章。

来源:人民铁道

文字:李蓉

图片:柴娜 孙立君 贾佳编辑:张戈 校对:王玉成听说关注我的朋友们都变美了呢!

京铁手机报20240320期

京铁手机报20240319期

京铁手机报20240318期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