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学 — 纯文学的聚集地

著名书法家张怀江老师题写刊名

主       编:沉默味道

执行主编:陈荣来   温雄珍

【作家名片】

张田进,网名岁寒三友。湖北省枣阳市第二实验小学高级教师,枣阳市张慕骞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文学、文史爱好者。在职期间曾在教育刊物上发表过教学论文。退休前后着笔家史、乡情的记述。

留取丹心照汗青

——记张慕骞与张地山的革命友谊

【诗六首】卫拥军、张田进湖北枣阳

张慕骞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敲响了人们思想启蒙的钟声,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从而更加广泛的影响了整个社会,也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一代有理想、有志向、有抱负的热血青年走出家门,到外地求学,追求真理,寻求救国救民之路。鄂北枣阳的张慕骞、张地山、黄火青、陈雪怀、张瑞阶等一批优秀青年先后考取武汉、襄阳等学校。张慕骞考取襄阳鄂北中学,张地山考取襄阳第十中学,黄火青考取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当时的襄阳,也是个革命风潮涌动的地方。革命先驱肖楚女是国文教师,以教学为名,在学生中传播马列主义。引导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向导》《每周评论》等系列进步书刊,学生们深受影响。张慕骞、张地山、黄火青、黄民钦、黄冠群、张瑞阶等,先后以优异的成绩云集襄阳求学,他们思想进步,嫉恶如仇,反对学阀,反对腐朽,抵制仇货,宣传革命思想。在襄阳各校轰轰烈烈地闹起了学生运动,有的在校加入了中共党团组织。1925年武汉地委委派谢远定到襄阳第十中学任校监,同时在襄二师兼课,继革命先驱肖楚女之后,进一步传播马列主义。1926年春张慕骞和张地山等几个同学相约,提前告别母校,回到枣北,着手筹建党团组织。11月建立襄阳党团特别支部,谢远定任支部书记。枣阳旅襄学生:张慕骞、黄火青、张地山、李金铭、黄民钦、马恕安、傅嗣林、段曙东、高泽甫、王万里、曹亚东、张伯庸、王明钊、傅良知、王若槐受其影响,相继在襄阳加入了党团组织。回到枣北投入到正在兴起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之中。张慕骞原名宗让、又名慕谦,化名润东,生于1906年,枣阳县(今枣阳市)太平区(今太平镇)唐梓山东麓大张庄人。幼年时,父母双亡,寄身于伯父家,家产由伯父代管。因幼年丧父丧母这个特殊情况,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无法弥补的创伤,也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养成了他温和文雅,坚忍坚毅,沉稳大度,机智活泼的特点。开始在唐麓小学上学,以后转兴亚学校。1923年张慕骞升入钱岗德育学校,在这所学校他先后参加了“读书会”和“兄弟会”。通过“读书会”他最早接触到马列读物和进步书籍,接受了革命思想;通过“兄弟会”结识了黄火青、刘华炳、闵嗣祥、马恕安、张地山等10个异姓兄弟,排行老十,和10个兄弟一起走上了革命道路,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24年16岁的张慕骞考取了襄阳鄂北中学,与张地山、黄火青等同学一起来到襄阳这个革命风潮激荡的地方。入学后他深受鄂北共产党创始人谢远定的影响,思想进步很快。同时与黄火青、张地山、张瑞阶等进步学生有了广泛的来往,很快投入到爱国学潮、反仇货的斗争中。1925年秋,由学生运动的杰出领袖黄火青介绍,张慕骞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入党。此时的张慕骞已不是“兄弟会”时的张慕骞,已经成为一个胸怀凌云壮志,决心改造中国社会的一名校内外革命活跃分子。张地山(原名张树公),1902年生,枣阳太平陈庄人。自幼勤奋好学,由本村初小考入双河高小,再入袁寨德育学校,1923年考入襄阳第十中学。兄弟三人排行老二,家庭条件优越,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是一个革命家庭。兄弟三人曾先后在双河兴亚学校读书,又先后参加革命,加入中共地下党。哥哥张树声,在双河学校毕业后,定居吉河,以开药铺为业,从事革命活动,后死在鹿头。弟弟张靖中(原名张树华),从小受二哥的影响,后来也参加了革命,在袁寨入了党。先后在袁寨、鹿头教书,在襄阳县以任文书为名从事革命活动,曾一度任枣北、枣西区区委书记,为枣北革命活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张地山从小出身优越,但从不自高自傲,反而谦虚谨慎、性格豪爽、和蔼可亲、坚持正义。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就接受革命进步思想,追求真理,积极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在襄阳求学期间,张地山常和同学们议论国事、针砭时弊、苦思救国救民之策。每逢周末,就和黄火青、黄民钦、黄冠群(当时号称“枣北三黄”)、张慕骞、张瑞阶等同学聚在一起,学习马列刊物,进步书籍;商讨反对卖国、反对学校迫害进步师生、反对仇货等,在襄阳的学生运动中他们是先锋队,是胜利者。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凝聚了一批革命骨干力量。张慕骞与张地山是同乡,是又亲又邻的两个自然村,因亲缘关系,青少年时期经常见面,互为玩伴,共同求学。张慕骞的家在唐梓山东山脚下,张地山的家在紫玉山西山脚下,两个家族之间有交叉的亲戚关系,逢年过节亲戚来往,两人经常在一起玩,后来又在一起上学,共同接受新思想、共同走上革命道路。1926年春,黄火青经县特别支部转党后,又在钱岗发展韩顺时,杨时馥、张龙颔、黄沂泉等人入党,建立支部,并任支部书记。1926年夏,原在襄阳鄂北中学已经入党的张慕骞,回到枣北后发展张地山(陈庄人)、张铁汉(双河东小庄人)、张绍良(蒜园人)、张抱朴(大张庄人)、张合祥(山坡人)、杨国杰等人入党,并建立了唐梓山大张庄党小组,张慕骞任党小组组长。张地山是太平首批入党的党员,是枣北党组织的重要领导干部,曾任太平(红十区)党小组组长。多次参加清匪除霸,反围剿战斗。1926年9月,北伐军攻克武昌后,受大革命影响的鄂北豫南一带农民运动揭竿而起,各地相继成立了农民协会及社团(红绿枪社)组织,当时地方几乎村村有社、乡乡有会。从鄂北到豫南组织起来的农民成千上万,先后曾围攻过新市、逮堂、袁寨、兴隆、邱家前湾等一带地主豪绅所盘据的巢穴,使地主劣绅胆战心惊、威风扫地。1926年冬,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加紧培训农运骨干,县党部、县农协在县城江西馆办了四期培训班,共260人,均系各区、乡农协骨干。其间还派人到太平(枣北)、吴店(枣南)开办培训班。太平共办两期,学员100人,由张慕骞、马恕安等人负责,张瑞阶、邱鹿亭、孙恒远、张绍良、孟识远任教师。张地山是太平两期培训班的具体负责人之一。同时,黄火青、张慕骞派张地山、陈仁善(大王人)去河南新店街靖东屏家,让靖东屏填表入党,并在新店周边发展党组织,让张地山负责考察新党员情况。在豫南新店设枣北区委分部,张抱朴任书记。同年黄火青、张慕骞表兄弟在管庄(湖河两省交界处)和双河及双河的崔当建立党的中心联络站,以马武群山和唐梓山、紫玉山为屏障,创建革命根据地。为红26师在枣北唐南开展革命活动奠定了基础。因张地山是陈庄人,与河南管庄是邻村,与紫玉山、唐梓山周围党的活动地比较近,又是枣北区的党小组长。在此前后,张地山在张慕骞、黄火青、张抱朴等人的领导下,经常奔走于管庄、新店、大张庄、双河、崔当、杨沟、太平、大王、袁寨等两省交界地区,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团组织,投身于革命事业。1927年初春,县各区乡农民协会普遍成立,全县共成立太平、鹿头、吴店、琚湾、城中农协五个。农协的口号是:“一切权力归农会”,任务是:“打土豪、分田地;除匪霸、保政权。”1927年3月,张慕骞和马恕安、张绍良、王子良、张地山、邱鹿亭、陈耀明等人,组织成立太平农协会,并举办农协骨干训练班50多人。张慕骞讲课时说:“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只有赶走帝国主义,彻底打击土豪劣绅,才能实现耕者有其田,过安居乐业的日子。” 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学员们分成多组到枣北较大的村庄,实地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指出光明前途,使一些土豪劣绅对武装起来的农民多些敬重,少些淫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改变后,革命处于低潮。一些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有的被捕了,有的被杀了,有的到外地隐蔽,有的到外地找党,有的叛变投敌,未暴露的仍留在地方上。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党仍然坚持领导全县各地农民武装,奋起反叛斗争。叛匪头子杜进德带领数百人到处抄、抢、捕、杀,各地农民自卫社奋起反抗。四月二十九日,杜进德带反动武装到唐梓山行凶,张慕骞事前获悉,并有准备的动员、指挥大张庄的张龙颌、陈庄的张地山、五里桥的农运队长韩泽明、双河大王的陈仁善(曾任党支部书记)、蒜园的张绍良(曾任党支部书记)、涂庄的赤卫队长李占勤、姚岗孟集的孟识远;唐河南部的杨时馥及湖阳新店等地农民自卫团1000多人,四面包围敌人,猛冲猛打,把敌人打的晕头转向,四散而逃。击伤20多人,击毙5人,获得枪11支。有力的打击了杜进德叛匪的嚣张气焰。七月下旬,程克绳、张慕骞第二次从武汉购买枪支弹药。程、张率旅汉的40多人化装成国民党部队,程、张二人扮成大军官、轮换坐于轿内,押运枪支弹药,闯过道道关卡,安全抵达枣阳,有效的武装了革命队伍。十二月,中共枣阳县委重建枣阳县农民赤卫总队,归县委领导。杨道吾、杨栋柏分任总队长、总队副,杨秀阡任党代表,下辖三个中队,由何德金、施化民、张绍良分任一、二、三中队中队长。总队部设在吉河东南的马南冲。这时任枣北战斗区区委书记的张慕骞和任太平党小组组长的张地山,也忙于筹建枣北地方的赤卫队。把有限的武器分发到精干的赤卫队员手中,严格管理。并把各村庄的精干赤卫队员召集到一起开会。根据当前严峻的形势,警醒队员们要时刻提高警惕,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护好武器,发展可信可靠的队员,随时准备攻城掠地,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1927年11月,鄂北特委在翟家古城召开襄(阳)枣(阳)随(县)三县联席会议,决定以枣阳为中心举行大暴动。张慕骞先后参与领导了攻打邱家前湾,兴隆集和袁寨等多次战斗,让敌人胆战心惊。1928年春节前后,天气非常寒冷,断断续续地下着雪。正月初,中共枣阳县执委决定攻打枣北重要据点袁寨。事前,张慕骞、王子良、杨道吾、黄民钦、杨栋柏、张地山等在张慕骞家里商议攻打袁寨的方案。正月十三,天飞飞扬扬地下着雪花,国民党驻军大部分回太平镇过元宵节(十五)。趁此机会,在县执委王恩平领导下,决定由施化民、张绍良两个赤卫中队,再抽调部分地方赤卫队攻打袁寨。由王子良先一天化装进寨,王子良的胞妹婆家驻寨内,让妹妹第二天到寨河洗衣服,来人以“大姐洗衣”为接头暗号,把三支手枪装进洗衣筐内带回。当晚,寨外以鸣枪为信号,寨内作内应的人打死寨门执勤的哨兵,迅速打开寨门,黄民钦首先带领赤卫队冲进寨内。施化民、张绍良各率一个中队从东门和南门冲进,纵横穿插,迅速占据制高点,猛烈袭击,顿时寨内火光冲天,约3个小时全歼守敌。当场镇压了土豪劣绅姜卫煌、姜从来、周兴汤等人。获得了大批物资、弹药和枪支,并缴获了一个小钢炮厂。当夜,战利品用8辆牛车拉回赤卫队总部马南冲。次日(正月十四),敌又调城关,太平400多人疯狂反扑。县执委和赤卫总队又调集邓店、王大桥等地的农民武装进行反包围,双方从凌晨开始激战到中午,敌人伤亡惨重。但终因我方武器差,弹药不足,被迫撤离。在即将撤离时,县执委领导张慕骞、王子良等人还被困在姜家祠堂,情况万分危急。县赤卫总队第三中队中队长张绍良和张地山、张宗鑑(张铁汉)率领部分精干队员担任掩护任务,吸引敌人。县赤卫总队第二中队中队长施化民等人带领大部赤卫队员,冒着密集的枪弹,趁势滚爬冲打,奋勇拼杀。正当县执委的领导张慕骞、王子良等人即将突出重围时,敌人的机枪又开始向我突围人员疯狂扫射,突围暂时受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正在拼命担任掩护任务的张绍良、张地山、张铁汉等人随即向敌密集的火力网投掷几颗手留弹,并奋不顾身将敌人的注意力引开,一边打一边撤,才使县执委的领导和大部队杀出一条血路,安全脱险。这次战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获得了丰富的战利品。敌不敢恋战,怕赤卫队再来袭击,弃尸100多具,逃到县城。这次战斗,是一次震惊鄂豫边的杰出战斗,影响深远。同时,我方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我党和县赤卫队的一些精英在这次战斗中不幸牺牲。县赤卫队第三中队中队长张绍良(蒜园人)、枣北太平党小组长张地山(陈庄人)、枣北赤卫队支队长王金本(王大桥人)、吴玉时、王丰良(王大桥人)、王丰奎(王大桥人)、李文超(丁庄人)等人在攻寨、撒退、突围、掩护时英勇牺牲;枣北赤卫队支队长李占勤(涂庄人)、枣北赤卫队支队长李文道(丁庄人)、王本皋、王丰基、王金奎等人被捕后,在枣阳东沙河视死如归,慷慨就义。袁寨战斗后,一些烈士的遗体先后由亲人们悄悄地运回家乡掩埋。张地山牺牲的消息由袁寨的亲戚当天下午告知陈庄,次日晚上陈庄派人到袁寨,由侠肝义胆的本村村民刘老三(外号)趁夜色冒险把张地山的尸体从寨内背出寨外,再由众人抬着运回陈庄草草掩埋。半月后的一天傍晚,张慕骞代表党组织,同时也代表自己(张幕骞不仅是袁寨“同学会、兄弟会”的成员,还和黄火青、张地山、卫正华是结拜四兄弟。)来到陈庄。一进门双膝跪在张地山母亲的面前,失声痛哭,边哭边说:“姨妈,我是代表党组织也代表我自己来看望您老人家!地山哥是我党的好干部,是我的好兄长!他牺牲的很英勇,很可惜,是我党的损失,我万分悲痛!您要节哀,我会常来看您的!”。临走时,他把20元大洋递给张地山的母亲,挥泪告别,又到张地山的坟前跪泪长流……张地山牺牲后,各地因革命暴动牺牲的人,都受到当时国民政府反动派的迫害。张地山的家同样受难,房子被烧、宅院的树被湖河乡政府的人放倒拉走,妻子携女被迫无奈,回到湖阳大桥付娘家住,母亲经常被问责,栖身于同族近支勉强度日。1928年夏,张慕骞任中共枣阳县第三区区委(太平)书记。10月,鄂北枣阳的“清乡军”数次疯狂地大围剿之后,革命遭受严重挫折。枣阳的党组织受到破坏,一部分领导同志和幸存者转移到外地避居。张慕骞临走时,把手里仅有的一些钱带上,又来到陈庄张地山的家,把钱全部交给张地山烈士的母亲。双膝跪地叩头,挥泪依依惜别!1930年5月,张慕骞作为鄂北、豫南的代表,赴上海参加党中央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会议,他在会上汇报了鄂豫边区地下党的工作情况,并要求中央派人加强党在鄂豫边区的领导力量。这年夏,他回到家乡鄂北枣阳,随即着手县、区、乡苏维埃政权组织的筹建工作。不久,枣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张慕骞一度担县任苏维埃政府主席。其间,他再次携款到陈庄慰问看望张地山的母亲和妻子。遗憾的是,这时张地山的母亲已于去年,因痛失儿子,忧郁成疾而去世,享年不到50岁。张慕骞悲痛不已。1931年6月,为了加强襄(阳)枣(阳)宜(城)钟(祥)苏区的领导,又成立了鄂豫分特委,张慕骞任书记。因原二十六师的师长叛变,政委有病离队,党又决定将张慕骞从特委调至二十六师任政治委员,从此他和余益庵师长并肩战斗,整顿队伍,保存力量,发展武装,常打胜仗,使红二十六师士气为之一振。1931年4-6月,张慕骞因仗义直言,坚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反对左的教条主义错误,被当权者扣上“逃跑主义”的帽子,并被撤销红二十六师政委的职务,调鄂北山南游击队指挥部任政委。近两个月的时间里,由于不听张慕骞等人的正确意见,红二十六师大大小小打了几十场仗,每每在强攻之下失利。为了扭转危局,鄂豫边临时省委又委任张慕骞为红九军总指挥兼省军委会参谋长职务,又将在错误路线指挥下,遭受重大损失的部队撤至马武山一带打游击,使部队脱离了危险的漩涡。刚脱险不久,错误领导者又把部队带回敌区,张慕骞极力反对无济于事,只得愤然离队。1932年-1934年,张慕骞离队后,先后到武汉、北京、南京找党组织未果,又受姑母张同勤(黄火青之母)之命到南京监狱营救革命同志,而后送回枣阳老家。1935年冬,张慕骞回到家乡唐梓山大张庄。离家两年,眼前的情景让他揪心绝望,妻子、儿女先后被反动派迫害致病而死,房子被地方政府拆毁。张慕骞心如刀绞,两年前的端午节,他任湖北省军委会参谋长率二十六师部队向马武山转移,路过家门口住了两天,他还让妻子和家乡人为部队指战员做衣做饭,安置伤病员,慰劳红军战士,可如今已是人去楼空,情景凄残。他是彻底“无牵无挂”了。于是,他找到姑表兄黄山农商议,路在何方?最后下决心到日本求学。临走前,他再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陈庄看望张地山的家人,见了张地山的妻子泪流满面,告别前又把身上的钱全部给嫂子留下。出陈庄后又来到张地山的坟前驻足默哀,沉思良久才缓缓离去……在日本求学期间,张慕骞与同学们常在一起阅读国内刊物,讨论国情国事。和郭沫若、李肇嘉、裘进等发起了一个“现代问题座谈会”,主要探讨抗日问题,他们时刻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这期间,张慕骞不仅关注国内时局,还专心认真学习,试着写了一篇关于歌颂红军战斗生活,揭露和鞭挞国民党当局反动行径的小说《灰色的人群》,郭沫若为之作序。1937年春,张慕骞就学日文问题写信给张地山的弟弟张靖中(当时的枣北区区委书记),说日文既好学、也有复杂的一面;又说中日文化源远流长,汉文和日文是亲缘关系,汉文是母,日文是子。1937年“七·七”事变暴发,全面抗战开始,不久,张慕骞和张永田等同学,回到了面临生死存亡的祖国。他和同学们在上海迅速组织了“留日学生救亡协会”,和党的外围组织“各界救国会”相呼应,上街集会游行。国民党迫于形势,举办了归国留日学生培训班,张慕骞是8个培训班700人之一。后来这些培训班划归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管辖,政治部是一个国共合作机构,共同担负抗日政治宣传工作。部长陈诚、副部长周恩来等,第三厅长郭沫若。在国民党阵营中工作的李林、张慕骞等受中央指示重新入党,成立特别支部,只准与党的高级领导人联系,不能有横向联系,张幕骞重新回到党的怀抱,高兴的夜不能寐。1940年春,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把张慕骞分派到驻防沔阳沼湖一带的一二八师任代理政治部主任。这个师的师长王劲哉原是西北军杨虎城手下一个旅长,“西安事变”后投蒋,是一个很难对付的人,张慕骞忍辱负重,统筹兼顾,坚持在该师作好统战工作,以利于抗日大局。不久,他随部队行至汉江边,遭遇日本飞机的狂轰乱炸,他在指挥、掩护部队战友时不幸中弹牺牲。张慕骞牺牲的噩耗传到二十六师,战士们悲痛万分,无限怀念张政委。张慕骞和张地山的先后牺牲,使枣阳乃至鄂北失去了两位好领导、好战士。时隔34年后的1962年,原襄阳地委的专员余益庵在枣阳的一次讲话中说:“张地山是1926年入党,为枣阳革命工作的开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是为党、为人民牺牲的好同志、好党员”。他们作为枣阳及鄂北农民运动、革命武装的领导者之一,以及他们为党、为人民立下的功绩,将永载史册,留芳后世!

声  明

     本期所发作品为作者原创文学作品,由作者授权本刊首发,并对文中所涉内容负责。为尊重作者,维护原创,其它媒介转载或使用,请在本刊后台留言或联系本刊主编应允,合法使用将给予人性化开通白名单。因本刊发文具有连续性,若非违法违规等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删除任何一期发文,其它公众平台因需要要求删文,经作者同意后需向本平台支付300元断号费、编辑费、“原创首发”转让费;作者个人要求删除已经发布的作品,需向本平台支付200元断号费、编辑费、违约费。谨遵网约,谢谢合作!

本期采用图片源自网络。

欢迎关注《首都文学》

《首都文学》微信公众号,立足京城,走向全国,放眼世界;面向作家诗人以及文学与艺术爱好者。主要刊发诗词歌赋、散文随笔、精短小说、民间故事、报告文学、书画摄影等作品。

      本刊每周三期,不定时发布。

要求投稿须原创,切勿一稿多投,严禁抄袭、套改他人文章,文责自负;投稿前请自行审定,杜绝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随原稿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文章标题三号黑体字,内文小四号宋体字;现代诗3—5首、古体诗词6—10首起投(长诗可单首),诗歌文字全部左对齐;书法、绘画、摄影作品10—20幅;散文、小说、民间故事等单篇不超过5000字,每段空两格,优秀作品不在限制中。

      赞赏随心随意,赏金与作者对半分成,低于20元不发放,用于平台维护。

投稿邮箱:shouduwenxue@126.com

       投稿请加主编微信:13905352890

       微信公众号:sdwx1015(欢迎赐稿!)

《首都文学》微刊编委

(排名不分先后)

名誉顾问:矫    健

作家顾问:

     卢万成   焦红军   徐锁荣   张国领

        张怀江   范惠德   孙德科   焦辰龙

        孙世国   方华强   黄军胜   马西良

        刘方计   张有文   黄定有   孙    俊

        吴殿彬   罗旭初

诗人顾问:

        王德兴   曹宇翔   朱相如   于大卫

        蔡同伟   孙德斌   孙述考   饶    彬

        蝉    鸣   姜海波   汪剑平   时培建

        汪再兴   匡文留   沈学印   刘向东

海外顾问:

        纳兰明媚(澳洲) 童  童(荷兰)

        肖红英(日本)   赵    晴(日本)

        王景贤(日本)   赵文颖(美国)

        马    彦(韩国)   冯梦雪(美国)

社       长:纳兰雨辰

主        编:沉默味道

执行主编:陈荣来   温雄珍

常务副主编:成永青   刘建军   姚凤霞

                     罗    燕   姚晓培

副  主  编:

        赵德民   杨晓奕   鲁从娟   王明珠

        李雪莲   史立荣   付金华   于金玲

        卫小慢   焦淑斌代庆香   刘雪梅

编        委:

翟    良   段金泉   黄西良   黄西华

        马秀芳   陈    颖   孙春玲   李学志

        张芳学   陈典锋   周俞林   张淑秀

 魏彦烈   闫小杰   刘建虢   陈全德

吴仲尧   孙拥君   杨盛龙   于红英

   李    群   冉晓光   陈    鹤   樊    瑛

汪幼琴   金    光   张靖云代庆香

        高兴岐   洪季平   吴金霞   贾秀华

        姚亚英   沙    晗   顾盛衫   孙治民

        王跃进   戴守业   严    丽   党    辉

李忠继   胡容尔   徐春燕   李四姐

徐    彪   张黎明   汤美霞   黄舟山

        刘学高   王廷艳   巩香荣   陈绪伟

        俞玉芳   李玉芳   徐志能   吴光琛

        岳    峰   朱新云   张明荣   钱宏基

        毕士军   赫崇明   屈定国   雷国辉

        王正聪   金阿根   蒲建雄   史    新

        李春苹   朱胜田   刘玉涛   赵    颉

        徐修强   曲绍安   侯培云   杨    强

唐小瑭   林成海   周荣耀   李森泉

        常玉好   左新国   马丙丽   辛冬妹

        王昌勇   高传博   张学峰   李艳清

        张克鹏   王   炜   郭凤屏   万厚敏      

        宋进潮   刘克俭   何    波   葛保松

        王春晓   秦    慰   贺清明兰善清

        张晓虎   赵胜来   任汉梅   任卫东

        张   峰   韩星海   吴子新   徐军华

王保义   武杰民   柯杨宗   闫德厚

        杨迎勋   李向菊   戴荣洁   李国强

        王学伟   李   梦   童安宏

本刊专职编辑:沈默   禹艳芬   马秀芳

本刊专职评论:

        成永青   刘建军   姚凤霞樊泽宝

        欧阳三月   小瑭

本刊特约评论员:辛   夷   北国园   扈向礼

本刊法律顾问:周迪军

本期荐稿:罗    燕

本期执沈    默

张田进 往期作品  《首都文学》5710期‖湖北作家张田进:枣阳革命英杰——张宗厚《首都文学》5730期‖湖北作家张田进:鄂北革命与中原突围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