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的整个人生,是一个极尽复杂的故事
1945年7月16日凌晨5点30分,美国新墨西哥州三一实验场30多公里之外的地方,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看见了他此生从未见过的壮观景象:地平线上,一道巨大的白光闪过,渐渐地,白光变成了耀眼的黄橙色的火球,夹杂着火焰和黑色尘埃,不断向上翻滚。后来,奥本海默回忆,在那个场景下,他心中闪现出的是印度经典作品《薄伽梵歌》中的句子:“现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新电影《奥本海默》中的一个场面,它记录了“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也就是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时的场景。《奥本海默》将于2023年8月30日在中国上映。也是在8月底,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奥本海默传:美国“原子弹之父”的胜利与悲剧》(以下简称《奥本海默传》)的中文版也同时面世。8月26日,《奥本海默传》的作者之一,美国作家凯·伯德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对电影《奥本海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这部电影“是伟大的艺术成就,也精准地承载了那段历史”。在伯德眼中,奥本海默的整个人生,是一个极尽复杂的故事。
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试爆成功。图/视觉中国
“原子弹之父”
被原子能委员会扫地出门1953年12月21日,49岁的奥本海默发现,自己的人生彻底失控了。那天晚上,喝了几杯酒的他突然倒在自己律师的家中,昏迷不醒。那天下午,奥本海默收到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刘易斯·施特劳斯的指控信,信中提出,他被认定是威胁国家安全的“危险分子”,其中还有不少涉及政治的指控。这封信的出现,意味着如果他不辞去在原子能委员会的总顾问委员会主席职务,他就必须接受原子能委员会的调查。简而言之,这种预先设定好立场的内部调查,对一向以爱国自居的奥本海默而言,是一种极大的侮辱。在奥本海默的人生中,这样的戏剧性比比皆是,远非一部电影能够承载的。《奥本海默传》的作者凯·伯德回忆,《奥本海默传》原是多次获得普利策奖的塔夫茨大学历史教授马丁·J·舍温的题目。2000年前后,他开始受邀与舍温共同撰写这本书。正式加入后,伯德才发现,舍温为奥本海默的传记工作了20年,积累了5万页的档案,采访了大约150个人,面对着如此丰富的材料却无法下笔,因此才开始寻求同行的帮助。最终,舍温和伯德合力在2005年完成了这部鸿篇巨著,并分享了次年的普利策奖。遗憾的是,舍温在2021年因为癌症去世,没能看到关于奥本海默的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上映。电影《奥本海默》灵感来源《奥本海默传》

进入“曼哈顿计划”
电影《奥本海默》中,奥本海默与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很多精彩的对手戏。在现实中,同为犹太人,一起生活在美国的他们,学术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称得上是忘年交。《奥本海默传》中提到,在奥本海默受到审查的时期,爱因斯坦曾和他长谈,劝他离开美国,但奥本海默回答他说:“该死的是,我偏偏还爱着这个国家。”
奥本海默究竟相信什么,信仰什么?“这是一个谜团,在书中,我们充分展示了所有可能的证据。”《奥本海默传》作者凯·伯德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根据现有的资料,奥本海默仅仅是“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那么,如果说在战争期间,有什么东西改变了这个一贯以自由为先的、骄傲的知识分子,目前看来,只能说是他心中朴素的爱国情怀。负责美国“曼哈顿计划”的军官莱斯利·格罗夫斯最能明白这一点,因为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正是他给的。刚刚见面时,格罗夫斯对奥本海默这个骄傲的“书呆子”极度鄙视,给他贴上了不稳定、浮夸、自负等负面标签。他对奥本海默的政治倾向和朋友圈子意见很大,也觉得让他加入一个重大的军方计划,显然不够安全、保险。不过,在经过一番唇枪舌剑之后,格罗夫斯发现这个人颇具创造性思维,能够帮他解决眼前的问题。他知道奥本海默有左翼倾向,并早就被FBI监视、怀疑,但他觉得,奥本海默对美国的忠诚度值得相信。最终,格罗夫斯决定邀请奥本海默加入了“曼哈顿计划”。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奥本海默就意识到,战争的阴影已经在欧洲笼罩。此时,物理学的发展也恰好到了一个关键时期。1939年初,两位德国化学家用中子轰击铀的原子核取得成功,实现了核裂变方面的突破。奥本海默获得这个消息后,很快判断出,这意味着核裂变技术很可能进一步发展,用来制造前所未有的杀人武器,而这些技术很可能已经被纳粹德国抢先掌握。在这种危急情况下,英国、美国等地的科学家必须争分夺秒与德国展开研究竞赛。身为一名出生在美国的德裔犹太人,奥本海默也是这样考虑的。他对纳粹主义有着天生的痛恨。因此,他对美国的原子弹计划早就抱有主动参与的心态,早在被邀请进入“曼哈顿计划”之前,他就已经开始参与到制造原子弹相关的研究工作中,为此,他甚至开始与过去的一些朋友划清界限,以减少政府对他所谓“安全性”的担心。他已经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所学打击纳粹德国,早日结束战争。有了共识,性格迥异的奥本海默和格罗夫斯在研制原子弹的问题上一拍即合。奥本海默建议,他们可以筹划建设一个实验基地,用跨学科的方式处理化学、冶金、工程、军械等问题。早有准备的奥本海默甚至提出,基地需要建在美国的荒郊地带,与世隔绝,通过火车与原材料基地等地方连接起来。这个设想,恰好解决了格罗夫斯对实验基地安全性的担忧。于是,他们开始行动。1942年8月,奥本海默被任命为“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1943年3月,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基地正式开放。奥本海默带领一众科学家,在荒无人烟的山中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奋斗。为了快速研发新武器,曾经在书斋里的奥本海默开始突破自己性格的极限,他开始让自己转型成为一名解决综合问题的、具备管理和组织能力的学者。他的协调能力让这个小镇顺畅运转,大部分科学家都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愿意听他的调遣,而对于那些有不同意见的科学家,他也会给予一定程度的科研空间和宽容。除了工作,他还为这个实验基地设计了酒吧、餐厅、图书馆和生活场所。他人性化地宣称,参与工作的科学家可以带上家人前往,还为其中的一些女性家属提供了岗位。这些行为,都为他赢得了基地科学家们的尊敬。最终,当蘑菇云朵在洛斯阿拉莫斯升起时,争分夺秒的奥本海默才意识到,自己完成了一个足以改变世界的任务。虽然生产杀人武器的愧疚感隐约折磨着他,但是早日结束战争的渴望和对科学主义的乐观,最终战胜了这种愧疚。“科学家不能因为害怕人类可能利用他的发现去做坏事,而拒绝推动科学前进。”这是他在当时留下的一句评论,隐约透露着他矛盾的心态。电影《奥本海默》剧照。
封面报道
《楼市变局》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中国新闻周刊》
2023年订阅点击下图,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