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亚马逊更改佣金规则不是为了多赚佣金

近半年来,亚马逊大动作不断。最近,亚马逊欧洲站又有了变化。

据一些欧洲站卖家反映,亚马逊近日发布了一则“销售佣金计算方法更改”的通知,即自2023年10月24日起,亚马逊欧洲站将根据卖家提供的商品价格(而不是买家支付的购买价格)计算销售佣金。

图/卖家贴出的关于佣金的通知

其适用范围是“所有亚马逊计算税费的交易“,包括“使用亚马逊增值税计算服务的卖家”以及亚马逊“不计算税费的交易“。

依照其字面意思可知,亚马逊接下来将不按照“实际成交价格”来抽取佣金了,而是直接按照卖家的“标价”(或报价)来计算佣金了。

比如,一款商品标价为10欧元,如果卖家设置了一个20%off的促销折扣,那么,买家实际只支付了8美元,但亚马逊抽取佣金时,将不以8欧元为计算基数,而是直接以10美元来计算。

无疑,这将导致卖家支付更多佣金。

此外,许多卖家经常做站外推广,设置了促销码(Coupon , Promotion Code等)给买家提供折扣,并引流到亚马逊站内进行成交。

如今,这类卖家也将按照“原始报价”缴纳佣金。

亚马逊这样做,是为了多赚取一些佣金吗?

显然不是。

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卖家不要再搞“先提价再打折”玩法了,而是实实在在地将“一手价格”尤其是“一手低价”展示在亚马逊平台上——至于在Prime Day之前“先大涨价然后再大幅度打折”的行为,更是亚马逊此次行动要打击的目标。

亚马逊通过以“标价”为基数来计算佣金后,将在很大程度上挤掉“价格海绵”中的水分,并引导卖家将平台上的“商品标价”整体上降下来。

而当卖家们齐刷刷地将“标价”降低后,依然也会硬着头皮打出各种“off”(折扣),因为“off”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欧美消费者的心智认知中了。“off”已经是一种惯性,没有“off”的商品可能会沦为异“异类”,被消费者边缘化而置之不理。

在何种情况下,卖家们咬着牙也要继续打“off”。

而当一部分卖家打了“off”,而另一部分卖家不打“off”,那么,他们将在竞争中处于很不利的位置。接着,这部分卖家也不得不跟着继续打“off”了。

这样一来,亚马逊“羊群效应”下就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将平台上的实际售价整体上打下来了

亚马逊这样做,镰刀实在太锋利了,但它也有它的无奈。

这是因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Temu铺天盖地的低价,对消费者形成巨大的冲击,并将“低价认知”植根于他们的心智中,从而抢走了大量的流量——第二季度,Temu依然占据App下载量榜首,亚马逊位居第三。

比如,对比两个平台上梳子的产品页面,Temu的0.89美元、2.18美元的低价,实在是比亚马逊上3.99美元、14.99美元的标价(有些是折后价)来得有冲击力多了。

图/Temu梳子等产品页面

图/亚马逊梳子产品页面

当然,两个平台上所售的梳子材质、款式等各不相同,在成本上乃至售价上或许没有可比性。

然而,消费者并不会管那么多。

因为像梳子、手机壳、垃圾桶、收纳盒之类的商品,消费者并不会太在意它们的厂家、品牌甚至不会太在意款式。

他们需要的是“梳头发、装垃圾、收东西”的功能,白牌何妨呢?款式难看一些、材质差一些又何妨呢?

确实,大部分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购买的东西,基本上是白牌商品为主,在意品牌的也有,但仅占少数。

因此,包括亚马逊在内的电商平台上,白牌商品大行其道,消费者最关心的就是价格,也在上面很便利地比较价格——线上无限货架,可持续不断地比价。

对于亚马逊来说,挤掉卖家的“价格水分”,维持低价,是抵御Temu的重要手段,而对于整个平台具有“战略性意义“

据业内人士分析,亚马逊在欧洲站更改了佣金规则,也很可能在美国站推出同样的政策。

2

Temu汹汹,亚马逊的低价保卫战

除了更改佣金规则之外,近日,亚马逊又推出一个新功能——展示商品的浏览量。

“上月浏览量”这个数据,直接相关的是曝光量和点击率,意味着向消费者展示该商品“人气状况”和“受欢迎程度”。

“上月浏览量”越高,表示该商品“有人气”也很“受欢迎”。

消费者都有“从众心理”,往往会挑选“人气比较好”的商品下单。

亚马逊此举等于引导卖家要多投广告,多降价,以增加链接的曝光,当然,也在引导卖家做好图片、视频优化,提高点击率。

但相对来说,多打广告,多降价、多打折,是主要的引导方向。

亚马逊此前也做了一个大动作,其目的也是引导卖家往这个方向走。

该功能就是在每个产品链接底下直接展示“近30天销量”。

在此之前,亚马逊一直没有展示商品销量。

亚马逊之所以不愿意这么“赤裸裸”,目的是给销量少的卖家留一些空间,促进整个生态的良性发展。

如今,亚马逊不管那么多了,直接显示销量,引导消费者奔着销量高的商品去,而销量高的往往是“售价较低、打折幅度较大”的商品。

所有这一切,是因为亚马逊需要打一场“流量保卫战”和“用户低价心智认知”的保卫战。

对于货架电商来说,“低价”以及“占据用户的低价心智认知”是很重要的。

此点,国内电商大佬刘强东和黄峥都有很深刻的认识。

刘强东就是打价格战出身并由此实现了“杠杆式崛起”。

当年京东与当当展开图书大战时,刘强东告诉图书音像部门,要是 5 年里赚了一分钱的净利润,那么要将整个部门开除,要打就要来狠的。这意味着,要让部门死命补贴,一分钱都不要赚,一直保持低价。

不过,在价格战后站稳脚跟的京东,随后几年搞起了“消费升级”——以正品行货平台自居,开始销售越来越多的“品牌高溢价”的商品。

然而,当京东“消费升级”时,黄峥带着主打“消费降级”的拼多多横空出世,拳打脚踢,抢走了大量的流量和用户。

京东感到了危机,刘强东更是着急。

去年,刘强东就批评高管:“(京东)失去低价优势,一切竞争优势都将归零。低价是过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也是基础性武器……目前我们的零售业务经营文化在逐渐丧失……很多兄弟开始夜郎自大、沾沾自喜,以为掌握了定价权,丝毫不再关注我们的低价优势……”

接着,在今年早些时候,刘强东重新回归,并掀起新一轮“百亿补贴”,再次拥抱“低价”。

马云的天猫、天猫集团(淘天集团)故事也差不多。

马云卸任后,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一直看好并强调消费升级,并让淘宝倾斜了大量流量给天猫,以扶持品牌商家。接着,中小卖家们寒了心,倒向了作为后来者的拼多多。

目前,淘天集团还在赚钱,但已出现了颓势,也陷入了危机。

于是,马云带着一帮蔡崇信和吴泳铭等创业元老回来“第二次创业了”。马云回归后,开出的药方是——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

回顾淘宝,回归中小卖家,拥抱低价,是其药方的主轴。

如今,亚马逊在海外也面临了黄峥旗下的Temu的冲击。这一故事,似乎在重演。(亿观分析组)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