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手机使用者,对手机盖板使用的是什么类型的材质并不了解,这也不是他们是否选择一款手机的考虑因素。所以在讲纳米微晶玻璃盖板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手机盖板的材质发展历程做个简单的科普。
从材质成分上来讲,应用于手持电子设备的玻璃材经历了钠钙玻璃,中铝硅玻璃,高铝硅玻璃,锂铝硅玻璃(也有磷铝硅玻璃)几个阶段。从钢化工艺(一种增强玻璃抗破坏能力的加工手段)上来讲,主要分为一次强化玻璃和二次强化玻璃。随着智能设备大屏化轻薄化的发展趋势,玻璃材料逐步取代塑料和金属,出现在手机的前后保护盖板上。因为玻璃材料具有更好的光学通透性和可加工性,但随之也对玻璃的抗破坏能力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前面我们所讲的成分变化也好,钢化工艺变化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提升玻璃的强度。
除了小米一直把康宁大猩猩挂在嘴边以外,大多数终端在发布新机的时候,只会说明玻璃的特性,不会提及玻璃的品牌。普通消费者其实并不能理解康宁大猩猩到底是何方神圣,只是听得多了,自然而然觉得它很牛x了(确实很牛x)。其实除了美国康宁以外,德国肖特,日本旭硝子,电气硝子等老牌玻璃厂商都有非常优秀的产品,被各个终端品牌大量使用。
小米官网K50 PRO产品介绍截图
前面我们简单的科普了一下手机盖板玻璃材质的基础知识,说回到纳米微晶玻璃上来。严格来讲,材料属性上纳米微晶玻璃并不属于玻璃范畴,更应该归属到陶瓷材料的范畴。它兼顾了玻璃优异的的光电学性能和可加工属性(如热弯,蚀刻)和陶瓷的强韧属性。几年前曾有终端尝试过在某些机型上推出陶瓷后盖版本,最终因为加工成本高(良率低,加工工艺复杂),外形设计空间受限(质感差不透明),应用面受限(不能用于前保护盖),以及过于笨重等问题,无法给客户带来使用体验的提升,最终被市场淘汰。纳米微晶材料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那么,纳米微晶材料能给终端用户带来什么呢?那就是大大降低碎屏的风险。在手机的结构设计上有一项指标,就是整机跌落测试。最初模拟场景是从裤袋里不慎滑落,高度大约0.6-0.8米;然后发展成模拟日常使用时跌落的高度,大约1.2-1.4米,而现在模拟的场景是接打电话时从耳朵部位跌落的高度,大约1.8-2.0米。
据华为发布会介绍,P50 PRO上使用纳米微晶材质,其抗跌高度可达4米,相当于从二楼跌落的高度。
如今,手机的差异化空间已经渐渐挤压,各手机厂商在外观设计上铆足功夫制造买点。各种新鲜的色彩,蚀刻光砂的绚丽效果,防汗防指纹的镀膜工艺,统统被一个粗劣材质的手机套包裹的严严实实,让无数的ID研发人员为提升用户体验而投入多年心血付诸东流。
现在,是时候进入无套时代了!有安全,更有快感!
(预告:下一期我们讲讲市面上几款主流纳米微晶材质的来历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