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民国剧火了,没错,那就是《追风者》。与传统的民国剧、谍战剧不一样,这部剧掺杂了一些金融元素,其中魏若来的月工资50大洋以及阿文因为几百大洋而跳楼,这两点让人们对民国银元的购买力产生了好奇心。
魏若来50大洋的工资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你可能不知道,他这个工资是毛泽东的6倍,在当时算是相当可以的了。
毛泽东在当时工资多少?为什么魏若来的工资会这么高?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同时期毛泽东的工资
魏若来于1930年进入国民党中央银行,在进入央行之后,背靠沈图南这颗大树,他的月工资很快就涨到了50银元(船洋)。
这个工资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要知道毛泽东于1918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的时候,月工资只有8元(袁大头)。虽然两者货币不一样,但是国民政府在发行银元的时候,新币和旧币按1:1兑换。
在这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差距,央行职员的工资(15银元)要远超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的工资,尤其是在得到沈图南的提拔重用之后,魏若来的工资更是高达50银元。
在这一时期,北京大学这样高等学府聘用的教授也才80大洋。根据北京大学对外展示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陈独秀月工资300大洋,李大钊月工资120大洋,而毛泽东月工资才8大洋。
当然了,毛泽东的工资也不是没有涨过,在国共合作时期,毛主席曾担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秘书、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革命者孙中山先生曾手书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候补委员名单,毛泽东名字在列),这一时期毛主席月工资高达120大洋。
看上去工资挺多的是不是?但是这也只是看上去。因为孙中山先生去世之后,国民党高层发生了变化,国共合作关系逐渐破裂,林森、蒋介石开始逐步打压共产党员,毛主席因为是共产党人,所以遭到了针对,频繁拖欠薪水。
1924年2月(毛泽东任职)到1926年5月(毛泽东辞职),这中间就没多长时间,毛主席就没领到过几次工资,曾一度被拖欠半年薪水(至今未给)。如果把到手的工资平均一下,一个月也就十来个大洋。而在之后就是秋收起义、反“围剿”战斗、长征等一系列困难时期,毛主席并没有工资。
看到毛泽东的工资之后,我们才能体会到魏若来这50大洋可真是高工资了,要知道鲁迅先生月工资最高360大洋(迅哥真是富哥,怪不得能买北京四合院)。
一个大洋可以买40余斤的大米,可以下一顿馆子,两三个大洋就可以弄一桌子好菜。当然,如果按照大米来换算的话,有点难体会到购买力,毕竟生产力不一样,米价不足以衡量当时的消费水平。
就这么说吧,北京西直门一套三进四合院价值3675大洋(迅哥买的),辅仁大学曾斥巨资购买恭亲王府的朗润园(曾是和珅的田产),占地40亩,价值108根金条(500克的“大黄鱼”价值833大洋,也就是九万大洋)。
2:食民而肥的国民党
体会到魏若来的工资有多高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魏若来的工资为什么那么高?
首先一点就是魏若来在国民党重要部门-银行系统,而且还是银行系统中的龙头,国民党中央银行,这是国民党财神爷孔祥熙主抓的(之前宋子文,33年就是孔祥熙了)。
央行是国民党最高之金融机构,享有发行钞票、代理国库、募集债券等等特权,自打建立之初,央行就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所以央行职员的工资就要高一些,普通职员入职就有15大洋。
魏若来最开始的工资还不离谱,但是在沈图南的加成下,涨到50大洋之后,那就有点高了。
同时期,一个上将月工资800元,中将500元,上校240元,中校170元,少校130元,上尉80元,中尉60元,上等兵12元,二等兵10元。
他一个人能顶五个二等兵,可见其工资之高。如果和地主比起来,大概等于一个耕地250亩以上的地主。如果和祥子、阿文这类的黄包车车夫比,大概能顶5-6个吧(黄包车车夫跑的勤快点,一个月能赚8-10个大洋)。
我们看数据,能明显体会到国民党人与其他人工资之悬殊,而这主要是因为国民党食民而肥。早期国民党为了争取权力、稳固统治,不断的剥削各界,然后用银元招兵买马。蒋委员长的银元政治是怎么来的啊?就是撒币,撒币,大撒币。
1933-1937年,在这期间国民党通过权力大肆敛财,不断的提高国民党人的待遇,魏若来如果不离开央行,他的工资涨到百元其实就是指日可待的事。除了正常的工资收入以外,一些灰色收入就更多了,毕竟他身在央行,轻轻松松赚大钱。
以前对国民党的食民而肥没有具体的了解,但是在这部剧播出之后,跳楼而死的阿文与虞世清在歌舞团撒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把历史书中所言的“食民而肥”具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