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杭州一家新开的咖啡馆,因在社交平台上自称“杭州首家禁止儿童进入咖啡馆”而引发争议,和一般的咖啡馆不同,这个咖啡店明确将“儿童禁入”设为店规,这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店主的帖子已经有四千多条评论,意见相当地“两极分化”。较多网友对这一规定表示赞同,认为店主有权利制定自己的经营规则,有时候确实也很需要一个安静喝咖啡的空间;但也有网友认为,这就是明晃晃的歧视儿童,煽动当下愈演愈烈的“厌童”情绪。甚至有人会直接打电话来骂店主,或是在网上给这家店写差评。
社交平台上关于这家咖啡店的探店笔记
该咖啡店门口摆放了“谢绝儿童”的提示
打开门做生意,当然是希望客似云来,但现在不少经营机构会选择“只做一部分人的生意”,来实现差异化竞争。比如一些专注于女性体验的店面会谢绝男士入内,一些特色餐厅缩短营业时间来控制客流量,选择性地拒绝部分顾客的服务需求,也是为了强化自身的品牌形象和服务特色,给目标客户群体带来更好的体验。
据这家咖啡馆的店主表示,她本身并不厌童,只是之前在咖啡店工作时,确实遇到过小孩吵闹乱跑,提醒家长管教却被回怼的情况,所以她开店写明“儿童禁入”,是出于自己对店内氛围的预想和期待,也是想给那些同样喜欢安静,害怕喧闹的人们,创造一个舒服的环境。但是,不少网友在争论之中,讲述了自己遭遇“熊孩子”的经历,表达对“熊家长”的不满,将话题拉入了“厌童”的舆论漩涡之中。
部分网友评论
从法律上来说,商家的确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顾客群体。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经营者与消费者在进行商业交易时,应遵循平等、自由和公正的基本原则。商家不得以任何强迫方式向消费者推销其产品或服务,同时,消费者也不得对商家施加压力要求其提供特定的商品或者服务。由此可见,只要有合理且合法的缘由,商户有权拒绝某些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歧视的定义是对某个特定群体以不平等的眼光对待,使之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实话说,消费就是个你情我愿的事情,商家不愿做儿童的生意,那带孩子的家长就不要去他家消费,不就行了,谈不上什么损失,自然也不会有被歧视之感,更没有必要上升到“厌童”的极端思维。
市面上可以带孩子去的餐饮店比比皆是,有不少餐厅还专门做成“亲子向”,合家欢的氛围非常浓厚,孩子可以毫无顾忌地和同龄人玩耍,家长也不用担心吵到别人,引发纠纷。人以群分,各取所需,岂不是皆大欢喜。如果就因为店家不接待儿童,就私信对其恶语相向,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和骚扰,那可是触及法律底线了,万万不可。网络交流再怎么激烈,还是要基于理性和友好,要在沟通中促进理解,而不是借题发挥,宣泄戾气。
值得强调的是,个别商家的经营规则,并不等同于普遍的社会规则,一家咖啡店可以谢绝儿童进入,但在更多、更广泛的公共服务场所,是否应设置儿童禁入区,则必须谨慎考量。
一来,不能先入为主地认定所有孩子都是吵闹调皮的“熊孩子”,而要重点督促家长不要成为“熊家长”。“TA还是个孩子”这句话虽然让很多人反感,但也的确是句实话,幼年的孩子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也意识不到自己打扰到了别人,这就需要家长尽到责任去引导管教。很多人其实也并不是容不下小孩,而是反感家长对孩子的不当行为不管不问,将他人的容忍当成理所当然。在公共场所普遍设置“儿童禁入区”,其实是变相将冲突的责任都归于儿童,倒显得大人们缩在后面,没有担当了。
二来,关爱儿童是文明社会的应有风尚,也是全社会不容推卸的责任。一个和谐温暖的社会,应该对婴幼儿在公共空间的吵闹有所包容。同时,带孩子的父母也要与其他人互相谅解,不要动不动就给彼此贴“厌童”“巨婴”等标签,更不必将一些小事上升到观念对立的程度。凡事多些换位思考,共识总比分歧多。
一间咖啡馆谢绝儿童上门,其实并不是多严重的事,人们关注的其实是,当下的社会如此最大限度地去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如何去创造一个更为便利和包容的环境,那么,不妨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少一些求全责备,多一些求同存异吧!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