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世界读书日,你还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吗?今年我们读小说。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等小说。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等等。

今年我们要推荐的主要是短篇小说,说到短篇小说,不得不说的便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排名不分先后):俄国作家、剧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法国作家——居伊·德·莫泊桑美国作家、短篇小说家——欧·亨利

注:本文不讨论作家本人的奇闻逸事。

欧·亨利

欧·亨利(1862 年 9 月 11 日~1910 年 6 月 5 日)作品的特点,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小说结尾主打的就是一个反转和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与其说是小说,反而不如认为是段子。抖音上有一位博主,好像就是主要拍欧亨利式结尾的段子的,博主叫 维纳斯的维纳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欧·亨利对社会与人生的观察和分析并不深刻,有些作品比较浅薄,但他一生困顿,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表现他们复杂的感情。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从艺术手法上看,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作品情节的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动活泼,善于利用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妙趣横生,以含泪的微笑著称。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

从题材的性质来看,欧·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以描写美国西部生活为主;一类写的是美国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类则以拉丁美洲生活为对象。这些不同的题材,显然与作者一生中几个主要生活时期的不同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三类作品当中,无疑又以描写城市生活的作品数量最多,意义最大。

代表作品包括《二十年后》、《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红毛酋长的赎金》等等。

《麦琪的礼物》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比较著名以及知名的一篇作品了,讲述的是一个圣诞节里发生在社会下层的小家庭中的故事。

男主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仅够维持生活的小职员,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贤惠善良的主妇。他们的生活贫穷,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拥有一样极珍贵的宝物。吉姆有祖传的一块金表,德拉有一头美丽的瀑布般的秀发。为了能在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吉姆卖掉了他的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德拉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他们都为对方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作用了。

评价:爱情还是有的,不过是稀有的。

《最后一片叶子》

这个故事应该不用我多介绍了,《李狗嗨》还恶搞过这个片段,曾经我写过另外一个版本:

战术后仰:什么叫老段子新写啊?

《两位感恩节的绅士》

也有把这篇标题翻译为《感恩节的先生们》,不过我还是觉得“绅士”更适合。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常年受饥饿折磨的穷人(流浪汉)斯达菲·皮特与一位老绅士之间的故事。

他们有个奇怪的约定 —— 每年感恩节,皮特便会坐在联邦广场喷水池对面人行道旁边东入口右面的第三条长凳上,等待着老绅士的到来。老绅士来了之后,会带这位饥肠辘辘的穷人饱餐一顿。这就是他们之间神圣的约定。对老绅士而言,一顿饭钱简直微不足道,但是,他却从其中找到了助人的乐趣。而穷人的目的也并不完全是在于那顿丰盛的饭菜,更重要的是能使一位老人如自己所愿。

这个传统延续了九年之久,第十年的感恩节,皮特照惯例走在去约会地点的路上。可半路上,被一幢住宅的管家请进了门,并可以享受一顿丰盛的大餐。原来住宅的主人——两位老太太,也有一个奇怪的传统 —— 在正午把第一个饥饿的路人请进门,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饥饿的皮特抵挡不住食物的诱惑,敞开肚子,吃了起来。当他心满意足地走出住宅时,才想起了和老绅士的约定。但他还是如约与老绅士碰了面。老绅士将他带到了一处餐厅,穷人为了不扫老绅士的兴,只能装作饥饿难奈地狼吞虎咽起来。尽管皮特那时只剩下挪动身子和呼吸的力气了。

吃完之后,皮特的衣服都被撑裂,纽扣也崩飞了。

故事的结局是 —— 两人在回家的路上都晕了过去,被送进了医院。穷人是因为吃得太撑,几乎撑破了胃;而老绅士,一位在前些日子还家财万贯的富翁破产了,早已穷困潦倒,为了这个“约定”,则是三天三夜没有吃东西,身体脱虚,在路上倒了下来。

评价:“虚伪”的绅士们。

莫泊桑

居伊·德·莫泊桑(1850 年 8 月 5 日 ~ 1893 年 7 月 6 日)作品的趣味性就没有那么高了,更多的是作为观众,客观的描写和记录,可能也跟师从福楼拜有关。他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三百五十九篇中短篇小说及三部游记,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

莫泊桑一生创作了 350 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的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3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以前的语文课文学过这篇);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在对人物的描绘上,莫泊桑并不追求色彩浓重的形象、表情夸张的面目、夸张的生平与难以置信的遭遇,而是致力于描写“处于常态的感情、灵魂和理智的发展”,表现人物内心的真实与本性的自然,通过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与在一定情势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动、举止、反应、表情,来揭示出其内在心理与性格的真实。在莫泊桑的短篇里,也曾出现过一些不平凡的、有英雄行为的人物,莫泊桑短篇小说在人物描写上的现实主义艺术,总的来说,就是人物形象的自然化与英雄人物的平凡化,这两个特点使他不是与过去的小说艺术,而是与他之后的现代小说的写实艺术联系了起来。

另外,莫泊桑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善于在那些粗糙、混杂、零散、琐碎的日常生活现象中进行选择,舍去所有对他的主题无用的东西,采用其中最具特征性的细节,以“突出表现那些被迟钝的观察者所忽视的,然而对作品有重要意义和整体价值的一切”。在这一方面,莫泊桑与自然主义的实录性的写作方法有所不同,从而避免了实录性方法所必然带来的繁琐拖沓的文风。

代表作包括《项链》、《漂亮朋友》、《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等。

《项链》

玛蒂尔德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她虽然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会,她用丈夫积攒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从好友那里借来一串美丽的项链。在部长家的晚会上,玛蒂尔德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了风头,她的虚荣心由此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可她竟然把借来的项链丢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她只有隐瞒着好友,慢慢来赔偿。从此,夫妇俩度过了10年节衣缩食的生活。在这艰难的积攒过程中,玛蒂尔德的手变得粗糙了,容颜也衰老了。后来,她偶然得知了她丢失的那条项链不过是一条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项链,而她赔偿的却是一挂真钻石项链。就这样玛蒂尔德白白辛苦了10年。

评价:“哎哟!我的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

《羊脂球》

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攻占了鲁昂城,有十个人同坐一辆马车出逃。这十个人的身份很是特殊,分别是臭名昭著的奸商鸟先生和他的太太;大资产阶级、省议会议员卡雷·拉马东夫妇;省议会议员贝尔·德·布雷维尔伯爵夫妇;两个修女;民主党人科尔尼代和一个绰号叫“羊脂球”的妓女。前面三对夫妇离开鲁昂的原因各不相同,但计划和目的却是一致的—这三对夫妇都不会回鲁昂了。十个人中最没有地位的是“羊脂球”。

在马车上,几位有身份的阔太太得知了羊脂球身份后,对羊脂球的态度很是恶劣,她们悄声辱骂羊脂球是卖淫妇、是婊子、是社会的耻辱。而这些阔太太的丈夫们则用一种看不起穷人的口吻大谈特谈金钱、吃喝。马车在路上颠簸了大半天的光景,车上所有的人都饿了,只有羊脂球带了可供自己三天的食物。羊脂球很大方地邀请车上所有的人都来分享她的食物,完全不计较先前这些有钱人对自己的不敬。很快篮子里的食物都被瓜分光了,人们都摆脱了饥饿的困扰,于是人们对羊脂球的态度像肚子一样发生了变化。先前的蔑视变成了亲昵,辱骂也变成了夸奖。

马车继续前行来到了托特镇,这里也被普鲁士军队侵占了,普鲁士军官扣下了马车,提出要羊脂球陪自己过夜。羊脂球面对侵略者的无耻要求断然拒绝了,于是同行的一车人都扣留了下来。除了羊脂球外其余的人都急坏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九个人想尽了办法、施展了种种阴谋想迫使羊脂球就范。最后还是老修女的“只要用意是好的,做任何事情都不会触怒天主”的宗教说教产生了相当好的效果,羊脂球为了大家的利益牺牲了自己。普鲁士军官的淫欲得到了满足,第二天就放行了。但大家非但不感激这位可怜的姑娘,反而还避而远之,之前的赞美和亲近又变成了最初的鄙视和唾弃。这一次,大家各自准备了丰富的食物唯独羊脂球没有来得及准备。马车继续前行,车上的人拿出了自己的食物大口地嚼着,只有羊脂球缩在车的角落里受冻挨饿,在科尔尼代的“马赛曲”中呜咽。

评价:动物一直是动物,人有时候不一定是人!

契诃夫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1860 年 1 月 29 日~ 1904 年 7 月 15 日),187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从结构组合上看,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框架严整、紧凑、匀称,而且节奏感较强。其作品往往从主要情节开始,以意外结尾告终,多采用一条主线的形式。一般就是从一件事或一个主要人物写起,以时间为序全面展开,选材认真,取舍得当,布局合理,能够明确地表达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从情节安排上看,契诃夫的小说没有那些离奇曲折的故事线索,也不常见大起大落的跌宕情节。它所反映的就是平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没有庞大的场面,没有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少见复杂的人物关系。作品的开端通常把人物引入展开冲突的环境和关系之中,先开门见山,继而娓娓道来。

从人物塑造上看,契诃夫一般是先描绘出一个典型环境,对人物则挑选其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加以概括,简单描述就把人物的神态性格乃至社会地位都鲜明地勾画出来。契诃夫在进行人物肖像和心理描写时,常常抓住最本质的东西,用速写式笔法,突出地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线条简洁明快,人物鲜明有力,手法生动形象。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现方面,契诃夫不重于细致交代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力求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中表现人物内心的活动变化。

从语言运用上看,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语言简练、深刻、朴素。快节奏、简单、质朴构成了他独特的文风,他高度淡化情节,凭借巧妙的结构设计、对生活和人物做真实的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现重要的社会现象。语言诙谐幽默是契诃夫小说的另一大特色,能够在轻松诙谐的调侃中达到辛辣讽刺的目的,而简练的叙述语言和人物对白是诙谐幽默最有效的载体。

代表作包括《变色龙》、《外科手术》、《装在套子里的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那个凡卡)、《胖子和瘦子》等等,此外还有戏剧《伊凡诺夫》、《万尼亚舅舅》、《海鸥》、《三姊妹》等。

《变色龙》

巡逻中的督警奥楚蔑洛夫和随从穿过集市广场时,忽然听见有人在尖声大喊,于是他们朝喧闹的人群走去。原来,金银匠赫留金想用烟蒂去烫一只无家的小狗的鼻子,却被小狗咬了手指。见来了督警,于是便向他告状。一开始,督警奥楚蔑洛夫很是公正和严厉,“好的……是谁家的狗?我不会袖手不管。”大声斥骂养狗的人,并要把小狗处死;当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日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他立即改变态度,“莫非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一点点大,你却是个彪形大汉!”并警告赫留金不要玩花样,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时,他的随从说,好像这不是将军家的狗。他又开始“复色”,说“这样的小贱种,怎么会是将军养的”,说是该对“它进行惩罚的时候了。但又有人说好像在将军家看到这条狗时,他又说:“赫留金你这个笨蛋,都是你自己惹的祸!”他一变再变,当最后从将军家厨师口中得知这是将军哥哥的狗时,他马上大声赞扬小狗是“灵巧的”,“张嘴就咬了这家伙的小指头”。处置完“事件”,他对赫留金说:“我还会来收拾你的!”又继续巡逻了。

评价:冲天一声枪响:不准跪!

《第六病室》

《第六病室》是契诃夫创作的中篇小说。说得通俗一点,第六病室里住着(关着)的都是一些“需要”治疗的人,他们大多是精神病人,从另一个角度讲或许他们才是正常人。(早年中国互联网上也有这么一个地方,叫做青龙山精神病院,不知道还有没有吧友记得。)

知识分子伊凡·德米特利奇·格罗莫夫受尽生活的煎熬,对黑暗残酷的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次他因为看到一队被押解而过的犯人而深受刺激,一下子明白过来:自己原来就生活在沙皇俄国这个大监狱里,而且永远无可逃遁。于是他再也不能安然地生活下去了,他每时每刻都感到被压抑得透不过气来,于是被关进了治疗“疯子”的第六病室,人们认为他有“被迫害妄想症”。

医生安德烈·叶菲梅奇·拉京刚来医院时,想在周围建立一种合理健全的生活秩序,但是他深深感到在黑暗的现实里自己是多么软弱无力。于是他干脆采取了逃避生活的途径,躲在家里喝酒,看书,并形成了一种对现实妥协的自欺欺人的哲学。然而残酷的现实,使拉京内心越来越苦闷和矛盾。在和格罗莫夫的争论中他不由自主地被对方的激烈言辞和愤怒的抗议所吸引,渐渐觉悟和清醒过来。

人类迄今为止最高的两种幸福:一种是为了探明生活意义而进行的那种自由深刻的思考,一种是全然蔑视尘世的浮华。

“我只知道上帝创造我时,给了我血、肉和神经,是这样,先生!人的机体组织既然富于生命力,那么它就应当对外界的一切刺激有所反应。我就有这种反应。我感到疼痛,我就喊出来,流下眼泪;我看到人们做着卑鄙可耻的事,我就感到愤怒;我看到生活中的丑陋龌龊,我就感到极大的厌恶。在我看来,这种真实的反应才叫生活。机体越低下,它就越不敏感,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就越迟钝;机体越高级,它就越敏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就越强烈。你身为医生,怎么能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呢?为了能蔑视痛苦、处于任何一种环境中都能感到满足、对什么都不感到惊奇,瞧,就得修炼到这个地步,”伊凡·德米特里指着那个满身肥肉的胖农民说,“或者让痛苦把你磨炼得麻木不仁,丧失了对痛苦的感知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变成了活死人。抱歉,我不是智者,也不是哲学家,”

我从来不关心世事,只是积极而清醒地思考着,可一旦我遭受到生活的暴力,我就垂头丧气……意志消沉……我们软弱,无用……您也是这样的,我的朋友。您聪明、高尚,您从母亲的乳汁里吮吸着美好的激情,可是一旦您迈进生活,疲倦就笼罩了你,让你变得病恹恹的……这都是因为我们软弱、软弱啊!

谁说精神病人就不能是哲学家了呢。这份清醒让安德烈·叶菲梅奇与众不同,与从前不同,周围的很多人都觉得他病了,很快他也被关进了第六病室。他想逃出去,从这监牢里逃出去,不过被尼基塔(第六病室的看门人,退伍老兵)一顿暴揍,老实了一晚。第二天就突发脑溢血去世了。

评价:疯疯癫癫,疯疯癫癫?你看世间哪个不癫,谁人不疯喔!

后语

小时候看《成龙历险记》里有一句台词,印象深刻:

智者向内寻求力量,不智者才会向外寻求。你要先让自身的力量发挥出来,我才能教你。

以及前一段时间有一个话题比较火,叫“孔乙己的长衫”,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其他站着的大都是短衣帮(劳动人民),那时候的长衫是身份、地位,是阶级的体现,是和劳苦大众区分开来的特征。这个梗简单说来就是一些学生,经过数年苦读获取的学历,竟成了自己脱不下的长衫,穿了长衫就不能穿短衣帮,要区分于劳动大众,不能做这也不能做那,好像自己有了身份,有了地位一样。我能理解这份无奈和自嘲,但不鼓励,毕竟有一个男人用了一辈子推翻封建,消灭阶级,解放思想,年轻人不应该再捡起来。我们讲了四十年的解放思想,但解放的不应该仅仅是欲望。

去年读书日我们留下的问题是:读书的目的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今年同样有一个问题,读书于你而言,究竟是向内寻求的力量,还是脱不下的长衫呢?

链接:

• 李狗嗨恶搞最后一片叶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g4y1i7Z3

• papi推荐契诃夫四部戏剧: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Z4y117dC

• 如何评价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各自的风格?- 漫读的回答 –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056009/answer/2828015738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