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在全世界炎黄子孙心里,都占据着无可撼动的地位。
其实,长城并不仅仅是一道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由烽燧、墩台、壕沟、关口等辅助设施组合而成的大型军事防御工程。
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具体位置各有不同,也分别拥有“界壕”“边墙”等不同名称。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所建的楚长城,分布于今天河南与湖北交界一带,至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
此后,由于战争频繁,齐国、燕国、魏国、赵国、秦国等,先后都在各自边境一带修建长城。
秦统一六国以后,为了防止北方匈奴入侵,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各自修建的长城联结起来,修建起一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今天的宁夏固原、陕西榆林、内蒙古包头等地,还留有部分秦长城遗址。
此后,伴随着汉朝的开疆拓土,汉长城在秦长城的基础之上继续向西延伸,今天玉门关、阳关一带,还留有部分汉长城遗址。
从魏晋到隋唐,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大多沿用秦汉长城旧址,并结合本朝实际进行改造、重建,其长度、位置各不相同,也随着王朝国力的强弱而进退不定。总体来看,历朝历代长城遗址,基本沿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南界和阴山东西一线上下摆动。
其中,辽金两代的长城修建比较特殊。辽代和金代都以北方民族政权起家,其国防重点在更加西北方向的蒙古高原,因此,辽代在蒙古高原东北部、金代在大兴安岭沿线都曾修建长城。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长城,绝大部分是明朝修建的,而且是明朝中期以后才大规模修建的。
1449年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国防压力渐渐增大,修建长城的必要性越来越突出。此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榆林、甘肃、宁夏、大同、宣府、蓟镇、辽东等九边重镇纷纷开始建造长城。也就是说,明朝的长城,是各边镇在不同时间分段进行修建,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慢慢连为一体的。
同时,各边镇在建造长城的过程中,结合各地情况,分别采用了砖砌、石砌、夯土等不同建造方法。所以,我们今天熟悉的八达岭、慕田峪等地的砖砌长城,并不能代表明长城的所有形态。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处长城逐渐连成一线,和山海关、嘉峪关等各处关城一道,成为捍卫中原的重要屏障。可以说,明长城从开始修建到连成一线的过程,就是明朝九边防御体系建立的过程。
清朝以来,长城内外都纳入中国版图,长城的国防作用,渐渐淡化了。
时过境迁,今天的长城上,早已不见戍守边关的士兵,只有熙熙攘攘的各国游客。
这条存在两千多年、蜿蜒一万余里的巨龙,早已失去当初捍卫中原的功用,而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象征,根植于世界炎黄子孙的心中。
来源:梨视频·动历史 光明日报全媒体总编室联合出品
文字:贾月洋
动画/剪辑:黄新才
配音:孟磊
责编:王子墨
编辑:贾月洋 王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