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要成为伟大的科学家,需要走过一条怎样的道路呢?(上)讲到于敏在1946年转入了理学院去攻读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在1951年、1953年,美国和苏联分别研发出了氢弹。氢弹,是比原子弹的威力还要大几百倍的武器!而此时,苏联不愿意再将研制氢弹的经验分享给我们了。中国面临的是更严峻的考验——要想不再惧怕别国的核威胁,必须也研制出氢弹来!
无名之路,余生尽献
1961 年 1 月的一天,于敏被叫到了钱三强的办公室。
钱三强开门见山地说:“经上级批准决定,将你调入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你愿意转去氢弹研究工作组吗?”
这是于敏始料不及的事情。钱三强与他的这次谈话,改变了他此后的人生道路。
为了国家的发展,于敏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氢弹研究的事业中。
“虽然世界上有氢弹,但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穷二白。杜鲁门跟艾森豪威尔都赤裸裸地讲,他们决不能让中国搞氢弹。那时候中美关系非常紧张,美国甚至派军舰带着核武器到我们近海来挑衅。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出来。”于敏坚定地说。
这是一次为了理想的转变,是一次为了祖国的转变,能够有这样的转变,不仅是因为于敏的智慧与能力,更是因为他内心的坚定信仰与爱国情怀。
由于任务涉及国家安全,研究核武器的事情必须严格保密,这也就意味着,于敏不能告诉任何人他的行踪和工作,甚至连名字和身份也要保密。
这一保密,就是将近 30 年。1965 年,于敏带领几十名成员去往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一批模型。那里有全国唯一一台计算速度能达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虽然不如现在的电脑速度快,但比人脑还是要快很多。
本以为一到研究所就可以用上计算机,可真实情况却让于敏傻了眼。由于只有唯一一台计算机,而需要使用的科研小组又不止一组,他们只能排队等待使用。就这样,于敏只能在每天晚上别人都睡觉的时候,带着小组成员熬夜推算。
那时候的计算机就像现在的打印机,计算完之后会出来很多打孔纸带,于敏就搬个椅子守在旁边,一目十行地验算着计算出来的结果。往往大家都发现不了的错误,于敏看一眼就能敏锐地找到问题。
大家讨论模型计算结果时十分激烈,常常因为想法不同而吵得不可开交,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一直在埋头苦算的于敏终于有了新的进展。他判断此时的设计模型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一种新方法。
于敏的想法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瞬间驱散众人心中的迷雾。小组成员们赶紧将于敏的结论进行检验,试算了两个模型,得出了很好的结果。
于敏的发现解决了制造氢弹的关键步骤,让团队有了新的突破,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激动的于敏给身在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奇怪”的电话,就像电视剧里的“间谍行动”一样,全程使用别人听不懂的暗语进行交流。
“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于敏兴奋地说。他这是在告诉邓稼先,他们已经发现了有效氢弹构型!
“你们美美地吃上了一顿野味?”邓稼先也难掩激动,进一步向于敏确认情况。
“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作标本。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于敏这是在向邓稼先求助,希望他能派人来帮助自己。
“好,我立刻赶到你那里去!”挂断电话,邓稼先立马启程。
在旁人看来,这段对话十分奇怪,可对于像于敏这样的科研工作人员来说,深入血液里的保密意识,让他们必须克制自己的言行。即使有了显著成绩,也不能大肆声张,要时刻为国家的安全着想。
1967 年 6 月 17 日,随着中国西部地区上空一声巨响,大漠上空同时升起两个“太阳”——两朵蘑菇云拔地而起——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 7 年 3 个月,英国用了 4 年 7 个月,法国用了 8 年 6 个月,苏联用了 4 年,而我们中国只用了 2 年 8 个月!这飞跃的成果离不开像于敏一样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他们隐姓埋名,无私奋斗,终其一生,全身心地投入国家发展的事业中。
在这漫漫几十年岁月里,于敏曾经三次和死神擦肩而过,最严重的时候,他直接休克过去,好久都没有反应。即便如此,于敏却仍在病情好转之后又迅速投身到研究中。
于敏的名字解密时间是 1988 年,此时他的妻子孙玉芹才知道,原来自己的丈夫一直在从事氢弹研究工作。
于敏和妻子育有一儿一女,而在此之前,年幼的孩子们根本不明白父亲每天都在忙什么。于敏很少回家,和孩子们见面的次数少之又少,即使回来,也总是在思考工作上的问题。直到孩子们长大之后,才逐渐理解父亲,最终把父亲当作自己的榜样。
而“于敏”这个名字第一次公布在大众面前,则是在 1999 年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发布会上,此时距离于敏从事氢弹研发已经过去 38 年的时间了。
于敏就像他最欣赏的“偶像”诸葛亮那样,是为了理想奋斗终生,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英雄。可于敏一直都很谦虚,他说:“我比诸葛亮差远了,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我只是萤火之光,怎能与皓月争辉。”
有人把于敏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连忙摆手摇头:“这个提法不对,我受之有愧。核武器事业是一项集体的事业,是全国各条战线、多个部门大力协同的成果,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单位能够独立完成的。我自己只是做了应当做的工作,荣誉属于参加核武器研制的全体科技工作者、干部、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
隐姓埋名数十年,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防事业,于敏从不叫苦、不叫委屈。他对儿子于辛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这一生能把自己的微薄之力融入强国的事业中,就已经很欣慰了。
推荐阅读
一部电视剧功勋,让大家关注到了一些鲜为人知却闪闪发亮的名字。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们要从小树立一个理想,追寻一个一个偶像,可是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是他们追逐的“明星”?袁隆平、于敏、李延年……这些名字,才该是孩子追的星!
这套《闪亮的名字》带领孩子了解这些“明星”,树立充满正能量的理想。阅读这些故事,能让孩子们学习先进楷模的杰出品质,明白要怎么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会油然而生。
人物众多,给孩子全面的职业启蒙
孩子未来的职业规划,往往是和幼年的理想有直接关系的。树立一个正能量的榜样,寻找一个真正值得奋斗终生的理想,对青少年来说,是好好学习、探索世界的原始推动力。
孩子都该有一个梦想,而这个梦想,应该是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梦想是一个孩子成长的灯塔,这套书中一共讲述了40位功勋人物的生平故事,这些功勋人物来自不同的职业,有些是科学家,有些是和平使者,有些是艺术家,有些是外交官,阅读这套书,也是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一个职业启蒙,给他们人生的奋斗找到一个最美好的目标。
不冗长,可读性高
这套书帮孩子破除冗长阅读的烦恼,用简洁的语言,抓重点事件,刻画人物的一生,读这一套书,4册,每册120页,能让孩子一口气了解40位功勋人物的人生。
32开的小开本,使用轻巧的100g胶版纸,非常便携。
知名作家,沉浸式阅读体验
这套书的作者,是知名儿童文学作家葛竞,他是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第七届代表大会最年轻的代表,北京作家协会理事,“五个一工程”奖评委,“中国好书”评委。已出版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丛书、“魔法学校”系列,“幸运兔精灵”系列、“猫眼小子包达达”系列等五十余部儿童文学作品。作品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
在这套书中,他以人物为主线,选择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真实事件,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鲜活的面貌,让这些功勋人物血肉丰满,让孩子想要主动阅读,贴近青少年读者的内心,也让这些人物形象和精神能在他们的心中形成鲜明记忆。
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手法
这套书在写作的时候,着重提取了一些关键的事件来描写,用这些事件来给孩子勾勒功勋人物的一生,这些事件都可以成为孩子写作时的素材。同时,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突出人物形象,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要如何写记叙文,对写作技能的提升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