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波疫情似乎比想象中来得更早,也更猛烈些。

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上透露,根据模型预测显示,5月底最高峰感染人数4000万/周,第二波疫情高峰会在6月底,届时新增感染约6500万/周。钟南山说,疫情防控战略已经调整为预防重症,因此感染是很难预防的。

5月24日,北京市卫健委最新发布的疫情周报(截至2023年第20周)显示,新冠感染连续4周报告病例数居首位,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数较4周前上涨4倍。同一天,陕西省教育厅发布《陕西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3年第3号预警》,将新冠病毒感染列为特别关注事件。

现在,尽管人们提及新冠不再色变,但仍有担忧与疑虑。一个最常见的问题便是,如果未来注定要感染多次新冠,那重复感染到底会对人体造成多大危害?

根据《自然》近日发布的报道,一些科学家们认为,新冠成为了一种常规呼吸道病毒,就算每年都感染,不过无异于感冒。但也有人警告称,每次感染新冠都有损害,至少存在改变免疫系统的风险。这是一个两极分化的观点,双方也都有证据。对于公众来说,又值不值得再次绷紧神经,去避免重复感染?

最终多数人不可避免多次感染

目前的重复感染有多常见?根据5月5日“中国疾控中心周报(CDC weekly)”发布的系列研究,重复感染奥密克戎毒株的感染率大约为18.4%,多出现在首阳6个月后。海外不同国家、不同毒株的数据则表明,总体比例约在5%到15%之间。

但预计这一比例还会随时间推移,因免疫保护衰退及毒株变异而增长。钟南山就指出,自然感染后的中和抗体会在4个月后降低,而对于XBB变异株(防感染)的保护作用更差。

“健康状况越差、间隔前一次感染越久的人,每次面临新感染的风险也越大。”病毒学专家常荣山认为,新冠病毒和流感等病毒类似,但因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高出几个等级,每年易感人群规模也更大。“最终多数人不可避免被多次感染,只是频率问题。”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重复感染对老年人、基础疾病等人群并不友好,尤其是当两次感染发生在短期内。2022年11月发表在《自然·医学》的一项研究调查了50万名“美国退伍军人”,发现二次感染导致死亡风险上升2.17倍,住院风险上升3.32倍,患上肺部疾病、心脏疾病的可能性也均升高超3倍。

另一项今年1月份发表的研究则调查了160万份临床数据,发现严重的二次感染,在首次感染严重的人群中更常见。第一次感染期间需使用呼吸机的人中,有30%因再次感染而再次住院。

“如果你的头部被击中两次,那一定比一次打击更糟糕。”临床流行病学家Al-Aly博士在接受《自然》采访时比喻道,他领导了多项关于长新冠及感染后遗症的研究。

但好消息是,这种糟糕情况的成立前提,是人们尚未从首次打击中恢复。常荣山说,脆弱人群初次感染后恢复慢,有些人还有合并症,“身体还没好又被感染,当然更重,健康年轻人未必会面临这种风险。”

在我国本轮第二波疫情中,多位临床专家观察到“二阳”者感染轻,重症病例少,病程也相对短。当调查范围不再局限于脆弱人群时,前述《自然》的报道援引英国一项研究发现,在近400万位新冠感染者中,二次感染后一个月内死亡风险降低61%,入住ICU风险减少76%。

卡塔尔一项在未接种疫苗人群中的研究发现,二次感染时重症几率比首次感染低了90%。美国的一项研究则显示,二次感染的病毒清除时间平均5天,首次感染约7天。“当再次感染确实发生时,好消息是免疫系统似乎已做好准备。”《自然》报道称。

临床上,目前的医疗决策也遵循着这一逻辑。钟南山在论坛上说,在新感染峰中,基础疾病等风险人群是预防和救治的重点。现在的死亡病例往往不是单纯的新冠感染引发重症肺炎,而是引起基础疾病加重导致死亡。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张振华也告诉“医学界”,现在碰到年轻发热患者,无论是不是新冠感染,按照退热止咳的方式处理即可。“老年人,我们则会建议做病原体检测,如果确诊是新冠感染,会建议他们尽快服用抗新冠病毒药物。”

重复感染会改变免疫系统吗?

另一个更长远的担忧是,新冠感染是否会带来免疫系统的持久损伤。即便二阳症状更轻,但损伤是否会随多次感染累积,最终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2022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赵任在接受采访时称,奥密克戎这种毒株有两个功能,一个类似SARS,还有一个类似艾滋病,它对免疫影响明显的一个抑制功能。根据《自然》报道,一些研究确实发现甚至在感染数月后,依旧观察到感染者体内的免疫学变化,包括炎症蛋白和各种免疫细胞。

今年3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感染后再接种疫苗,引发的细胞免疫反应比未感染接种疫苗者弱,文章称,这意味着“新冠感染对 CD8 +T 细胞反应的明显损害令人担忧。”

但如果说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至少目前还缺乏足够的依据。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免疫学家 Sheena Cruickshank对《自然》表示,目前只有极少数常见病毒具有长期抑制免疫系统的能力,比如HIV。

里斯本大学免疫学家Marc Veldhoen同样对《自然》说,大部分研究观察到新冠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只是病毒感染后一系列正常的生理反应。“与我们熟悉的大部分病毒一样,新冠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还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种损伤应该是短期的、一过性的,至于多久能恢复到基线水平,和每个人自身身体素质有关。”常荣山说。此外,他认为由于二次感染普遍症状较轻,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反而会比首次小。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23日发布的数据,从2021年11月1日起,有4%的成年人在首次感染后报告了长新冠症状,二次感染后的这一数字则降为2.4%。常荣山表示,这说明多次感染对免疫系统产生的综合影响,“是递减的,而不是累积,但前提是二次感染前身体已康复。”

但他提醒,即便多次感染难以避免,也要尽量做好防护,延长两次感染的间隔,给身体足够的恢复期,尤其对于风险人群。

“没有支持损伤‘叠加效应’的充分证据。”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同样表示。他认为新冠病毒和人类“免疫平衡”建立时间尚短,前几年影响可能稍大,但逐年减弱,最终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病毒。“我们一辈子可能都要感染很多次的,非风险人群没有必要担忧。”

需要打针对XBB的新疫苗

接种新冠疫苗依旧是降低感染率、重症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但问题是要接种哪种类型的疫苗。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错误的疫苗接种策略不仅仅只是“白挨一针”。

在4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最新发布的“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方案”中,针对感染过新冠的人群,灭活疫苗首次被排除在推荐范围外。“‘旧疫苗’和目前流行株抗原性的差距太大了,并不利于症状减轻或者缩短病程。”常荣山说。

不单纯是效力不足,“抗原原罪”,即免疫印记效应可能还发挥了负面作用。2022年6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副研究员曹云龙在《自然》发表的论文提示,免疫印记是人体无法防止奥密克戎再感染的主要原因。

免疫印记效应,意味着先接种新冠原始毒株疫苗,后面又被奥密克戎突破性感染,免疫系统会优先激活针对原始毒株的免疫反应,针对奥密克戎的特定抗体则下降。一项年初来自中国多机构的合作研究显示,相比接种两剂灭活疫苗,接种三剂灭活疫苗的感染者,对奥密克戎BA.2、BA.4和BA.5的中和抗体水平反而更低。

今年5月1日,曹云龙团队发表在预印本平台的文章进一步发现,接种“原始疫苗”后被奥密克戎感染,产生的多数是针对原始毒株的中和抗体。而“二阳”后,免疫印记开始缓解,针对奥密克戎的免疫比例得到提升,相当于自然感染重新矫正了体内的免疫。

他们在文章中称,这说明更新疫苗抗原时,应放弃原始毒株组分。而那些尚未感染过奥密克戎的人,应接种两剂含有奥株的加强针,以提前抵消“旧版疫苗”产生的免疫印记。

常荣山对此解释说,“如果你是一个年轻人,已经感染了奥密克戎,宁愿不打疫苗,也最好不要再接种原始组分的疫苗。”结合上述研究,他认为感染奥密克戎相当于获得了“新的免疫力”,此时再打回旧疫苗,“等于白感染了”。

对于老年人等风险人群,通过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显然并不现实。“相比灭活疫苗技术路线,他们最好接种重组蛋白疫苗、mRNA疫苗等,引起的免疫印记效应可能会小得多。”常荣山说。

在前述“疫苗接种方案”中,初代腺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依旧在推荐列表。由于免疫印记对临床症状实际的影响缺乏量化指标,即便可能发生免疫印记,也有研究显示,疫苗接种仍一定程度降低了重症和死亡。

但最好的方式还是尽快推出新的疫苗成分。钟南山在前述会议上透露,国内正在研发多价mRNA疫苗、亚单位蛋白疫苗,这类广谱疫苗可以预防德尔塔、奥密克戎BA.5、XBB等变异株,即将通过评审上市。及时注射覆盖XBB变异株的疫苗,可减少额外死亡。

上海、宁波等地近日陆续发布消息,新的4价重组蛋白疫苗正式开打,它包含了Alpha、Beta、Delta、Omicron(BA.1)四种变异株的抗原成分。而另一款被接种方案点名推荐的本土mRNA疫苗,据悉也将在月底陆续进入社区。

钟南山在会议上说,接下来要以预防为主,加强广覆盖的疫苗接种,特别是有基础疾病人群、免疫低下人群、老年人群需要新的疫苗注射。

来源:医学界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