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岛迷案,印尼警方通报,称“男受害人(李驰明 化名)杀害女友后,割颈自杀”。
这个结论,似乎国内的网友大多不太接受。
就在前两天,男方的母亲阿娟(化名)接受采访,讲述了儿子的遭遇和成长经历。
随着故事的展开,人们才发现,原来冥冥之中,有些事早已埋下千丝万缕的伏笔。
图源:红星新闻
李驰明从出生开始,便带着不幸的色彩。
阿娟20岁那年,未婚生子,生父对他不闻不问。
阿娟说她给孩子的爱也不够。
“我既当爹又当妈,一直忙于生计,对他关心不够。”
“不听话,我就打他,没什么交流。”
两句话,轻描淡写地概括了李驰明不被爱、不受关注的童年。
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他内向、孤僻的性格,被打了骂了也不说话,只是逃出家门,到很晚才回来。
回家就关起门,从不主动说话。
等到他初入社会,阿娟不知道儿子从事什么工作,也不清楚网传的币圈。
“他就告诉我是做金融的。”
后来,李驰明赚到了一些钱,买了豪车,在南昌买了房子,阿娟作为母亲也从未问过钱哪儿来的。
直到在巴厘岛出了事,孩子稀里糊涂地身亡在异国他乡。
女方的父母第一时间飞抵当地,而李驰明的父母从始至终没去看过孩子一次。
女孩妈妈给阿娟打电话,哭着问她为什么不过去。
阿娟回复说:“我不过去,并不是不爱李驰明,而是无法面对。如果只是我一个人,我可以豁出去,但后来我又结婚了,目前还有个小儿子需要我照顾。”
她还和@红星新闻 的记者提了一嘴:“李驰明遇害前,他有向我发出过求救信号。”
关于儿子发了什么,她又是如何处理的,再没多说。
但这些简单的问答和一时的沉默,也从侧面揭开了李驰明悲剧的一角。
每次写教育话题,总有人不解:“难道一切问题都是原生家庭引起的吗?”
我们无法妄下定论。
但有一点必须承认:一个人幼时所处的养育环境,必然会影响他人格的建立和塑造。
冷漠的家庭关系,封闭式的成长环境,长期处于极度缺爱的状态,很难让人拥有健康的正常的心理。
在知乎上看到答主@竹林初雪 讲自己的故事,很扎心。
他说,从上大学一直到结婚前,自我感觉活得很自由。
薪资不错,工作无压力,父母不干涉也不过问他的生活,有游戏,有好友,无忧无虑,从没想过自己缺爱。
直到认识了他老婆。
婚前他去老婆家小住,发现老婆有个他很难理解的行为:凡事都要和家里人说。
吃饭的时候,公司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外出办事遇到哪些有趣的人,鸡毛蒜皮从银行遇到谁谁吵架,到公司里谁谁的八卦小道,滔滔不绝。
他听了觉得浑身上下都不舒服,总觉得她爸妈也不认识她说的谁谁谁,多尴尬啊。
可饭桌上气氛却十分融洽,你一言我一语热热闹闹的,有一种他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但当时他还没想明白。
后来回家,他有意识地观察自己家吃饭的场景。
饭菜上桌,三人落座,除了新闻联播当背景音,一顿饭不超过三句话,有时候全程沉默。
他试着改变,正好那时他通过了公司选拔,得到了个在重要会议上露脸的机会,心里美滋滋,想作为晚饭谈资。
可没想到,做足了心理准备开口,但安静的氛围逼得人张不开嘴。
他第一次发现,自己和父母聊天的能力居然这么差劲。
磕磕绊绊带着尬意,结巴得像是自言自语般说完了,父母蒙了,停下筷子看他,表情好像在确认是不是在和他们说话。
剩下的时间,三人都不自在,饭吃得很不是滋味。
后来他发现自己逐渐不对劲了,莫名其妙情绪低落的情况越来越多,长时间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最后发展到抑郁。
后来溯源,终于找到病因。
从小时候,母亲就不和他沟通,找母亲说话,次次都被冷漠地无视。
七八岁时顽皮犯错了,母亲当着他的面打包好吃的和穿的,告诉他:“下次再犯,拿着这些出去要饭,别回家了。”
在外面被霸凌欺负了,回家不能哭,母亲只有一句话:“在外面被打,回来哭就换我们接着打。”
作为军人的父亲,教育更加简单粗暴,打就对了。
为了打他,父亲在门后备了一根细长又柔韧的竹条,打他时脸上的凶狠和带来的绝望,让他自此把家和刑场画上等号。
母亲爱答不理,父亲见面就干,答主也反抗过,和李驰明一样离家出走。
他恶作剧般躲在小区门口的角落,想看父母着急的样子,但被发现后,没领他回家,而是把他带到了小区里不怎么有人经过的一角。
母亲默不作声地站在一旁,父亲对他拳打脚踢,狠辣到捡起地上的硬物往他身上砸,那一次,他是跪地求饶才得以回家。
不被爱的阴影,自童年辐射到了整个人生。
后来,家的概念在他心里就淡了,他说:
“明明和父母同在一个屋檐下,却感觉像是独居。
他们就像一起合租的租客。
你不会想要隔壁的租客对自己温柔,悲伤时也不会轻易向他们吐露。你不会想要和他们分享任何一点点你的经历。你也对他们的经历毫无兴趣。”
看过最令人难受的一句话是:“在童年那些美好的记忆里,我的父母从来没有真正的在场过。”
后来想想,觉得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和世界的关系。
一位网友听来的一对父子对话,再次诠释了这句真理。
那位父亲喝了孩子的汽水,孩子哭了。
父亲问他:“你为什么哭?”
孩子不说话。
父亲又问:“是因为我喝了你的汽水吗?”
孩子带着哭腔说:“是。”
父亲:“那你就直接告诉我,爸爸,你喝了我的汽水,我不高兴了。直接把你的不高兴说出来不好吗?为什么要哭?”
孩子还是不说话,继续哭。
父亲:“你看啊,这事儿是这样的。我没有请求你的同意就喝了你的汽水,这是爸爸不对。
你要告诉我,而不是哭。你不说,爸爸就不知道错在哪儿,所以以后有问题,你感到不舒服,就说出来,好不好?”
孩子停止哭泣,同意着点头。
看完这段对话,我和网友一样,感觉认知被颠覆了。
相信不只是我,很多朋友也一样,从小到大,父母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没人教过我们去分析情绪,为何会这样,是因为什么导致的。
很多时候,孩子一哭,父母就骂。
所以在很多人的童年认知里,人只要表现出不高兴、愤怒,就是不对的。
以至于成长轨迹中,绝大多数都在压抑自己,形成回避、讨好、没有安全感的人格。
对生活的态度,随缘就好,没有太大的期盼。
没有什么好朋友,缓解压力和情绪的方式,就是独处。
对父母的态度很复杂,又爱又恨。
心中无时无刻存在着一个缺口,情绪黑洞难以填满。
可其实这些,本可以避免的。
只要父母多给些关心,多表现出耐心,多给予些爱,告诉孩子:
把话说出来,输出情绪,有安全感地表达自己,信任沟通的力量,爸妈爱你。
这些看起来无足轻重的小事,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想起稻盛和夫讲过的一个小故事,他回忆自己的文盲母亲:
“我的母亲明明很忙碌,却总能掐着点儿,在我放学以后给我准备好零食,每天如此,从未间断。”
“虽然总听人说,从小成长于优秀的母亲的严格教育之下,所以母亲的教诲至今仍是自己的精神食粮,但我的母亲绝对不属于这一类型。
我的母亲所做的,只有日复一日开朗乐观地面对生活,真实地把自己勤奋努力的样子展示给孩子们,并且用她那无与伦比的爱守护自己的儿女。”
爱能改变很多东西,尤其是你的小孩。
未来的日子,不如试着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生命的本质是一个人的精神之旅,而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起点。
资料来源:
红星新闻:巴厘岛命案迷局最新进展,男方母亲首发声:很害怕,曾收到来自远方的威胁
作者: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